学校教学质量的实践综述

时间:2022-04-30 03:49:00

学校教学质量的实践综述

用“增量”进行教学质量的相对评价,目前尚没有比较权威的评价方法。在同一地区中,薄弱学校和重点学校的生源基础差异较大,如果只用统一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三项指标去评价各校的教学质量,显然是不公平的。采用教学质量增量评价,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解决了终结性评价中不同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基础的比较难题,有利于各类学校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鉴于以上思考,我们设计建立了学校教学质量增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作为对学校教学水平评价的依据。

一、分段分析

首先,我们把期初的各科成绩进行分组处理。论文百事通分组的原则是把各学科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如果学科成绩相同则把总分高的排在前面,依此把所有学生分成20组,每组约占总人数的5%。然后计算各所学校各分段的人数、累计人数以及累计人数所占本校学生数的比例。

如下表:

表1分段情况表

然后,分别计算各所学校入学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分组累计人数,形成下表:

表2两次考试各校分段累计人数比例情况表

通过各分段人数累计比例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各校各段人数的变化情况。例如,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校2段以上人数基本保持不变,3-5段人数开始有大幅度的下降。

二、增量分析

增量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增量分析的指标体系,对各个指标进行统计计算,从而来分析各学校、各学科教学质量的变化及其相对变化的量。增量分析的计算得出的结果、指数、增量的数值大小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希望能通过分析比较各校增量的相对变化,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我们的教学。

1.几个记号及其概念

学生成绩:记作Xi最高分:记作Max(Xi)

最低分:记作Min(Xi)标准差:记作σ

3倍标准差:记作3σ平均分:记作

取A、B两个值中的最大值:记作Max(A,B)

记Max(Xi)–Xi+1为某学生的成绩名次得分。如,在某次考试中学生A的成绩是95分,而这次考试最高分为95,那么他的名次得分为1;B学生成绩85分,那么他的成绩名次得分为11。

记Max(Xi)-Min(Xi)+1为某次考试的成绩数据区间长度。某次考试最高分为95,最低分为45,那么这次考试的成绩数据区间长度为95-45+1=51,也就是说一共有51个成绩数据。

为了消除异常分数对统计的影响,我们对成绩数据区间长度进行了调整。如某次考试成绩中有极其个别的成绩很低,低于了平均分减3倍标准差的范围,我们视这些成绩为异常成绩。因异常成绩对成绩数据区间长度的计算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我们把成绩数据区间长度调整为最高分-[最低分与(平均分-3倍标准差)做比较,取其中大的一个值)]+1,即Max(Xi)–Max(Min(Xi),-3σ)+1。

由某次期末成绩统计(见表3)可以看出,由于极其个别成绩的影响,造成成绩数据区间长度增大,因此在统计时对成绩数据区间长度需进行修正。

表3重点卷期末成绩统计

2.指数计算

(1)学生学科成绩指数:

例如,共有10人参加了某次考试,原始成绩、名次得分、指数、增量的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10人考试结果分析表

期初成绩数据区间长度=94-54+1=41

期末成绩数据区间长度=92-60+1=33

生1期初名次得分=94-80+1=15

学生1期初成绩指数=(1-15÷41)×100=63

学生1期末成绩指数=(1-11÷33)×100=67

(2)学校学科指数

学校学科指数是该校所有学生的学科成绩指数的和。

(3)学科增量

增量=期末指数-入学指数

人均增量=(学科期末指数–学科入学指数)÷人数

对人均增量进行线型变换,转换为70~100之间的值,转换方法如下:

1)取出该学科人均增量(C)的最小值D;

2)用人均增量(C)减去该人均增量最小值D,把人均增量转换为正增量,得到列E;

3)求E列最大值(F);

4)学科增量G=70+E÷F×30。

计算过程举例说明如下:为简化计算,我们使用上表中10个学生的数据。

表5学科增量计算举例

有上表计算结果,学科增量最大的为“生4”,增量为100,其成绩名次从入学的第9名提高到期末的第3名。“生7”,增量为70,其成绩名次从入学的第5名降低到期末的第10名。

(4)学校指数

学校指数为各学科指数相加的和。

(5)学校增量

学校增量=该校学科增量的和。

三、增量评价实例

以下是用上述增量评价模型对我市重点高中某次考试成绩进行的评价结果(选取部分数据)。

(1)英语学科分段分析

表6各学校英语学科分段表

(2)学科指数与学科增量分析

表7各学校英语学科指数与学科增量分析

(3)学校指数与学校总增量分析

表8各学校指数与学校总增量分析

增量评价在我市已经连续开展了3年,使得我市各所不同类型的高中有了一个可供比较的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各类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进了我市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本增量评价模型还只能以考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评价理念的更新,仅仅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教育质量的评价依据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将在增量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探索和研究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科学评价机制,以促进我市不同类型普通高中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