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应该自我”的关系论文

时间:2022-07-26 09:16:00

学习与“应该自我”的关系论文

摘要:“应该自我”是关于“我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应该自我”的信念越强烈,个人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从而心理越容易失衡。日常生活中,人们许多心理压力都与“应该自我”有直接的联系,学习与应该自我和谐共处,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应该自我

一、生活中的例子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受到“应该自我”的影响而导致内心失衡的例子有很多。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大庭广众下发言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紧张和焦虑,对于不是十分自信的人来说,一般不大愿意主动发言,他们体验到的焦虑感就更强烈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般认为是他们太过于担忧自己表现的结果了,害怕表现不好影响别人对他们的评价而造成的。的确,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越是担心坏结果出现,就越容易联想到失败的情景,消极的联想引发了消极自我观念,自我观念越消极,就更强化了对坏结果的担心,因此容易更焦虑。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消极的自我概念引发了焦虑的产生,但其实,消极的自我概念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应该自我”,它才是焦虑产生的真正“元凶”。害怕他人不好的评价,其意思是说“我应该表现好”、“我应该受人喜欢”、“我不应该丢脸”……。“应该自我”的信念越强烈,个人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从而心理越容易失衡。

再如,对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也是受“我应该考好”,“我不应该辜负××的期望”、“我一定不能失败”等信念影响,而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焦虑不安的。细细去体味,你会发现,在我们做任何事时,内心总会有个“应该自我”的声音,不断鞭策、评价和议论我们,有时它被看成是理所应当的,又有时它隐藏得比较好,而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许多心理压力的形成都与“应该自我”有关,发现这一点,对我们平衡心理的失调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二、认识“应该自我”

“应该自我”这个概念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是个新名词,它与“理想自我”一样,都是一个人自我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自我”是关于“我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如我应该受人尊重;我应该考试过关;我应该赚更多的钱,等等。

应该自我(oughtself)这个心理学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Freud的人格结构理论。Freud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其中“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最文明的部分,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它是依照社会的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来行事的。可以看出,超我包含有应该自我的内容。Freud还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一旦发生冲突,引起失调,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在当今心理学的研究中,正式开始对应该自我进行定义并系统研究的是Higgins(1987),他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认为,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容易导致个体产生焦虑相关的情绪,如忧虑和紧张。

可见,应该自我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三、学习与应该自我和谐相处

应该自我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牵引着我们朝向它理想的方向发展,然而,它太过于强制、苛刻的一面,往往又容易成为我们心灵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给我们的心理带来许多沉重的痛苦。因此,学会与应该自我和谐共处,是引领心灵驶向健康的好选择。

方法一:把“应该”替换为“希望”

“应该”,意味着“一定”、“必须”、“无论如何都得……”,它太过于绝对化的论断,压迫着人们喘不过气来,偏离要求一点点都是不被允许的。然而,世界上哪里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因此,不存在什么“应该”或什么“不应该”的,人们的许多意志其实也就是一种比较美好的意愿而已。把“应该”替换为“希望”要更为合理些,如把“我应该受到他人的喜欢”改为“我希望受到他人的喜欢”,把“我应该照顾好父母”改为“我希望照顾好父母”,诸如此类,这样一来,我们的心理便少了几分沉重,变得平和许多。这是转换由“应该“导致心理压力的比较迅速的一种方法,简单、容易操作。

方法二:允许自己犯错

受应该自我强烈支配的时候,人往往容易变得不讲道理,即苛刻的对待自己,不允许自己犯错。似乎一次的失败,整个人就全完了。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个人也将陷入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而心理学中著名的耶基斯一道德森法则又告诉我们,当人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时,通常又特别容易犯错误,表现不出应有的水准。所以,适度的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允许自己犯错误,反而更能让自己以轻盈的姿态来展现自己的风采。而且,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也不能太过于消极,失败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学习,而非打击自己用的靶子。

方法三:接纳不完美的我

应该自我对人行为既有导向功能,也有评价功能,一旦个人的行为不能如“它”所愿,则将会遭受批评和责备,甚至会引起心理的失衡。并且,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越大,个人所感受到的内心失衡就越强烈,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若长时间得不到改善,那么个人由此引发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增大许多了。实际上,应该自我与理想自我一样,通常情况下总是会略高于现实自我,也就是说,现实自我总是不够好的我、不完美的我,对此,有的人就是不能做到完全接纳,在他们眼中,永远是拿更好的自我来贬损现实自我,因而才会痛苦不堪。他们不知道,只有现实自我才能帮助自己达到更理想的我,现实自我才是最有力量的,因此,学会接纳不完美的我,允许自己有不够好的地方,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方法四:降低自我控制感

受应该自我的影响,人们总是力图达到它所期望的“应该”的状态,甚至是当某些“应该”已经实现了,内心可能还会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你还应该……”,如此循环下去,似乎“应该”总是没完没了的折腾着人们。生活中,当我们完成了某些任务,我们肯定自己说“我完成得不错”,自我肯定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自我的控制感,证明我是可以控制某些事情的。当自我控制感逐渐扩大,个体的应该自我也随之提高,自我感受到的约束也就增强;而当自我控制感变成一种虚幻,即膨胀到不是人力之所为时,就如地震不是人力所控制的,人们就会遭受极大的挫败,随之而来的痛苦也将是巨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降低自我控制感,承认自己不是“完人”,充分肯定自己已经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则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