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知识创造论文

时间:2022-07-25 05:32:00

组织知识创造论文

论文关键词:组织结构;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转化

论文摘要:企业的知识创造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各种形式的知识场内的SECI过程实现的。组织的维度是影响知识创造的总体因素。权力层级、集权化、合作网络结构、规范化、职业化与人员比率和信息化程度等组织结构维度是影响知识造的组织结构性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和持续的知识创造能力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IkujiroNonaka,1991;PeterDruek.er,1993)。正如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1991)所言:“成功的企业是那些不断创造新知识,并把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将它们应用到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中去的那些企业。”但是,知识创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其创造过程中要受到包括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等在内的企业组织环境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钱德勒(A.D.Chandler)的结构追随战略,以知识创造为目标的企业必将选择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组织结构。因此,如何使组织结构既能促进信息和知识顺畅流动,提高组织决策的效率,又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就成为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然而,国内学者对组织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意义、组织结构类型、企业组织结构发展趋势和影响企业组织结构因素等方面。要弄清组织结构如何影响知识创造,就需要结合知识创造的过程进行分析。本文将基于知识创造的视角,分析组织结构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的内在因素,为企业构建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组织结构提供理论参考。

一、知识创造的SECI过程

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Polnayi,,1966)按照知识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的知识,如存在于合同、备忘录、数据库或产品中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没有用系统的、编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它蕴藏于个人头脑或组织惯例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通过“干中学、用中学”获得。

基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野中郁次郎(Ikujir0Nonaka)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知识创造的SECI过程,这种过程用四种模式来描述。即社会化模式(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部化模式(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汇总组合模式(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和内部化模式(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模式隐性知识的共享,组织内个人超越自身的知识体系。而外部化模式能帮助组织内各团体超越它们现有的知识。汇总组合模式则进一步使这些团队知识成为组织的知识。最后,内部化模式通过超越原先高度个人化知识,组织内部又产生新的个人化隐性知识。sECI过程构成了知识创造的螺旋式上升。知识创造的四个模式是通过人与人或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实现知识互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制度和环境,野中等人称其为知识创造的“场”,企业是否拥有知识场,直接决定了它在创造知识上的能力。

因此,企业的知识创造过程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各种知识“场”相互转化的过程。企业现有的知识为个人知识的创造、扩散和共享等提供了条件。个人通过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在不同类型的知识场内,实现各个层次上的SECI过程。不同层次上知识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以及相同层次上的知识共享为企业知识的内化提供了能量,这些知识内化在机器设备、文件、数据库、网络和企业的日常行为之中,形成了企业的知识资产。企业知识资产的形成为更进一步的知识创造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二、组织的维度与知识创造

从SECI过程来看,组织知识创造是在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由个人层次向组织层次转变和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因此,SECI过程要受到来自知识的本身特性、个人、组织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影响。RichardDaft(1999)把组织的维度分为两类:关联性和结构性。关联性维度包括组织规模、技术、环境和目标等,它们描述了影响和改变组织维度的环境,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权变因素。在知识创造的SECI四个模式中,知识创造的“场”是组织关联性维度,因此,组织内部需要提供一个有利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场所。野中等人(1996)按相互作用的类型和相互作用运用的媒介类型将组织内知识创造的场所分为原始场所(为知识社会化提供场所,适用于组织中个体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交流)、对话场所(为知识的外部化提供场所,适用于组织集体之间的虚拟交流)、系统场所(为显性知识汇总组合提供场所,适用于组织集体之间的虚拟交流)和练习场所(为组织知识内部化提供场所,适用于组织个体之间的虚拟交流)。每个知识创造的场所都为不同类型的知识创造过程提供相应的环境。

另外,Cohen(1979)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定量地分析了战略、信息技术、多功能团队、人力资源开发和报酬等组织环境要素对知识创造与应用的有效作用。韩智慧,李南(2004)认为组织战略和知识创新战略、组织结构、知识技术、组织文化和组织机制是影响知识创造的组织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将影响组织获取、创造并应用知识的能力。

结构性维度包括企业内部的规范化、专门化、标准化、权力层级、复杂性、集权化、职业化和人员比率等多个结构性指标,它们共同构成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从企业知识管理的角度看,组织结构为企业提供了知识沟通渠道和知识创造平台。在SECI过程中,组织内各种层次的知识转化与知识创造正是通过组织结构这一知识流动的载体实现的。组织结构作为企业配置知识资源的具体组织形式,势必对知识创造产生影响。如邹海林(2000)认为,知识管理必须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保证组织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柔性、适应性和网络化。韩智慧,李南(2004)认为组织结构是否同时兼具灵活性与效率性,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将直接影响到组织知识的运用、积累和创造。但组织结构究竟从哪些方面影响知识创造,则需要进一步结合组织的结构性维度进行分析。

三、组织结构维度与知识创造的SECI过程

组织结构是企业在组织内部为了合理配置资源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包括上下层级领导和横向配合关系,是结构和权力的有机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形式是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变化而变化的。CheungSteven(1983)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与绝对科层管理的企业之间的一系列形式。几种常见的基本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结构等。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发展呈现出组织形式扁平化、组织弹性的无边界化、组织结构的网络化、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柔性化等特征,产生了学习型组织、虚拟组织、有机式组织结构(团队组织)、战略联盟等创新型的组织结构。

在组织的维度中,结构性维度构成了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结合RichardDaft(1999)的组织结构性维度和野中等人的知识创造的SECI过程,可进一步探究组织结构影响知识创造的内在机理。但不可忽略的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的组织结构注入了新的元素,网络化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组织结构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因此,在RichardDaft的结构性维度框架内,本文将企业合作网络结构和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纳入组织结构影响知识创造的因素。

3.1权力层级、集权化、合作网络结构与隐性知识共享

社会化是一个通过共享隐性知识创建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得隐性知识的关键是“共享经历”。组织的权力层级、集中化和外部网络结构都会对隐性知识的共享产生影响。

(1)权力层级:包括组织层级和组织跨度。组织层级是指规定组织成员或机构之间隶属和领导关系的纵向层次。组织层级越多,知识与信息流动的环节就越多,组织运行效率和知识创造效率就会越低。组织跨度是指同一个层次上不同的单位或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对于规模相同的组织来说。组织跨度越大,组织层次就越少,组织结构就越呈现扁平化,知识传播的速度也就越快。因此,直线制、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在转移和共享知识方面作用有限,而事业部制和矩阵结构在支持跨职能的知识转移和共享方面优于传统的组织结构。研究表明:非正式的团队组织和网络型组织模式对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作用突出“。因此,以知识创造为目的的企业需要在组织跨度和组织层次问寻找某种适度,以兼顾知识转移的效率和知识共享的深度要求。

(2)集权化:指有权作出决策的层级。当决策处在高层级上时,组织就被集权化,当决策处于较低的组织层级上时,就是分权化。而分权化就是一种基于信任的组织决策行为。Andrews和Delahay(2000)iz]认为,“信任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正式的合作程序,如果没有信任的存在,知识共享就不可能发生。”因此,适当的分权化有利于知识共享。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中,知识与信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经过层级垂直流动,组织内部的知识缺少横向交流。野中等人(2001)认为对中层人员的忽视是传统组织模式的共同缺陷。组织仅被看作是有等级的信息处理机器,而并非知识创造的实体,组织中的知识共享活动无从开展。

(3)合作网络结构:除了通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直接进行隐性知识的积累、传播和共享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网络实现知识共享。企业网络可以克服市场对知识交易的无效率和弥补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局限与不足。外部网络结构中企业所处的网络位置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和网络中其他成员之间的知识传递和共享。一般而言,网络中心位置提供了更多的共享学习、知识转移和信息交流的机会。企业占据了合作网络结构中越是中心的位置,就越有可能接近其他组织的知识。网络结构对知识创造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其两大关键特性:聚合程度(Cohesion)和网络范围(Range)对知识转移具有不同影响程度和知识转移机理。

3.2规范化、职业化特性、人员比率与隐性知识的转化在外部化模式下,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结构的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特性和人员比率等结构性指标均会对知识创造产生影响。

(1)规范化与标准化:规范化指组织中书面文件的数量。这些文件包括工作程序、工作描述、规章和政策手册等。标准化是指相似工作活动以统一的方式来执行的程度。如麦当劳的工作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相似的工作在企业各地连锁店中都被要求以同样的方式来完成。在外部化模式下,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而显性知识一旦形成,就可以独立于知识创造者而存在于公共知识库中,知识的使用者可以从公共知识库中多次重复利用知识。因此,企业组织结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越高,显性知识传播的速度就越快。显性知识低成本多次重复的利用,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转移效率。

(2)职业化特性:指雇员的培训和正规教育程度。由于外部化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个人的隐性知识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面,通常只有借助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方式才能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如在新产品研究开发中,员工通过所掌握的隐性知识创造出新概念、新产品、新工艺就是通过外部化模式创造新的显性知识。因此,组织结构性指标中企业员工的职业化特性决定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水平。Cohen等人(1979)指出,技术理解是影响研究与开发界面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拥有方与知识接受方关于某一领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巨大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该领域知识的理解程度、领悟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的不同。

(3)人员比率:指组织人员在不同部门及功能间的配置。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是知识创造的主体,是企业中新技术扩散的传播者;管理人员是将新知识、技术运用于生产,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的组织者;而所有的一线员工包括生产人员和市场人员都是知识创造和应用的参与者。人员比率决定了组织知识的结构,拥有高比例的研发人员和市场人员可以促进以知识创造为特色的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而拥有较大比例的研发团队和市场人员,小比例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哑铃型组织结构是创新型企业组织的典型特点”。

3.3信息技术与显性知识的组合。汇总组合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文件、会议、电话会谈或电子交流)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为适应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要求,知识创造活动越来越需要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使得高层与基层员工直接建立有效的沟通网络,也使企业和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沟通成为可能。电子邮件、数据库、BBS等方式提高了沟通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因此,信息技术对于增强组织内部显性知识的“汇总组合”十分有效。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讯网络、大规模的数据库汇总并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显性知识,从而促进这种模式的知识创造过程。如果说知识共享的硬件环境不足将使企业缺乏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那么,缺乏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的支持将使显性知识共享活动难以切实的实施。为此,企业必须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管理,加快网络通讯方面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3.4专门化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内部化是将以上所创造出来的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内部化模式通过“干中学”(1earningbydoing)来完成。组织结构性维度中的专门化是指将组织的任务分解成为单个工作的程度。如果专门化的程度高,那么每个员工只需从事组织工作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专门化程度低,员工从事工作的范围也就较广。因此,从该模式下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来看较高的专门化程度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获取。员工在实践中摸索出以前没有学到的隐性知识,以思维方法和技术的形式存在于员工的隐性知识库中。这样,个体的隐性知识又构成组织隐性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当员工个人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与其他人共享时,新一轮知识创造过程又开始了。在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的企业中,一个以市场部门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将有利于员工和组织市场知识的内化。市场是支撑企业持续知识创造的重要条件。知识创造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新知识成功地转化为产品去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持续知识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市场营销相关部门应是组织结构的中心,源于市场的显性知识的内化有利于组织实现持续知识创新。

四、结语

企业的知识创造是企业利用现有知识资产,通过SECI过程实现的。在其创造过程中要受组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仅从组织结构对知识创造的影响角度进行了研究。SECI四个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是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或却的组成部分。从知识资源配置的载体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SECI过程就是企业通过组织结构这种具体组织形式对知识进行重组和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化模式阶段,一个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环境将会促进社会化模式的进程。在外部化模式阶段,隐性知识转化为易于被内部员工吸收的显性知识,而组织中较高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员工较高的职业化水平和恰当的人员比率都能有效促进知识创造。在汇总组合阶段,组织结构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显性知识汇总组合的效率,而加快企业硬软件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是组织设计的关键。最后,在内部化模式阶段,专业化和面向市场的组织结构设置将有利于新的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进入员工或企业的隐性知识库,有利于企业实现持续知识创新。因此,组织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SECI各个模式的进程和企业的知识创造,知识创造型企业要结合组织结构性维度对组织结构进行设计以促进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