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学科设立状况

时间:2022-08-18 05:54:00

传统体育学科设立状况

摘要:通过查阅近年来体育类专业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的论文,对学科性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整理,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课程;培养目标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教育部1997年大规模调整我国学科和专业之际所正式确立的归属于一级学科“体育学”之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与其他三个学科相比,民族传统体育学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因为它不仅包含着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的教育学和训练学理论与方法,而且需要借助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可以说该学科涵盖了其他三个二级学科的所有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综合性极强的体育学科。十多年来国内一些学者相继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其中许多观点和建议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建设、民族体育的生存形态问题、保护和发展问题等具有较深刻的积极意义,但也不乏宏观、空泛之论。本课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研究现状

从一般意义上说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传统体育,但从更有利于学科为人所知的角度做适度抽象,我们应该说,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类文化形态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外部世界的关联。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与术语体系、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与特征、起源与演进、功能与价值、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战略、民族传统体育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与传播等等[1]。

通过查阅1997年至2010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体育学刊》刊载的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目前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性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基础理论上。

(一)学科性质的研究

在学科性质方面,有代表性观点的有武冬(2006、从学科的角度全面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学——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本认识)提出的应该从学科角度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学进行更为深入细致地研究、鉴于目前实际情况,应该先完成武术学科的基本建设、注意从运动项目的具体形态入手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等建议。倪依克(2003、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建设)提出的其学科任务和宗旨在于研究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在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特殊规律,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笔者认为,要明确一个学科的学科性质,往往要从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来体现。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归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为它更多的从民族学、传统学、体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当前这三个学科当归入社会科学的范畴内。周伟良先生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唯有全面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水平,充分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才能寄望于民族传统体育学不断提升其学科地位。

(二)培养目标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将原武术专业调整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在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中提出以“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见,其专业定位大有3个方向:武术教学、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工作。

在研究结果中,有代表性观点的有徐伟军等(2000、面向21世纪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提出的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健康指导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体育及民间民俗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课程设置的研究

课程设置基本由科目内容、教学时数及时间顺序构成,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是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课程设置对于不同院校,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地域性、学校自身发展特点(场地、器材、师资等客观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课程设置的内容,但又需要相对稳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还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最根本的反映就是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众多学者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基本上一致,都是由专业必修课、公共课、选修课构成,公共课主要根据国家的统一要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列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军事理论、形势教育、外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培养具备爱党、爱国情操和马列主义基本知识等思想素养、一定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2]。专业必修课以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武术基础理论、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学基础、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等为主。选修课各个学校各有特色,轮滑、形体训练、舞龙狮、书法等都有开设。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者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一致认同应该培养“一专多能”的专门人才或者复合人才,能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训练、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工作等。

有代表性观点的有杨维(2008、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研究)提出的严抓学生思想教育与规范化管理;调整教师知识结构,整合武术资源,编写适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材;以市场为导向,用人之所需,设置实用课程,培养新时代实用型人才;促进武术国际化发展与交流,拓宽招生与就业渠道,请进来,走出去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诱导性强,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

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出现大量的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如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研究领域,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占该领域的百分之二十。这些成果中普遍表现为作者在制定问卷时,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研究假设,有的问卷甚至带有很强的诱导性,从而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其最后得出结论的科学性显然受到影响。

(二)宏观、空泛之论占据一定比例,微观、深化的研究尚显不足

近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中有部分成果存在“高、大、空”的问题。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等等。这些文章大多是泛泛而论,谈一些普遍适用的东西,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除去普遍原则,便空无一物,缺少了民族传统体育相关领域的特殊性。而我们最需要的微观领域和深入的理论分析的研究少之又少。

(三)个案研究事实陈述多,深入求证少

近年来,个案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我们也能看到它正逐年有所增长。在有限的个案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者普遍局限于个案的描述,缺少从个案引申出发的论证过程,或对个案的实践鲜有深入的理论分析,探索其一般规律;2、全文大都是引证别人的东西,难觅自己的真知灼见。

三、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民族体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应用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今后一个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研究将会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围绕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能否借此大放异彩将会成为突出的热点;2、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对体育的要求或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农村体育、社区体育将成为第二的热点。

(二)国际合作研究将成为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合作是促进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向中国,认识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也喜爱上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国际化合作研究,在今后一个时期里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研究方法将趋于多样

近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地进步,其中还得益于其研究方法的多样。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规范化、综合利用将成为研究方法的主流[4]。首先,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分析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其次,实证研究受到重视。如个案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等。第三,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将成为今后重大课题研究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