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讨

时间:2022-02-18 04:08:16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讨

摘要:当前,在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方式。针对地方应用型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上的不足,从突出实践与应用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等院校;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好的契机。过去十多年来,创新创业已然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在教育领域中,创业人才的培养不再仅仅是口号,需要在人才培养的更多领域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伴随着国家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颁布,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1]185。当前,面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开展,我们需要结合院校特点,调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回归创新、共享资源、开放教学的形式,重视学生自主,增强教学经验,创造性地建立一个将专业教育与双重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2]。因此,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和创业教育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

1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认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单纯为了教授学生技能、解决其就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并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变这个世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创业教育不是大学附加的课程,是大学本质应有之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所需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3]。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应用的能力,地方应用型院校更应该注重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进而缓解人才培养的同质化问题[4]。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已有文献表明专家学者研究了其必要性和意义,但对于如何构建创新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研究较少[5]。龚丽霞[6](2011)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未深入涉及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等内容。史宗恺[7](2010)提出建立一个以利益为导向的创新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一流”。王辉、刘海军[8](2010)认为“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知识的创造者和创新型的通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做好“一流”创新教育。刘新少[9](2010)认为,实践环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与创业活动在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创新型创业教育与高素质创新型企业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可以为社会创新提供推动力[10]45。双创教育具有典型的应用属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还有助于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1]189。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也相对独立,缺乏融合。因此,需要遵循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则,遵循学科性差异,将创新和创业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计划,逐步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的多元教育体系[10]47。

2地方应用型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一种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育理念。从本质上讲,它倡导高水平的优质教育,并以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为指导方向,双创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就业的能力。为了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必须进行有效的组织优化与变革。双创教育的整体框架涵盖了基础性要素与保障性要素两部分。其中,基础性要素涵盖了以专业的课程体系、充足的师资和完善的实践平台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因此,完善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要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合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角度出发,将双创课程融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在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院校要紧跟“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大力推进内涵式发展。无论是学校的顶层设计还是综合改革方案的实施,都必须以发展质量为准绳,走强化发展道路。因此,地方应用型院校要积极响应并参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11]。近几年来,全国高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结合当前国内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以下几点[12]。2.1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并重。双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促进创新和创业、刺激创新和创业以及改善创新和创业。因此,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有效衔接。2.2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要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成效评估机制,遵循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原则,强调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的应用性、通识课程的全面性、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入性、选修课程的特色性等。2.3实现全程化教育。双创教育要贯穿大学四年,实现全程化教育。在一年级,通过氛围营造,合理解读,引导学生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二年级,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实践活动的教学,了解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三、四年级,主要通过参与创业类竞赛、创业改进与创业实践活动来开展,同时,学生要到企业进行专业见习与顶岗实习。

3构建地方应用型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和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不能由特定学科独立承担。从本质上讲,它还包含专业教育和上述各门学科的渗透和融合。创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围绕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内容,调整和整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人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概念。通过参考和移植,我们将构建一套创新创业课程的集群。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满足就业需求转向重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相关要求,重点培养“直径宽、基础厚、实践强、质量高”专业人才,大学必须结合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遵循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规则,充分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可建立“普及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立体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3.1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平台。通识课程是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知识和创业思维能力的课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会通过此平台课程的学习不断地提升,并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转化为行动。课程应该面对全体大学生广泛系统开展,设为公共基础课。课程主要包括已经比较成熟的创业基础、企业家精神、商务礼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3.2创新创业专门教育平台。该平台注重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业人格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爱上创新和创造。对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潜力的学生,创新和创业专门教育平台打破了部门和部门之间的障碍,开展跨学科的专业选修课程,并提供打造以创业教育项目、大学生网上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等为主的创业教育活动课程,例如,开设电子商务、经济法的课程,在生物、物理、化学等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中可加入一些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成功案例、本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方向等。也可以根据本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巧妙地将创业意识、知识融入专业课程当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完成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3.3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理论教育内化为创新创业素养。针对创业意向较强的学生,实践教育平台可以通过“风险投资”“创业营销与市场研究技术”“商务谈判与营销技巧”等课程提供创业基础理论教育。主要是为了内化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素养,并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掌握创业方法和技能。实践教育检验创新创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传授创业实践知识、经验和技能。对于正在创业或已经运营的学生,实践教育平台则安排创业导师进行跟踪指导,保证创业项目的健康运营。衡水学院确定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系统地设计全校双创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了多元化、模块化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自该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校近三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学生参加省级、部级等技能大赛以及其他专业竞赛均表现优秀,并多次获奖。

4启示与意义

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研究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地方院校双创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成为当今大学教育改革中最明显的主题,即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其成为可以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相关领域创业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和创业研究的文献,我们发现双创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坚持社会需求导向,课程设计兼顾前瞻性与战略性;其次,要体现院校间的差异化,构建独特的创新和创业课程体系;最后,要特别注重师资力量的提升。大部分教师没有创业和投资经验,也不熟悉企业的运作,而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培养,提升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应该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与规格进行顶层设计,在团队建设的支持下,构建多部门联动的教育创新和创业教育体系,打造适合不同专业特点的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作者:田光 李兴光 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