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育人价值

时间:2022-05-20 09:48:51

辅导员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育人价值

摘要:高校班级管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作为高校班级管理的领导者与指导者,辅导员对其育人价值的发挥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当前辅导员的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育人价值的发挥。要实现高校班级管理的育人价值,辅导员必须明确班级管理的教育主题,形成班级的教育主线;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设计主动参与的班级活动机制;创设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班级管理;育人价值;路径选择

高校班级管理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目前,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决策和创新主要来自于自我认知和理解,即日常的感性认识和不完全的调查分析,对如何挖掘班级管理的内涵、发挥班级管理的育人价值,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探索实现高校班级管理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班级管理蕴含的育人价值

班级管理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

1.1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辅导员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创设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其凝聚的和谐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班风、学风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互促进”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在这种乐观、积极、上进的班级氛围中通过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学会了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与人相处沟通等,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由班级管理形成的“集体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增强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而这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表现。

1.2为学生的行为、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它既明确禁止学生的某些行为,一旦违反将受到惩罚,以此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也期望学生做出符合集体要求的良好行为。班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指明了行动指南,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明辨是非、去恶扬善。同时,班级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培养有道德的人。它通过规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达到平衡状态,学生体验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对班级管理制度中内涵的价值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追求,做出明确的道德选择,自觉加强品德修养。

1.3启发学生形成清晰的自主意识,成就个体发展

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是学生对自己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由此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1]。大学生正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发展的关键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渴望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地位,但其自我意识仍不成熟,相对缺乏理性思考与独立判断能力。但班级管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发展的平台。学生在参与管理班级事务、制定班级制度、组织班级活动过程中学会了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增强了团结协作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通过与有相似生活实践和发展目标的同学交往,学生能多角度、多尺度的反思、衡量自己,开发某方面的潜能,纠正一些不良发展方向,形成对他人、集体、社会及自身的人格同一性的成熟认识,清晰的自我意识由此建立。

2辅导员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将班级管理等同于事务性工作或技术性工作

首先,辅导员将班级管理看作是无教育价值的事务性工作。因为学校各项任务的落实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困惑的解决都需要辅导员的参与,辅导员每天陷于各种琐事中,疲于应对,于是,很多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方式过于简单化、机械化,将班级管理思想价值的发挥机械等同于谈话开会,将班级管理的内容片面理解为应付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事务性工作,这使原本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班级管理变成了没有生机、没有感染力的程序性工作,许多班级管理事项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未得到开发。其次,辅导员将班级管理看作是客观的、可操作的技术性工作,即基于对技术的信仰而在班级管理中通过一整套设置好的程序和环节,将班级管理问题分解为细小可操作、可控制的部分,所有可操作、可控制部分的完成则意味着班级整体管理问题的解决。[2]辅导员班级管理的核心素养简化为“工作技能”,其迷失于用各种技术手段管制学生。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被禁锢着、规范着,只能在既定的规则中活动,逐渐失去个性,成为只会适应现实生活,不会开创新生活,只会盲目服从,不会独立思考的驯服的个体。

2.2无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与管理思路

首先,在实践中,很多辅导员的班级管理目标停留在抓考勤让学生遵守纪律,为专业课知识教学提供良好的班级秩序和集体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阶段,班级管理中各种事项的解决仅仅是实现该目标的外在手段,学生在这一阶段中要“规规矩矩”。此外,很多辅导员的班级管理目标比较模糊,无法对班级管理目标进行清晰分类,如分不清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也分不清班级目标、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这导致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无所适从,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学生也无法全过程、全身心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其积极性和建设性不能有效发挥。其次,没有明确的班级管理思路。实践中,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上缺乏系统建构,在面对很多班级管理事务时无法尽快理出工作体系,区分不出不同的工作领域和工作重点,反而疲惫地淹没到各种琐事之中,无法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整体的目标追求与系统指导,无法形成班级管理的整体格局和实践体系。

3辅导员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实现育人价值的路径选择

英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斯宾塞说:“记住你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不管。高校班级管理涉及面极广,辅导员要实现班级管理的育人价值需要从以下四方面寻求创新和提高。

3.1明确班级管理的教育主题,形成班级的教育主线

首先,辅导员应在了解学生性格特征、关注学生真实生活、发现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上,明确班级管理的教育主题。教育主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集中反映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思想和班级追求目标;“下”则统领着班级的各项事务和管理措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使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其教育主题在于促进学生主体的成长,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之后,辅导员应围绕班级管理的教育主题,提炼出符合学生特点和班级实际的、持续一个学期或若干个学期的教育主线,从而有重点、有系列的开展班级管理。“以大学本科生为例,可在一年级上学期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侧重行为养成和典范教育;在一年级下学期侧重生涯规划教育和朋辈互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和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在二年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侧重创新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在三年级侧重成长反思教育,引导学生反思成长历程,明晰发展方向;在四年级上学期,侧重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在四年级下学期,侧重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国家、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3]据此教育主线整合班级管理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各种琐事被整合到班级发展的整体格局中,这时,辅导员将不再把自上而下布置下来的任务及学生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仅看作是为达到其他目的、维持正常秩序服务的,而是将它们看作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资源,辅导员也不再是零打碎敲的处理或忙于应付,疲惫不堪。

3.2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

学生群体既是班级管理的对象,又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辅导员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掌握主动权,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生民主、平等、责任意识的养成。一方面,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需要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说过:“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的法,比学校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即使是上级部门下发的行为规范等文件,也应该经过学生的讨论或辩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更具体,最终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学生在这种和谐向上班级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下产生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欲望,即“自律”的实现。另一方面,发挥高校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通过班干部组织实施,因此高校学生干部的精神面貌与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着班级整体的管理水平。首先,强化学生干部的自觉性认知,认识到其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将自己的日常工作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其次,健全对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选拔班干部时要发扬民主、公平、公正,干部组成既要考虑性别因素又要考虑性格因素,使之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培养班干部时要学会放手,大胆让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独立组织实施活动,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一个优秀的班干部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能很好地带动周围的同学。”[4]还要关心班干部的学习,使其在学习方面起到模范作用,这样才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3.3设计主动参与的班级活动机制

首先,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内容。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班级活动仍停留在以演讲、征文、晚会等为表现形式,机械完成自上而下布置的各项事务性工作,实现教育者为学生预设的教育目标的阶段上。这样的班级活动仍具有封闭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所以,辅导员应在了解学生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将学校的要求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创设班级活动。这样的班级活动因反映了学生成长中存在的矛盾、困惑的生活内容,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敞开心扉。辅导员可以对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拓展生活意义。其次,引领学生学会主动开展班级活动。在活动准备阶段,辅导员应发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主题、目标、内容的选择,设计、完善班级活动方案。在此过程中,辅导员不能将开展班级活动的权力简单的下放给学生,任其自行摸索,而应有计划的予以引领、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开展活动的能力;在活动实施阶段,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合理分工,使其各尽所能,得到锻炼。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相互交流、欣赏和讨论可深化学生的体验,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活动完成后,辅导员应引领学生主动反思活动效果及活动主题、内容、方案的质量,总结活动经验,提出改进措施。这样,学生在辅导员的引领下,通过参与、设计、开展班级活动,学会了独立思考,实现了成长。

3.4创设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体现着班集体成员通过集体生活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反映着班集体及其成员的物质、精神生活。[5]班级文化建设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育人价值效果的发挥。辅导员应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以达成文化养人、造人的目的。首先,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要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前提下创设班级文化,要将这种先进的思想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寓与他们的社会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生在这种班级文化熏陶下将充满理想、信仰,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其次,创设散发人文关怀的班级人际氛围。班级中人际关系的主体是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辅导员可结合班级日常生活和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有意识的对学生间的关系予以指导、培养,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在班级文化活动中,辅导员应努力消除师生间的对立,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个体性,形成平等交往、真诚沟通的师生关系。

作者:张翠 单位:蚌埠医学院药学系

参考文献:

[1]李伟胜.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3.

[2]张杰,张洪高.班级管理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及其批判[J].教育科学,2009,25(2):20.

[3]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5.

[4]殷姿.高校学生干部建设与班级建设的关联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4):67.

[5]何进,董春阳.高校班集体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