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研究

时间:2022-01-11 08:59:06

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什么是“太极”;“太极思维”的观点以及运用的方法;“太极思维”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等方面,讲述了对“太极思维”在钢琴演奏中运用初探的体会,意在抛砖引玉,启发钢琴演奏者用“太极思维”模式来指导钢琴演奏,摆脱钢琴演奏中国作品时的困扰,让更多的钢琴演奏者不断出现,丰富音乐艺术,成为优秀的钢琴艺术家。

关键词:“太极”;“太极思维”;钢琴演奏

琴人合一七千多年以前,传说中国古代先人伏羲观象于天,俯察于地创立了阴阳八卦图,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老子创建了道教文化推出了《道德经》,同时期的古代圣贤孔子著有《易经》并给阴阳八卦赋予正名为“太极”。自此,有了“太极”一说,成为了“太极思维”的智慧结晶。太极思维是东方看事物乃至宇宙的哲学观念和方法,用圆融、圆通、圆顺来看待世间事物,效法自然,归于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注重整体,看清事物间并不存在对抗和胜败,只是暂时的转换,让事物在互相转换中生存发展,不断演进,生生不息。

一、什么是“太极”“太极”

这个名字在孔子之前是没有的。传说距今七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先人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于地,他发现日落日出、月缺月圆、季节更迭、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于是就想出了用阴阳八卦的形式来演化这个规律,创立了阴阳八卦图。到了春秋时期,距今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先人老子,创建了道教文化,继承了伏羲的阴阳八卦图,并著有《道德经》,对阴阳八卦做了更加生动的注释,《道德经•第一章》就有“道可道,非常道”之论;比较著名的论述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春秋时代出现的孔子对阴阳八卦图很关注,并做了专门的诠释著有《易经》。孔子在著《易经》时则认为必须要给这个代表文明的智慧结晶的图赋予个名字,因为名不正,言不顺,因为取名是很谨慎的事,孔子经过深思探索,发现这个阴阳八卦图饱含着宇宙万物的秘密,涵盖了宇宙万物,可以无尽无休,永远无穷尽,孔子发现如果一种东西大到没有外面,小到没有里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那不就是太极吗。而太极的“太”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大”,一部分是“点”。这样才有了“太极”这样的说法。经过两千五百年的时光,“太极”没人改动,这个名字实至名归。谈及“太极思维”其实也可以理解成对事物的“形象思维”无论是运用在太极拳术上,还是融合与其他事物,都是与形象思维分不开的。

二、“太极思维”与音乐的融合

钢琴演奏作品中的中国作品,有很多是由民歌或古曲改编而成的。这些作品大都以抒情写意为曲风,从而抒发作者的内心活动、寄情于景的丰富情感。如作品《夕阳箫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百鸟朝凤》等作品。作品中通过音乐手法描绘风景、动物、人物内心情绪等,用音乐体现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音乐时而飘渺,时而具化,给人无穷尽的想象。“太极思维”之所以能很好的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相融合,就是因为它的思维在于“形象”,看似没有其实存才,看似渺小其实内在力量无限大,看似轻柔其实波涛汹涌。“阴与阳”的转换变化就如同“黑与白”、“高与低”、“大与小”、“长与短”、“强与弱”之间的变化,这与我们的音乐结合的恰到好处,所以我们在演奏时运用“太极思维”有助于我们完善在演奏中国作品时的表现手法,拓展我们演奏中国作品时的新思路。《夕阳箫鼓》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是传统的曲中曲结构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快中又慢,静中有动”,民族风格突出,生动的描绘了一幅描绘秀丽的山水图画。作品中大量使用颤音与琶音,可运用“太极思维”用我们的双手在琴键上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可以把琶音表现的悠远悠长,给人以无限遐想,使音乐始终萦绕于耳。我们在演奏中可运用手腕带动手指跑动,处理好大乐句的连贯和小音符的颗粒感,实现似断又连的乐句表达。运用“太极思维”把音乐表现的刚柔并济,虚中有实,柔中带刚。

三、“太极思维”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风格中运用

钢琴是西洋乐器又被称为“乐器之王”,但如何把中国作品用钢琴演奏好,始终是钢琴演奏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中国作品大都是改编而来,有的来自民歌,有的来自古曲中的选段,如何把西洋乐器和我们的民族音乐相结合,需要演奏者有对作品风格的把控能力,正确地把握作品风格才能更好演绎作品。之所以认为可在演奏中国作品时运用“太极思维”就是因为“太极”的理念与中国音乐作品中音乐语言的表达有不谋而合之处。以《夕阳箫鼓》为例,它还有另外改编的名字《春江花月夜》,从名字不难看出,山水写意之意跃然纸上。该曲作者分为了11个小主题,用不同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这幅优美的山水图画。主题1,主要有颤音与琶音组成,琶音的由弱渐强再到弱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描绘了微风下的湖面上,有星星点点的零星小船若隐若先。小主题1的几小节都用的是虚线,只有到快进入小主题2时才是实线,这样也就告诉我们,第一个小主题其实是一种引子的作用,是对作品的整体基调的一种气氛营造,乐句似有似无,就像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江边美图,水波连延不断,让人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可运用“太极思维”把具体的音符想象成夕阳、小舟、杨柳、水中涟漪……,如开始第一小节装饰音与两手交替的音符,我们就可以演奏的既自由又具有控制力,力量由弱到强再到弱,就像“太极”举手下落间转换的自然、潇洒且让人浮想联翩。要有控制力的演奏,既不能太虚又不能用力过猛,力道要恰到好处,才能符合曲目风格。像“太极”柔中带刚,行动似温润如玉,实则两袖生风。我们双手在这个主题中无论是单手的轮指,还是双手交替的单音或和弦,都要用恰当的力度演奏,既要有颗粒感又要很连贯,左右手衔接自如,相互转换自然清晰,这样才能更好地营造乐曲基调。琶音的演奏要多运用手腕的力量,使音色更为统一,转指要流畅,不能有停顿或音色上的变化,要像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主题2-5运用变奏衍生等手法对主题进行演变,左右手看似是两个声部,实则是相互辅助,相互衍生转化而来。我们演奏时右手的旋律声部自然是要清晰,左手部分是在和声功能内烘托右手主题,其实也是属于旋律的一部分,所以左手要与右手相互呼应,左烘托右、右容纳左,像“太极”一样,黑白相互衍生,生生不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左手的力度可根据旋律走向,由上到下,对应由强至弱,左手有保留音的地方要强调出来,做到与右手的旋律相互呼应。运用“太极思维”可以把无看做有,可以把主题旋律与描绘的景色相结合,演奏这要在演奏中国作品时有“形象思维”的习惯,这样有助于把握音乐的完整性,不会感觉每个段落或主题不能很好衔接,零散不连贯的感觉。这段主题左手手指可多贴近琴键,有助于琶音的流畅性,就像水中涟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续不断。主题6-8乐曲逐渐进入高潮,乐曲的速度也逐渐加快,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欢喜之情,面对这幅清丽优美的景色,无法掩饰心中的喜悦,近乎于接近欢呼雀跃的感觉。双手的演奏也逐渐突显力度,音色要处理的更结实一些,音乐的起伏更大一些,强弱对比更强烈一些,让听众的心跳随着演奏者的音乐跌宕起伏,心潮澎湃,仿佛看见美景后,难掩逾越心情。主题9、10部分是乐曲的最高潮,主题9音乐多出现两手衔接式的演奏,演奏这要注意连接流畅,似是一手演奏,颤音要均匀,与左手的和弦完美结合,此时左手是旋律,由慢至快。六连音出现时,每个单位拍的第一个音要抓住,这是旋律,就像藏头诗,小音符的手指跑动要动作小,两手的起落要十分协调,演奏这段旋律不要使用拙劲儿去演奏,会适得其反,同样可以利用“太极”,两手手腕揉着力量去演奏,手腕带动手指,把小臂的力量顺利下放到指尖,这样的触键音色既轻盈又不失力量。主题10音乐换为八度,演奏起来力量要占主要部分,但同样不能有“砸”的感觉,抓住旋律快速抬动手掌,不要抬的过于高,一指和五指之间的八度感觉要固定好,指尖接触琴键的面积要小,这样音色会比较集中,演奏起来会更简便。主题11是一个尾声,描绘了月色下的江面上,人们已经逐渐消散,江面慢慢归于平静,月光洒在江面上,给人平和安详的感觉,演奏时要把音色演奏的轻柔一些,稍稍有抑制力量输出的感觉,如同“太极”克制自抑的感觉一样,点到为止,给人无限大的想象。

四、“太极思维”可对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提供新思路

无论是“太极”那富有哲理性和特有的相生特点,还是“太极思维”启发我们的“形象思维”作用,都无疑对我们演奏中国作品开辟了一条新颖之路,中国作品运用的素材当然是具有民族色彩的,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要想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音乐作品用西洋乐器表现出来,是不能完全运用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来诠释作品的,可能会有不完全契合的情况出现,所以这就是促使我们寻找新的演奏方法,这就启发我们是不是可以运用中国特有的形式处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所以“太极”的理念和思维就适时出现在了我们视野中,为我们处理中国音乐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研究方向。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太极思维”与中国音乐作品的内在与外在联系,希望能为钢琴演奏中国作品以及更好地把握作品风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本.

[2]李吉提.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分析概论[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孙 辉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