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常态课实施有效教学分析

时间:2022-11-25 02:48:09

体育常态课实施有效教学分析

摘要:体育常态课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掌握运动方法的最主要形式。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因为各种因素影响着体育常态课的质量。根据现实影响因素,本文提出相关解决路径,以保障体育常态课的质量,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体育常态课;有效教学;运动方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明确指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形成共识:体育课、课外活动是途径、阵地和载体;强化是要求;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目标。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角色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体育常态课的有效教学上,脚踏实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各项体育技能、掌握练习方法,以之作为锻炼手段,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1影响体育常态课质量的4个因素

体育常态课是指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选用经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师用书、教科书,并依据实施方案制定课程教学计划,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课程。体育常态课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掌握运动方法的最主要形式。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因为各种因素影响着体育常态课的质量。1.1体育课教学班人数众多。以北京市中学体育课为例,多数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班人数在45人以上,场地与器材矛盾突出,学生课上练习体验次数达不到量的积累;组织难度大,加之关注个体差异分层教学,体育课的学习效率不高。以双杠教学为例,一个班45人上,教学内容是支撑后摆转体180°成分腿坐,器材为4组双杠及相关安全设备,几乎所有学生都要在保护帮助下体会动作要点、完成动作,可见每一名学生上杠练习的时间根本难以保证。1.2体育教师基本功欠缺,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当前体育教师的基本功不能局限于动作示范和教案编写,对于教材的钻研、重难点的把握、组织教法的实施、安全措施、保护帮助、语言的运用、情感的交流、个体差异的对策、教法创新、学法研究等,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另外,还要借助团队教育平台集体研磨各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能力。例如,教研组搭建教研平台,积极参与学区和区、市、省级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积极开设研究课和展示课等。1.3体育常态课的监督质量、反馈机制缺失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责任是管理好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地方在制定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时,学校体育部门没有参与权、话语权,更谈不上决策权。有些部门在制订课程实施方案时,几乎不考虑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导致体育学科课程方案难以实施。教育行政部门不建立长期的体育常态课监督、反馈机制,就无法做到“强化体育课”。1.4“蜻蜓点水式”体育教学也让教师深感困惑。义务教育阶段,一学期体育课总课时48节,其中球类(1项)、田径(2项)、体操(1项)、武术(1项)、身体素质(1项),按项目计算,平均每项需要8课时,试想近50人的教学班,用8课时来学习1项运动技能,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怎样评价?学完了没有时间练或玩怎么办?这种“蜻蜓点水式”教学也让教师深感困惑。

2保障体育常态课质量的几个思考

2.1关注体育常态课,实施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体育常态课教学质量,积累每个课题的教学经验并进行反思,使每一位学生都受益于体育课。体育教师应“三备教学”,集体研磨,各级教研发挥积极作用。体育常态课教学质量需要体育教师通过苦练教学基本功来保障,备课要做到“三备”:一备教材、技术动作,同时要学会分析错误动作原因,制定相应的纠错方法,并且要体现在课时教学计划中;二备学生个体差异。体育课中要把关注个体差异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仔细设计教学环节,采取降低难度的方法或者标准或采取形式多样的分组,保证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学有所得;三备语言、模拟教学。此外,各级体育教研部门要搭建平台创造交流、实践、培训、展示活动,体育教师借助教研组团队力量开设研究课、观摩课、展示课,集体研磨教学环节,创新教法、反思教学,营造良好教研氛围,缩短教师成长过程。体育常态课后教师要学会反思,如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活动的组织、语言表达交流、练习强度、密度及小组学习效率等,让教学反思应成为教学习惯,只有反思才知不足,知不足方能改进,改进才能优化,优化方能创新。优秀的体育教师善于反思教学,更注重教学细节。2.2抓课堂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抓课堂要以教育教学的“教学做”为主导思想,而怎么“教”取决于怎么“学”,怎么“学”又取决于怎么“做”,这与当前的体育教育教学的学练赛的策略非常吻合。“教”首先要明确目标、知晓学情,而且要教得“准”;“学”与“学练”也要契合,怎么学呢?取决于“做”,即是各种情境中的技术、战术运用,那么“学”就必须在比赛和教育情境中学习;“做”是实践、检验、修正、完善、优化的过程,“做”的效果取决于教与学,教师是否教得准,学生是否学得准、学得会、学得乐、练得多。以七年级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为例,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本教材,因此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该技术并在比赛中能运用,情感目标是将双手胸前传接球在篮球中的运用价值、正确动作、运用时机、组合动作教给学生。教师可通过“分享”游戏(五对五半场传接球计数比赛游戏),把篮球比赛中的观察、判断、快速反应传接球的决策能力和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运用能力结合起来,并且有比赛对抗的性质。教师要把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通过多人多球的游戏性练习,让学生掌握自下而上的有力顺序,动作要连贯,传接球要准确、及时。情境设置要逐渐接近比赛,学生按异质分组,且各组间水平接近,学生学练结合逐渐达到比赛水平。“赛”要正式和完整,设计体育课堂上的小型“赛季”,要让学生体验到“赛季”的全过程:建立球队、角色分工(裁判、器材管理员、记录员、行为记录员)、比赛日程、赛前准备、赛后总结、总决赛、颁奖仪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增加单元教学课时数,使学生能深度学习运动项目。2.3创建“项目季”以“小群体”的体育教学。所谓“项目季”就是每学期以一个项目为主,以全员参与为宗旨,从班级比赛开始,进而是年级比赛,然后是年级间的“超级联赛”,一定是很正规的比赛,围绕联赛进行专题教学和课外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目标很明确,就有了学习的内动力;通过学生全员参与,班级内可多组队,教学中自成小组,这就是“小群体”教学;从技术、战术、规则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样的联赛如篮球季、排球季、足球季、长跑季等,如果每学期都组织,其中带来的体育教学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2.4对学生进行规范行为的培养,提高体育课学习效率。人数较多班级的体育常态课的组织难度较大,教师如把过多时间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上,则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美国从K年级(相当于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安排1个月的常规养成教育,并渗透于整个小学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反复体验、要求、强化练习等方法规范学生的行为。例如,选用旋律优美、节奏合适的音乐作为练习起止的信号的一种指令,并贯穿课的始终;训练学生运动时保持合理的运动空间,避免碰撞导致伤害事故。体育课上要注重这种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并有始有终地贯彻到具体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养成负责任的行为,同时提高体育课学习效率。2.5建立学生、家长反馈机制。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练习和相关的活动来掌握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强健体魄的,因此可建立一种反馈机制,首先学生自评、互评,然后学校将学生体质状况、参与度、技能掌握情况、参与活动情况等定期评价以及相关的运动处方信息传递给家长,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的纵向提高程度;搭建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的公共平台,反馈信息,交流对策。体育是学校的体育,也是家庭的体育,更是社会的体育,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观念应形成社会共识。2.6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或增加体育课时数,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所学技能。体育课的学习是循序渐进地把相关技能和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兴趣,让那个学生利用各种活动去体验、实践。高中生每周两节体育课只有90min,如果课外活动再不落实,体质更难以提高。因此,建议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将其列入课表,有实施方案,并不断改进创新;另外一种途径是增加体育课课时数,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者要顺应时代,改变观念,充分考虑体育学科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马凌.课改怎么改:制约和影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因素[J].体育教学,2010(7):2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毛振明,于丽.课改怎么改[J].体育教学,2010(7):17-20.

作者:李韬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