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26 03:09:49

信息技术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研究

教师要重新审视教育目的和教学意义,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美术作为传授学生美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集文本、图片、音频等形式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媒介能够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支持,提高了美术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教学的意义

1.开阔学生眼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媒介拥有丰富的图片和音频资源,能够突破书本资源的局限性,为学生随时提供信息补充,开阔学生的眼界。如,在建筑艺术鉴赏课中,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中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展示的学习内容是有限的,碎片化的资料往往难以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建立起系统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信息技术平台上获取国内外历史、政治、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相关资料,借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国内外不同建筑的历史文化。此外,网络学习资源丰富、获取便捷的特点使学生可以自主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料,信息技术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提供了新路径。2.打破时空限制,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媒介开展教学的过程是一种交互式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班级学生被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课上进行活动讨论,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学生可利用微信、QQ等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跨时空的交流、讨论学习。借助这些平台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师生、生生之间进行高效交流;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助精神。美术课程中有许多锻炼动手能力的手工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形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可以通过交流经验促进思想的碰撞。3.直观性展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美术以平面或立体的形象艺术为教学内容,是一门锻炼抽象性、立体性思维的课程。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尚未成熟,如果教师使用以语言传授为主导、以书本内容为辅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比于抽象的文字,小学生更容易被图画、音频等学习内容吸引,多媒体教学媒介能够对他们的感官产生直接刺激,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将学习的积极性转化为情感上的认同。情感态度、教学目标是美术教学过程中深层次的目标,图片、音频这些源于生活的真实素材能带动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借助信息技术媒介进行教学,能进一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交互中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能进行信息的交流。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各个学科领域,许多美术教师注重在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教学手段的交互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学科地位尴尬,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小学美术由于不纳入学生小升初的考试考核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不被部分学生和家长重视。有些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较低,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给美术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义,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今后的研究者为了提高美术教学质量需要考虑的问题。2.知识传授符号化,缺少教学情境创设。美术课作为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反映了社会生活,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在这种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建立起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美术课的教学反馈中,一些学生觉得学过的知识比较抽象或者易忘,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相应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动态性不足,没有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学生学术知识技能和培养其审美情操。但是实际的课堂中,部分教师教学的重点往往在于传授学生美术知识技能,这种教学过程只是单方面输出知识,部分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这样就忽视了情感教学目标。由于缺乏情感熏陶过程,部分学生难以构建起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场景,难以对知识点形成系统艺术化的理解。3.多媒体使用不科学,影响教学质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普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时直接使用现成的网络教育资源,或者重复使用自己曾经制作的课件,忽视了教学风格的差异性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一些教师存在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在课堂上从始至终都是借助PPT文本或者视频动画展示教学内容,缺少板书演示和提问互动环节。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而且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教育媒介进行美术教学,可能会导致美术传统技法的弱化,因为并非所有美术的课程都能做到与现代教育媒介完全融合。如,在中国画、版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中,教师仍需要使用毛笔、宣纸等传统绘画工具。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从课程性质出发,把握好信息技术教学媒介和课程教学的匹配性。通过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可发现,部分学校存在不重视美术课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美术教师的教学难度。如何使学生发现美术教育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忽视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容易影响美术的教学实践运用,不利于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也容易使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构建

针对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问题,该研究从信息技术教学媒介手段应用于美术课堂的角度切入,借鉴叶玉婷提出的美术课堂互动模式,从教学前的教学导入、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感悟和教学活动结尾的实践提升三个方面,提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1.教学导入:创设动态教学情境,提高课堂趣味性。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需要通过与课程相关联的教学情境导入,唤起学生的意识。在美术课的教学导入中,教师可以从自然或者社会角度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编辑成图文、音频等形式,创设适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场景。相比于图文、音频结合的信息技术媒介辅助教学手段,以往的课堂导入多以语言创设教学情境,这种引导方式难以强烈刺激学生的大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利用音频、动画等形式创设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能在课程开始时就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提升课堂趣味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入状态。如,在《花的一生》美术课中,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媒介制作动画,展示花从发芽到枯萎的过程,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一般过程的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思考花的每个阶段形象,如,用什么线条、形状、颜色勾勒花在生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状态,刻画出实操绘画时的大致轮廓。2.教学过程:微课视频展示教学,促进动手能力发展。美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绘画、雕塑、书法等内容形式都需要学生动手实操,因此,美术教学过程主要分为教师传授和学生动手两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育经验传授美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媒介具有生动性、动态化、实操性的特点,能直观地展示手工教学内容,消除以往教学方式的弊端。微课是教学媒介的一种,它是将平面的素材立体化的一种数字教学资源,具有生动形象、时间短的特点。教师在使用微课时,通过音频、动画的展示可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教学内容。此外,微课视频为需要回看制作步骤的学生提供回放的功能,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手工进度。如,在《糖果包》美术手工课教学中,教师先将糖果包的具体制作过程录制成微课,在课堂中展示,然后学生按照微课中的步骤进行制作。教师再根据学生制作的进度选择快进、暂停或回放微课视频,保证不同进度的学生都能掌握美术手工制作流程。3.实践提升: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反馈,提升美术核心素养。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巩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通过启发式探究将知识与技能内化为核心素养,并基于学生课程结束后的学习反馈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互动反馈技术是信息技术教育媒介之一,教师能借助其收集学生课后的学情反馈,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同时,美术教师需要回归教学的情感目标,进行教学目标的升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际,进行联想感悟的实践提升。这样,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收获的不仅是美术专业的知识技能,而且是对生活中真、善、美的感悟。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勤.巧用信息技术演绎美术教学新活力——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浙江教育技术,2015(6).

[2]叶玉婷.小学美术课堂的互动模式探究与实践.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邵晶晶,何晴,郝大魁.课堂互动反馈技术的分类、比较及应用——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7(11).

作者:谢菲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