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及辨正

时间:2022-11-04 09:32:28

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及辨正

摘要: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信息技术进校园正在引领教学改革的发生。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倒逼并引领教学的不断改革,亟待辨识教学改革的技术需求、价值定位与具象短板。“屏幕改变命运”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论点,争议背后暗显社会不同群体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运用的差异认同,有必要基于此再审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技术为王”的信息时代,接续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改革的引领要重视顶层设计,构建教学改革的实施规划;直面教学改革,关注技术引入与运用过程;立足课程建设,推助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提高教师能力,强化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聚焦学生体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价值;扎根教学评价,引领教学改革的过程调整。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屏幕改变命运”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是全世界教育者都要面对的一个基础性议题[1],“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这是新世纪赋予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强化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服务与支撑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点[2]。当今随着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在教育领域的铺开,尤其信息化教学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逐渐推广,引起社会对于技术与教学融合从而引领教学改革的持续关注。2018年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刊文《教育的水平线》(网文标题《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引发热议,文章以云南省禄劝县第一中学为例,介绍了通过网络直播教学,偏远地区薄弱学校获得成都七中的优质资源,让一批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改变了命运[3]。2019年5月23日,这块“屏幕”在深交所上市,其市值达到99.01亿[4],再次凸显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巨大的需求容量,而信息化教学在其中居于关键位置。教育信息化1.0阶段我国已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各领域的应用,2.0阶段信息技术由推进教学的全面应用转向应用技术引领教学的创新改革。1.0时代进入2.0时代,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范围。鉴于此,本文意在以辩证的视角探讨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这一现象性命题,并且分析“屏幕改变命运”,期冀为理解、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一些参酌。

一、现实背景:信息技术正在引领教学改革

教育政策一定程度上主导教育改革。进入新世纪,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制定、颁布与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关于推进网络扶贫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其中含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点是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资源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教育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校园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水平显著提高。而且,加之教育装备与系统的创生与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适用及运用范围不断扩增,由此信息化建设成为国家推进教育改革、缩小区域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受此影响,信息技术进校园已成定局,尤其是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引入与运用驱动教学方式等教学要素的升级转型,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由推进教学改革转向引领教学改革。客观讲,信息技术进校园对于学校信息化条件要求较高,技术的引入与运用为突破学校场域内传统教学的场所、时间、空间等限制提供可能[5]。现时期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改革等一系列教育转型举措与信息化建设密切关联[6-10]。2017年我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办学条件和设备有较高水平,具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引领教学改革的基础。相对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小学落实较好,高中落实较为一般,城区学校比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条件都要好(如表1所示)[11]。此外,校园网络建设快速发展,许多学校实现局域网络的全覆盖,即便在乡村地区,小学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也达到94.84%(如表2所示)[12]。与此同时,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要“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在教学各环节都要充分引入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传统教学。基于此,强化学校信息化建设,开掘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成为学校改革重点,其中教学成为改革的显在领域,信息技术进校园正在引领教学改革的发生。其一,教学方式正在变化。当今一些学校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建设带来的信息化教学是“同一课堂+两位教师”,构塑“技术+终端+网络+平台+资源”的跨时间、跨地域、一对一直播、一对多直播、录播与直播相结合的教学新样式,并以视、听、说同步技术为支撑,改善了传统由一位教师面对数十位学生进行集体授课的“一支粉笔一把戒尺”的“书院式”教学。其二,教学设备不断增多。新技术对教育的改变首先体现在教学工具的更新,人类历史上传统的教学主要依靠黑板、粉笔等单一的教学工具[13],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催生课桌变投影机、黑板变白板、板擦变按键、粉笔变触控笔等教学设备运用的改革。同时,计算机、投影、音响、控制台以及其他辅助设备进入教学可以实现声音与图像的有效传输和放映,为学生带来感官冲击的同时促其产生与知识的内蕴共鸣,进而习得知识。其三,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材和教参是传统教学资源的“聚源地”,信息技术的普及让教师与学生获取资源渠道泛化,让教学选择不仅立足国内,更可放眼国外,汇聚前沿教育资源呈现在课堂,以可视化、智能化、更富交互力的资源丰富既有教学资源,且让前沿知识资源以慕课、微课等形式融入传统教学资源体系之内。其四,教学评价更为全面。对教师教学做好评价需要了解实际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产生的过程性信息资源,唯有综合把握教学投入、过程和结果全程数据,方才能够实施科学评价。信息技术嵌入于教学评价可从多维度收集教学过程数据,至少涵盖家校沟通、听课评课、课件制作、课上互动、课后交流、学生成绩等维度,深入明晰教学实际来评价教师教学。其五,教学环境显著变化。教学环境是教学实效性获得的保障,甚至一定程度上环境的改变决定教学效果。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智慧教室、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学社等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集成产生的新型教育场域,尤其是交互智能平板等硬件的成熟以及相应系统软件开发的跟进,智慧教学环境成为教育信息化成果运用水到渠成的产物。其六,教师研修有效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教师传统集中听会式的教学研修,线上培训的兴起突破了时间、地域和空间限制,让教师可以在有网络条件的任何时间、地点接受高品质的培训,并且创建同地区教师之间线上专业学习、研修共同体,让教师既可以表达自我观点,又能够以肯定或者质疑其他教师观点来贡献自身教学经验,拓宽教师研修路径和优质研修资源惠泽范围。

二、理论思考:辨识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

新技术创造新事物的开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14],当今信息技术换代的速度远超教学改革的速度,技术的不断创新倒逼并引领教学的不断改革,亟待辨识教学改革的技术需求、价值定位与具象短板。(一)教学改革的技术需求。教学改革是教学上的破旧立新,革除旧教育弊端、建立新教学体系的过程[15]。其中,“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有“教”无“学”抑或有“学”无“教”不成“教学”,善好的“教学”离不开善好的“教”与善好的“学”,二者缺一不可,可并非简单相加,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16]。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17]。这决定了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样式,教学目的即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离开教学无法达成,教学改革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缩影。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以“五育”教育培塑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这种人是知识与情感、智商与情商兼具的统一体,要求教学中对于人的培养要形式多样、过程多变、内容丰富且身心参与,注重对于人的智力、意志、情感和动机的关照[18]。这些要求对于传统教学提出更高期许,延续传统模式推进教学无法应对,信息时代呼吁传统教学引入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革。进言之,社会对于教育的不信任、不满足加速教育改革[19],技术之所以能够快速渗入传统教学是由教学本身的局限性引起。举要言之,一是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传统的班级授课很难兼顾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弱化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可能。信息技术介入传统教学呈现出为学生“私人订制”学习方案的潜力,让大众化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二是教学资源的局限。传统教学资源多来自三个部分:教参教辅、教师个人经验和地方性知识。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一种全新的资源获取渠道,从课前备课、教研、培训到课后学生的反馈,都能够通过技术获取全方位的教学数据信息资源。三是教学应试取向的局限。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而非“考分机器”,残酷的考试竞争让教师和家长觉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首当其冲的是传统教学。受制于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育参与者个人能力有限,要借助前沿性的信息技术帮辅教学改革,以优化教学过程达至帮辅学生缓解“应试苦海”的无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以信息技术帮辅教学改革是国际潮流[20],当代中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需要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广大受教育者关涉群体对于教育的期许已经由“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迫切要求教育过程人的受教育境遇的改善,传统教学人为的创造潜力已被开掘,教学改革“借助外力”的方法论焦虑凸显,信息时代需要技术的介入改善传统教学。(二)教学改革的价值定位。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一直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注重技术在各领域的引入与运用,“知识时代的技术强调让人们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目标”[21],技术创新为人们推进教育改革开拓广阔空间。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2035》强调,“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教育现代的关键途径”“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建优质教学资源研发方式”“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其中,借力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至今国内已有积极的实验性尝试。2017—2018年间,笔者作为评估组成员参与中央电化教育馆实施的“跨区域同步教学”试点项目。调研中发现,信息技术正在引领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带来诸多正向的教育改变:其一,聚焦硬件更新,改进了一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其二,关注理念先行,优化了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实践;其三,创新教学形式,激发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活力;其四,推行双师课堂,增强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其五,重视同步教研,提高了学科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本领;其六,借助线上培训,扩充了教师教学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格局;其七,立足本地基础,创造了具有地区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其八,注重专业指导,建立了学校、教师与科技公司、高校的良性合作;其九,关注薄弱学校,缩小了不同地区、不同校区以及城乡教育教学的质量差距。逻辑上讲,任何改革都存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要肯定教学改革的价值,要看到信息技术带动教育创新的事实,要注意技术的创新提高人的教育需求认同的同时塑造并满足人的需要。教学改革附随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改变而改革,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人类对于社会进步求索的结晶,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一方面显现出技术的普遍适用性之广大,另一方面显现出教学改革适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发展规律。理解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价值的关键点不是技术本身的更新换代,而是着眼于技术对于教学的真正帮辅。教学需要教学改革,教学改革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能够辅助教学改革,5G时代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一种过程性结果。5G网络在中国的创生为国内信息化建设提供高速、便捷、低价的技术资源,教学改革必然附随信息化潮流且借助“5G+AI”智能互联时代的优势而不断改革向前。“技术为王”的信息时代,教学改革不能把技术排拒在外,要理性且主动迎合技术革新并与之融合,以技术之力改正教学弊端,增强育人实效。换言之,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迎合时展需要,为教学育人带来更多机遇和可能。(三)教学改革的具象短板。“改革”是一个由行动促变化的过程,“改”偏指过程性“行动”样态,“革”偏指结果性“变化”表征。当今对教学改革持积极态度的教师倾向于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认可信息技术优化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22],质疑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甚或拒绝使用技术并不意味着教师拒绝教学改革,而是对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革持一种怀疑态度[23]。两种立场的俱存俱在说明教学改革的技术介入未被全体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仍是存在短板的探索性改革。“改”的角度讲,一方面,技术的条件基础存在不足。技术条件是保障改革落实的基础性条件,时下信息技术难以融于教学的原因至少含括五个方面:一是缺少信息化教学装备;二是缺少专业机构的支持;三是未能意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四是对于信息化教学缺少信心;五是缺少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时间[24]。此外,也可能缘于资金投入不足、网上资源不足、专业人员不足、技术支持不足、理论指导不足[25]。这些技术条件的缺失将阻碍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引领教学改革正向效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改革的执行力存在不足。技术革新推动教学改革已成为传统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26],理论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其初衷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改革中技术要为教学提质增效负责,并辅以具体的落实行动。可是,现实中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很多时候并非纯粹的“为了教学更好”而推进教学改革,人本理念停留在纸面上、言语中、文件内并不鲜见,为何教学、为谁教学、怎样教学等潜在地由约定俗成的模式宰制[27]。“革”的角度讲,一方面,教学的适应性局限。丹尼尔森(Danielson,J.)介绍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准备授受她的第一门在线课程,授课的一系列活动都已周密地计划好,但课程开始仅一周就不得不让学生重回教室用传统方式教学,原来学生们不知道如何使用教学软件[28]。事件略显荒诞,却着实反映人是教学的中心。技术虽改变了教学,可人若不能适应教学改变,改革将重归传统。这说明教育领域的新技术并不一定会带来正向的教育实效,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之间存在张力[29],并非“拿来主义”式的即拿即用。另一方面,技术的实用性局限。温纳(Winner,L.)讲过:“网络的力量看起来有无限可能,但是我们的技术却只是无法被完全掌控的工具”[30],技术时代人依赖看似无所不能的信息技术的同时面临远离深入思考的知识陷阱[31],信息技术引入和运用于教学产生利好效果的同时也可能为教师教和学生学带来技术性焦虑[32],显著表征即技术依赖,限制教学过程二者的情感交互、创造力发挥等[33]。

三、检省现实:基于“屏幕改变命运”再审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教学,信息技术的产生引领教学改革的转向,引起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形式多元多样,教学中各种“屏幕”更是层出不穷。鉴于此,有必要基于“屏幕改变命运”再审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一)“屏幕改变命运”的再理解。当今信息化教学这块“屏幕”引入一般教学之后,一批学生取得学校前所未有的“高考胜利”而“改变命运”。这种教学虽有缺陷,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师资短板,再加上优化生源管理,高考增值增效也算自然。以直播教学班培养出2018年广西理科高考状元的平果中学为例,进入初中部学生要签署合同要求在此读完初高中六年,其中2011年的2000多名学生的前150名被分成四个班采取小班教学,直播班的35名学生更是优中选优,端坐教学金字塔顶端,享受最优质的教育生活环境。班主任规定,学生周末仅休息2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学习。到底是学校的“精英教育”还是学生的“艰苦奋斗”抑或“信息化教学”在改变学生命运中发挥决定作用很难言判。因此,“屏幕改变命运”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论点,争议背后暗显社会不同群体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运用的差异认同。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反省自2006年即在欧美国家兴起,直至2009年美国教育部对2.1万名中学生抽样调查才证明教育信息化大投入并没有大产出,信息技术没有明显提升教育质量[34]。其中,信息化教学出现“低效”“无效”,甚至“负向效应”由复杂因素引起,“屏幕改变命运”暗含信息技术改革教学从而提升高考水平将学生命运改变的价值立场,“屏幕”被追捧映现社会对于教学创新的需要,期待通过技术引入与运用领航教学改革以提高育人质量。竞争加剧的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的追捧与传统教学关涉的人才培养愈渐脱离社会需求致使教育矛盾频生,难以实现的教育愿景驱使人将教学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技术之上。前文提到的类似于禄劝一中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正是意在将发达地区优质教学资源与欠发达地区同步共享,以改革传统教学克服教育资源区域排布不均衍生的弊端。巴班斯基(Бабанский)讲过:“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不是一套套方式和方法,而是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感情;又可以引起学生欢乐、愤怒、痛苦、惊异和同情的体验”[35]。对于“命运改变”来讲,“屏幕”增补的是物质资源,受教育者情感的“虚空”或难以此弥合,要承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正向价值,同时也要正视技术引领教学改革其短板的真实存在。(二)“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的再审思。2019年5月24日,第三届AIAED全球AI智适应教育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主席米切尔(Mitchell,T.)强调:“未来十年,将是AI影响教育的十年,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已经显示其强大的能力和效益”。当前中国信息技术的勃兴强势冲击传统教学的同时逐渐引领教学改革,教师因在不断更新的技术面前多缺少一种思想准备和能力素养而附随技术变化来不断改革传统教学。再加上主流教育文化圈力推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使得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成为趋渐被接受的教育事实。“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时代纲领。在教育资源供给有限的当今中国,地方财政性教育投入区域差距悬殊,后4%时代相对偏远落后地区很难受到有效惠泽。时下信息技术的引入和运用于教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些地区的局部育人环境,为其共享教育改革红利创造机遇。对于教学来讲,有技术是基础,用技术是保障,用好技术才有价值,信息技术装备配置的实现是一种教学外设,教学的内质改善需要让技术参与教学、辅助教学、推进教学,直至用恰切的技术引领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微型化、智能化、超容化、多媒化、交互化和网络化等特征与特性[36],以及前文述及的教学方式、教学设备、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培训相较传统样式实效性改观已凸显信息技术引领教学的价值所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技术为教学带来的利好无以言记,缺少技术不断创生的引领,教学提质增效难有当今速率。除此之外还需看到,信息技术是程序性的,模式化特征显著,教学参与者的多变性无疑对技术提出更高的挑战、要求和期待。2019年1月22日,UNESCO开展以“技术未来:希望,抑或恐惧”为题的国际研讨,与会一些专家对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表示担忧,而技术对教育影响的论述更莫衷一是。教学是一种育人的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需要一种未雨绸缪式的“忧思”意识。诸如教学改革参与主体是否对信息化教学存有深度理解、是否守持积极的改革态度、是否有能力驾驭技术、是否能够有效规划课程、是否可以保证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坚持人本导向等等,这些议题都有必要审思。当今社会资本融入学校办学加深了学校的社会化程度,不可避免弱化其公益性而强化其利益性,商业利润驱动对于信息化教学改革会产生复杂影响,尤其是技术成本较高与教育购买力有限、技术使用难度与传统教学“即兴便捷”之间的潜在矛盾频生。由此知悉,教学技术的进步不代表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技术的式样创新不代表教学品质的增质增效,技术的引入与运用不能仅考虑教学要件的处理效率,还要考虑教学参与者对技术的接受程度[37],若技术难以被人理解、认可和掌握,再有效的技术也难在教学中获得持续运用。现时期校园内信息化装备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教学中利用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教学常见不鲜,要承认这是教学的一种进步,同时也要审思这种进步是“谁的进步”“谁能受益”“改变谁的命运”等,以“屏幕”引入为代表的教学改革不能忽视人“知情意行”善好培养的始源性目标。

四、面向未来:接续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改革的引领

“技术为王”的信息时代,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领域引领教学改革是不可违逆的发展趋势,正视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要对人们所熟知的技术与教学剥去附着于表面的修饰,重视顶层设计、直面教学改革、立足课程建设、提高教师能力、聚焦学生体验、扎根教学评价(如下图所示),接续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改革的引领。(一)重视顶层设计,构建教学改革的实施规划。行政机构统一管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技术能够在教学领域快速运用的条件基础[38]。教学改革事关人的培养是否能够有效完成,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重视顶层设计,构建教学改革的实施规划。一是改变一线学校相对孤立、封闭的局面,在政府部门的帮辅下支持学校引入和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实现区域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二是鼓励互联网教育企业根据教学需求开发技术资源,为学校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增进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性和有效性。三是积极引入高校专业化教学研究团队,从学理上分析新式教学的优势与弊端,研判未来改进方向,把好技术引入教学的“入口关”,为推进信息化教学奠基。四是主动发挥调整和指导的行政领导作用,减少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发挥桥梁纽带功能,促成一线学校、科技公司和高校凝聚共识、各取所长的教育合作。(二)直面教学改革,关注技术引入与运用过程。信息时代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各领域改革的强大动力,教育教学亦不例外,接续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改革的引领要直面教学改革,关注技术引入与运用过程[39]。首先,转变教学参与者的教育观念,使其明晰技术引入教学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教学参与者接受信息化教学的意愿与真实教学效果提升正相关[40],接纳信息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要选择。其次,继续完善以“三通两平台”为主的中小学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持续优化一线学校信息化硬件与软件条件,为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化基础。再次,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建设教学过程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分享系统,定向基于大数据资料进行教学分析、管理与决策。然后,坚持人本导向,以学生、教师真实需求为基础和参照更新优化教学系统与设备。最后,注重教学伦理的守卫,技术引入教学不以侵犯学生、教师隐私为代价,注重对于教学参与者“文化人权”的尊重。(三)立足课程建设,推助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课程是教学内容,信息时代人借助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渠道虽然多元多样,可是教学中真正给学生身心发展以全面影响的核心知识源是课程[41],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要立足课程建设,推助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第一,国家课程的教学坚持“稳步推进、质量为先”的原则,推进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足、积聚经验,保证国家课程教学效率的同时推进信息化教学。第二,师生协作开发信息化校本课程与教材,让教师和学生在“做中学”,为其开阔信息视野,普及信息化教学常识、常理创建课程基础。第三,注重课程审议,引入教育和技术双方的专业力量对既有课程进行统整,汇聚课程资源,缩减边缘“课程”,注入现代信息化元素,打造学校育人特色。第四,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中心,构筑学校专业合作共同体,建立校际间信息化教学的课程实施小组,推行“一校带多校”“一点带多点”的课程改革模式,助力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四)提高教师能力,强化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是否能够有效推行信息化教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学校信息化条件,二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其中教师因素占据主导[42]。教师缺少对于信息技术理解和运用的知识是异化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的关键,加大教师教学帮辅力度,提高教师能力,强化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让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至关重要。首先,为教师提供理解信息技术本质的理论培训课程,增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本质与优势的理解。其次,为教师提供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示范性培训课程,巩固教师对于教学操作性方案的习得。再次,为教师提供线上或者线下的跨区域教研机会,创建教师之间专业学习、研修共同体,加强同一学段、同一学科教师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经验沟通。然后,为教师提供教学自主性空间,赋予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渗入传统教学经验、是否采纳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话语权。最后,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优化学校的信息网络和教育装备,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减少教师教学过程的技术性故障[43]。(五)聚焦学生体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价值。当今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来选择教学中的技术运用[44],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最大功用体现在学生身上[45],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要聚焦学生体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价值。其一,树立教学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扭转学生教学中的“不严肃”态度,让其明确信息化教学不是“信息技术课”,它是一种教学常规,要接纳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共融。其二,从创新教学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课堂呈现模式等角度出发,瞄准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力求通过教学的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的创新发展,增强学生教学中存在感和自信心的培植。其三,规范学生教学过程的行为,对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学生的学业任务完成提出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其四,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一些必要的保护眼睛、耳朵等生活物品的同时,教师要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明晰学生对于新式教学的心态变化,并及时加以干预和引导。(六)扎根教学评价,引领教学改革的过程调整受学科设置、学段安排、教师素质、学生态度、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实际影响评价困难[46],可是推进教学评价很有必要[47],它能够为了解学情、改进教学提供参鉴。因此,接续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改革的引领要扎根教学评价,引领教学改革的过程调整。首先,一线学校与科技公司联手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从教学资源与内容、教学过程与学习方式改变等维度评测技术引入教学的真正效果。其次,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者,对于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具有切身体会,教学评价要从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认识的立场出发,立足教育的视角评测教学的真正功用[48]。再次,学生是教学的接受者,对于信息化教学适用性和实用性的认同感是评价教学的关键维度,教学评价要从学生立场出发依据学生对教学需求的满足度形成常规性评价体系。最后,集纳第三方机构、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结果,对于教学过程的技术择选、技术更新、教学规划、课程安排、课后辅导等教学构成环节进行有理、有据的过程性调整,且为顶层设计修正提供参照。

总之,现时期技术驱动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特征[49],信息技术进校园引领教学改革发生的目的须指向育人更好地成长、成才、成善、成美、成人,教学作为一项育人事业,不能轻视其改革的存在、发生与价值。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甚或比教师拥有更多知识,教师教学依赖传统经验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缺少信息技术帮辅的教学很难落实社会发展对于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和新目标。此外,虽然教育需要想象创新,但是教学更需要务实求真,毕竟教学改革以学生成长作为成本。面对信息技术的繁盛,教学参与各主体的态度应该是相信而不迷信、信从而不盲从、依靠而不依赖、应时改变而不固守不变,以一种辩证的视角审思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改革的价值与短板,警惕为了改革而改革的形式化的技术繁荣。要相信,“屏幕”即便不一定能真正改变“命运”,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也充满可能。路虽漫长,亦可期、可盼、可待!

作者:赵冬冬 朱益明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