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学科性质研究3篇

时间:2022-06-03 10:28:26

体育教学学科性质研究3篇

第一篇

1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一般问题,是任何一门学科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所谓研究对象就是人们在探求事物真相、性质和规律时作为探求目标的人或事物。要想清楚地揭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必须了解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对前人关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有关论述进行重新认识。当然也要了解当代教学论者对教学论研究对象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同时,还应从理性分析的角度看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赫尔巴特曾经在5普通教育学6的第二卷中探讨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他认为教学论所研究的是教师如何用“观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休金娜在5中小学教育学6中指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他们的职能、他们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教学原则、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苏联当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经认为传统教学论在解释研究对象时只是从表面罗列现象,而实际上并没有抓住对象的实质,没有把教学看成统一的整体。进而指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和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论所要探求的是教授和学习的理想模式,要指出有关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最优化的法则。日本教育家广冈亮藏则认为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李秉德先生认为教学论就是专门研究关于教学各方面的问题的。简而言之,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目的。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学论必须坚持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田慧生先生则认为教学论的对象是研究教学活动或教与学的活动。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观点各异,区别很大。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一般规律;另一类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教学变量和教学要素。前一种观点的主要问题是以教学论的研究任务代替研究对象。探索教学规律是教学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最基本任务,但并不能由此就将教学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不仅笼统、模糊,而且在具体研究中也无从下手,无法操作。后一种观点的最大问题是以简单列举的方法罗列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对象虽然具体、清晰,容易在研究中操作化,但却给人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难以真正反映教学论研究的全貌。

2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体育教学论真正地作为一门学科被研究的历程很短。然而,在这很短的历程中,体育教学论的有关理论问题却得到飞速发展和广泛关注,从研究方法到研究内容都有许多创新之处。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也丰富了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内容。体育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要求研究者必须明确其研究对象,这对于实现体育教学论科学化及其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时,我们必须分清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不同的,这样才能不混淆视听。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应该是认识体育教学现象,揭示体育教学规律和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德国教学论专家盖哈尔特#海克尔在5体育教学法6中论述到体育教学论不仅是研究体育课的科学,而且还要进行体育教学实践。学者王伯英、曲宗湖在5体育教学论6中谈到体育教学论是教育科学中的分科教学法之一,它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探讨和阐明体育教学的本质、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于长镇教授在其专著5体育教学论6中谈到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时说:体育教学论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刘清黎教授在5体育教育学6一书中指出,体育教学论是揭示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着重理论上的研究。樊临虎教授在其著作5体育教学论6中指出,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探索体育教学本质与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龚正伟教授则在其著作5体育教学论6中明确提出:体育教学论是以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诸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即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的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的问题。张颂歧先生认为体育教学论是以一般教学论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体育教育的实际出发,分析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总结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的历史经验,揭示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物质条件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帮助教师端正体育教学思想和形成体育教学技能,并对体育教学的效果开展科学的评价。毛振明教授认为体育教学论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纵观国内外体育教学论专家的种种见解和分析不难发现,在确定体育教学论研究对象时,大部分学者都强调体育教学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然而,研究者在面对规律时可能会浑然不觉。因为,这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无法直接进入人的大脑成为思维作用的直接对象。因此,把体育教学的规律作为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不准确的,会导致我们在研究体育教学论时不知该如何下手,更不能把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内容进行罗列作为其研究对象。只有人们面对客观存在,进而就体育教学现象和规律提出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后,体育教学现象和规律才打破了与主体的对立与隔离而主体化,结果是体育教学问题,这样体育教学问题才能进入人的大脑成为思维的直接对象。体育教学问题不仅可以产生于体育教学实践,也可以产生于实践与理论的对立,还可以产生于理论的内部对立和不同理论之间的对立。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对体育教学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体育教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其在教学实践中和谐统一,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达到体育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目的。

3体育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体育教学论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学科性质关系着体育教学论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因此,是体育教学论研究中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问题。在已有的有关研究中,关于体育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存在着两种纷争。一种认为,体育教学论是研究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另一种意见认为,体育教学论是研究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的学科。在以上两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具有明显的技术取向,它倾向于将体育教学论看作一门应用学科。第二种观点具有明显的学术取向,它倾向于将体育教学论定位于理论学科。两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了两类不同的研究。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观点对体育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其把握得不够全面或不够准确。为了对体育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述,我们尝试从学科分类的角度寻找一些依据,以期能对体育教学论作出适当的定性。对此,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具有以下特性。

3.1横断性

体育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表面上往往区别于科学或艺术活动,但实际上则与科学或艺术活动融为一体。这就决定了,在历史和现实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既有科学性活动,又有艺术性活动,还有社会性活动。我们既要看到和重视特殊而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所突出的科学因素或艺术因素,也要保持清醒头脑,不受其惑,不片面地把体育教学活动的性质单纯地看成为科学性或艺术性。作为体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产物,体育教学论是兼具科学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的横断学科,并不归属于单一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在不同的理论流派里,体育教学论往往被突出和规定的是科学性,或社会性,或人文性,这是很正常的。作为一门横断学科,体育教学论基本的规定性就是要在科学性、社会性和人文性之间建构平衡。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我们既要强调和发展体育教学论的社会特性和人文特性,同时还要突出和构建它的科学特性。

3.2综合性

体育教学论是以许多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作为理论支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体育教学基本理论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是因为,体育教学论不仅要研究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还要研究体育教学多层次多方面技术方法体系,并将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论的发展依赖于其他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的支撑,成为它发展自身理论的基础,这是体育教学论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学科发展的普遍性特征。

3.3人文性

对“体育教学论是一门横断学科”的认识,使得我们比较全面地理解了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教学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人文性共存的复杂现象和多种属性;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学的多种属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成了必须深入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因素构成的特殊活动,在这一特殊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学内容作为文化的特殊形态,其实质必然是人的生命性;而当代环境的性质已经从自然性嬗变为文化性,其实质也是人的生命性。所以体育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人的生命活动,也就是人文活动;体育教学论,作为人的特殊生命活动的理论形态,从本质属性上归属于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体育教学论,并不否定体育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并不否定体育教学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而是强调和呼吁,体育教学活动及其学科理论需要以人文关怀为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属点,用生命去理解、体悟、解释,进而促进和发展教育领域的特殊生命,在这个前提下去讲求科学精神和使用科学方法,并给科学精神和方法划出一道人文的界限,防止科学的越界与滥用。总之,在定性体育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时,我们既要回答体育教学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也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重视和深化体育教学论的理论研究,更要把这种研究推向实践阵地的前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互为丰富。

作者:汪美芳1梁占歌2工作单位:1.安徽农业大学2.合肥师范学院

第二篇

1师生互动“接力跑”课堂案例介绍

众所周知,田径教学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乏味枯燥的体育课。如何引导学生对田径课产生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成为体育教师头疼的问题。传统田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示范并组织学生学习或练习,对基本技能的传授从文字叙述、动作示范以及技术要点、易犯错误动作纠正等方面进行,教学过程较为沉闷。一部《网球王子》的电视剧引发了笔者对田径教学的思考,将师生互动共同参与体育课堂教学与比赛的想法融入到课堂设计,也产生了田径课程“接力跑”的教学案例。(1)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接力棒的传法图片,主要为上挑式和下压式,让学生去猜哪一张组图属于上挑式?哪张组图属于下压式?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对两种传递接力棒的方式与方法有所了解,并区分二者的不同点。引发思考,吸引学生对这些技术与问题的关注。(2)学生探索与发现环节。通过教师介绍、示范和图片接力棒的传接方法对比,让学生更为形象与直观地了解何为上挑式,何为下压式。通过教师示范的动作,让学生总结两种动作技术要领,并通过选择或回答问题,让学生加深对上挑式与下压式的动作技术的认识。这一探索与发现教学环节,避免了教学内容的单调,活跃了田径课堂教学的气氛。(3)组织学生技能学习与练习环节。首先,通过对学生按照男女、运动能力强弱分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接力棒比赛以及两种方法的传递。在分组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观摩与学习,并积极地投入教学比赛之中。教师的参与,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同他们一起战斗,一起努力;其次,在分组教学比赛中,分组教学比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竞争的精彩与激烈。课堂组织教学中设置师生互动参与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主要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师生平等,享受共同参与课堂的乐趣,并通过比赛的竞争性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加强学生对课题教学技能的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兴趣。(4)课后调查。当问及这两种传递接力棒的技术要点与区别时,有90%的学生能立即回答,并可以通过动作示范形象地展示。而当问及学生对这堂师生互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有何种看法时,有95%以上的学生希望师生公共参与课堂其中,而不是教师简单地讲解与示范。这次师生互动教学,学生们情绪高涨,并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呐喊声和掌声,改变了以往沉闷单一、枯燥乏味的田径教学课堂。反观以往或现在学生在田径课堂表现出的沉闷、乏味与昏昏欲睡的状态,值得总结与反思!

2教学启示

随着我国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一直是我们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平等、凸显团结协作关系、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带动作用、突出学生自我个性与群体性作用相匹配、协调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2.1启示一: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精彩与否,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高低,全靠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动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既是启发者、引导者,也是领导者、组织者、带头者。教师不仅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思想与思维,也要组织领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还要亲身示范与发挥在教学环节中的带动作用。体育教学作为一个特殊性的教学过程。它的特殊性不仅在于教学过程包含了教育与实践的同时进行,而且在于是以实践互动教学为基础教育过程;它不仅要求教师把体育知识与技能讲解示范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带动作用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与实践结合好。在体育课堂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教师独特的地位与积极因素得以体现。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与实践,通过师生互动教学、练习与思考无疑会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感知力。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强调教师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力,提倡体育教师全程参与体育教学与实践,建立一种以教师影响、促进学生学习与参与实践的过程。其实质是师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与沟通交流的过程,也是原本体育课堂教学的本真回归。

2.2启示二:突出学生的自我作用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与接受事物的方式。如何解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保障有效的教学,突出学生自我作用?让学生自我与学生群体、教师、课堂融为一体,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是师生互动教学问题的关键。正如有学者所言:“问题常常在于自我意识的困难和障碍,这种困难和障碍使得人难以在环境中实现正确、有效的定向”[3]。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自我作用,强调学生自我的主体性、独立性和主导性,树立学生正确、有效的思维定向,帮助、鼓励并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勇于表现、突出、展示自我。体育教学过程本身是一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利用与引导学生突出自我个性与自我作用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体验教学与实践来感悟体育教学的乐趣,使学生发挥自我潜力的同时获得思想上与行动上的提升。师生互动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突出自我个性与表现自我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自我是教学活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一个侧面让学生认识到自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2.3启示三:强调学生的群体性作用

学校教育教学不是针对个体的教学,而是一种群体性的教学活动。在这个群体性的教学活动中,群体氛围和群体效应尤为重要。群体活动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群体氛围和群体效应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个体一旦进入群体,就会意识到他的行为受到群体的评价、监督和鼓励等因素影响。尤其是在竞争意识和成就感的作用下,他会迸发出自身的激情、热情度、积极性以及聪明才智,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以期望得到群体的肯定、赞扬和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平等、友善、互信、包容与自由的关系,学生间相互吸引、相互接纳,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自身更加容易接受这种群体性的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间通过相互鼓励、影响,而各自又相互独立、理解与回应,这种和谐的相互鼓励而又各自独立,可以让学生真实表达自身的想法、思想和情感,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内心体验,也使得自我内心的感悟而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学生这种群体的相互作用,学生通过在互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自我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差异,自然会提高自我反思、总结与提高觉悟。因此,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性作用,有利于学生在群体氛围与群体效应下迸发出激情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相互鼓励,养成协同合作的习惯。

2.4启示四:协调师生自我与他我的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有效的教育往往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需要教师摆正并处理好自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需要体育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一种平等、团结协作的关系进行教育教学。体育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动向的,而不是静止的,也并非是简单的叠加,简单的区分你我的关系,而是一种包含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此消彼长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是一种平等、友好、协作的关系,还是一种相互监督、评价、促进的关系;学生之间也不仅是一种平等、友善、包容与自由的关系,还是一种相互促进、影响、督促的关系。因而,通过教师与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共同参与,一方面让教师不断体会与感受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与期望,逐渐明确教师自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并不断感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与感受自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教师与地位,并明确认识到体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单一性活动,而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与学的复杂过程。

3小结

一次师生互动参与“接力跑”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沉闷单一、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使体育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平等、以一种团结协作的关系,发挥教师的积极带动作用,以突出学生自我作用、强调学生的群体性作用、协调处理好师生自我与他我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基础;提倡体育教师全程参与体育教学与实践过程,建立一种以教师影响、师生互动参与的体育教学与实践过程,不仅可以实现体育教师由“放羊的人”向“领羊的人”的角色转变,而且也可以实现学生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的思想改变。师生互动共同参与体育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自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感染力,同时也可以实现师生双方对体育课堂需要的满足。由此笔者认为:激发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兴趣的关键问题在于体育教师采用何种方式与方法进行教学,实现学生由身体的快乐体验到心灵的深刻感染,师生互动共同参与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倡导体育课堂教学的本真回归,构建师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与和谐沟通交流的平台。(本文来自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袁建伟沈玉霞方敬秋李翔工作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体育系

第三篇

1体育教学中教育性价值的缺失

体育的本色和本质,是为了强身健体并最终能教化育人,所以,体育原本源于教育的范畴,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因此,无论是教化、还是育人,最终都必然归根于文化和教育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存状态及生命价值的实现却常常被置后,这样,教育和教学便有了分离的可能。“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划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生能力[2]。”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这样做只能使体育永远停留在工具性教育的地位上。正是由于认识到体育教学中的“目中无人”和把人的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的倾向,我们才呼唤让体育教学回归教育本源,重拾其本真的教育性价值,发挥其“文化化人”的功用。赫尔巴特曾在他的《普通教育学纲要》第一条中赫然写明:教育学就是以生命的可塑性为前提,探讨如何将这种可塑性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科学。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人生最深刻、最直接、最生动的活动,其教学目标同其他课程一样,都承担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即通过体育教学来体现自身生命的完整性和完美性,获得生命质量的提高。但审视当前的体育教学境况,不难发现存在诸多问题。课堂教学中缺乏教育因子,体育课只是运动技能传授的媒介,很多教材和教案纯粹是课堂常规和技能知识的汇编,过分强调让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关心的只是“应当教他什么技术,使他成为只关心生产物质财富世界中的一颗光滑耐用的齿轮牙”,[3]却不关心“以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身体的健美来表现自我生命”,[4]从而使体育教学陷入了功利之中,偏离了教育的原点。例如受培养模式的影响,不少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在体育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运动项目的技术和身体素质以及技能的教与学,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知识传授、身心培育、文化熏陶、团队精神养成等教学要求,忽视了体育教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练的特点,不重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体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等等。从上述现象中可以看出,在体育教学的世界里,教育的精神在萎缩,为数不少的教育者失去了思考和变革的冲动,从而使体育逐渐退化为身体锻炼和技能训练的工具。

2建立体育教学新理念

“文是心脑之体育,武为肢体之文化”。自古以来,凡成事、成功、成就者,必定是文武兼备,缺一不可的。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方知胜败矣。[5]在我们现实的教育中,我们似乎对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发展格外钟爱,而对人的自然的生理生命的发展却听之任之,甚至于无视它的存在[6]。“人的生存要追求崇高和完善,但并不是要以排斥人的世俗的物质生活或牺牲人的自然生命去换取崇高和意义。”[7]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体育是源于人类生命需要而产生的,学校体育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创造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命活动[8]。“完全人格,首为体育”。体育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强身健体、培养情操、弘扬传统、启迪智慧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赫尔巴特对教学关注的同时,也是教学制度化的批评者。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如果没有教学,只是失去手段的目的。”[1]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也曾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他们看来,教学不是目的,只是实现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永远不能离开教育的目的而独立存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对学生作为体育教学主体价值进行再度审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体育的主体,不仅要考虑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更要考虑其社会意义上的人。因此,体育教学应改变过去注重技能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成为学会科学健身和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过程。因此,教育部等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大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9]。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发挥此种功效之作用不容忽视。

3教育性价值回归策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有专门论述。尽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他们的认识是一致的,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那么从生命角度重塑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人本主义。1999年,胡小明在《人文体育观的渐进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一文中呼唤“体育以人为本,体育不能无人”[10],周登嵩在《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中提出了“体育是‘人’的体育。”[11]冯霞的博士论文《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通过对人文体育观进行的思想研究和理论建构反映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12]。文中提出,“未来体育单纯强身或健康都不是主导思想,只有‘健身育人’,才是其宗旨。”[8]这显然与上述有关教育目的的认识不谋而合。在体育教学中,“健身育人”无疑才是应有之义。体育教学的前景在哪里?怎样既找回体育教学的本真面目,又摆脱其功利主义的教学目的,体育应当如何处置这一两难选择?我们唯一可做的事情是尽快使体育教学重新做出选择,再次回归教育的怀抱,重新获取教育的反思能力,并恢复早已失去的对个性的自由以及创造精神的兴趣。如何实现体育和教育在课堂中的回归?赫尔巴赫的“教育性教学”为人们指明了道路。所谓“教育性教学”,其内涵是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性,也就是既要传授知识技能又要实施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如琼•托马斯(JenaThomas)所言:“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这实质上是对教师及其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13]。

3.1开展“教育性教学”,实现体育课堂中人文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整合

目前,我国学生体质逐年下降成为学校体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应对措施,凸显增强体质这一目标并没有错,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学生身体现状的正确举措。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教育是使人社会化的一种活动。人的社会化是教育的目标,要解决体质问题,决不能单纯地从体质本身入手,这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贸然地把体育教学降格为技术的掌握和体质的增强是对体育的狭隘解释和肤浅理解。要解决当前学校体育的种种问题,文化本位思想的回归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从文化学角度讲,体育本身就是社会大文化的一部分,其包括了许多文化因素,如语言和符号、规则和制度、知识和技术、行为和价值、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等[14]。对于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从育人的角度来看,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互为一体的。一方面,人文精神和体育精神都依赖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两者都有内在的同一性。体育精神求真、求实,人文精神求善、求美,两者结合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另一方面,体育与人文都十分重视思维方式与能力。一个是强调形象思维,另一个是强调逻辑思维,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学、技术、社会和教育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15]。为了使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知识训练和品格培养,赫尔巴特指出必须设立内容广泛的课程,使教学变成多方面的教学,而体育教育恰恰能够将其综合到一起。其中体育美学恰恰是他所认为的“教育性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的主要内容之一。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体育中含有大量的美育因素,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生命之美在于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体育,恰好集中了这种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能够切身体验到运动中的暴发力与技巧,速度与力量,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运动中的美可以感召人、教育人。

3.2开展“教育性教学”,发挥体育教学中隐性因素的潜移默化

首先是“身”教。人们常形象地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计算机”里,存储起来,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13]。值得重视的是学习潜能往往蕴藏在无意识的内隐心理活动过程当中。自发的创造活动,即灵感的产生,豁然开朗境界正是源于大量的无意识活动,源于头脑中存储的长期经验和经历。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要担当起“塑造人类健美的建筑师”的重任。体育教师要具备对美的理解和欣赏的能力,要善于充分挖掘体育教材、练习项目中蕴涵的丰富的审美因素,从而将美育融入现代体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美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自然美、时代美、艺术美、心灵美、运动美。另外,体育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审美对象,体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潜藏着教育作用和审美意义。体育教师要担当起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其次是“风”教。“风”即为学风、教风、校风,是师生共同享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校园舆论。体育方面的“风气”亦可称之为校园体育文化,其以自己独特的育人方式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让体育运动融入学生们的生活中,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竞赛等形式,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进取精神、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

3.3开展“教育性教学”,落实体育教学中“教”“管”结合的育人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应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有的放矢;应给学生一点启示,让他们举一反三”。在体育教学中教是基础,学是根本,“教”和“学”应该而且必须是双向互动的,“教”是“学”的前提,“学”是“教”的落实,“学”要由“教”来引导,“教”得由“学”来实现。因此,教师要把重“教法”的立足点转移到重“学法”的轨道上来,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8]。要最优化地发挥教与学的基本功能,既要把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基本点,又要使体育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障。总而言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我们只有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赫尔巴特曾说:“教师必须在确保工作能顺利进行下去的范围内,可以予以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这种方式乃是最好的教育方式。”[1]体育教学有一突出意义,就是明确规则,严格纪律,教导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何时为,何时不为,保证体育教学高效有序的完成,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情地释放自我,收获尽可能多的知识和力量,从而达到“高峰体验”[6]。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体育教育的缺失将是社会和民族的悲哀。幸运的是,我们的体育教学从关注学生体质的增强到关注技能的掌握再到新课程标准,正逐步走出对人的局部关注,实现着对教育的原点的回归。但也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体育教学原有的根本性东西并没有被真正触及,即学生对自身生命的需求既不是作为体育教学的起点,也不是作为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我们不停地跑,争取领先,但是总有一刻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这条路是通向梦想还是通向深渊。”[6](本文来自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时杰工作单位:广州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