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05 02:47:01

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论文

一、虚拟实践教学的丰富内涵

虚拟实践教学是传统实践教学的领域拓展。尽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实施多年,但是,对何谓实践教学的认知依然见仁见智。黄蓉生等人将其归纳为五种主要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内涵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由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组成的、以实践为中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以研究性学习为桥梁、把大学生的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相互联接的以知识和方法为纽带的教学过程的总和。具体的实践方法包括“社会调查”“观察体验”“宣传教育”“榜样示范”“亲自体验”“比较分析”“思想转化”等。很显然,这个界定把实践教学看作一个涵盖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过程,突出了实践环节动脑与动手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强调了课程建设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很好地概括和揭示了实践教学的构成与特点。应该肯定,这是一个合理性、适用性都很高的看法,对于本课题组界定虚拟实践教学的内涵具有极大启发和借鉴意义。不过,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第一,过于宽泛,不够严格。在我们看来,作为“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以社会为师、向社会学习的过程,其操作流程和实施原则不同于和课堂教学连接紧密的实践教学。所以,不宜并入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这种看法将“宣传教育”“思想转化”也看成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明显超出了自己的界定,模糊了实践教学与理论宣传的界限。第二,对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实践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在我们看来,应当从严格意义上,即与理论教学直接联通的意义上界定实践教学。概括地讲,所谓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学生在预定目标牵引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独立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焦点问题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一,它是思政课整体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政课的传统形象是清一色“满堂灌”、教师单一主体的理论讲解,当下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样式则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它与课堂教学是一种“分工协作”关系。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习得,实践教学强调知识运用,共同服务于塑造大学生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根本目的。第三,它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课堂教学的主角是教师,实践教学的主角则是学生。当然,实践教学也需要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但是,教师只是导演,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成败关键在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是传统实践教学的拓展和深化,它开辟了新的空间、拓展了新的形式,将实践教学引入了一个网上实践与网下实践、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交互影响、良性互动的新境界。其活动展开的空间是网络世界、虚拟空间;其活动的展开和完成需要实践主体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技术和能力;其成果的呈现不再是传统的纸质形式,而是寓时效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多媒体作品。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区别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种新的发展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指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体说,它是“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主渠道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形式,它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社区、师生网络互动、易班(E-Class)、网络化的日常管理和交流互动等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它主要由学校的特定职能部门(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和特定人员(主要是辅导员)来组织实施和完成。与之不同,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虚拟实践教学是由思政课的任课教师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规律,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流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依托网络平台完成拟定的虚拟实践教学任务。任课教师基于学生提交实践成果的形式(主要有电子书、网站、网页、视频、电子报等形式)和质量给予合理的评价,并最终纳入整个课程的总成绩。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伸展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参与人以年轻人居多,在大学生中尤为盛行,是吸引大学生的文化、生活阵地。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即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因此,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不仅要意识到网络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而且要主动进入网络,了解网络的特性,由一个游弋于网络外的关注者迅速变成网络运用操作的使用者。因此,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渗透到网络空间中,充分利用网络空间阵地,建立思政课的教学网站,着力创建大学生思政课校园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虚拟实践教学就是这一探索的初步结晶。通过这一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反映和标志着实践活动的“属人性”特点。人正是通过实践证明着自己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动物仅仅利用外部,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虚拟实践比现实中实践具有更大的能动性。由于网络空间是人的创造物,是全然的人工自然,人对其摆脱了天然自然的不可预测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因此相比较而言,人在其中比在纯客观的物理的自然中拥有了更大的能动性,而且其电子的瞬时的反馈性和动态性又使这种能动性如虎添翼。此外超文本的流动性使人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也为主体的能动性奠定了基础。在虚拟实践中,大学生主体可以突破现实社会中的性别、身份、地位等的限制,因而可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这也是其能动性的表现。而且由于主体的匿名性和实践范围的全球性,很难有某个外在的力量来支配主体的实践,也难使主体成为受外界力量任意摆布而无力掌管自己命运的木偶或奴仆,主体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支配自己的实践,因而更利于能动性的发挥。在思政课中实施虚拟实践教学,正是充分利用了大学生的这种虚拟主体身份,也正是通过这一崭新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虚拟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

根据我们的研究,虚拟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管理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探索性改革举措,虚拟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学管理是否规范、合理。为避免流于形式,应当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订制规范,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课前制定并动态完善教学计划。将“分析社会问题和网络现象、培养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的,明确实践类型和具体形式的内涵与要求,同时为学生推荐参考选题、学习网站。该计划在开课第一周即公告全体学生。二是制定以过程考核为主的教学文件,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虚拟实践教学手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免考细则(修订版)”“上海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作品比赛评分标准”等。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是“过程管理”“过程考核”,突出之点就是将实践教学的成绩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课程总成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三是做好教学总结和档案整理。通过举办大赛和实行期末免考,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对于实践作业、实践手册和获奖作品,及时进行分类整理,遴选部分作品刻录光盘,作为资料长久保存。同时,进行教学总结和研究,不断探索实践教学规律,为下一轮教学提供支撑。其次,虚拟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考评应当做到两个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思想性与技术性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具体包括:一是分类考评。校外、课外的“虚拟实践教学”具有分散性特点,应以结果考评为主,辅之以过程管理。校内、课内“虚拟实践教学”具有一定可控性,尤其是课内“虚拟实践教学”集中性则更高,应当坚持过程考评为主,辅之以结果考评。二是考评指标要体现思想性与技术性相结合原则。学生提交的“虚拟实践教学”作业,摆在第一位的是思想性,包括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同时还要考核其技术含量,如技术难易程度、操作的便利性等,当然还有信息量大小、资源类型的丰富性等因素。三是考评主体应当是学生互评和教师考评二者结合。由于学生是“虚拟实践教学”活动主体,让那些选取同一类型虚拟实践的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便于互相促进,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考评环节的实践教学。又次,建设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不同于思政教育与研究专业网站,也不同于思政课网上课程中心,而是直接服务于课内、校内管理可控式“虚拟实践教学”需要的一种新型资源库。建设时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使用的便利性,既可以供课堂教学师生共用,也可供学生在校内任何一个网络接口连接使用,同时也可以在不同模块之间切换。二是共建共享性。本资源库由师生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共建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三是实践性,即便于师生、尤其是学生开展网络调研型、问题研究型虚拟实践活动(另外两种不适宜在校内或课内完成),而不是简单地浏览信息。在内容构成上,资源库应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集成单元库,包括微教学单元、网络经典案例库、经典问题库等等。本库的功能是为师生选定虚拟实践教学的具体问题提供帮助。在设计上,宜采用模块化集成的方式排列,即以课程内容的若干微教学单元为轴心和统领,配置相应的案例库和问题库,并适时更新、补充。二是基础素材库,包括文本库、图形图像库、动画库、音频库、视频库、参考资料库、相关网址等。本库的作用是提供开展虚拟实践教学所需资料、完成实践作品必备的素材,在资料的搜集与更新上,动态对应于集成单元库的需要。

三、虚拟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第一,虚拟实践教学有助于建构大学生合理的网络观、网络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在电脑前和网络中长大的“90后”大学生对网络世界的直接体验无疑是丰富多样的,但是其网络观、网络价值观基本上是停留在自发、感性的层面,常常将其视为单纯的娱乐工具、发泄个人情绪的通道。通过虚拟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社会、虚拟空间既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和延伸,同时也是网民共同构筑的新型“社会形态”;无论以何种方式介入网络都不是纯粹私人行为,而是具有一定社会性质,能够审视网络现象、发表网络评论恰恰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第二,虚拟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他律意识。在某种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初步的自律和他律意识,完成踏入社会前的最后精神准备。网络空间带来的“自由”和困惑为这个环节增添了新的难题,如何避免在曲解“网络自由”的情形下迷失自我、误入歧途,成为每个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必须跨过去的坎。虚拟实践教学的职责之一,就是培育和提高网络自律意识和他律意识,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使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网络道德、网络法律素养,在虚拟实践教学中实现大学生观念的转变。第三,虚拟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虚拟主体能力、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课堂教学的主角是教师,而虚拟实践环节的主角是学生。面对众声喧哗的网络社会、纷繁复杂的网络现象和网络问题,他们必须积极思维、开动脑筋,发挥计算机能力、运用虚拟技术和网络能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虚拟实践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复制,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格式化,即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与超越,从而趋向于无限多样的可能性。虚拟实践的可能性又为虚拟主体的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因为没有可能性就无法谈得上创造性,可能性是创造性的前提。与此同时,创造性又张扬着可能性,两者是互动的。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创造性作用越来越凸显,虚拟实践恰好为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的空间。虚拟实践本身既是人的创造性的要求,也是其结果。“虚拟为人类创造出现实所无法提供的新的发展空间、可能和平台,它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之源。”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激活大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而且可以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虚拟主体能力。在虚拟实践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主动探究,在参与中验证所学过的书本知识、理论学说,运用所学理论研究解决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分辨是非善恶,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砥砺品性,不断完善自我。第四,虚拟实践教学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在“虚”“实”和谐中实现全面发展。“现实”与“虚拟”二重化的生存样式使得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成为大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应对的新课题。事实上,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是二而一的关系,他们统一于学生的生活生存实践。虚拟实践教学将网络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焦点事件课题化,就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网络和谐与异化等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较好地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与现实性,正确处理网络与现实社会关系;帮助他们逐步成为合格的网络公民,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都得到合理的发展。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虚拟实践在给人们带来平等自由、多种可能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易造成虚拟主体的异化。虚拟主体异化是指在虚拟世界中生存的人成了技术的奴隶,背叛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人丢失了自身,成为“他者”。主要表现为对虚拟生存的沉溺。这种沉溺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烟瘾、酒瘾甚至吸毒表现相似,俗称“网瘾”。这些人只有在上了网后才能激起生活的激情,一旦离网,就无所适从,产生出“赛博失落”,即“离开网络一天,心痒难耐,离开网络两天,产生负罪感,离开三天,就已经置身石器时代”。这一虚拟主体的异化在大学生中绝非个案,其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造成了一定危害,对此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并加以正确引导。如何正确对待和恰当处理思政课与网络的关系,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虚拟实践教学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其独特的育人功能能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事实表明,通过在思政课教学中积极推广和实施虚拟实践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增进学生现实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为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宝刘会强单位:上海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