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1-08 04:32:40

移动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移动学习”被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也为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在研究非正式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协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移动学习”对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移动学习;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然而在实际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缺乏英语口语和听力的实践,具体原因包括:英语学习环境的缺失;教师缺乏信心,过度依赖传统的教学技巧;教学时间不足等。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且便捷的新平台,移动设备被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手机学习App的出现,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外语。首先,移动设备让学习者能够轻松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为可持续学习提供了保证。其次,移动设备便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设置各种难度和类型的学习课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再次,移动设备促进了学习者在网络平台上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有助于促进交互式学习。最后,移动设备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克服他们在学习外语时面临的限制和障碍,例如缺乏语言使用机会、缺少学习反馈和互动等问题。本文重点探讨“移动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学成果进行实证性考察。

1理论基础

1.1非正式学习理论。非正式学习是与课堂学习相对的,具有偶然性,往往是基于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自发产生的。这种形式的学习没有相应的课程或固定的时间。它可以发生在我们在开车时、认识新朋友时、观察他人或参加活动时,甚至可以是参观博物馆时。Sharples(2000)认为,某个人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任务时,他/她可能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着各类信息并且学习到各种知识,且大多数成年人的学习发生在正规教育之外。移动设备是便携式的,更加便于学习者去访问和搜索信息。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个性化和信息化的特性为学习者提供了相当大的非正式学习潜力(Naismithetal.,2004)。因此,“移动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通过手机学习,比如观看英语电影或与同学在线聊天,学习者会更容易对英语产生兴趣。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学习者无意识地学习了英语。1.2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是一种与社会、文化和现实活动相关的理论,最初由Lave&Wenger(1991)提出,他们宣称,情境学习不是一种教育形式,更不是一种教学策略。情境学习是指在真实语境和文化中学习。学习不仅仅是个人获得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Brown,2004)。情境认知理论主张教师需要让学习者更积极地参与到情境中去,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综上所述,情境认知理论强调了外部学习环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该理论下的学习活动更注重现实生活中所反映的知识。情境认知理论为“移动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移动技术的协助下,移动设备可以让学习者进入一定的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以iSmart学习App为例,它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况或社会情境中进行学习。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与朋友或老师进行交谈。这种个人之间的互动有助于促成更成功的情景模拟学习,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1.3协同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指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协作从而完成学习目标(Keskinetal.,2011)。当学习者在活动中进行合作时,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共同协商和创建解决方案。移动设备使学习者不仅能够在设备之间共享数据和消息,还可以通过共享数据网络进行通信沟通。在本研究中,iSmart学习App中的活动使学员能够与他人进行交互。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与朋友或老师进行交谈。个人之间的互动是促进协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协作学习为“移动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移动学习”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共享的学习环境,以便他们通过手机或电子邮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实验的方式,展开定量实证研究,着重探讨“移动学习”对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2.1实验实施阶段。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移动学习”对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语音、语法、词汇和流利度是否有影响?有哪些影响?实验包括前测和后测,包含两个口语测试。研究对象为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大一年级的411名学生,其中包括4个实验班的203名学生和4个控制班的208名学生。测试选用Arthur(2002:101)的分析评级,包括四个方面:语音、语法、词汇和流利度,分别占比10%、42%、30%和18%。在前测阶段,实验班和控制班在英语口语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在语音、语法、词汇和流利度四个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教学实验是从2019年9月16日到2020年6月30日,共持续了大约9个半月。前测和后测的口语任务都来自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口语考试。实验班引入“移动学习”方式教学,控制班采用常规英语口语教学。在教学实验后,笔者用SPSS21.0的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2.2实验结果分析。在为期9个半月的教学实验后,笔者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实验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口语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04)小于0.05。在后测试中,实验班的M值增加到79.33,而控制班的M值是69.15。为了进一步检查“移动学习”对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笔者将前测、后测成绩进行了比较,表2和3分别显示了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2显示P值(0)小于0.05,实验班的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表3显示,P值(0.958)大于0.05,控制班的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明显。笔者从语音、语法、词汇和流利度对学生成绩进行了前后测对比,结果如表4~7所示。通过表4、5、6和7可以看到,实验后控制班和实验班在语音、语法、词汇和流利度上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9、0.002、0.023和0.007,均小于0.05。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移动学习”有助于高职生在语音上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当学生使用iSmart学习App进行口语练习时,他们将自己的发音与App中提供的标准发音进行比较。学生读完单词、句子后会得到相应的分数。学生可以及时根据反馈纠正语音,直到他们发出正确的读音。学生读音越准确,他们得到的分数越高。这种方法也激发了学生的求胜欲望。总之,“移动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专注于语音的准确性。第二,“移动学习”有助于高职生在语法上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复习功课。学生们通过反复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教的句子,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许多句子和一些句式的用法。长此以往,学生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所犯的语法错误将明显减少。第三,“移动学习”有助于高职生在词汇上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iSmart学习App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它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复习和记忆方法。此外,学生可以反复朗读句子,不断进行练习,有效提高记忆英语单词的效率和准确性。第四,“移动学习”有助于高职生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流利度。一方面,“移动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语言焦虑往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障碍。在课堂中,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往往与学习的失败有关,如害怕犯错误、害怕失去面子、害怕老师批评等。“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以更轻松的方式练习口语。另一方面,通过在手机端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该说什么和怎么说,并且更愿意练习英语口语。“移动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掌握能力。因此,当学生说话时,他们不会陷入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境地。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

3结语

研究证明,高校将“移动学习”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对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及其语音、语法、词汇量和流利度有着积极的影响。“移动学习”扩大了学生在课堂外的英语口语练习机会,提供了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学习环境。在实验中,实验班的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练习英语口语。由此可见,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移动学习”,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ARTHURH.Testingforlanguage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2]BROWND.Languageassessmentprincipleandclass-roompractices[M].NewYork:PearsonEducationESLPress,2004.

[3]KESKINNO,METCALFD.Thecurrentperspec-tives,theoriesandpracticesofmobilelearning[J].Turkishonline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11,10(2):202-208.

[4]LAVEJ,WENGERE.Situatedlearning:legitimateperipheralparticipation[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

[5]NAISMITHL,SHARPLESM,VAVOULAG,etal.Report11:literaturereviewinmobiletechnologiesandlearning[M].Bristol,UK:Futurelab,2006.

[6]SHARPLESM.Thedesignofpersonalmobiletechnol-ogiesforlifelonglearning[J].Computers&education,2000,34(3):177-193.

作者:谭泉泉 叶秋萍 李萍 单位: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