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性的体现

时间:2022-10-19 10:08:31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性的体现

摘要:如何在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体现音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巧设情景,用心聆听;引导入境,用心演绎;立足本位,用心感悟。

关键词:高年级音乐教学;聆听;演绎;感悟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推进,音乐课堂教学中展示新观点、新观念的现象比比皆是。各种观念百花齐放,音乐课堂从以前纯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授到加入了各种其他的因素,例如人文知识的贯穿,例如姊妹学科的渗透,甚至综合等等。这些新的元素来到音乐课堂,让很多教师如看见了万花筒,不知该如何取舍,这些内容被有的教师不加方法地引进,有的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有的音乐课堂充斥着各种知识,却恰恰减弱了音乐的魅力,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就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下被减弱了。课程改革一直就有它的成功之处,既然是改革,避免不了出现问题,而这个改革的过程,也的确让以前单一的音乐课堂变得有趣味了,变得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了,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因为尺度的拿捏问题,课堂音乐性的把握问题在喧闹的音乐课堂过多之后,又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音乐课堂是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的,离开了这个知识结构,盲目以夸大其他元素的作用,那音乐学科就会没有自己的存在价值。要表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一个拿捏不当,音乐的美感就会被破坏,音乐的魅力就会被淹没,所以,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性,首先是教师的一种艺术,因为课改的千变万化,教师的变化乃是核心的变化。在实践课堂中,我越来越觉得要使课堂音乐性得到完美的体现,要创造这样一种课堂的艺术,是需要多方面的精心设计策划,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情。

一、巧设情景,用心聆听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音乐课堂中,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我们的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课堂艺术的具体体现。首先,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这个背景要生动,时间和空间具体,情感悬念强烈。例如六年级艺术教材上册中在聆听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时,教师应该设想到,这个乐曲起伏颇大,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仿佛倾诉着肖邦内心的痛苦。因此教师应该着重介绍肖邦的生平和他满腔的爱国热情,还应该结合当时民族起义的风起云涌,让学生感受乐曲诞生的大时代背景。这种背景介绍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让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其次,教师要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这个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尽量完美地做好准备。硬件软件环境对音乐课堂都非常重要,良好的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换了一个稍微差一些的设备,这些经典的音乐片段在音质不佳,断断续续的效果中,都会让学生大失所望,音乐不再感人,教师的讲述也会立刻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在课前就应该着手准备完美的音乐资料和尽量优美的播放设备给学生。比如分别在我们学校配备不同音响设备的两个音乐教室中上课,我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第一课时我在只有一架普通录音机的音乐教室上课时,学生对《乘着歌声的翅膀》《友谊地久天长》这些歌曲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第二课时我在有专业音响配备的教室中上课时,精心挑选了黑鸭子的合唱歌曲版本,又通过音响设备播放出来后,学生是从喧闹的无所谓状态而转为入神地聆听天籁一般的声音。人声的纯净与秀美,不需要教师的夸夸其谈,是真正从声音中传递到每个人心中。音乐之美,不是教师的讲述能强加给学生的,只能是聆听,只能是优美的声音效果让学生自己感受。精致的教师,是会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最优美的声音效果给学生,而不是寻找客观理由,找一些凑合的声音给学生。如果在常规教学中,学生欣赏到的都不是最优美的音乐,那长期如此,学生对音乐就开始持怀疑态度,不再认同音乐的感人魅力了。对此,我对某些出版社教材中的配套音像资料颇有意见,这些磁带灌制质量并不高,在我们课堂播放欣赏时,不光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甚至让有的学生尖声讥笑,这样的音乐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听,效果实在是适得其反。所以,音乐的聆听,是需要教师选取最优美的音乐资料,用好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给学生聆听的,并且一定形成在常规,长年日积月累,给学生一种完美的音乐感受。最后,教师应该重视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其实,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多少,说多少音乐的美,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学生认同,还不如教师提示一两句,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听,给学生感受。一堂音乐课,学生听的时间应该起码有半堂课。可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1、先完整的听。可以闭上眼睛,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尽量完整地静下心来闭目聆听。完整的音乐形象对学生非常的重要,第一遍完整的聆听,学生其实有很多所感,这些感受有的学生并不会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也不应该追求在这个过程之后,有多少个学生说出了自己听音乐的体验。这种说出来的体验是表象上的,更深层的体验其实在心里,教师只需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对这个音乐明显有了兴趣,明显沉浸到了音乐中,就成功了。2、多次聆听。在多次聆听中,学生有了自己重视的片段,熟悉了音乐旋律,并且喜欢跟唱。这就是学生喜爱上了这个音乐的表现,也是音乐魅力吸引了学生的表现,反复的聆听,其实是我们健康音乐和流行不良音乐对抗的唯一有效办法,单靠教师讲述想纠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好根本不可能,但只要课堂有时间反复地听,学生在耳熟能详,有充分机会聆听透彻健康音乐的基础上,音乐自然能让他们有所改观,音乐教师千万不要从自己的角度轻视音乐的魅力。这一点上,我觉得完全可以借鉴一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读”这一方法。多读,自然能感受其美,多听多唱,自然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其美。教师要是转换一个角度,不单从自己教上去想,而是从学上去体验,就能感受到原来学生喜欢的是听和唱,不喜欢的恰恰是教师讲得过多。我曾经实验过,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歌曲,要是整堂课用大部分的时间给他们听唱,其实最后,他们都不知不觉地下课了还在哼唱,这让我感受到,我们音乐教师其实并没有正视过音乐本身的魅力,而是太迷信自己讲述的魅力了。3、教师的升华和提炼是聆听最后必不可少的,但是贵在精致,贵在画龙点精。如果通堂课让学生去聆听,学生的聆听毕竟有他的盲目性,这样也并不可取。所以,教师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知识介绍,不过,可以有一些艺术的处理方式。例如想介绍欧洲音乐风情,很多教师想将欧洲建筑和文化给学生一个印象,这个当然有助学生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可是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文化建筑图片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视觉效果呈现呢?这样完全可以不打破音乐的连续性,不影响音乐的聆听,学生的看和听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所以这些人文风景的介入,既完全恰当,也没有影响课堂的音乐性,恰恰成了一种非常好的辅助,如最近我在上六年级《俄罗斯风情》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俄罗斯的风情,我收集了一些图片,在播放的同时配上了俄罗斯的一些民歌,接下来学生在学唱俄罗斯民歌时就自然很感兴趣了。所以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非常正确有效,只是教师在操作的时候,没有找到最恰当的方法而已。再例如在音乐课堂中,每堂课对音乐技巧和知识的传授,是循序渐进的,每堂课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并不多,不特别复杂,这些知识目标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聆听奏鸣曲时,教师将奏鸣曲的曲式结构简易的图形呈现在黑板上,一个简单的讲解,学生就能够理解了,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在聆听中对照图形,结合律动进行区别,需要的还是聆听,教师要节约这些知识讲解的语言时间,如果把这个变成了数学课上的分析或者语文课中的段落分析,音乐的魅力一样会荡然无存。教师在这些讲解中,更需要拿捏深浅和多少的艺术。

二、引导入境,用心演绎

教师要先入境,学生才能被带动进入情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上所说,有的教师就想,那既然需要在课堂中加强聆听,那教师就可以轻松地置身事外了,反正就是反复地播放音乐而已,那自己上课更轻松了。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应该是无所不在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需要自己先进入情境。教师的表情、语言、情感,本身就是音乐聆听、音乐情境中的一部分,学生在聆听的时候,不可能不受音乐以外的事物的影响,而影响最深的首先是教师。可以想象一下,课堂上,音乐在播放,一个专注做聆听状,面部表情随音乐情绪在变化的教师,和一个表情漠然的教师对比,肯定是前面一种更能吸引学生,有的教师,甚至能用自己聆听时候表现出来的情感感动学生,让学生产生聆听的欲望。所以,教师的教态,在音乐课堂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对音乐的演绎这一方面。在学生聆听音乐时,教师可以随音乐指挥,手势力度的强弱变化,让学生走进音乐世界的强弱、体态和身体语言,更可以让学生感受旋律的变化。这也是课堂音乐性的体现,因为教师的一切都是围绕音乐,教师沉浸在音乐中,学生才能入境,这一点有经验的教师已经深有体会。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我想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去感受过自己要教授的音乐之美,不能如一个艺术家一样忠实于自己教授的音乐,课堂音乐性如何能够存在?如果教师真的感受到了自己要教授的音乐之美,那课堂上他的一言一行,他的表情和聆听,都能将他对这段音乐的赞赏表现出来,这种赞赏和感叹,在不知不绝中影响了学生,这也是课堂音乐性的和谐表现。

三、立足本位,用心感悟

在音乐课堂中,音乐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重视,有心地运用在各个细节上,音乐性才可能贯穿整个课堂。音乐课堂中,音乐应该更多地在一些细节上运用,例如调控课堂,可以用音乐来贯穿,表现音乐课堂和其他课堂的不同之处。在我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当我带到一个学生特别活泼、纪律较乱的班级时,教师严厉的呵斥,不如播放一点音乐更有效果。由此可见,课堂中很多地方的管理都是可以用音乐来实现的。让音乐先声夺人,在课堂上很多细节中可以运用。教师可以让音乐使学生实现空间地点的思维转换,而不需要干涩的语言重复。还有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应该立足音乐本位,转换教授方法,有别于其他课堂。例如在教授歌曲时,教师除了单一的钢琴伴奏外,还可以利用伴奏音乐,教师在学生的主旋律演唱时,用话筒同时演唱一个副旋律,给学生单一的主旋律演唱增加一个优美的和声,这种添加,并不是要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是要给学生另一个声部的和声体验,优美的和声效果,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音乐之美的体验。这些专业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有心地运用,将凸现音乐之美时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音乐课堂,音乐体验一定是第一位的,唱谱等技能训练,都是为完整的音乐体验做铺垫,音乐课中,发声方法的练习等等,也是以学生能优美完整地演唱为目的,教师应该设计一个有完整音乐体验的课堂,这样才具有了音乐课堂的特点。课堂音乐性的体现,首先是要将之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课堂设计,然后是细节上要用心巧妙,方法上要妥帖得当,一堂看来简单的音乐课,要使其完美,其实需要下大功夫。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音乐课堂本色,架起一座美丽而又坚固的音乐之桥,唯有此,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落在实处,才能让优美的音乐旋律在每一个稚嫩的心中飞扬。

作者:闵红珍 单位:苏州市吴江平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