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10 03:22:42
导语:思想道德课程教学设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把握课程性质,明确教学目的
搞好“思修与法基”课程教学设计,首先必须把握与明确“思修与法基”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这既是课程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总的原则,也是课程教学所达成的最终成果,还是落实教学任务、考评教学效果的尺度与标准。更明确地说,进行课程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课程性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明确这一点极为重要。欲塑造,先设计;欲设计,先明确性质与目的。因为教师,尤其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担当着教育、引导、塑造和激励大学生的重大职责与使命。要把学生塑造好,就要把课程教学设计好;而要设计好,最根本的是要明确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即为什么而塑造以及要把学生塑造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显而易见,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决定着课程设计的内容与方式,而课程设计即是围绕与服务于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的。把握与明确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四精”,即精诚、精心、精到、精彩。精诚,就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信与自觉坚守教学阵地;精心,就是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教学的每件事;精到,就是钻研业务,熟悉教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教学艺术水准;精彩,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精炼、课件精美、讲授精彩,使之成为精品课程。关于“思修与法基”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有关文件以及教学大纲是有明确要求的。其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及任务等是密切相关的问题,可谓性质决定目的,任务服务于目的;目的反映了性质,又体现于任务。概括起来,“思修与法基”课程教学的性质,就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直接面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现实与社会热点问题,予以理论指导与行为养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与过程。其目的与任务也就是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特别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实际,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传授必要的理想信念、道德理念、人生哲理和法学基础理论等知识;引导大学生积极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二、细化课程任务,秉持教学原则
搞好“思修与法基”课程设计,还必须明确课程的教学任务。因为,课程设计就是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内容与方式上进行精细计划与规划,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实施与落实。那么,怎么理解这门课程的任务呢?首先讲,“思修与法基”课程是介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间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就是对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对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社会公德、法制观念等重点予以理论引导和教育。由此而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保证课程教学顺利实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就是这门课程的任务。这也是本课程教学与设计应当坚持与遵循的总方针和总原则。基于以上理念,进行“思修与法基”教学与设计,须秉持四个原则。一是目的性原则,即实施“思修与法基”课程教学的宗旨,它是统领与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核心理念与主线。这就需要创设、运用与调动一切课堂教学资源,凸显“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道德、人生价值、法律意识”等教育,促进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全面地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中绽放异彩。二是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与品德成长,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教育情境,提高思想认识,丰富心理情感,增长人生的智慧,强化行为养成。尤其要从学生的内在需要,构建思想认知结构,并引导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实践,从而使其达到内与外、知与行的内在统一。三是系统性原则。课程教学与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教改措施,必须进行系统性的计划与规划,无论教学流程中的导入、讲解、讨论以及小结、测评考试,还是教学中的音像、多媒体等手段的切入、运用,以及教学规律,如知情意行、知行合一理论与规律的遵循,都要系统考虑,整体设计,使之完整而形成合力,产生实效。特别是强化过程化管理,以使教学过程质量优良化,成效最大化。四是实际性原则,即密切联系与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使讲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使课堂能为学生提供展示、锻炼自己以及相互激励的机会,以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总之,要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实际生活的场所,让课堂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以避免空洞乏味的阐释,晦涩艰深的教条,坐而论道的空谈以及不负责任的抱怨指责等现象的出现。
三、转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思修与法基”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蓝本,课程教学不能够随意改变教材内容,自行其是。但课程教学又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这就要求在实现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注意讲课内容的整体把握与具体选择。一要突出大学生学习、成长阶段的热点问题,使讲课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以避免面面俱到,内容庞杂;二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重大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学始终,以避免偏离方向,内容失重。总的来说,课程内容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要结合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所关注的热点与现实困顿,融会贯通,合理选择,尤其是突出价值取向和思想省思,淡化知识传授与讲解,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2]。“思修与法基”2013年新修订的教材,其内容由原来八章内容修改为七章。可以说,理论更新,观点更明,定位更准,逻辑更清,内容更精,教学更顺。但课程内容仍然是一个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问题,从教学实际来看,要精炼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必须改进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在把握教学整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设计与讲授。对于专题讲授,不少院校与教师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尽管专题设计的方式不同,但都具有这样的共识。一是有利于突出主题与重点。当把教学内容设计为几个专题,就会清晰地凸显教学内容的主题与重点,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更集中。二是有助于发挥教师特长与优势。教学团队中,每个教师的知识背景和特长不尽相同,采取专题讲授,有助于教师集中精力,发挥特长和优势,更精彩地讲授好专题。三是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集中地受到教育与影响,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以及实际教学效果。
四、明晰课程进程,优化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其具体内容就是在明晰课程进程以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以及关键步骤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安排,以整合与运用优质课堂资源,控制与把握教学内容、节奏、情绪、手段等,提高教学效果。其优化的主要环节是:(1)精巧教学导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导入是关键。为此教师须注意运用感人的案例或动人的音像或经典的名言等进行教学导入,引导学生身心都能够进入课堂学习,进而能油然若渴地深度阅读教材内容或相关课程材料。(2)精彩主题讲解,加强学生深入理解。每一节课,都要集中一个主题或专题进行讲解,既讲活又讲透,使学生理解与把握主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3)精美音影欣赏,强化学生深刻体验。音影欣赏法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之法,应适当选择引人入胜的感人至深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欣赏,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4)精辟主词解析,加深学生内心感受。每一节课,都要对一些关键词,如成长、成功、信念、理想、爱国、人格、品德、权利、责任、价值、荣辱、生态、法制等关键词做出精辟的讲解,以使学生强化感受,加强记忆,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5)精深主题讨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是创设教学情境,突出主体活动体验的主要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从中分享成果,同时促进学生从中学习、体悟与更全面的成长。还须特别强调,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以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变这一状况,除优化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外,还要注重创设积极向上、温情美好的课堂氛围与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轻松感,使课堂成为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鼓励、相互影响的学习场所。教师的重要职责就在于创造一种轻松、愉快与和谐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保持一个充满赞扬和肯定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感到轻松,受到鼓励,得到尊重,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尊严。总之,“思修与法基”教学课堂,不应该是冰冷被动的课堂,说教沉闷的课堂,“一言”单向的课堂;应该是温暖的课堂、分享的课堂、交流的课堂。温暖的课堂,会使课堂添加无限的精彩;分享的课堂,会使学生成为对课堂作出贡献的人;交流的课堂,会使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本文来自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杂志。《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五、注重课程特点,完善教学考评
“思修与法基”课程作为具有“外塑于形,内造于心”知行合一的特殊教育意义的一门课程,其课程评价就不能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考试与考核,或以单一分数为尺度与标准进行考评,而应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价值判断与知行评价,这是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考核符合度的关键问题。如前所述,“思修与法基”课程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知、确立理想信念,修养道德品质,形成法律意识以及生活态度的改变与人生意义的提升。为此,课程教学测评应当重视过程性测评与形成性测评,以知行合一为主,注重学生的现实表现,把学生主体参与和思想认识作为课程测评的着力点,并依此构建较为合理的课堂教学测评体系与标准,以实现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理论涵养、品格素质以及行为养成之目的[3]。课程考核评价的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平时学习态度、读书报告、讨论、作业、心得、参加活动、课程考试等项目。再细化之,其一是课堂出勤与表现,即学生到课率以及参与课堂活动(如课堂讨论、一分钟演讲)等占总成绩的40%。目的在于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生走进课堂,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和“抬头率”,避免必修课成了必“休”课,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其二是实践活动与报告,即参加课外活动以及撰写的书面报告(如大学四年设计、给家长的书信、名人传记笔记、社会考察报告、未来职业规划、人物事迹感想、校园活动总结)等占总成绩的20%,以促使学生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的锻炼与感受。其三是期末考试,即课程结束进行的开卷考试(写课程论文)或考核(课堂或网络上进行理论方面考核)占总成绩的40%,以促使学生总体复习与把握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与成效。总的来说,设计与构建“思修与法基”课程的合理教学考评体系,即是价值评价与知行测评,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唤起主体自觉,进而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矫正,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高,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特别是在期末考试中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察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指导自己进行自我修养的表现和水平。
作者:刘波1张国民2工作单位:1.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混凝土课程教学ABAQUS软件的运用
- 下一篇: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困难及解决途径
精品范文
8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