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2-10-19 10:40:19

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通过课程的改革,使产品设计课程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分析创新的内涵,探讨产品设计师需要的创新能力以及对《产品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的进行革新,来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产品设计课程改革措施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包括优化选题、引入生产工艺与产品推广、引入LivingLab创新方法、角色新定位。

关键词:创新精神;产品设计;教学改革;LivingLab创新方法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同志前去探望重病中的钱学森,与钱先生畅谈中国的教育问题。钱先生对温总理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让人深思。在与温总理的谈话中,钱先生主要强调的是创新型人才和杰出人才,并且引申出我国大师级杰出人才匮乏的问题[1]。我国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迄今为止仅30余年的时间,大多数高校仍处于模仿、探索的阶段。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一般遵循“由技入道”的思路,由此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比如过于重视“技”,强调设计表达的训练等,片面追求视觉的美观。而对于“道”,即创新精神的培养,则有所欠缺。

一、课程特点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与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时较多,授课周期较长,教学任务繁重。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产品设计的一般流程、方法,培养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该课程大体按三个阶段运行,即入门、改良设计、创新设计。从教学模式的设定来看,表现为由模仿而创新、由累积而突破,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逐渐限入程式化的模式而不能自拔。由于受设备、技术及成本原因制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老师理论(或案例)讲授—布置相关命题任务—学生完成作业”的模式[2]。这种程式化的模式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不利的,需要大胆打破。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范式,“变化”是永恒不变的守则,唯有大胆改革,才是解决之道。另一方面,课程中一些设计命题的选择,往往偏向于假设性,缺乏与企业、市场的接轨,不够务实。此外,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思维训练,比如差异性创新思维、探索性创新思维、否定型创新思维、头脑风暴等。时间一长,积弊成疾,学生的积极性大受影响,对于作业难免敷衍了事,成效不佳。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该课程偏离了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最重要的初衷。近年来,由于西方各国经济的疲软,我国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产能过剩等,导致出口贸易额逐年下滑,困难重重,中国制造的优势正在减弱。面对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中国创造”的口号,其中产品创新是重中之重。回到工业设计教育,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产品设计》,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如此看来,《产品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高等教育发展到较大规模的今天,重提“大学精神”有现实意义。“大学精神”的特征表现为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三个方面,是支撑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根基所在。大学精神表现为一种合乎规律、合乎规范之下的精神超越[3]。培养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的天职。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启民智,为社会提供创新型的杰出人才。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哺育。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驱动。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竞争,而创新精神是人才的突出表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而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以创新带动发展是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在这一点上,高等教育理应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优秀人才。爱因斯坦曾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唯有创新,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对于基础知识的偏重,过犹不及。具体到工业设计专业而言,普遍着重于知识、技法的传授,而对于“什么是好的设计?如何设计?”等重视不足。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产品设计师,工业设计自然需要培养创新精神。

三、改革措施

《产品设计》的教学内容涵盖前期的市场调研、中期的方案设计及后期的评价等,一般于高年级开设。其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设计工作积累必要的经验。产品设计课程的开设,其核心应该是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产品开发设计中,并为今后参加实习、工作,以及毕业设计等建立实践基础[4]。但就目前的教学而言,更接近于“设计模拟”,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过程相比有欠缺之处。(一)优化选题。选题非常关键,其直接影响《产品设计》的教学质量。该课程的授课对象通常为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产品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选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就会失去兴趣。首先要注意选题的新颖性。选题一定要结合当前的设计热点、技术前沿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比如“人工智能”,社会关注度很高,前景广阔,有人甚至预言它很有可能引领一次新的产业革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将“智能家电”作为一个选题,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前景,接着抛出问题“未来家电如何与人工智能更好地结合”?面对这一新颖的选题,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活跃了,积极性也提高了。设计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查找关于智能家电的资料,最后提交的设计方案非常有建设性。其次,要注意结合区域特点。高校所处的区域环境,比如行业优势、产业特色等,要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的合作。比如笔者结合本地汽车产业优势,与某大型汽车集团开展合作,将企业的一些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学生一方面可以亲身参与实践项目,而不再局限于假设性的选题。另外,借助该集团在行业的领先地位、人才优势等,学生掌握了许多前沿知识,受益匪浅。第三,引入知名的设计竞赛。一些国际、国内的知名设计竞赛,其选题的设定,本身就紧紧围绕行业的发展前沿,并凝聚了实力雄厚的企业、资历丰富的评委团队等。学生如果能参与其中,对提高设计能力大有帮助。(二)引入生产工艺与产品推广。《产品设计》的教学与企业产品开发的过程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缺乏后期的加工生产和产品推广。分析众多高校的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大多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无法付诸生产实践。学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构思,甚至展示了精美的效果图,但却始终限于“纸上谈兵”,无法受到企业的青睐,无法付诸生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少生产工艺的实践。设计出来的产品不符合工艺要求,无法大批量生产,造价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很多。另外一方面,产品如何推广,比如销售对象、定价策略、广告策略等,缺乏面对市场的能力,企业当然不愿意冒险投产。如此看来,《产品设计》的教学应当引入后期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推广,如此一来,整个“设计链”才得以完善。对于设计实践来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利的。(三)引入LivingLab创新方法。LivingLab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提出,之后在欧洲广为传播,反馈良好。国内将这一概念通常翻译为“体验实验室”或“应用创新实验室”等。简单来说,LivingLab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系统,在资源共享的愿景下,让用户参与整个的创新过程,实现协同创新。其特点在于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可以看作是一种方法论或者一个完整的系统。在LivingLab的实施过程中,提倡对用户的开放,让用户亲自参与产品的开发过程,驱动创新。鉴于此,《产品设计》可以将用户参与创新、多学科交叉、真实环境创新及角色新定位这四大特点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改革。1.用户参与创新。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5]。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让用户全程参与,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概念设计、设计评价、市场反馈等,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尊重用户的意见,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实现设计者与用户的良性互动。以往对于学生来说,用户的感受往往来源于一些理论文献的介绍,这种知识是间接的、抽象的,并不真切。在设计过程中,用户的参与使得学生得以直接面对产品的使用对象,从中获得的用户关于产品的感受是真切的、可靠的,这种理解才会更加深刻。2.多学科交叉。产品设计发展到今天,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基于LivingLab创新方法的授课方式,应当充分利用各个专业、各个行业之间的资源优势,比如资深设计师,企业人员及其他学科的教师、学生等,构建合作平台,整合跨学科的资源,综合运用到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当中,实现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非常重要,其目的在于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与产品相关的各个环节的关键知识。这种创新不是个体的,而是协同的,其创新的程度与力度将会是突破性的。3.真实环境创新。重视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6]。产品设计不应当局限于教材、参考资料等,实践很重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真实的环境、市场中去,观察用户,体验设计。真实的体验很重要,只有真正接触市场,与用户交流,体验用户的生活,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对于产品的问题才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以往提供给学生的产品创新环境倾向于“虚拟”,虚拟的选题、虚拟的情境,最终出来的只能是“虚拟”的方案。看起来美观大方的设计方案,实际华而不实,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创新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务实能力,至关重要。4.角色新定位。这里所说的角色新定位,主要指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定位问题。高校专职教师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对于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从高校到高校,实践技能相对薄弱[7]。这是高校教师最大的缺陷,如何扬长避短,需要有一个谦虚的姿态。结合课程特点,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定位为项目的管理者,让学生和用户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大小的团队,由学生自己领导,协调团队成员和用户,带领团队一起开展设计。以上四个方面的改革,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作为说明。在老年产品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将设计分为体验、概念设计、评价三个阶段,并设定了时间节点。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共同到老年福利中心,与老年人共同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在此期间,甚至还包括角色扮演,学生戴上手套、老花镜、负重等,模拟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这一阶段,称之为体验。接下来,将部分有代表性的老年人请到课堂,与学生一起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展开讨论,概念设计逐渐清晰。要求学生提供完整的设计草图、效果图等,听取用户对于方案的感受。在概念设计的初期,老年人即“用户”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从需求方提出的意见是真实的、可靠的。在概念设计的后期阶段,邀请企业人员、工程师等,让学生听取他们关于产品推广、可行性等方面的意见,并对方案加以改进。学生的方案能不能批量生产、技术瓶颈如何打破、成本如何等,相关人员的意见可以提供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制作产品模型或者样机试验。试验阶段,以老年人的体验为主,了解他们对于产品的使用感受,包括便利程度、心理感受等。评价阶段,除了老年人之处,还邀请了一些企业负责人、工程师、资深设计师、其他学科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在答辩过程中,学生面对各个领域人士的提问,对于自己的设计将有了一个更全面的阐述,并碰撞出新的火花。

《产品设计》课程对于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作为核心课程的作用,学界有很多的探索与实践,见仁见智。鉴于《产品设计》课程的特点,教学应大胆改革,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教学实践,具体措施包括优化选题、引入生产工艺与产品推广、引入LivingLab创新方法、角色新定位四个方面。提出这些建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界的注意,如何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出发,更好地让《产品设计》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烽,祖冰畴,许晚辉.从“饯学森之问”谈中国大学缺失的创新精神[J].教育现代化,2016(24):30.

[2]陈昊.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J].装饰,2015(09):124.

[3]郭大成,孙刚成.大学精神是大学素质教育之魂[J].教育研究,2013(10):52.

[4]陈昊.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J].装饰,2015(09):124.

[5]汪晓春,郭帅,纪阳.基于LivingLab创新方法的教学设计与探索—以产品设计课程为例[J].装饰,2016(02):121.

[6]王立高.民族地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五所院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55.

[7]郝孝华,王传霞,郑楚荧.基于“双轨制教学”的皮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众文艺,2016(10):198.

[8]赵宏梅,李洪刚,苏丹,陈静媛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产品设计方向”课程群建设的研究[J].设计,2016,29(5):86-87.

[9]张凯,焦阳.具身认知对产品设计的启迪[J].设计,2016,29(7):62-63.

作者:蔡克中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