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分析

时间:2022-08-30 04:07:53

研讨式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分析

摘要:传统讲授式教学存在种种弊端,并不能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研讨式教学法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在探讨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关键是“两个转变”,即教师身份的转变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自主学习;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界定和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而且要具备把握行业前沿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传统的以教师传授学生接纳为主的知识教育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起源于德国的“研讨式”教学法因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1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

研讨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在19世纪就已成为德国各大学的学院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已成为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1]以课堂专题研讨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研讨主题”广泛查阅资料和文献,通过小组集中讨论等方式了解专业领域的多种学术观点和学科领域的前沿理论,具有探索、协作、互动和激励等特点。这种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20世纪末期,我国开展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并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研讨式教学法从国外传入我国,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教育部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下发了“教高[2005]1号文件”和“[2007]2号文件”,分别在两份文件的第十一条和第十五条提及“讨论式教学”。这与德国大学的“研讨式”教学法有相似的理念。[1]目前,我国教育界对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有以下三点共同的认知:(1)研讨式教学法不同于以往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向知识传递的方式,而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2)研讨式教学法运用小组集体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将研究法和讨论法实现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研讨式教学法更加强调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围绕着教师创造的具体情境和问题,主动查阅相关文献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所获取的知识探讨问题,在研讨过程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

2研讨式教学法的特点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完全异于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新型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宗旨,推崇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相比,研讨式教学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2.1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研讨式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在授课过程中研讨式教学法不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而能够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积累探索、发现新的知识。换句话说,研讨式教学法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研讨式教学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不是面向结果而是面向过程,以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为主。因此,研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预先设定的特定情景或问题,引导学生代入情景和问题中,提供线索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独立思考、集中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探究新知识、得出新结论。这样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2.2研讨式教学法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首创研讨式教学法的德国,大学的研讨式教学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属于某一门专业课程的“研讨会”;二是属于某研究方向的“研讨会”。[1]不管是专业课程研讨会还是研究方向研讨会,首先都是由教师拟定专题题目和提纲,学生根据题目和兴趣选题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集中讨论和发言。在发言环节,全体师生对发言者积极提问、热烈讨论,发表个人看法和意见,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质疑。国内首先系统地提出研讨式教学法的是湖南师范大学郭汉民教授。其在《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提出研讨式教学法的五步学习法:(1)教师示范与布置任务;(2)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讲稿;(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中讨论;(4)学生讲课,师生评议,教师做阶段性的综述;(5)期末总结,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一篇学结或教改评议。[2]从五步教学法可以看出,研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能动性的注重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不管是在研讨式教学法起源地的德国,还是我国的五步教学法,都表明研讨式教学法非常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2.3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研讨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单向传输式教学,避免“课前赶鸭子”“课堂填鸭子”“期末烤(考)鸭子”“毕业变板鸭”。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不人云亦云,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因此,在研讨式教学法中,整个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扮演“导演”的角色,日常教学过程中仅作示范性讲解。[3]比如,对学科前沿问题和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简单阐述。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解答疑难。而学生则走到台前扮演“演员”的角色,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投入教师设定的具体情境或问题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通过自己的探寻和领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3]2.4注重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研讨式教学法从教学目标来说,看重的不仅仅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从教育的本质来说,高等教育不应该和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一样,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查阅、使用文献的方法,即应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研讨式教学法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下时间搜集、查阅资料,撰写读书笔记,课堂上发言、讨论。因此,研讨式教学法兼顾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对学生读、写、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真正实现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2.5注重学生智力以外的个人品质的培养。研讨式教学法将研究、讨论等教学方法与创新、批判、对比等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和互动。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在合作中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等。研讨式教学法通过将学术研究、集体讨论、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融入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智力以外的个人品质因素的培养,包括坚定的意志、创新的能力、合作的态度和意识、批判的精神等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归根结底都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界定问题,研讨式教学法也不例外。在实际运用中,研讨式教学法的优势能否展现,其作用能否发挥,取决于两个“转变”:一是教师身份的转变,二是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4]3.1教师身份的转变。在传统讲授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基本是以教师的单向讲解为主。学生听到了多少,听懂了多少,都是一个未知数。而在研讨式教学法中,教师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路人,肩负着引领学生探寻未知知识的重任。因此,研讨式教学法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身份,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寻、摸索、获取知识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不是仅仅靠几天的小组集中讨论、案例分析、阅读自讲、专题发言等就能建立的。它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积累情况,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研讨的境界。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1)设定合适的问题或情境。研讨式教学法与传统面授式教学法的一个显著不同就在于前者是将“研究”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在课程伊始需要给学生设定问题或情境,以便于学生明确“研讨”的方向和主题。问题或情境可以是学科前沿理论,也可以是当前专业领域讨论的热点,还可以是虽已形成定论但还能用其他方法进行研讨或从其他角度得出不同结论的课题。总之,教师设定的问题或情境必须具有一定的探讨空间。只有给学生设定了具体的、可研讨的问题或情境,学生才有研讨的兴趣,才能形成研讨的氛围和意愿。(2)培养创新性思维。有了研讨的问题或情境,只能引起学生研讨的意愿。具体怎么研讨?灵感从何而来?这是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最常出现的困惑。面对学生的茫然,教师要通过联想、类比、举例等,激发学生的灵感,教会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水平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探究研讨的具体方法。目前大学课堂上教师都比较重视给学生介绍最新的学术观点和专业前沿理论。但如果仅仅是一般性的简单陈述,对学生研讨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毫无益处。教师应注意在介绍的过程中,运用类比、对比、联想等方式,对不同观点的方法论和运用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开拓视野的同时也学到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研讨问题,获得不同的感悟和见解。3.2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认真记即可。但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变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认真记,更重要的是要进入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对于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既不习惯也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方面让学生适应、习惯做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如何发挥主体作用,掌握“研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适应自主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每次课结束时将下次课的研讨主题布置下去,并列出书面提纲,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献,并做好读书笔记。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改变事事依赖老师,逐渐学会和适应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做好准备,有利于下次课的研讨。(2)通过鼓励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发问甚至质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可随时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师生互动和思维碰撞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定论和权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3)通过课堂讨论和发言,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研讨中。在课堂上设置小组集中讨论和发言环节,发言后师生均可针对发言内容提问,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质疑,以期在辩论和讨论中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获取知识和灵感。(4)通过课后阅读相关文献,拓展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巩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给学生开列书单,让学生广泛阅读研讨主题相关的书籍和文献,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精神与作者对话,甚至质疑作者的观点。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报告,以训练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4小结

研讨式教学是对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而是贯穿一门课程的始终。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相比,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独特的才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改变当前高等教育的弊端、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的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建华,井天军,温渤婴.德国高等院校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14-15.

[2]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法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8-111.

[3]冯梅.“研讨式”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4]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5-67.

作者:张 丽 张楠萱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