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通知十篇

时间:2023-03-17 14:27:13

研讨会通知

研讨会通知篇1

日前,省纪委、监察厅、财政厅、纠风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对我省党政机关举办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开展清理摸底的通知》(纪发[]8号)。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指示、要求,全面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我市专项清理摸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自查自纠为主,坚持实事求是、从严要求,认真开展清理摸底工作,减少过多过滥的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为建立健全控制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进一步促进党风政风建设。

二、清理摸底的范围

这次清理摸底的庆典活动,包括除国家法定节日外,以市(县)庆、校庆、公祭、城市建设、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特色物产等为名举办的庆祝活动。研讨会、论坛活动,包括除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外,跨地区、跨系统、跨行业邀请人员参加,或邀请上级机关领导、国(境)外机构及知名人士参加的各类研讨交流活动。

清理摸底主要包括下列机关和单位主办或参与的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

(一)地方各级党委及其直属机关。

(二)地方各级人大机关。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四)地方各级政协机关。

(五)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六)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

上述机关和单位内设机构及所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的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均属清理摸底的范围。

三、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清理摸底工作从年8月开始至9月结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一)自查摸底阶段(8月)。各级各部门按照要求对本地区本部门年已举办和拟举办的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认真进行登记,如实填写《年已举办和拟举办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情况统计表》(附后)。

(二)重点督查阶段(9月上旬)。各级各部门要自上而下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的清理摸底和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市纪委、监察局、财政局、市政府纠风办将选择部分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进行重点抽查,确保工作质量。

(三)汇总分析阶段(9月中旬)。各级各部门在清理摸底的基础上,于9月15日前汇总、填写并报送统计表至市纪委纠风工作室。市直各单位报送的统计表同时抄送市财政局。市财政局负责核实市各套班子及市直各单位举办庆典、论坛、研讨会活动的核拨经费情况。

市纪委、监察局、财政局、市政府纠风办将各级各部门清理摸底情况统一汇总后,报省纪委、监察厅、财政厅、省政府纠风办,并报市委、市政府。

四、基本要求

清理摸底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要求高,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负责、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一)提高思想认识。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弘扬先进文化、维护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的急剧增多,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影响了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助长了各种不良风气,损害了党和政风形象。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认真解决各种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过多过滥问题。深入开展清理摸底工作,市控制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坚决纠正铺张浪费,加重基层负担的不正之风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要求,加大投入,保证清理摸底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清理摸底工作的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市直各单位要发挥表率作用,既要认真清理本机关举办的各类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又要督促和指导本系统做好清理摸底工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财政部门和纠风办要密切配合,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严格清理审核把关,确保清理摸底情况及时准确。

研讨会通知篇2

会议主题:“探讨适宜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会议论题:1.适宜于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领域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2.我国当前的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有哪些适宜/不适宜于幼儿发展之处?

3.我们应该/可以怎样开展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

会议形式:学术报告、论文交流、现场观摩研讨、经验分享与专家回应、论文颁奖。

会议嘉宾:受邀参加会议、并做专题报告和现场回应的专家,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从事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的知名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

相关事宜:

一、论文征集与评审活动

参会代表需提交论文。

1. 征文内容:与本次会议的主题相关的教育经验和论文。

2. 所有征文将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评选。论文评审设一、二、三等奖,获奖论文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颁发证书,并将获奖论文收录在“会议论文集”中(分全文收录、摘要刊登和标题及作者存目等形式)。本次研讨会还将精选部分有代表性的成果作专题交流。

3. 论文格式:每篇论文限5000字以内。主标题一律用2号黑体汉字;副标题一律用3号隶书汉字;“内容摘要”四字和“关键词”三字一律用5号黑体汉字;“内容摘要”的内文和关键词一律用5号楷体汉字;姓名和单位一律用小4号楷体字;正文一律用5号宋体汉字,并用word(03以下版本)文件格式排版;须在文末附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邮件信箱,以便联系。

4.省略

请务必在电子邮件“主题”栏内标明“论文名称/作者姓名/省份/日期”。

二、研讨会相关事宜

1. 报到时间:2012年10月23日中午12点之后

2. 报到地点:武夷山市三菇度假区新华大酒店

3. 住宿标准:1.双人房: A.100元/天/人 B.140元/天/人 C.180元/天/人

2.单人房:A.220元/天/人 B.300元/天/人

4.酒店总机电话:0599—5252369,会务联系电话:李先生 13850944511

5.交通提示:

(1)飞机:武夷山机场——武夷山度假区新华大酒店 出租车费,约30元。

公交线路:从武夷山机场乘6路公交车到三菇度假区新华大酒店。

(2)火车:武夷山火车站——武夷山度假区新华大酒店 出租车费,约40元。

公交线路:从武夷山火车站乘6路公交车到三菇度假区新华大酒店。

6.会议费用:会务费780元,含资料费、市内交通费、活动观摩费等。参会代表往返交通费、住宿费用回原单位报销。

7.省略

8. 报名联系人:刘淑影: 13739186926

研讨会通知篇3

二、征文范围和题纲

(一)武当内家拳功理功法挖整

1、各门派新整理传统套路(包括拳、械、功)。

2、各门派功法拳理介绍,习拳心得和体悟。

3、各门派历史源流,前贤宗师的传记及奇闻轶事。

(二)武当内家拳法发展战略研究

1、武当武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武当武术产业、市场研究;3、武当武术旅游经济开发的研究;4、内家拳法竞技技术的开发研究;5、武当内丹养生功的开发研究;6、太极拳竞技规则研究;7、武术器械、服装、培训、书刊场地开发应用研究;8、道教圣地、太极祖庭的建设构想;9、振兴中华传统武术的方略;10、武当武术的基本功能研究;11、武当内家拳法普及推广的基本措施;12、武当联谊大会制度化研究;13、各派太极拳向海外推广的经验;14、各门派怎样尽快普及推广本门功法,迅速壮大本门派队伍;15、传统武术技术的提高途径。

以上题纲仅供参考使用,作者可围绕弘扬、继承、发展中华武当武术文化,自定自选论文题纲和内容。

三、论文要求

1、每篇论文一般不超过6000字。

2、论文形式不拘,综合、专题、典型调查、研究报告等均可,但要求论文的论点要清晰明确,证据、材料要充分,并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说明问题。

3、本次大会征文应为原创之作,不接受在全国性会议上作为交流的论文,不接受在有书刊号的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的论文。

4、每篇论文应详细写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

5、每篇论文用A4纸打印一式二份,随评审报名费100元及报名登记表,于2007年8月30日前寄大会组委会。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杂志社马丹良 收

邮编:442700联系电话:0719―5223531

四、奖励办法

1、凡寄送论文者,均为大会正式代表,可享受大会优惠待遇,参加大会一切活动。

2、经大会组委会、专家评审组评审,录取一、二、三等奖,发给奖金200~500元,颁发证书。未评上奖的论文,均发给优秀论文奖,颁发证书。

3、优秀论文可先在《武当》杂志上发表,后结集出版发行。

4、获奖论文作者,可优先参加特别推广贡献奖评选活动,经评审发给特别贡献奖,授予“武当百杰”荣誉称号。

5、大会向与会每位作者赠送武当精美纪念品一份。

五、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研讨会通知篇4

一、整形美容外科学术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和内容: ①美容整形外科的新进展; ②颧骨颧弓截骨术及面部轮廓重塑技术的临床应用;③下颌角截骨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④面部年轻化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⑤隆乳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预防、处理; ⑥整形美容外科新器械、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临床研究;⑦脂肪抽吸及体型重塑的技巧及临床应用;⑧颅面畸形的整复治疗;⑨皮肤抗衰老研究;⑩微创面部除皱与嫩肤术;色素性皮肤研究。

二、大会将围绕上述研讨内容进行论文征集,欢迎积极投稿。征文要求:论文应具较高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且未在其他刊物正式发表。全文应在3000字以内(专题报道除外),附800字以内的摘要一份,无摘要者,论文汇编中只收录论文题目。投稿可采用寄送打印稿同时寄word文本磁盘(请在信封上注明“会议投稿”,须附软盘)或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送投论文请保留底稿,一律不退还。凡论文录用者,颁发论文录用证书,论文摘要将刊入大会论文汇编,优秀论文将安排大会交流并向核心期刊《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推荐发表。截稿日期:2008年2月28日(以发稿地邮戳为准)。

收稿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 颜俊洁,上海市黄浦区制造局路639号,邮编:200011,联系电话:021-63138341-5125 传真:021-63089563,电子邮箱:

三、学术研讨会会议注册费为人民币1000元/人,住宿自理。参加会议者均可取得部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10分。会议最后一天(4月20日)将在九院进行手术演示,手术演示费用另计,室内观摩2000元/人(限30名), 室外观摩500元/人。

四、学术研讨会的会务工作由上海新力会展公司承担。

会务咨询:上海新力会展李萌先生 联系电话:021-62801061,13916575244传真:021-6294772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研讨会通知篇5

(一)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含义

极力倡导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认为:“案例教学应在每一个案例后的问题中都有一固定的讨论题,案例后的问题是由每个案例的作者撰写,其指导思想是它们都像同心圆。最中心的圆—微观问题—仅仅着眼于正在探讨的案例以及它反映的困境。下一个圆—中观问题—着眼于案例与语境的关系,有时会将事实稍作改变以观察做出的决定是否一致。最抽象的层次—宏观问题—着眼于诸如真理、平等、责任和忠诚等等主题。如能使用得当,在任何情况下,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一堂课的时间之内将讨论从个别引向普遍。”[1]属于人文科学的新闻学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新闻专业各问题的答案学生如果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和频繁地与这些问题打交道是得不出合理的答案的。可以这样认为,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新闻学专业课程各种特定案例的讨论、分析、判断,培养学生新闻专业精神和新闻专业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各种资料,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地实践,使学生逐渐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确立自己的专业精神。

(二)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意义

第一,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新闻技能与培养新闻专业精神。我国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新闻学基本理论和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具有从事与媒介相关的新闻传播实践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出色的专业记者、编辑和摄影师等新闻从业人员;二是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精神,用艰苦的工作、勇气和独立提供的事实、信息和思想的方式获得公众的信任,服务于社会,这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新闻技能与培养新闻专业精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设立“奈特案例研究开端”时宣称:“案例教学将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才能的训练,学生将有机会检验自己在采编、伦理、传媒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深度与广度。”[2]新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人文科学,要为新闻传媒业培养决策型与应用型人才,要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与新闻工作环境,在面临复杂的新闻传播问题时能正确果断决策,运用研讨式案例教学加强对他们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解决新闻传播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就尤为重要。第二,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为传统的新闻教学增加一个新的向度。我国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习这两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观念上,要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仅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习这两种传统教学形式越来越难以适应高校新闻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求。美国学者菲利普帕特森和李威尔金斯指出“案例研究对于研习新闻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设立“奈特案例研究开端”时宣称:“奈特案例研究开端是新闻学院的新探索。我们长期以来擅长于训练研究生的报道与写作技巧,而案例教学将使传统的新闻教学增加一个新的向度。”[4]研讨式案例教学法将成为新闻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选择,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拉近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缩短学院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距。第三,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消除教学方法上的一些误区。我国新闻学专业普遍设置的核心课程包括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布局和平面设计、新闻法律和政策、专业标准和道德规范、研究方法、新闻史和新闻评论、媒体融合等。研讨式案例教学方法也被普遍运用于这些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但目前对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误区,比如将研讨式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等,甚至有时候会把引用案例和案例教学混同起来,即教师先传授新闻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再例举具体案例予以印证,以便使学生能理解与掌握这些新闻知识。新闻学专业课程的研讨式案例教学则是以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生动的案例为起点,以研讨、分析问题为贯穿,以寻找答案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理论逻辑

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作为方法论工具,只有明确以某种教育理论作为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实践基础,形成科学的教学观,才能自觉进行教学改革。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主要基于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缄默知识理论等教育理论。

(一)基于欧美经验主义理论的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

研讨式案例教学法源于“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一经验主义哲学和“能力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承更重要”的实效主义理论。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思想来源最早可追溯到启蒙运动之后盛行于欧美思想界的经验主义教育哲学及其激进分支——实效主义。研讨式案例教学法贯彻“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一经验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即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物观察为导向、以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理念;反对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反对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经验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学资源必须来自于现实世界,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就应来自现实世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调知识的真实性、实践性和经验性。实效主义教育哲学不仅强调知识经验和知识实践,而且关注知识的实际效用,认为能力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承更为重要;实效主义教育哲学也强调教学应紧扣社会生活,因为“教学即生活”、“教学即成长”、“教学即经验改造”。教学资源应来自真实的社会生活,教学过程也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教师应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不断重构自己的经验世界与专业知识。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法强调以真实记者和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模式,通过真实场景强化注重实际的特征,展示新闻理念和原则如何体现在真实环境中,探讨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哲学问题和各种争议。研讨的案例的真实性是为了在课堂与社会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能通过真实案例来体验真实的新闻环境。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和早期经验主义教学哲学一脉相承,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外部力量强加)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意图驱动的自主建构过程。自我学习行为会产生意料之外的结果,从而建立起新的意义结构,并对今后的行为产生影响或制约作用。建构主义认为,交流是自发的并可自行做出选择;知识并不是人们所发现的客观存在,而是社会的产物,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而获得的;知识是语境化的,人们给事件赋予意义是在特定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下进行交流派生出来的,对事物的理解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自身的经验;理论并不是用来发现真理的客观性工具,而是有助于人们创造新的知识,指导人们应该观察什么,如何理解自身的经验。这种意义建构包含三种模态,或者说三个层面:一是解释或者读解;二是道德感和得体的行为;三是行动中的能力感。也就是如何理解事物(阐释);哪些是应该做的(道德);如何去做(能力)。反过来,学习者的行为也强化这些意义结构——阐释、道德和能力。学习过程中,学生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对所探讨的学习主题积极发表意见,这一意义结构不是群体成员事先规划出来的,而是长期以来群体成员学习行为的一个意料之外的“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出现的是阐释的规则——即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不管探讨的是什么题目,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争论,说服对方。在这一教学情境之下,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会产生一张关系网,这张关系网为每个成员建立意义结构提供了条件。同时,每个成员建构的意义结构会影响其他成员的意义结构,或是和谐一致或是矛盾冲突。具有“研讨式”特征的案例教学为每个成员获得新闻学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了生动境景,是获得新闻知识的最佳途径。

(三)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

人们具备的知识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也就是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像能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来表达的知识;另一种是缄默知识,这是一种非系统阐述的知识,比如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我们总是意会地知道,我们在意会我们的缄默知识是正确的。”[5]匈牙利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是不可言传的,只有在实践中形成、应用、检验和修正。正规的教育渠道难以传授缄默知识,只能通过学习者在实践中摸索、顿悟来获得,或者同行之间在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讨论中来获得,从而把一般意义的知识、技能在个性化、实训化过程中转化为自己的缄默知识。就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而言,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学生习得缄默知识的最佳方式。发现一种称做“Know-what”的知识而不知道如何运用,其实不能叫做真正地拥有这种知识。如果没有缄默知识的参与,“Know-what”的知识就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因此缄默知识是知识发现与知识运用的中介和桥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缄默知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情景“类比”或“再现”就能激发和应用。但是“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利用。”[6]在新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有些学生总会在一些相同的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这是因为与显性知识相比,这种缄默的认知模式与学生的行为具有更大的亲和性。研讨式案例教学也是一种证伪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即遵循“以经验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经验改造的过程,是纠正错误的缄默知识的过程。

三、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模式建构与环节优化

(一)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结构模式

模式是对存在的结构和过程进行的一种简约化的表达方式,它将相关要点联系起来,模式一旦被建构就可能成为一种操作规则。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模式建构就是对教学的结构与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程。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缄默知识理论的共同之处就是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必须依赖一定的情境,因此,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应围绕具有高度情境性的案例来建构教学模式与实践。模式如下图。教师主导型结构模式通常是在学生不具备充足的知识积累时采用,主要适用于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史等比较抽象的新闻课程;师生互动型结构模式通常是在完整的知识单元结束后在课堂内进行,主要适用于新闻法规与伦理等课程的需要;学生主导型结构模式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点评,给出实际解决方案与示范,主要适用于新闻实务操作课程。在各种具体的新闻学项目中,研讨式案例教学都要坚持“怎么办”和“为什么”于一体的教学理念,锤炼新闻职业所需的采访、研究、写作、编辑、平面设计、图表绘制、多媒体制作等技术和媒体实用知识,同时解决“为什么”这个容易被遗忘的重要问题。

研讨会通知篇6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当前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承担着国家科研项目的开发、新理念的提出、前沿知识的推广以及基础理论的完善等任务。因此,研究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业务素质对国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那么,研究生教育理所当然的显得格外重要。自19世纪柏林大学开设研讨课程开始,研讨式教学被看作是高等教育中较有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若在研究生教育中推广研讨式教学这样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在校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一、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一般认为,研讨式教学法以郭汉民教授提出的五步教学法为典型。研讨式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法更能鼓励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探讨、发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和创造性。研讨式教学的根本性目的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应该掌握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方法,使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

 

1.研究生人数较少,便于研讨的实施

 

现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大众教育。随着政府政策的放开,允许民办高校存在之后,各大高校为争夺生源也逐年扩招,本科录取率节节攀升。而根据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的相关数据,自2003年之后我国研究生录取率逐年下降,至2015年我国研究生录取增长率为前一年的-3.8%。由此可见,现今中国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筛选是如此的慎重和严格。研讨式教学本就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一个课题、一个观点由导师们提出后,可以很容易在研究生中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导师和同学之间畅所欲言。正是有人数少这个优势,研讨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实施到每个人的身上,共同参与讨论,不会因人数众多而不能面面俱到。

 

2.研究生知识储备相对丰富,易接受新的教育方式

 

2014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高达172万人,录取人数仅为56万。由此可见,研究生是在本科生里选拔出来的精英尖子。因此,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成绩优异,知识储备丰富,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更易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当导师以专题研讨的形式给出要教授的内容时,学生们会迅速在自己的知识框架中搜索相关信息,并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导师的思想也更容易渗透到学生当中去,以此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转变。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研究生有相对足够的知识积淀,当导师们将前沿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传达给学生时,学生会及时吸收反馈,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甚至会在此过程中迸发出更为深邃的知识火花,这不仅仅开阔了研究生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研究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导师们的知识理念,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由此可见,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中开展落实,不但是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更是体现教学相长的生动案例事实。

 

二、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的策略

 

虽然各个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知识要求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都应具备以下能力: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通晓本学科的常识与规范;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并掌握创新方法;具有较强的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撰写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在研究生课程中开展研讨式教学不仅为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提供可能性,还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主研究、主动创新的能力。下面将分为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1.以启发学生主体意识为原则

 

传统教育模式即教师传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常常照本宣科,在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大量的知识以“填鸭”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当然,学生若想吸收这些人类智慧的精华,必定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忘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长此以往便会失去主体意识,把自己当作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这样的教育现状即使是到了研究生的教育阶段,也还没有明显改善。

 

传统教育思想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分科教学,系统传授各种基本文化知识,固然有重视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优点,但忽视了知识需要更新和与时俱进。研究生的教育已经不同于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更应该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能一味地接受,更应该积极地反馈。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对于自己作为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自觉的认识和能动性的把握,包括:独立自主性、责任使命感、主观能动性和进取精神。研讨式教学以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原则,使研究生准确理解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研究生一旦养成了主体意识便能极大地激发自己的研究热情和兴趣,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在于需要具备自己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研究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拥有思辨性、观察力、批判精神。而主体意识的启发,不仅仅旨在明确课堂身份,还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师可以通过贯彻以启发学生主体意识为原则的基本理念,达到潜移默化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使研究生能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从真正意义上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2.以构建对等师生关系为基础

 

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便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而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更为深重。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是权威,是领导者、指挥家,是至高无上、不得质疑的存在;学生则是服从者、依附者、只顾追随权威而无自我人格的盲从者。老师们习惯让学生保持一种畏惧感,忽略学生发出的声音,从而失去了“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意识。学生也会因此失去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即便是到了研究生教育阶段,多数时候老师都在自顾自地教授,学生也只是麻木听从。

 

研讨式教学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师生不平等的观念。之所以名为研讨式教学必然是要将研究和讨论相结合。通过师生平等对话的形式,消除师尊生卑的观念,研究生们畅所欲言,与导师一起明是非、■曲直。研究生在这样的互动中不仅会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会不断激发自身的探究欲望,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导师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协同者、引路人甚至可以是学生们辩论的主持者。导师会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不但能让学生们迸发出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内在潜能,甚至还能在众多学生的思想里创造出新的学术观点。在研究生课程中开展研讨式教学,以构建对等师生关系为基础的优势就在于通过不断地交流沟通,使学生更从内部接受并尊重老师的教育成果,导师也同样发现学生思想的宽广,真正做到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民主对等。

 

3.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的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这样批评传统教育:“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获取知识。”传统教育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甚至教导出的学生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不再是知识的习得,而是自主习得知识的能力和探索新视野的能力。研讨式教学可以通过项目式、研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素养。研究生教育不再满足于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导师研究钻研疑难问题的思维和自己寻找问题的敏感。在研究生课程中开展研讨式教学,导师会在给予适当帮助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安心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导师这时就像是一个关键节点,只是稍加指导,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思考问题,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近十年来,我国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而研究生便是这其中的生力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康有为曾说:“开创则更定百度。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由此可看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一种解决难题的能力,一种对常规问题另辟蹊径寻找全然不同答案的能力。研讨式教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使研究生不再局限于自身学科的狭小领域中;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使自身的知识相互融汇、综合、渗透。创新性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所在,而在研究生课程中开展研讨式教学又是以此为目的,两者不谋而合。在研究生课程中开展研讨式教学可以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使学生更具学习兴趣,这也是现代教学理念的生动体现。

 

三、结语

 

研讨式教学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我国教育工作者日益重视研讨式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目前我国多所研究型大学都在不同程度地尝试与深化研讨式教学,为完善我国本科教学的课程建设,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研讨式教学若能广泛应用在研究生课程中,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

研讨会通知篇7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 教学改革 病毒学 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在大学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培养。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大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能力的培养。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由教师创设主题和引导,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身主动性学习学科知识,同时培养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就病毒学课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 研讨式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中,教师是知识唯一的传授者,在课堂上占绝对主导地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以教材为中心,通过口授,PowerPoint,板书等方式“满堂灌”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接受者,通过耳听,笔记等方式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是教学这个舞台的绝对中心,学生只能充当观众,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和期末时突击复习就可以在课程学习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这种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学生逐渐会成为“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解决问题”的“三不会”学生,学生的知识也仅限于笔记,教材中。这种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今天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并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摒弃。

现代教学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的认知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充当引路人的角色,通过启发教学,文献阅读,小组讨论,专题学习,案例讲授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把教学变成是一种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师生共同合作,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的引路人角色主要体现在以“引导”为主,通过设置具有吸引力的情境,提出有价值,并有利于学生发挥的问题。这些情景和问题的设计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学科的发展前沿的掌握能力,更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和特点,对课堂的期望和要求。在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后,再以教师全面,深刻和独特的见解,利用现代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使其从一个“门外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聆听,阅读,分析,归纳,凝练,展示等过程变成一个“内行人”,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学科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学习。

2 病毒学课程特点

病毒学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是以病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毒学基本原理与生物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具体来讲,它是在充分了解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基础上,研究病毒基因组的功能、复制、表达及调控机制,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病毒感染、致病的本质,为抗病毒药物研制,病毒病的诊断、预防及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日新月异”是对生命科学发展速度一个贴切的形容。而病毒学这门年轻的学科,更是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加,书本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学科的发展速度,如果只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远远不够;而且,在病毒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靠填鸭式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尝试在病毒学这门专业课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

3 病毒学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开展研讨式教学前,应主动了解学生相关专业基础学科知识水平,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注意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连接;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除了经典内容外,还要根据学院特色和学科发展的趋势补充一些特色内容,在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修改和完善。此外由于病毒学学科知识更新非常快,很多信息都是来自海量的专业文献,特别是外文文献,因此,了解学生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和外语水平也非常重要。在掌握这些情况后,针对学科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制定包括研讨的主体,研讨的具体方式,资料的收集,时间分配,预期目标,成绩评定等方面的详细教学计划。

3.2 精心选择研讨主题

选题是研讨式教学的关键,选题的难易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研讨式教学的效果,选题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和意义明确,每个专题都有明确的预期目标和培养要求;(2)与现实紧密相连,具有吸引力,每一次研讨课题,应由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现象或是话题引入;(3)选题难度适宜,学生能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下,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查阅资料,分析整理信息,并凝练出自己初步的想法和观点;(4)选题应该具有综合性,能包含多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易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发挥。在选题内容设计上,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而学科的研究前沿,具有争议的问题,与生活密切联系及社会热点相关的问题适合设计成研讨主题,而且学生对于这些论题的热情非常大。

3.3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确定了研讨的主题后,应根据主题的内容及特点设计不同的研讨方式及教学环节,如“病毒的存在对人类来说是祸还是福”等一些至今仍未有定论的话题,非常适合设计成辩论的环节,让学生分别站在正反方这两个对立面去寻找相关知识和证据,并从病毒学,生命科学,医学,历史,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去阐述和论证自己观点,通过辩论的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更锻炼了口才和反应能力。对于一些学科前沿问题,可以设计成团队PowerPoint制作展示及解说环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感兴趣的学科前沿研究进行介绍,培养学生跟踪学科前沿,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凝练,制作成PowerPoint的能力,在解说环节中,学生的口才,自我表达表现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与展示。在辩论,PPT制作展示及解说环节,由于课时限制,都是采取分组,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展示的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团队精神。除了这些课堂教学环节外,综述的写作也是研讨式教学中经常会设置的一个环节,由教师设置一个主题,学生根据主题自己查找资料,撰写综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综述的主题设计非常重要,是决定综述写作环节成败的关键。应该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参考文献资料非常充足的课题,这些主题可切入点多,留给学生分析、判断、思考的问题也非常多,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发挥,使综述论文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3.4 悉心总结每次研讨任务

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对每次主题任务完成后的点评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决定下一个环节能否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每次点评既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剖析,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同时,更应该对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对学生的热情和付出表示赞许。在点评时,应更多的使用鼓励、向导性语言,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每一次努力,每一个进步都能引起教师关注,在获得自信和满足感的同时,对下一个探讨课题更加充满热情和责任心。对于教师来说,点评工作是对自身的一种检验。在点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对学科前沿的把握能力外,还要对大学的教育规律及学生心理特点有所了解,使点评工作不是仅仅给个分数和评语,而是对学生专题工作完成后的一种肯定和从教师角度上给学生一些建设性意见供其参考。因此,在点评前,教师需要认真准备,包括检查学生对研讨的主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学习能力中存在的短板;此外,对学生疏忽的知识点或研讨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现偏差的问题,应进行二次备课,在点评中及时指出及给出正确观点答案,这也是教师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4 结束语

几年的实践证明,病毒学课程教学采用研讨式教学后,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内容,更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对主题的设计,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师生的交流互动,课程的学习变得立体,生动;同时,研讨式教学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后要进行资料查找,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等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堂上的内容,更需要向课后进行延伸,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日后在生物技术领域中进行知识的获取和更新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在病毒学课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更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精神,使该课程的课堂质量,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L鼙韭畚氖芤韵孪钅孔手?.江汉大学课堂方法教学改革项目《病毒学研讨式教学改革探索》;2.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生物技术专业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潭.seminar 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型构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2] 沈文捷.“seminar 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

[3] 朱国琴.尝试探究教学提高课堂实效.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

研讨会通知篇8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师范教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的特点

开展在教师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去深入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升迁移能力,为将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一线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打下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活动的特点有:

1.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指导高师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多种思想交流碰撞,在问题的研究上就能集思广益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正确地指引着学生研究学习方向。

2.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学习。高师生在熟知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开展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到图书馆查找书籍,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报刊上摘抄主要信息等方式查找资料。以此来认识相关课题的内涵、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入的剖析,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对课题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高师生遇到自己困惑的问题,就会提出并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同时,还注重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二、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接受的形式获得知识,并且获得知识的过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师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单调的条文背诵,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讲、记忆、重复的状态当中,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研究型教学可以给高师生创造一个平台,通过自己体验、领悟,所获得的知识是在学习小组内集体相互合作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1.学习知识的过程。研究性的学习,通过高师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书籍,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报刊上摘抄主要信息等方式,去体验与领悟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知识就会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研究性学习在更加透彻地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更能将知识应用与现实中。在高师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并不纯粹的只为学习而学习,更加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他们不仅懂得这些知识,也要有自己的见解,由理论指导实践,与现实问题结合,运用理论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中的体验。在研究过程中,高师生发现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他们会通过很多途径去了解。在他们的直接参与中,能感受到自己懂得更多学习的方法、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等都会慢慢形成。

4.所有的成员参与到活动当中。研究型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它鼓励成员的全体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面临着复杂的问题,他们要依靠成员们的集体智慧懂得相互交流与合作,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内容。因此,既培养了成员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三、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方式

结合老师提出的研究型学习要求:了解组内各成员不同兴趣和特长,指导选题,自主选题制定方案,通过审核,撰写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交流讨论典型发言,老师点评,展示成果。在这个要求的指导下,组长要懂得统筹兼顾,发挥组长在小组中的作用,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开展活动之前设定一个整体的活动方式,即如何共同开展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如下:

第一、进行讨论的前提是对课本的熟悉,在确定时间集中讨论之前成员认真看书,并从中有自己的看法,这只是浅层次的学习。

第二、各成员在对课本熟悉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理解,首先自己选定研究题目。再把题目集中一起,相互讨论,最终确定一个大家通过的题目。

第三、组长了解各成员的兴趣爱好,按照兴趣爱好分配工作,通过书籍查阅,网上搜索,摘抄报刊等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题目的了解。活动的成功开展同时建立在成员的自主性参与的基础上。

第四、把所收集到的资料,约定时间集体讨论。他们探讨方法的多样性:①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价鉴赏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②对收集到的资料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在研讨、探究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③对资料中存在有争论的观点,让成员大胆发表,阐明理由。④对于大家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解决。⑤将所得资料与实际相联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探讨的过程中,要求成员讨论同时记下相关知识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使探讨得出的结果更加条理化。

第六、由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在班上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记下老师和同学的各种评价,并修改最终得出研究成果。教师给出研究主题范围,高师生熟知课本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从中选定主题,大家共同讨论。特别对不同点,有争议的,不明白的地方着重讨论。讨论过程中各个成员记录相关信息,并由代表发言的成员撰写初稿。初稿撰写后,给成员相互查看,做进一步的完善,最后完成初稿!

四、实施研究型教学活动的收获

在每一件事情的背后,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有它不足的地方,也有它值得可取的地方,高师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既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在进行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不好的地方,高师生要善于发现,为以后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基础:首先,由于男生和女生住宿区不在同一片区域的地理位置原因,所以在组织人员上有时并不能全数地到达,而且集合时间有时比较拖延,对活动的积极性不够。其次,因为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对有些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知识点不够完善,存在一定局限性。最后,在进行研究活动的过程,摸索着进行的,查找资料等方面也花费很多时间。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在收获做人做事的道理:1.对于所分配的任务,成员都能很好的完成,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2.在收集、处理资料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及凝练有一定的提高。3.在小组内的学习,是在一个集体性的学习,从中他们学到更多为人相处做事的道理。4.集体性的学习区别于独立性的学习,在集体中更加讲求分工合作。5.加强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增强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6.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与现实实际问题相联系。

五、几点思考

1.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主动地向老师请教,以减少他们在活动中走弯路。

2.活动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不仅是图书馆、网站、报刊杂志上获得资料来源,他们可以通过调查或者访谈的方式获得资料。

研讨会通知篇9

 

一、研究型教学的特点

 

开展在教师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去深入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升迁移能力,为将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一线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打下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活动的特点有:

 

1.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指导高师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多种思想交流碰撞,在问题的研究上就能集思广益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正确地指引着学生研究学习方向。

 

2.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学习。高师生在熟知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开展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到图书馆查找书籍,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报刊上摘抄主要信息等方式查找资料。以此来认识相关课题的内涵、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入的剖析,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对课题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高师生遇到自己困惑的问题,就会提出并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同时,还注重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二、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接受的形式获得知识,并且获得知识的过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师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单调的条文背诵,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讲、记忆、重复的状态当中,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研究型教学可以给高师生创造一个平台,通过自己体验、领悟,所获得的知识是在学习小组内集体相互合作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1.学习知识的过程。研究性的学习,通过高师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书籍,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报刊上摘抄主要信息等方式,去体验与领悟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知识就会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研究性学习在更加透彻地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更能将知识应用与现实中。在高师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并不纯粹的只为学习而学习,更加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他们不仅懂得这些知识,也要有自己的见解,由理论指导实践,与现实问题结合,运用理论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中的体验。在研究过程中,高师生发现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他们会通过很多途径去了解。在他们的直接参与中,能感受到自己懂得更多学习的方法、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等都会慢慢形成。

 

4.所有的成员参与到活动当中。研究型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它鼓励成员的全体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面临着复杂的问题,他们要依靠成员们的集体智慧懂得相互交流与合作,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内容。因此,既培养了成员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三、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方式

 

结合老师提出的研究型学习要求:了解组内各成员不同兴趣和特长,指导选题,自主选题制定方案,通过审核,撰写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交流讨论典型发言,老师点评,展示成果。在这个要求的指导下,组长要懂得统筹兼顾,发挥组长在小组中的作用,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开展活动之前设定一个整体的活动方式,即如何共同开展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如下:

 

第一、进行讨论的前提是对课本的熟悉,在确定时间集中讨论之前成员认真看书,并从中有自己的看法,这只是浅层次的学习。

 

第二、各成员在对课本熟悉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理解,首先自己选定研究题目。再把题目集中一起,相互讨论,最终确定一个大家通过的题目。

 

第三、组长了解各成员的兴趣爱好,按照兴趣爱好分配工作,通过书籍查阅,网上搜索,摘抄报刊等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题目的了解。活动的成功开展同时建立在成员的自主性参与的基础上。

 

第四、把所收集到的资料,约定时间集体讨论。他们探讨方法的多样性:①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价鉴赏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②对收集到的资料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在研讨、探究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③对资料中存在有争论的观点,让成员大胆发表,阐明理由。④对于大家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解决。⑤将所得资料与实际相联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探讨的过程中,要求成员讨论同时记下相关知识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使探讨得出的结果更加条理化。

 

第六、由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在班上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记下老师和同学的各种评价,并修改最终得出研究成果。教师给出研究主题范围,高师生熟知课本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从中选定主题,大家共同讨论。特别对不同点,有争议的,不明白的地方着重讨论。讨论过程中各个成员记录相关信息,并由代表发言的成员撰写初稿。初稿撰写后,给成员相互查看,做进一步的完善,最后完成初稿!

 

四、实施研究型教学活动的收获

 

在每一件事情的背后,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有它不足的地方,也有它值得可取的地方,高师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既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在进行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不好的地方,高师生要善于发现,为以后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基础:首先,由于男生和女生住宿区不在同一片区域的地理位置原因,所以在组织人员上有时并不能全数地到达,而且集合时间有时比较拖延,对活动的积极性不够。

 

其次,因为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对有些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知识点不够完善,存在一定局限性。最后,在进行研究活动的过程,摸索着进行的,查找资料等方面也花费很多时间。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在收获做人做事的道理:1.对于所分配的任务,成员都能很好的完成,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2.在收集、处理资料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及凝练有一定的提高。3.在小组内的学习,是在一个集体性的学习,从中他们学到更多为人相处做事的道理。4.集体性的学习区别于独立性的学习,在集体中更加讲求分工合作。5.加强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增强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6.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与现实实际问题相联系。

 

五、几点思考

 

1.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主动地向老师请教,以减少他们在活动中走弯路。

 

2.活动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不仅是图书馆、网站、报刊杂志上获得资料来源,他们可以通过调查或者访谈的方式获得资料。

 

3.在集体性学习当中,要提高自己的合作精神,学会主动的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4.平时要注意多扩展自己的知识,并做到知识要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研讨会通知篇10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 防护技术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U2013026)。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8-02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是一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专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研讨课程。新生研讨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观念,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根本性地转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使其由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知识探索者[1, 2]。该类课程始于1959年哈佛大学开设的Seminar试点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美国大学迅速发展。近年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已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大学则继续扩大规模,力争让每位新生都有机会参与新生研讨课。2009年的调查表明,87.3%的美国大学都开设了新生研讨类课程,且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5]。

新生研讨课在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6]。2003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首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首批开出31门课程,涉及文、理、工、管、法等各个学科,百余名知名教授和学者参与,课程实行师生之间零距离的交流、沟通和研讨[1,6]。继清华大学之后,国内又有数所高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

2010年春季学期,国防科技大学为了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适应,首批开设了21门新生研讨课,本文作者开设的《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即为其中之一。本文根据该课程实施6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总结几点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课程定位与目的

本课程定位为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学术型研讨课;目的是通过展现武器与防护(即矛与盾)相生相长的斗争,使学生了解防护技术的发展历史、主要防护技术的防护原理,发展防护技术的方法与措施,帮助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开拓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兴趣以及创新意识;并在研讨中培养合作交流、交叉思辨的人文品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今后从事相关研究打基础。

二、教学实践与体会

新生研讨课是由各学科领域的教授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科研成果为基础,围绕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选题,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授课方法等方面与以往教学有很大突破和不同。作者针对《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改革,总结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合理的课程设计(包括题目)激发兴趣

大一新生没有任何大学课程基础,且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这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把课题的背景、现状及发展前沿展现给学生,并能准确地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课题实质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因此,合适的课程内容设计是互动研讨得以开展的保证。另外,新生一般可以跨学科自由选课;学生选课时第一眼看到的是课程名称,课程名称是否有吸引力决定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因此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内容(包括题目)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点:1)题目和专题应有吸引力;2)以高中的数理化和常识为基础;3)课程适用面广。

基于以上认识,作者以多年来从事防护工程研究成果和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选择与武器相辅相成的防护技术作为研讨主题。该主题是国防和装备建设的重要领域,既突出了军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具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并选定“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作为本课程的名称,并包括了以下六大研讨专题:1)人类战争与防护技术;2)现代防护技术原理;3)防护材料技术;4)防护结构技术;5)主动防护技术;6)新概念防护技术。

防护技术是一门涉及材料、力学、物理、化学、机械和信息等学科的先进技术,为适应本科新生的基础水平,并让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提炼出与防护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通过理论讲授的方法,讲清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重点设计需求(即现代武器作用特点和效能)分析,较清晰地给学生提供防护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合理设计和运用视频、图片和课件等资源,帮助学生对研讨主题产生浓厚兴趣;研究好各个主题的研讨问题,从技术、基础理论和人文层面逐步展开、深入,充分体现在研讨中达成教学理念的目的。学生除了能学到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能与其他专业的同学共同研讨、交流,拓宽了视野。此外,本课程的专题能照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自主性学习,并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研讨。

(二)灵活的教学方式启发互动和研讨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相对固定,课堂上讨论和互动较少。而新生研讨课可以有多种教学模式,但都离不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形式。作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目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方面,改革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讲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相结合,学生研讨为主的模式。讲授部分主要涉及课程基础部分,使学生掌握涉及防护关键技术的基本理论;案例分析主要着重分析现有防护技术原理;研讨部分将依据精心设计的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基本理论、技术原理为基础,发挥能动的理性和创新思维,对相关技术问题有所深入认识,并对可能的创新方案和实现条件进行探讨。

教学手段方面,由于没有枯燥繁琐的公式推导,强调交流与讨论,因此氛围较为轻松,但不偏离主题。教师讲解基础和背景知识,介绍进展和前景,综合采用课件、视频、图片以及网络等教学手段,并安排对相关实验室以及科研项目实验过程的参观,以及让学生运用图书馆、数据库等完成资料查询和自我学习、研究等方式,达成教学目的。

(三)分组的学习方式培育主动探究和团队合作意识

传统课堂常常“老师埋头讲,学生埋头记”,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较少,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新生研讨课注重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并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形成书面的研究报告在小组专题讨论会上演讲,同时接受老师与其他同学的提问。

在《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课程中,作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专业特点,自由组合,一般以3人为一个团队,在六个注重学科交叉、前沿内容的专题中选定一个作为团队大作业,引导团队内成员合理分工;通过查找文献,自主性学习,分析整理问题,最终形成团队专题报告并以PPT的形式作公开演讲。同时,教师与其他团队的成员可以进行质疑,相互辩论,相互研讨,不断完善专题报告。在研讨中每个小组成员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接受别人的新知识,这种积累的知识是生动的,再思考过的,鲜活的。通过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合,并团队专题报告,在这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团队分工合作意识得到初步培养。

(四)多元的考核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注重过程培养

目前任课教师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是通过闭卷百分制考试,即“一考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如下问题:考试内容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尽管也有将平时表现和作业等计入最后成绩,但考试仍占很大比重),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注重死记硬背的知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可以在最后一周突击学习和复习,通过考试。新生研讨课不同于传统课程,上课没有固定教材、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考核方式上也不应进行期末闭卷考试,而应该代之以灵活的、以能力评价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

在《矛与盾的对抗――抗侵彻防护技术概论》课程中,作者将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平时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最终成绩可由出勤情况、平时提问情况及期末报告等组成,通过者可获得相应学分。通过多元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视课程的口头报告、小论文、PPT演讲、小组研究报告等每一个培养环节,从而达到培养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进一步改进建议

通过该课程的逐步探索和总结,就作者所教班级而言,课后的访谈和问卷的跟踪调查表明:新生研讨课较好地达到了预定目标,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学生的反馈也为优化新生研讨课提供了改进方向。

一是控制选课人数。学生反馈30人一班人数较多,平时上课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少;即便进行分组,组次也较多,时间分配上也不利于深入和广泛地研讨。建议应每班以12~18人最佳。

二是上课地点应多样化。尽管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但上课地点仍以教室为主,外出参观、观摩和实践等环节少。这需要学校从实践场地、经费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统筹解决。

三是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学生反馈新生研讨课后,后续课程又回到了传统的课堂。因此,后续课程可以试点一些专业特色鲜明的研讨课与新生研讨课相衔接,从而将研讨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后续课程中逐步、适度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文雪,刘俊霞.新生研讨课教学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39-143.

[2]丁宜丽.新生研讨课:美国本科教育的特色课程.中国大学教学,2005(8):58-59.

[3]朱克勤,任仲泉.关于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的流体力学新生研讨课[J].力学与实践.2005(27):78-80.

[4]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