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4:45:09

研讨

研讨范文篇1

一、对这次研讨班的总体评价

我们这次研讨班,是全面推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会议。经过两天的时间,应当说,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既总结了前一段“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又对下一阶段的实施进行了全面部署。

从今年初到3月底,从省里到市县区,基本上各级人代会都开完了。我们发改委系统受各级政府的委托,具体编制总体规划的任务也已基本告一段落。在这个关节点,需要及时对前段工作做一个总结,对下一步的实施作出部署。明天国家发改委也要召开“十一五”规划实施工作座谈会,我们这次会议还是比较超前的。从会议内容看,首先,我们听取了刘奇主任作的主报告,报告对实施“十一五”规划作了全面的部署。其次,我们听取了袁喜禄处长介绍国家发改委对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一些考虑,还听取了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工作、专项规划的综合管理、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讲课。今天下午,两个省级部门、两个市级发改委,还有两个县区发改局,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大家普遍反映,这次研讨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收获匪浅。从会议收获来说,主要是三条:一是统一了思想,下一阶段要把规划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努力推动实施上来。二是理清了思路,大家探讨了规划实施中的难点,明确了推动实施的载体和抓手。三是研讨了方法,对纲要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和专项规划的综合管理等具体的操作方法,大家也都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前一段“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观感

我们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干得很辛苦。最终的成果,就是各级人代会上通过的规划文本。昨天晚上在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套开的座谈会上,一些市县发改局长说得很好。实际上,规划文本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结果,最重要的是编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有很多的收获。对以往工作的全面总结,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刘奇主任的报告。我在这里,仅仅是从“功夫在诗外”的角度,谈三点观感。

第一个观感是,发展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升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我们更加自觉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的引领。这次“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实际上是一个把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两大理论创新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并且落实到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一个过程。大家如果仔细地去研读“十一五”规划《建议》和全国人代会通过的《纲要》,就会发现中央始终把握了“又快又好发展”这条主线。大家注意,为了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中央连续用了四个“坚持”来表述。同时,中央的《建议》和国家的《纲要》,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理解,这更多的是指如何“用好机遇、科学发展”。十六大结束以后,各级领导关注比较多的是“二十一世纪初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论断。那个时候大家普遍关注的,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2003年下半年以大面积“电荒”为代表的资源环境制约,以及由环保问题引发的连续多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原来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盲目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结果很可能是“欲速不达”。真正靠得住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更要“用好机遇、科学发展”。这样,我们开始逐步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科学发展观完整地树立起来,并落实到行动上。

二是我们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总体规划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我们省里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就讲这个了“统领”。当时经过一番讨论,最后表述为“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现在国家《纲要》文本的表述是:“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体系”。

三是我们更为充分地体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战略的带领作用。各地通过“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都提炼出一批很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像舟山市是全面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和海上花园城市。这就把海洋经济的制高点给突出出来了,同时他们还注意到了软实力的问题。像这种发展定位,对舟山的未来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像开化在钱塘江的源头,他们的战略就是“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力争做到经济发展不拉后腿,生态环境多做贡献,稳定和谐发展做得更好。像景宁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提出了“展风情、促发展”,要打造中国畲乡、建设和谐景宁,努力在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前列。一个引领,一个统领,再加一个带领,我想这三个“领”是能够促进我们发展理念的升华。

第二个观感是,规划体制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可以用三个“健全”加以概括。首先,是规划体系的健全。从省发改委开始,下决心把“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体系框架建立起来。现在不管是省级、市级还是到县级,都有了这个体系。其次,是组织体系的健全。刚才很多交流发言也都谈到了。从部门看,像省信息产业厅编制“十一五”专项规划,除了厅领导挂帅以外,还把全省信息产业有一定基础的八个市的领导都吸收进来,成立了一个非常务实的编制小组。从地方上看,像宁波市在全省最早成立了规划编制委员会。因为它是“较大的市”,有立法权,下一步他们还要出台规划管理的《条例》。温州市成立了规划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发改委。现在看来相当多的县市都已经这样做了,除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外,有的还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再次,就是综合管理的健全。宁波市建立了“1+3+10+X”的规划体系,从立项、衔接、论证、审核、一直到经费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一整套综合管理的操作都已经到位了。温州市的经验是把好三个关:入口关,衔接关,最后一个是出口关,也就是审核、审批、,并且会同财政部门,确定规划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很多部门对规划工作都很重视,财政厅、建设厅等部门的处长都参加了研讨班。

第三个观感是,规划队伍建设和规划工作者的素质有了长足的进步。应该说是提升了三种能力。

首先是研究能力的提升。《纲要》编制之前,省委、省政府两办牵头组织了49个部门参与的39个课题研究,最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听了11个课题的汇报。各个厅局牵头的课题研究力度也很大。信息产业厅搞了10个课题。人口计生委分了五个组,还有个专家委员会,最后是蒋正华副委员长来牵头论证,他是全国知名的人口学专家,对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全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以我们**省的发展水平,应该是先于全国提出这个问题。这是人口发展理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过去讲中国人口多,热情高,干劲大,能办很多事情。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充分发挥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转变成了经济起飞时期最重要的积累。现在**要解决的是“高起点上更高水平的发展”问题,那就要下决心抓好教育培训,提升劳动力的素质。湖州市在“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中提出加快杭湖宁发展带的问题,引起了省里的高度重视,被吸收到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这些都是研究方面的能力提升。

其次是协调能力的提升。我过去说过,我们的五年规划纲要,是“十全大补”性质的,少了谁都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在宏观层面上对那些牵动全局的跨领域、跨行业的一些内容进行大量的协调。定位、目标、任务、举措、项目、政策……,“五花八门”,最后都得要能够装到你这个筐子里来,还得装得好,不能有冲突,不能有脱节;又要全面,又要平衡。这对我们大家的协调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检验。最后的结果是我们的《纲要》在省人代会上以最高得票通过。再次是宣传推介能力的提升。开门编规划,更重要的是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施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规划理念创新的问题。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主要的办法是不同的层级垂直地往下灌,现在看来不能总是这样了,要扁平化,有时就是“一竿子到底”。现在的公众越来越习惯于从媒体上了解国家事务和政策动向,最近国务院也下发了关于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通知》。对“十一五”规划的宣传,各地普遍地作了许多新的尝试:温州市率先搞了“十一五”规划的三维展示,宁波市开展了图片展,绍兴市制作了动漫光盘,丽水编发了培训教材和简要读本。这些创新的做法,将使“十一五”规划更加深入人心。以上虽说是“诗外”的收获,其实更具有长远的意义,会在今后甚至在“十二五”以及更长远的时期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下一阶段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几项工作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攻坚年”。“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某种意义上就是抓好“三划”,一个是规划,一个是计划,一个是区划。抓规划,就是要抓好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论证和审核、审批、工作。因为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都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支撑,总体规划必须要通过各种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包括空间规划来加以实现。抓计划,就是抓好“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衔接。我们现在五年规划是一个处编的,年度计划是另一个处编的,最后在一个委里有时还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这个事情我讲了多次,五年规划一定要通过年度计划加以推进落实,五年带年度,年度保五年,搞“两张皮”是万万不可以的。抓区划,主要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划工作。这是“十一五”规划的一个亮点,也是下一步规划实施的一个难点。最近,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杨伟民司长到我们**来讲授“十一五”规划纲要,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实际上,科学发展观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表述,以人为本的一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三大要求,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如此等等。但是它还有一种最直白的表述,那就是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承载不了一方人,还在那里盲目地开发,那将是一场灾难,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十一五”规划的起草过程中,中央提出了这个任务,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再抓紧“补上这一课”,从而使我们的规划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主体功能区划是一种带有基础性、综合性或者说是创新性的区划。基础性是指今后编制所有的规划,政府制定所有的开发政策,都要以这个成果为基准;综合性是指主体功能区划不仅仅是对单方面、单个领域的描述,或者说仅仅是对现状的评估,它对未来的开发是非常强化的。最后一个是创新性,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它和生态功能区划是一个什么关系?我们考虑,生态功能区划更主要的是对于现有的生态环境的一个把握,是对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一种分析,也包括对开发适宜性的一种分析,而主体功能区划是把它和开发的前景以及人类的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两方面的良性互动中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

总之,从大的方面、宏观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这次“十一五”规划实施,要把规划、计划和区划这“三划”工作做好,每个“划”都要关注到,都要注意抓实。刘奇主任已经对下一步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我在这里仅就委里近期要做好的一些规划实施方面的工作,给大家通报一下。

一是要分解落实“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这次研讨班上已经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纲要》目标任务分解的讨论稿,在汇总修改以后,我们将尽快上报省政府发文。在规划目标任务分解中,要把握好几个要点:一个是约束性的指标,如万元生产总值的单位能耗降低率、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降低率、耕地的保有量等,能分解的要尽可能地分解下去,纳入当地政府的绩效考核。国家发改委也在研究,马上就会推出有关管理办法。另一个是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些涉及就业、社会保障的任务,也要分解落实。还有一个就是重大建设项目,包括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资源环境,等等。省里已经有了一个“十一五”重大项目规划的文本,王永明副省长也已听过汇报,下一次还要向吕省长汇报。

二是要抓紧运转省级规划协调会议机制。省政府办公厅已经发文(浙政办发〔**〕55号),根据去年省政府54号文件精神,省政府决定,在适当撤并有关规划工作领导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省政府规划协调会议制度,由省长主持,有关副省长以及部门负责人参加,承担规划的综合协调和审议职能。省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厅、国土厅、建设厅、交通厅等12个部门为协调会议的职能部门。协调会议的办公室,简称省规划办,设在省发改委,负责日常工作。省规划办工作制度要抓紧上报,要赶快进入有效运转的轨道。同时,还要集中精力做好省级专项规划的审核审批和工作。5—6月是高峰期,可以说大多数的专项规划都要在这个时段推出去,任务很重。5月份省里还要专门举行汇报交流会,吕省长的用意是要更好地提升一下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最后能够形成一个总体规划统领、专项规划包括空间规划加以落实的格局。除了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的省级程序以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注重专项规划对于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第十四篇,标题是“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在它的帽段里,讲了三句话,第一句是“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二句是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第三句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所以,在专项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发挥好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划的工作。这是一项中央《建议》和国家《纲要》中已经非常明确的任务。在《纲要》的规划实施部分,也专门讲到了“要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前不久在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和吕省长都要求省发改委抓紧提出主体功能区划的工作意见。最近,我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主体功能区划试点工作的文件,请相关各市县及早提出试点工作方案报委规划处。要搞好区划工作,我想它一定要经过专门的程序,产生法律效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事实上很难实施。这个工作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也需要实践中的大胆创新。试点工作很重要,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通常做法,即所谓“农村包围城市、地方影响中央”。所以,我们希望试点的单位能够有一种争先创优的精神状态,为全省这方面的工作多做一些贡献。最后就是省里还要对规划体制的改革做一个总结。我们过去也开过试点市县的工作会议,现在告一段落以后,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总结。对于省里“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结,我们先是搞了一本《转型和跨越的新探索》,把前期研究阶段的成果作了一个总结。现在我们又搞了一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是对规划编制工作的一个总结。关于规划体制改革的后续成果,我们考虑也要搞个汇编,要实实在在,真正把大家的成果汇总出来、反映出来。

四、从事规划工作的几点体会

研讨范文篇2

一个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参加业界专家组织的研讨会。因为所有的原始资料都已经经过了研究、整理、加工、实验和编辑,这个信息时代。所听到都是精华。发言人数、培训时间、观众的参与程度都会对这一学习方式产生影响。

组织者要邀请一位主持人和三四个演讲嘉宾。不过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有回报的每位嘉宾的演讲各有侧重,组织研讨会并非易事。因此研讨会的与会人数可能会很多。而且组织者应该鼓励所有演讲者邀请自己的朋友、客户以及生意伙伴来旁听他讲话。

演讲者不必整个下午或晚上都表现得尽善尽美,研讨会上。以吸引所有听众的注意力。如果你能建议其他演讲者和你一起参加讨论,那么研讨会的主席将会非常赞许你这种做法。而且一般情况下,朋友,也就是其他演讲者也会受到赞扬。通过提议进行这种纵向讨论而不是横向讨论,可以避开与竞争对手的正面交锋,而且可以选择让你承包商或客户就某个论题发言,或者充当主持人。若想再出点风头,可以提出自己既当演讲者又当主持人。如果是这样,就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能使每位发言人都有公平的发言机会,而不能自己把着讲台或麦克风不放。

应该事先从研讨会的主席或主持人那里了解一下每一位发言人都是谁,如果已经选定了发言人。讲话次序是怎么样的还要问一下你第几个发言,第一、第二、第三,还是最后收场。情况很有可能是主持人还没有完全确定这个顺序,而你可以选择第几个发言。

听众已经开始活跃起来且听兴盎然,选择第二个发言是比较理想的这时候。而你要说的东西可能还没有被别人先说出来。假如你知道其中一位发言人口才尤其出众,那就最好在之前发言,而不要紧随其后。

都要花点时间来了解一下其他发言人的背景,无论是什么顺序。即便他最大的竞争对手,本质上你也要抱着一种落落大方的心态去面对。研讨会对潜在客户来说是考量和对比不同供应商的一次绝佳机会,这种场合下,肯定是想表现得雍容大度和诚实可信。这种自信的表现对你最终获胜会有很大帮助!

但是不要与你经营理念自相矛盾。要从经验和研究两个角度来阐述你论题。努力多学一些在这方面的新东西,观点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听众会觉得你所谈到东西只是满腹经纶的一点点而已。

研讨范文篇3

由水利部水库移民开发局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办公室、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河海大学共同举办的移民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今天正式开幕了。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对研讨会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中外专家参加这次研讨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这次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是,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深入探讨和研究移民安置方面的各类问题,在交流中增进合作与友谊,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工程移民理论体系。

移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移民带来了经济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一般来说,移民可分为自愿移民和非自愿移民两类。因工程建设而产生的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与经济社会系统重建活动,属非自愿移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非自愿移民。据估算,在过去的十年中,由于水利水电、交通道路以及城市改造项目的建设,已经使全世界八千至九千万人口迁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这种工程性的非自愿移民在世界范围内还将继续下去。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各种资源及环境容量的减少,移民安置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移民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工程性非自愿移民的安置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民族、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特别是水库移民,由于水库淹没范围大,涉及人口多,往往涉及到整村、整乡、整县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与经济社会系统的重建。因此,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更艰巨、更复杂,必须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研究,并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社会等综合措施加以有效解决。

中国江河众多,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防治水害,兴修水利,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建设,已修建各类水库8.6万座、堤防26万公里,水电装机已达7700万千瓦。这些水利水电工程的建成,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一千多万的移民搬迁。

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水库移民工作,始终把关系移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改善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移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总结过去几十年水库移民工作的经验教训,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把工程建设的移民需要与改善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先后出台一系列有关水库移民的政策法规,对水库移民安置规划、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实施管理、后期扶持和遗留问题处理等进行了规范,水库移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移民遗留问题得到有序处理,移民安置效果有了明显改善,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保证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防治水旱灾害,保护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边远山区贫困人群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进行必要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修筑水库,以控制水旱灾害,开发利用水资源。在新的世纪,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中国水库移民工作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和艰巨,也必将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问题。

在当今世界上,解决工程移民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与实践,找出适合自己国家的移民办法,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中国的移民部门和单位要很好地学习这些经验。我深信通过这次研讨会,必将进一步加强工程移民政策与实践的国际交流,对做好移民工作,推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讨范文篇4

我参加了在潍坊市中新双语小学举行的潍坊市“345”优质高效课堂小学英语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让我见识了新一代小学英语教师的风采,又学到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

在此次研讨会中,我真正的接触到了高效课堂,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了高效课堂。在这次的高效课堂中,我感受到了它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传统课堂上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老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老师的言语不可置疑,而孩子却是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敢提,更加不用说上台去展示了,老师满堂灌,孩子却是昏昏然。但高效课堂却打破了这一现象。在高效课堂中,孩子的主导地位得到体现,老师的辅导地位得以明确,孩子改变观念以后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在这次的研讨会中,几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高效课堂。我最深刻地感受是课堂真正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在课堂中,几位老师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四人一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而且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当起了“小老师”。学生讲解每一模块的知识点,纠正同学的错误。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样老师真正合理地驾驭课堂教学,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和巩固。并且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突出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考点。老师还充分利用资源,利用现代教具。如多媒体等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通过参加这次的研讨会活动,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怎么让学生喜欢上英语课?怎么培养学生的能力?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了。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不断进步。拉近与优秀教师的距离。

研讨范文篇5

一、巧设悬念,创设知识上的空白

心理学中指出,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构成的矛盾,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动力。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讲课的时候,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块空白其实就是教师有意地而且是艺术地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任务或问题,使学生不断地生发新的需要,从而引起他们思维活动的定向,获得思维活动的新课题,促使他们带着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求答案。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语第三册《一株紫丁香》时就运用了“布白”艺术。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后,学生充分抒发了对老师的关爱、尊敬和感谢之情,唱毕一曲师生间深情厚谊的动人赞歌,至此,教学目标似乎已圆满完成。但笔者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在总结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通过大家对诗歌的深情朗读,我们深深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情谊。事实上,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尊师重教的故事,比如伟大的就非常尊重他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无数歌颂老师无私奉献的诗歌。而表达学生对老师深厚情谊的歌曲更是数不胜数。你想知道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借阅相关的书籍来阅读,也可以去网上查资料,还可以去学唱一首你喜欢的歌曲,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这里所创设的知识上的空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一种“欲擒故纵”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利用插图,创设画面上的空白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使之成为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常常要借助于表象进行思考。而插图的运用能够提供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他们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但插图的运用有一个“时机”和“技巧”的问题,如果只是象征性的了解一下画面的内容,那就会使这一环节流于形式。反之,如果能将插图作为解决难题的突破口,或是作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阶梯,那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苏教版小语第三册《大禹治水》中有多幅插图,笔者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设置“布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课文第三段写到“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看插图,禹出外治水时,他的儿子尚在襁褓之中,体会“禹在外治水13年”,而路过家门只有“三次”,回家的机会是很难得的。这时问学生:“禹真是一个无情无义,毫不想家的人吗?他家里有妻子、有儿子,他是一点想法也没有吗?假如你就是禹,这时你会想到什么呢?禹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如果你是禹的儿子你会怎么想?”同时出示:禹路过家门时,他()。禹的儿子日渐长大,他()。教师这一简单的转换,能让学生联想出远比这两幅图要丰富得多的画面来。而且学生脑中的画面是灵动的,是活生生的,是充满感情的。听了他们心中所想,你会惊叹他们怎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想象力,把“禹对家人强行压抑的思念之情,全身心投入治水之中”,把“儿子对父亲的日盼夜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图片是惯常使用的,是最简单易行的手段,如果能像上例中一样适当地运用“布白”手法,那么图片就能发挥它的超常功用,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形象直观上了。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视听上的空白

教学的现代化使教育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多媒体也较为频繁的进入课堂。确实,借助多媒体所制作的课件能出色地完成教师的设想,它所产生的视听效果,是静止的画面和非同步的磁带录音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多媒体使教学艺术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境界。它能使阅读教学中的“布白”手法运用得更加自如。比如,教学《云房子》时,在学生对云房子的可爱有了一定感悟之后。把多媒体画面定格在小鸟们叽叽喳喳叫着在云房子中飞过来飞过去。接着启发学生交流:“小鸟们造云房子时的心情怎样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又会怎样想呢?”不加限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引导他们归纳出“兴奋”、“得意”的心情。接着进一步启发:“云房子造好了,小鸟们兴奋不已,它们互相串门,这时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看着画面充分展开想象,扮演小鸟进行说话,创造了视觉上的空白。同样,最后一段中“水汪汪”一词较难理解,笔者没有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它的含义,而是运用多媒体,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直观的画面,就像在放无声电影,创造听觉上的空白,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头顶上便是这么一片美丽的天空,沉浸于雨过天晴之后,蓝天的明净、清纯之中。

四、引入情境,创设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研讨范文篇6

关键词:养老;农村养老;家庭养老;养老保险;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依据。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父母分家分财。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2.非货币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1)米特罗在《欧洲家庭史》中进一步描述道:“农民经济是一种无货币经济,以致于赡养老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买食物,而在前工业,在农业地区中,这两个都是不存在的。”(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老而丧失生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产。很显然,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

(二)家庭养老的主观条件分析

1.传统的孝道思想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而且还受到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赡养观念的制约上,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3)所以儒家立教以孝为起点,“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扶子之义。”(4)因此,孝的道德观最初是调解长者与小辈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孝被抬到了极高的地位,成为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起点,并做为封建伦理纲常的基础。封建统治者就是用孝束缚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孝的原则为:“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不同”。(5)在封建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广大农民总是认认真真地行孝,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2.享受天伦之乐的本能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精神动力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老人害怕孤独,乐于和儿孙生活在一起,于是在长辈与晚辈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感情,这就构成了家庭结构变化的向心力,形成一种牢固的封建家庭关系,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具有强大的保护职能,共同保护家庭成员和财产安全。每个家庭成员都脱离不了家庭生活,更脱离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而且家庭还有一定的稳定性,每个人都重家庭,轻个人,为了家庭的生存、利益和光荣,个人便可以忽略,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个人必须各安其分,在人伦规范所界定的范围内,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演好,而个人的真实意见和感受则慎藏于角色、行为之后。于是又形成近代农民家庭的内聚性和封闭性,主观上要求赡养老人必须在家庭内部进行。

3.政府的强力推行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动力

中国传统社会自实施君主专制制度以来,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在“家天下”的政权模式下,统治者为了确保统治权力,努力造就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和绝对服从的心态。孝的本意是顺从和“无违”,将孝扩展到政治关系方面,就形成了“以孝移忠”的思想观念。另外,老年人是政府业绩的形象代表。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更是国泰民安和国运长久的象征。乾隆三下江南,其间五六次都有百岁“人瑞”迎驾道旁,他认为是“太和之气”,“用征寿世”的吉兆。显然,当老年人被赋予国运和德治的象征意义时,家庭养老就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政府的公事了。因此,历朝历代的政府官员都将维护家庭养老作为国家任务进行推动。政府强力推行家庭养老的标志有三:第一,有负责相关事务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或专司其职的官员;第二,有保障家庭养老的制度和法规;第三,有维护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6)中国历史上的家庭养老是通过民政部门主管,县级机构直管,吏部考课,监察部门分察,孝文化灌输等逐渐纳入政府行为范畴的。

二、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弱化。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家庭户均规模3.65人。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

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长期的聚少离多所带来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分化,造成了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去了依托。在此情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而是面临着更多的新困境。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6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表明:2001—2020年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阶段。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97%。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民老年人队伍数量庞大,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显然,作为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模式,有二个基本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自身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在农村,传统孝道观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也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在农村存在的空间正在形成。

三、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0%,县(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7)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探索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03年以后,全国各地开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许多地方通过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创新制度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近2000多个县(市、区、旗)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新形势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据本人对呼和浩特市部分农村的调查,15%的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但是,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四、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民人口多,占全国13亿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8557万,占农村人口的8.5%,并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2010年目标纲要为中国农村养老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指明了今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思路,那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已经成熟?能否替代家庭养老?”就成为每一个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焦点。

根据本人多年来对农村养老的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基础主要有:

(一)货币经济的发展

非货币经济决定了交换只能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分离,家庭养老成为必然。只有到了现代化的社会,社会化生产达到了极度发达的程度,生产单位由家庭变为工厂,家庭成员各自都是独立的商品者,依靠参加社会化劳动而取得工资收入,即以货币经济完全取代非货币经济,老人才能挣脱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的桎梏,用货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维持生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才算成熟。因此,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的前提条件就是现代化的货币经济的存在。哈瑞斯说:“我们正在用老年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办法取代工业化以前孩子照看老年父母的制度。当这一过程完成之后,父母孩子之间真正的反哺关系的遗迹也将消失”。(8)可见,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他们的社会处于非货币经济即农业经济阶段时同样也是实行的家庭养老,不可用其它方式取代。

(二)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养老的两个要素是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键是解决了养老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没有生活能力或者生活能力很低的老人来说,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须具备相配套的生活服务体系。生活服务的提供有三个来源,第一,老人自我服务;第二,家庭成员的服务;第三,社会化服务。家庭养老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家庭成员不仅提供了充足物质资料,还提供了完善的生活服务,而且亲人提供的服务又是最细致入微和完美周到的。因此,不管将来社会养老保险多么发达,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家庭养老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老人自理能力的降低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就使得社会化生活服务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村的经济发达程度、社会化服务程度、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程度是完全成正比的。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许多地方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外没有现成的模式供使用,国内没有完善的工作依据,操作的时候难免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当的管理和不周到的服务都会影响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受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及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200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方面的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9);

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保者的热情就越高,保险基金也就越充足;反之,越没钱,服务就越无法提高,投保者越没有热情,保险基金就越不充足,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四)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制度也不完善,再加上农民素质、社会心理、东方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对保险制度的信任度、非货币经济等等因素的影响,与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相比,状况很不如意。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近2000多个县(市、区、旗)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全国有2000多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达到500多万。但以上数字对于9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远。从农民缴费的情况看,人均缴费不到150元钱,根据他们的缴费额,几十年后,平均每人每月拿不到几元钱(相对于目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养老保险金,根本达不到保险的目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随着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部分参与社会保险并最终获得部分社会经济来源的条件已经产生:第一,除极少数未脱贫的地区之外,中国农民已经过上了温饱生活,很多农民已经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具有了一定参加社会保险的经济承受能力。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杭州地区农民,开展养老保险的乡镇覆盖率已达到95%,一些富裕的年迈农民通过一次性交纳几千元养老基金,已开始按月50元、60元不等数额领取养老保险金(10)。第二,随着全国保险业务的发展,社会影响的扩大,计划生育政策手段的强化等等,农民参加保险的观念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理解到了参加社会保险对自身利益的保障作用,自觉性不断提高。

这种喜忧参半的现状是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全一致的。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因此,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方式。

五、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及立法的价值取向

根据当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化服务状况以及养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中的主要养老方式,只不过这种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于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可以这样说,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

之所以说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同居一室,家庭成员更便于照顾老人,无需由专人脱离生产而专职对老人进行看管,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养老,符合帕累托效率最优原则。第二,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由于诸多的原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全面推广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养老这种古老的养老方式不能随便地减弱或放弃。第三,家庭服务业不甚发达。即使人人都参加了社会养老,年老时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但由于农村家庭服务业刚刚起步,从事家庭服务的人员十分有限,因而,如果没有家庭这个养老载体,老人们即使手中握着钱也仍然无法安度晚年。第四,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对老人养老载体选择的影响。传统的“子孙满堂”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年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家庭的依赖性、对子孙理解的渴望会进一步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拿到保险金的老人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人而与他人生活在一起吗?很显然,家庭永远都是最理想的养老载体。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观念更新以及人口的流动对家庭养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单靠原有的道德、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进行规范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养老放在重要的位置。

养老的载体与养老的是相辅相成的,家庭愿意承担养老责任,但没有物质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保障;或者相反,老年人仅有资金上的保证,但无人对其进行照顾,其生活也是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巩固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必须在农村强制推广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建立防患意识,在其年轻力壮、创造力最强时,能有少部分的储蓄,以备年老、多病没有生活能力时所用。

鉴于上述,根据我国农村的基本国情,参照“党的十七大”计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中对农村养老的基本精神,我国农村养老立法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11)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对全社会的尊老、敬老的宣传,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外,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还要依靠完善法制。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考虑到中国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障的复杂性,笔者认为,本着“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养老立法价值取向,我国农村养老法律体系可按以下思路构筑:

第一,尽快制订农村养老基本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可以作为我们正在制订中的《社会保障法》的部门法。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农村养老的原则、农村养老的形式、农村养老的种类、农村集体养老机构及其性质、家庭养老的内容、集体养老的内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及其性质、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法律责任等等。

第二,根据《农村养老保障法》的基本原则制订如下部门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法》、《农村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农村家庭养老示范法》等等。

第三,制订农村养老的行政法规。这一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法律规范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整个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应该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农村家庭养老条例》、《农村集体养老条例》、《农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办法》、《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税收减免办法》。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相信其研究对国家今后的农村立法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迈克尔&米特罗著《欧洲家庭史》第145页,华夏出版社。

(3)岳庆平著《的家与国》第91页,吉林文史出版社

(4)刘英著《中国婚姻家庭》第355页,出版社。

(5)张德强著《嬗变中的婚姻家庭》第79页,兰州大学出版社。

(6)参见姚远《政府在家庭养老中的地位与作用》载《西北人口》1999年第2期

(7)参见《田雪原文集》,中国出版社,1991年

(8)马文&哈瑞斯著《文化的起源》第178页,华夏出版社。

(9)王延中《不应终止社会养老保险》载《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5月24日时事版

研讨范文篇7

湘南有60多万瑶族,叶蔚林、古华这两位作家的瑶族文学作品就产生于这一沃土。尽管叶蔚林祖籍为广东惠州市,但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在湖南工作,之后长期下放于湖南最南的江华瑶族自治县。他长期生活于这块土壤,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懂得到生活中的风俗中去寻找模型”。(《诗学•诗艺》,第154页)叶蔚林完全领悟了贺拉斯的这一劝告,因而他更专注于特定的地理风光与民俗风情的描写。“在描写乡土景物的诸多高手中,叶蔚林似乎技高一筹,堪称湖南作家群中最杰出的风景画师。”(罗守让《论湖南作家群小说创作的乡土特色》)曾有人对他有过“模仿”与“抄袭”的非议,但他所握有的那支得心应手的丹青之笔和他创造的人物性格韵致,是他“抄袭”的原作所望尘莫及的。他的《蓝蓝的木兰溪》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且后来长期保持着人们的好评,就是证明。如果说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湘南瑶族的中心和大县的话,那么,邻近的江永、蓝山、宁远和郴州地区的嘉禾县等地则是瑶族广为分布之地。古华的生养地嘉禾县虽与前面这几个县归于不同的城市,但在地理位置上距离更近,在瑶家乡土特色上更紧密相连。古华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中的盘青青,《姐妹寨》中的盘满牛和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盘老五就可视为同一瑶家的盘氏家族;古华《金叶木莲》中的赵金叶,《姐妹寨》中的赵玉竹和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中的赵双环,《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赵良亦可视为同一瑶家的赵氏家族。坐落于湘南五岭山脉的盘氏家族与赵氏家族,仅仅是瑶族体系中一个巨大的家族符号,那里的风俗才是他们真正生活的内容。这里的瑶胞生活,正如古华在《姐妹寨》里所写的:“山里人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过着与世无争、人人亲善,山歌不离口、篾刀不离手的快活岁月。”他们人生虽苦,但却自强不息。《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盘老五从解放前的十五岁开始,就饱尝着“天做帐,水做床”的放排生活,散排之后,赔木头和死人的威胁,“磨盘债”的重压,风吹雨淋、蚊虫叮咬的磨难,成不了家的寂寞与孤苦,使他过着一种无比沧桑的穷困生活。解放了近三十年,他理应有一个舒适的晚年,但他照样生活在险峰浪尖上。他已经习惯了,每当风和日丽之时,他就从木排跳入潇水,享受着河水的缠绵、快乐和自由。

在湘南瑶族文学作品的民情民俗和地域空间色彩中,我们可以关注这样一些物象与细节:一是大筒车。小说《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作者不厌其烦地给那一股劲缓慢旋转的巨大筒车做了反复的描写。这是我们家乡最为熟悉的事物,因而让我感到特别的亲切。它那旋转的声音一方面在呼叫着湘南五岭的地域色彩,又似乎在慨叹着这一地域脚步的缓慢与停滞。仔细寻觅,寓意极深,意境极满,让人叹味。二是苎麻绳子。叶蔚林短篇《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中,那一根用苎麻搓成的绳子,不仅界定出愚昧、迷信和原始旧习的象征极限,而且表征着“地域愈南,歌辞的气息愈灵活,愈放肆,愈顽艳”(《闻一多全集》第275页)的特色。三是《喜堂歌》的歌辞。在《芙蓉镇》里,古华专门介绍了山里坐歌堂的风俗:“原来芙蓉镇一带山区,解放前妇女们盛行一种风俗歌舞———《喜堂歌》”何止是芙蓉镇,凡是湘南的江华、宁远、蓝山、道县、江永和附近的嘉禾、临武乃至广东交界的邻县,所有赵氏、盘氏、黄氏、李氏等瑶家,凡是黄花闺女出嫁前夕,村子的姐妹姑嫂们一定前来陪伴。她们坐歌堂,轮番歌舞,唱上两三晚。歌辞的内容十分丰富,有《辞姐歌》、《拜嫂歌》、《劝娘歌》、《骂媒歌》、《怨郎歌》、《轿夫歌》等百十首。既有新娘子对女儿生活的回味依恋,又有对新婚生活的恐惧向往;既有山歌的朴素风趣,又有瑶歌的清丽柔婉;既有反对封建礼教的内涵,又有迷信封建的色彩。整个歌辞包容性大,意味深长,洋溢着一种浓郁深厚的湘南瑶家气息。闻一多所说的“歌辞的气息愈灵活,愈放肆,愈顽艳”,从《喜堂歌》的歌辞可以看出。它们常常环绕一个中心主题或主要内容反复咏唱。再如古华的《“绿旋风”新传》,以“千古以来第一次”,“开天辟地第一回”为小说咏诵的中心,以“狮子林下,‘小洞庭’,一湖绿水一湖金”为主旋律,展开了一幅唯美生动,和谐安定的画面。古华的小说语言也是瑶歌形式的一部分。请看《芙蓉镇》的一段描述:“时间也是一条河,一条流在人们记忆里的河,一条生命的河。似乎是涓涓细流,悄然无声,花花亮眼。然而你晓得它是怎样穿透岩缝渗出地面来的吗?多少座石壁阻它、压它、挤它?千回百转,不回头,不停息。悬崖最是无情,把它摔下深渊,粉身碎骨,化成迷蒙的雾。在幽深的谷底,它重新集结,重整旗鼓,发出了反叛的吼声,陡涨了汹涌的气势。浪涛的吼声明确地宣告,它是不可阻挡的。猕猴可以来饮水,麋鹿可以来洗澡,白鹤可以来梳妆,毒蛇可以来游弋,猛兽可以来斗殴。人们可以来走排放筏,可以筑起高山巨壁似的坝堵截它,可以把它化为水蒸气。这一切,都不能改变它汇流巨川大海的志向。生活也是一条河,一条流着欢乐也流着痛苦的河,一条充满凶险而又兴味无穷的河。”(《芙蓉镇》第188页)即写世俗世相,又写人情人态。把世俗世相喻为河流,哲理且形象。它借比喻、象征与排比反复咏唱,为作品的生活描写布下了浓厚的背景。它不仅富于艺术意味,而且颇得民歌情韵。再看他的《金叶木莲》,瑶家山寨那种别具一格的“送亲郎”与“打伞妹”的花帕舞,该有多浓的民族情调。而《姐妹寨》中回响在悬崖流水间的“竹鸡调”,则更成了一种荡漾萦绕的瑶族民歌的深深情怀。还有一种情境似乎与瑶族的生活无关,但是它把瑶族地区的地貌写得出神入化。例如《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只要你在潇水上游航行过,一定会产生这种奇异的感觉:天地之间的界限似乎完全不存在了;鸟儿在水底飞翔,鱼儿游上山岗;人呢,根本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在水中,还是在天上。”这种错觉的描叙,把潇水之上的高山峻岭放大了,把事物的特征突出了,从而使瑶山的地域色彩格外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视觉形象与心理感受。

关于瑶族文学作品的人物性格特点,《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容量和深度是特别值得称道的。主人公盘老五的性格,就像一个巨大的深邃的迷。他出现时,很有点流氓的气息。他酗酒,骂人,满腹牢骚;他年轻时就勾搭女性,老了仍津津乐道于那种婚外情的“露水夫妻”。还有,《菇母山风情》中那个有点浑浑噩噩的李大树,由于贫穷、饥饿以及接二连三的打击,素来纯正的他竟然起了肮脏的心思,打起队里苞谷的主意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艺术中性格的美、深度与容量,正来源于人的这种现实性。也就是说,盘老五与李大树的生活习性与复杂性格的形成,是有其复杂的现实缘由的,比如“穷”与“饥饿”。既然要忠于现实,作者就不能回避。叶蔚林通过自己的慧眼看到了阴暗之下的金子的发光,他通过独特的社会关系发觉了人物性格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于是,他饱酌激情,对这些像火柴般燃烧且贫困一生的芸芸众生发出了无限感慨,又特别着力的描绘了他们绿森林与潇水般的坦荡胸怀与纯洁心灵。盘老五与李大树让读者过目难忘。这一印象不是架空的,而是产生于他们艰难拼搏中的生活环境。丑生于斯,美也生于斯。李大树由于饥饿而上山偷苞谷,恰好遇上了阿九公公为烧蜂所引起的火灾。

于是,原本纯正纯碎的他与烈火进行了生死的搏斗,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青青的森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盘老五由于贫困与环境所致,他变得不那么“文明”。但是山里人忠厚善良的本性,让他在狂风肆虐、暴雨如注的时候,毅然担当起掌招木排的责任。明知随时都有被木头撞死的危险,但他坚决不让年轻的石牯与赵良掌招,因为他们家有老小,万不能“有个闪失”。盘老五和李大树就是这样的人,没有好看的外表和华丽的言辞,然而他们内心有光明圣洁的火焰。为了抗击大自然的肆虐,为了他人的幸福,可以忍辱负重,舍生忘死。这些形象的核心是人们的道德、伦理和创造力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牺牲精神。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瑶族所固有的善良、淳朴、诚挚和无私的品德。文学应该有“美”与“刺”的作用。可贵的是,古华与叶蔚林在刺讽丑陋的生活时,并没有陶醉在阴暗之中。他们善于从暂时阴暗的迷雾里洞见光明的火把,他们善于从往日痛苦的伤痕中看到健康的肌肤。历史沿袭的暗处,我们往往能够瞧见传统的美德。

研讨范文篇8

一、敬业的精神

会计工作是一项长期和数字打交道的工作,整日面对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表格,如何准确、高效的完成大量工作,仅仅靠认真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敬业精神。钱学森先生用“严谨、严肃、严格、严密”表现了对事业的敬畏。我们的会计事业也是一门科学,它虽然不用精密的仪器研究,但需要缜密的大脑思考,它虽然不用长年的研究探讨,但需要定期的归纳总结。会计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强化,会计行业被赋予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会计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我们每一名会计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使命感。作为一名基层会计人员,虽然处理的账务相对简单,但是敬业的精神丝毫不减,我的前任科长,在转业前还在教我们财务分析,他教给我的不仅有会计经验,更重要的是一种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的精神,犹如航海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犹如远足者心中的信念,促使我们不懈追求。

二、持久的热情

很多人在工作之初都信心满满,热情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逐渐减退,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了。当今社会很多人把工作当负担,其实把工作当乐趣,才有幸福可言。财务工作是一份相对舒适的工作,不用风吹日晒,可是,时间久了,把人的性子都磨平了。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持久的热情?除了朴素的敬业精神,还要有善于“自娱自乐”的小情调。每次记完账,对账成功时心里那份喜悦只有当过会计的人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最幸福?对工作有持久的热情,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找到自己的价值,才能感到幸福。我们部队里有这样一句话“:把战友当兄弟,把部队当家庭,把工作当事业”,这里的事业强调的不是冰冷的目标,而是持久的热情。会计工作者要想保持持久的热情,外因、内因都很重要,目前,国家从上到下对会计工作越来越重视,会计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的表述者,地位日益提高,外部大环境这么好,作为会计自身,必须加强学习,顺应时展,提高自身修养,怀着对会计事业的热爱投身到火热的工作中,用实力体现魅力。有人说现在的会计地位尴尬,工作难做,其实这是一个心态和方法的问题,既然选择了会计专业,走上了会计岗位,就要在顺境中捉住机遇,勇于担当;在逆境中不言放弃,顽强努力。王副部长的讲话稿中引用了一位领导的话:“没有经历几个不眠之夜,没有吓出或紧张出几身冷汗,没有碰过几次钉子,是很难当好决策者的”,其实对于会计工作者也一样,每紧张一次,对制度的理解就会加深一次。作为会计,要能正确处理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委屈,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工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工作的困难,生活的失意都不能成为消沉的理由,乐观的态度犹如乘风破浪的船帆,能使航船披荆斩棘,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作为会计人员,要对工作怀有持久的热情,这种热情源于我们对会计工作的热爱,源于对会计阵地的坚守,源于对会计事业的不懈追求。

三、学习的心态

有了敬业的精神、持久的热情,还要有处理复杂会计业务的能力,在会计准则不断完善的今天,这种能力源于不断的学习。“空杯心态”是我很早就听过的一个故事,但是多年后在王副部长的讲话稿中重温这个故事,对于工作八年的我来说,又有了新的感触。话说古时候有个自以为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去拜访寺庙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他言谈举止傲慢,老禅师却以礼相待,在为他沏茶倒水时,明明杯子已满,老禅师还在不停的倒,他不解的问:“大师,杯子已经满啦,不能再倒了”,大师说:“既然满了,怎么能接纳新水呢?”这就是“空杯心态”的故事哲理,只有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曾经的成绩遗忘,才能接受新的东西。在学习前,把自己变成一个“空杯”,除旧布新,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作为基层财务人员,对不同业务不耻下问,博采众长,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自我的要求。在部队里,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知本部门业务,通过等级考试,还要参加其他部门的综合性考试,作为后勤干部,要紧跟部队的学习计划,做到一专多能,广博精深。在企业中,会计人员既要向营销人员学习开拓市场的规则,还要向人事部门学习平衡各方的技巧,总之,会计人员应从数字中走出来,多学多看,向书本学,向前辈学,向身边的人学。书本是我们随时随地的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最主要工具。前辈是高山仰止,向前辈学,是一种感悟。下面引用一下王副部长的原话,“从潘序伦先生那里解读诚信,从顾准先生那里感受思想,从杨纪琬先生那里体味制度,从娄尔行先生那里管窥西学,从杨时展先生那里领略风骨,从刘炳炎先生那里感悟严谨,从阎达五先生那里辨析管理,从葛家澍先生那里把脉前瞻,从郭道扬先生那里了解治史……”这是会计界领导对会计前辈字字珠玑的评价。身边的人是我们最好的学习对象,我们可以学对方之长、避己方之短、敛自身之性。我很欣赏这句“三人行必有我师”:和能者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智者在一起,你不会消沉,和明者在一起,你不会盲目。我们总队每年都会举办培训班,组织财务人员学习规章制度和财务系统,培训结束的时候,组织者感慨的说“,没想到财务培训班像春晚一样,这么被大家期待”。大家诚恳的说“,现在的财务人员不学习就没法工作了”。这句话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培训可以将书本的制度与实际相结合,为我所用,可以让财务人员交流心得,提高业务水平。总之,我们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学习中去积累,在实践中去感悟。

四、踏实的作风

若干份职业中,只有会计不强调伶牙俐齿,不强调手疾眼快,但这份职业需要心思细密,需要脚踏实地。在会计岗位上,重量级人物都是年长的老会计,这不是论资排辈,而是作风使然。年轻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容易心浮气躁,看似效率高,实则质量差,虽然不乏知识和才华,但欠缺一份脚踏实地、埋头做事的心性,欠缺一种耐得寂寞、乐得辛苦的精神。老会计看似沉闷,实则沉稳,唯有这种沉稳、这种踏实,才能使人静下心来将密密麻麻的数字概括成精练的文字,将若干张比办公桌还大的报表浓缩成一份可行性报告。当我看到那张比防盗门还大的报表时,我被震撼了,当我看到老会计手中的放大镜时,我被感动了。我才知道,自以为敬业、热情、好学的我在老会计面前还很稚嫩,换作是我,我有勇气看报表,可我没毅力看完,我欠缺这种踏实的作风。这种作风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但作为一名基层会计人员,必须要静下来、坐得住,踏踏实实的工作,唯有踏实,才能得出系统、全面、有价值的结论。

五、协作的理念

研讨范文篇9

一、金融集聚概述

(一)金融集聚的含义及特征金融集聚的涵义是指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产业的参与者依照市场经济准则,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相互联系,从而使该地区无论是金融机构密集程度还是金融机构的种类都普遍高于平均水平的现象。宗晓武(2008)认为,金融集聚具有空间性、复合性、成长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等特征[1]。而本研究认为,金融集聚具有经济性、地域性和复合性三个特征。研究金融集聚的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金融集聚的内涵。

(二)金融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金融集聚形成的原因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一方面,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市场组织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形成了金融市场的集聚力量,同时局部信息与地区不同都是金融市场集聚的主要原因[2]。另一方面,Martin(1999)则由不同金融机构的区位分布情况得出:如果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不考虑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将产生银行的集聚[3]。这些理论从不同视角分析了金融集聚产生的原因,并对此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不足之处在于其缺乏动态的考察过程,从而很难揭示金融集聚内在动因的动态特征。

(三)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发达城市产生了金融集聚的现象,因此,很多学者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张凤超和王亚范(2000)认为区城金融成长内含于区城经济发展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之中,为区域金融成长提供成长条件和空间;同时,区城金融成长的水平和能力也为支持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4]。而刘军和黄解宇等(2007)的研究显示金融集聚通过金融集聚效应、金融辐射效应以及金融功能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5]。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对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做了比较透彻的分析,但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消极影响研究较少,对此问题研究的不够全面。因此,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二、金融集聚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一)金融集聚的模式比较根据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可以将金融集聚的模式分为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两种。两者关键的区别就是发展动力不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集聚其发展主导动力来自于市场,是经济金融发展的结果,是自然形成的集聚,以伦敦、纽约所形成的金融中心为代表;而政府主导型是由政府支持,人为推动而形成的集聚模式,以新加坡所形成的金融中心为代表。两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金融集聚的产生和发展是金融业由低级到高级、功能不断完善且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金融集聚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影响金融集聚的诸多因素中,通过对国内外主要金融中心产生与发展的成因分析,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政府的大力支持金融集聚无论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形成的,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8]。区域性大项目大多数是由政府主导和投资建设的,这可以有效地降低整个项目的成本,提高效率,甚至可能在短时期内形成产业集聚。市场主导型的金融集聚虽然在初始阶段是自发形成的,但是后期如果没有政府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建立严格的市场监管机制,金融业的发展就会极为缓慢,金融集聚也就很难形成。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对金融集聚的形成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2.良好的地理位置金融机构在设立的时候就进行了地域的选择,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将大大促进金融集聚的产生。总体来说,金融企业的选址条件较为苛刻,一般都设立在金融需求集聚地。从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分布特征来看,金融中心的所在地经常是经济贸易的中心或交通枢纽所在地,这些条件有利于各类商业活动的开展,从而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例如货币结算、保险、证券、投资融资需求等,这些需求会吸引大量的金融机构,进而为金融集聚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9-11]。

3.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金融聚集区往往在国际化大都市,因此,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医疗、交通、电信、商务楼、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建设。除了先天的地理条件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也是众多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在选择时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因为发达的通讯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保证迅速有效的收集金融信息,进而使金融活动高效运行,如伦敦基础设施的完善就对金融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政治的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国货币币值的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商业的繁荣、金融机构的选址、经济的发展水平等许多方面。无论是从历史的经验还是发展的需要角度来看,只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稳定,才能保证投资者对该国(地区)的投资信心,才能保证资金自由、高效地在社会各阶层中顺畅流动,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稳定,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经济和金融运行。

5.良好的金融发展条件随着金融人才和金融机构的集中,金融创新不断得到发展,这些都为金融集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杰出的金融人才是金融业的核心资源,而人才优势也往往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经验丰富的各类人才可以高效地处理金融业的各种事务,同时金融机构的集聚也为人才的集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金融环境的自由化和规范化为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和金融集聚的快速形成。

三、金融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金融集聚超强的竞争力来源于金融集聚特质形成的集聚效应,金融集聚效应是由于金融集聚因素形成的额外效应,它通过正效应、负效应两方面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一)正效应正效应是指由于金融集聚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金融外溢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自我强化机制效应等。

1.外部规模效应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聚集会受到各方面市场因素的推动,其中,区域金融结构的合理程度是影响整个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最直接因素。金融的各项资源和机构会向某些具有相对经济优势的中心城市集中,各金融机构围绕此中心分布并逐步形成了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区域性的金融增长极,极化效应将随着这些金融中心的发展而迅速发展,从而实现外部规模效应,而金融中心则在生产、商品和资金流通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化效应,由此带动整个区域集聚效应的产生,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金融也正是随着这种金融中心的建立而形成。

2.金融外溢效应由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分布在同一特定区域,因此金融产业集聚中的金融机构之间会相互学习对方的优势,从而使金融集群具有明显的信息外溢和知识学习效应。Bossone(2003)的研究表明,地理位置的接近有利于掌握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金融中介信息提供商的参与,使得银行与借贷经营的企业家之间信息交流充分,从而提高了整个价值链的利润。而金融机构可根据群内企业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更好的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拓展了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6]。Feldman(1999)指出,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随空间距离的扩大而下降,集群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利于产业集群内经验共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率[7]。

3.技术进步效应首先,金融集聚加快了技术进步和扩散速度。金融集聚区往往是知识和技术中心,知识库和创新资源丰富,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区域环境,从而使信息流转迅速,创新效率高,这为提高产品性能提供了技术保证。其次,金融集聚加快了金融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金融集聚区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强大的竞争压力下,金融企业会被迫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推动技术进步。最后,金融集聚加快了金融辅助产业的技术创新。金融辅助产业创新能加快新产品科研速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高于其他地区,从而使得产品性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4.自我强化效应随着区域扩大和集聚程度的提高,区域网络规模也随之扩大,在网络效益的作用下,集聚区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金融规模扩大,相关企业增多,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必然增加。另外,随着区域集聚的增强、人员的增加和交易的频繁往来等进一步密切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效益也不断增强。创新与金融集聚是相辅相成的,金融高度集聚后,主要的金融创新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集聚区,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金融集聚区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新带来的经济回报,使创新系统更有效。因此,外部效益、网络效益、创新效益和技术进步效益都有自我强化的作用。

(二)负效应负效应是指由于金融集聚的形成对周围经济或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金融资源分布不均匀,机构之间恶性竞争等。

1.金融资源分布不均金融集聚的产生使金融资源分布十分不均衡,这其中包括金融人才、金融机构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基础设施等。以我国为例,由于各行业绝大部分的金融资源都集聚在经济发达的区域,从而使经济落后的地区资源流失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对我国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发展十分不利[12]。因此,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从而使经济均衡发展。

2.金融机构恶性竞争金融集聚的形成使大量的金融机构集中在同一区域内,它们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竞争,若监管不当,则极有可能引发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甚至进而产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若机构之间联合起来,则很容易形成垄断,无论产生哪种结果,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例,美国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为了追求巨额的利润,不惜一切降低房贷标准,银行的高杠杆性和监管体制不健全,导致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它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股价大跌、机构大量裁员甚至倒闭、大学生就业困难、房地产泡沫崩溃、经济进入恶性循环等,其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因此,在金融集聚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监管,合理引导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3.内部控制形势严峻金融集聚的产生使同一区域的机构繁多而复杂,必须利用机构内部分工产生的相互制约来协调金融机构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在我国,对内部控制要求较多的是上市公司,但从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也不容乐观。据《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内部控制报告分析》显示,沪市共有146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占沪市披露2007年年度报告上市公司总数的17%,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及其审核意见的数量较少。因此,只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有效规避风险,进而得到发展。

四、政策建议

目前,中国金融业已经呈现集聚的发展趋势,金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效应越来越大,国内许多城市把推进金融集聚,构建金融中心当作重要的发展战略,但在金融集聚发展和构建金融中心过程中,中国金融业还存在很多待解的难题,要在遵守国际金融业集群发展规律和借鉴金融业集聚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与中国的现实状况相结合,客观正视这些问题,才能使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

(一)明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不同金融集聚模式金融集聚主要有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这两种形成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我国必须考虑两种模式的适用条件,并结合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引导金融资源在区域间合理配置。金融活动的集聚效益与规模经济效益都说明金融集聚是具有效率的要求,区域金融集聚差异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客观存在。我国很多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还处于中下层次的发展阶段,应该根据其金融发展现状和其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制定符合金融发展规律和地区经济特征的金融发展战略,合理构建金融集聚发展模式[13]。

研讨范文篇10

一、画面艺术

自然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组成的,词汇是语言的结构材料。而语法则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词汇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表达完整意义的语言体系。在影视语言中,画面和声音起词汇的作用,蒙太奇起语法的作用。通过蒙太奇把许许多多画面和声音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影视的语言系统,就形成了表现现实生活和超越现实生活的意义系统。影视画面是通过电影或电视摄像机,记录在感光胶片或磁带上。最后在屏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影视画面中的影像既是对现实物像的再现,也是对现实物像的重写。影视画面是对现实的一种复制,是一种艺术复制,既是对现实的记录.又是对现实的超越,是被赋予了意义的真实,是超越现实的真实的真实。…画面作为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是表达人类思想和感情的媒介。在展现客观现实的真实性方面画面比文字语言有更大的优势。而在表现人物的心理上,在表现多重意义上,文字语言则显得更为自由灵活、更为细腻生动。两者的区别可以通过表现具体的事物来体现,画面只表现“某座特别的房子”“一棵特定的树”,从不表现一般的“房子”或“树”。而自然语言只要说出或写出“房子”或“树”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广义的、多义的、抽象的,没有具体性。因此,画面具有一种明确的、限定的含义,而口语或文字是广义的、多义的,不同的读者对景物有不同理解,从而有不同的主观景物形象。但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修辞艺术来提升、丰富其表达效果。

画面是一种影视表达艺术,通过展现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和行动来表现某种思想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从而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画面能表现出人物的内在心理,如电影《罗拉快跑》,讲述了罗拉为救她的男朋友而四处借钱,在她路过一段架设在空中的铁路时,画面就运用了比例反差的艺术方法:罗拉在平行于铁轨桥的下左边奔跑,而铁轨桥占有2/3的画面比例,同时画面左高右低的倾斜。这个画面让人看起来非常不舒服,感到压抑。通过这个画面能表达主人公当时四处奔跑借钱的困境所生成的心中的焦急压抑的情感和心理。这里艺术地运用画面就把罗拉的心情表现出来了。在构建影视语言作品时,影视作者脑海里就会闪现一幅幅有明确时空的画面.也就是说。在组织故事和戏剧冲突的时。有明确的故事发生时间和地点。有具体场景的设置。这些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直观的,但它不会减少其本身的内涵。通过画面构思的艺术创造,影视作家能够创造出某种适合于表达一定意义的意境,这种意境中所蕴含的意味经常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这就是画面的艺术冲击力。<辽沈战役》开篇的一组画面语言就说明了这种艺术方法。画面描述:大河凌汛,河冰迸裂。融化的冰块顺流而下。大块融冰相互撞击。这是一个冰河解冻的画面,画呵接着加上了气势激昂的交响乐,这样的画面就具有冰河的气势,加上气势激昂音乐旋律,就给观众一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和振奋人心的力量,表达了中国革命的早春已经到来的含义。影视语言用画面艺术来表现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天云山传奇》中,画面描述了宋薇眼前突然出现一匹在漆黑的原野上飞奔而来的大白马。这是一个寓意深刻的画面:大自马象征她和罗群的爱情,茫茫的漆黑的原野又象征宋薇内心的痛苦烦恼以及对罗群的思念。构成影视语言的不只是画面,更要有画面的灵魂。这就是说影视语言不但要满足于用画面来叙事,而且要使画面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画面要把观众导向感情、导向想象、导向画面之外,即通过画面让观众去思考那些看不见的画面、画外之画的含义。画面不仅仅局限于银幕上所反映出来的可见的东西,必须选择除了画面外,能产生一系列同画面的含义、情绪、心理相配合的能触发人们联想的内涵。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神余象外、言外之旨。”“象外之象,言外之言”。在中国申奥片中,画面描述:北京前门楼前有三位活力充沛的老人在踢毽子。画面中的踢毽子是古代传统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又发生在当代,因此,画面内含着中国的传统文明与现代精神的结合的意义。画面:一根燃烧的蜡烛,可以表示蜡烛燃烧的物象、夜幕降临、隐喻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命运的衰败、忧伤的情绪等意义。这种导向画面之外的不确定性意义使画面艺术充满了丰富的创造力。画面具有与客观真实相似的特质,它可以生动、直观地模拟出现实对象,以引起读者的联想。画面运用艺术的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如仰拍和俯拍手法,仰拍可以表达画面人物形象,还可表达该形象的尊贵、高大、受人敬重的文化含义;俯拍的人物形象,也可表现人物的卑微、弱小、被人轻视的文化意义。对影视语言进行修辞表达,不仅能使观众在画面空间里看到真实鲜活的现实图景,还可以使影视作品主题更加深化,意境更加悠远、深邃;同时观众还能通过拍摄者独具匠心的构图、对色彩及光影的精心利用,感受到影视语言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享受。影视画面是一种有目的的重新建构艺术,是创作者根据对人生、对艺术、对世界的理解作出的对现实的理解、认知和阐释,是通过各种技术和艺术手段对现实的重新艺术建构。影视语言是一种模拟的现实,一种现实缺席的在场:它让观众面对一种逼真的“在场”现实,同时观众面对的又是一种经过艺术和技术处理的光影图像语言,也就是说.观众面对的是模拟的现实,真正的现实是不在场的。这正是影视画面最本质的特性,这一特性使影视语言艺术在逼真的复制再现上超越任何其他艺术样式,也使影视语言艺术比任何其他艺术样式更具有潜在的表现力。因此影视画面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对现实的模拟,也是对主观心智的表现。是一种对现实的理想超越。

二、声音艺术

声音是指影视中的声音,是与画面共同构筑银幕的空间和形象的一种艺术。影视中的声音有音响、人声、音乐三大类。声音作为影视语言艺术的表现手段,主要通过参与银幕空间和银幕形象的塑造来发挥表达情绪、参与剧作、创造审美价值等功能。旧1人声是指影视语言中人物形象所发出的所有的声音。人声的音色、音高、力度、节奏,可以塑造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形象。把人声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在一个作品里,不同音色、音高、力度、节奏的人物声音组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整体效果,就如同不同的乐器的声音组成了一支完美的交响乐一样。人声分为独自、对话、解说词三种形式;独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人物或叙事者在非叙事时空对事件的评价,另一种是人物的内心声音;对话能提示人物内心的心理,能发展叙事时空,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解说词是在非事件中创作者对事件本身所作的评价或解释。人声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如独自。电影《牧马人》中,许灵均在北京饭店见父亲时,慎重地把茶叶蛋放在地板上,这些茶叶蛋是秀芝孝敬公公的,这时观众听到了他的独自:“秀芝煮的茶叶蛋,我没敢拿出来孝敬她的公公。可怜的秀芝啊,你怎么能想到三个人吃一顿饭要柏多块钱。”这段独白把许灵均对妻子内心想法表现出来,揭示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音响能烘托环境气氛,使人们真实地感到周围事物的真实存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鸟叫虫鸣、电闪雷鸣等,每种声音都能被影视语言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而人类正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接触和了解世界的。一个完全无声的空间.在人类的感觉上永远不会是很具体、很真实的。只有当声音存在时人类才能把这种看得见的空间作为一个真实的空间,感受体味到画面视像的空间纵深感与真实感,因此,音响是表现真实环境的有力手段。¨1影视语言艺术中,音响通过模拟自然声,与人物行为相配合,能表达不同意义.发展情节,因此成为影视艺术创作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在影片《古墓丽影l>中,在寂静的洞穴中,一束亮光引导女主人公走进洞穴。幽暗的洞穴,显得冷僻、寂静,孤身一人,空中传来一种悠远绵长的丝丝声响,这种景象令人毛骨悚然,观众的心悬了起来,也不知道危险会从何方何时突然而降。突然墙边的土有细碎的坠落声音,这些声音使战斗的紧张气氛弥漫,预示着战斗即将打响。紧接着一声轰鸣,机器人出现,激烈的音乐配合响起,激战开始。这些音响构建了一系列情节,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音响成为导演的发号令。音乐是一种语言能表现人类的丰富情感,影视音乐扩展了音乐的表现空间,丰富了音乐的存在样式,同时也丰富了影视的表现手段。影视音乐在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格和特征。电影<与狼共舞>射水牛的情节中,铺天盖地的音乐和壮烈的狩猎场面相互衬映,表现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震撼人心的壮美景象。相反,在电影<寻枪>描写丢枪的警察马山的妻子几次无言地出现,只用一种眼神与马山对视,一切都在无声、寂静之中,此时影片出现了用箫吹奏的短短的一段音乐旋律。寂静的气氛、无言的眼神与箫的乐曲形成强烈的对比,箫声为这无言空间增加了另一种含义,这对原本亲密无间的爱人此时却充满隔阂。音乐把人的微妙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在影视语言中.声音的运用使影视作品中的场景、情感、气氛、意义得到了延伸,并丰富扩大了影视的时空表现力。音响、人声和音乐组成了声音的基本艺术构成。在影视语言艺术中,作为一切自然界和外部环境中的音响,是对人感知愿望满足的手段,是还原现实的方式,对于提升影视语言作品的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声音是现代影视语言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推动叙事,构筑银幕空间,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还会超越画面而成为影视作品中必不可缺的要素。

三、蒙太奇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