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效应研讨

时间:2022-07-18 10:32:28

金融集聚效应研讨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业购并重组,引起了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在金融中心高度集聚的现象。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为代表的三大国际金融集聚区。中国也出现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金融集聚区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不同地区金融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而这种分布形成的动态过程与最终的静态结果,都与金融集聚与扩散紧密相关。金融集聚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同时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金融集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切实需要,在全球化、信息化和跨国企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金融集聚效应的研究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集聚概述

(一)金融集聚的含义及特征金融集聚的涵义是指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产业的参与者依照市场经济准则,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相互联系,从而使该地区无论是金融机构密集程度还是金融机构的种类都普遍高于平均水平的现象。宗晓武(2008)认为,金融集聚具有空间性、复合性、成长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等特征[1]。而本研究认为,金融集聚具有经济性、地域性和复合性三个特征。研究金融集聚的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金融集聚的内涵。

(二)金融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金融集聚形成的原因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一方面,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市场组织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形成了金融市场的集聚力量,同时局部信息与地区不同都是金融市场集聚的主要原因[2]。另一方面,Martin(1999)则由不同金融机构的区位分布情况得出:如果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不考虑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将产生银行的集聚[3]。这些理论从不同视角分析了金融集聚产生的原因,并对此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不足之处在于其缺乏动态的考察过程,从而很难揭示金融集聚内在动因的动态特征。

(三)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发达城市产生了金融集聚的现象,因此,很多学者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张凤超和王亚范(2000)认为区城金融成长内含于区城经济发展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之中,为区域金融成长提供成长条件和空间;同时,区城金融成长的水平和能力也为支持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4]。而刘军和黄解宇等(2007)的研究显示金融集聚通过金融集聚效应、金融辐射效应以及金融功能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5]。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对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做了比较透彻的分析,但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消极影响研究较少,对此问题研究的不够全面。因此,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二、金融集聚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一)金融集聚的模式比较根据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可以将金融集聚的模式分为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两种。两者关键的区别就是发展动力不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集聚其发展主导动力来自于市场,是经济金融发展的结果,是自然形成的集聚,以伦敦、纽约所形成的金融中心为代表;而政府主导型是由政府支持,人为推动而形成的集聚模式,以新加坡所形成的金融中心为代表。两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金融集聚的产生和发展是金融业由低级到高级、功能不断完善且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金融集聚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影响金融集聚的诸多因素中,通过对国内外主要金融中心产生与发展的成因分析,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政府的大力支持金融集聚无论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形成的,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8]。区域性大项目大多数是由政府主导和投资建设的,这可以有效地降低整个项目的成本,提高效率,甚至可能在短时期内形成产业集聚。市场主导型的金融集聚虽然在初始阶段是自发形成的,但是后期如果没有政府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建立严格的市场监管机制,金融业的发展就会极为缓慢,金融集聚也就很难形成。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对金融集聚的形成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2.良好的地理位置金融机构在设立的时候就进行了地域的选择,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将大大促进金融集聚的产生。总体来说,金融企业的选址条件较为苛刻,一般都设立在金融需求集聚地。从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分布特征来看,金融中心的所在地经常是经济贸易的中心或交通枢纽所在地,这些条件有利于各类商业活动的开展,从而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例如货币结算、保险、证券、投资融资需求等,这些需求会吸引大量的金融机构,进而为金融集聚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9-11]。

3.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金融聚集区往往在国际化大都市,因此,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医疗、交通、电信、商务楼、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建设。除了先天的地理条件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也是众多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在选择时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因为发达的通讯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保证迅速有效的收集金融信息,进而使金融活动高效运行,如伦敦基础设施的完善就对金融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政治的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国货币币值的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商业的繁荣、金融机构的选址、经济的发展水平等许多方面。无论是从历史的经验还是发展的需要角度来看,只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稳定,才能保证投资者对该国(地区)的投资信心,才能保证资金自由、高效地在社会各阶层中顺畅流动,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稳定,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经济和金融运行。

5.良好的金融发展条件随着金融人才和金融机构的集中,金融创新不断得到发展,这些都为金融集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杰出的金融人才是金融业的核心资源,而人才优势也往往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经验丰富的各类人才可以高效地处理金融业的各种事务,同时金融机构的集聚也为人才的集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金融环境的自由化和规范化为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和金融集聚的快速形成。

三、金融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金融集聚超强的竞争力来源于金融集聚特质形成的集聚效应,金融集聚效应是由于金融集聚因素形成的额外效应,它通过正效应、负效应两方面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一)正效应正效应是指由于金融集聚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金融外溢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自我强化机制效应等。

1.外部规模效应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聚集会受到各方面市场因素的推动,其中,区域金融结构的合理程度是影响整个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最直接因素。金融的各项资源和机构会向某些具有相对经济优势的中心城市集中,各金融机构围绕此中心分布并逐步形成了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区域性的金融增长极,极化效应将随着这些金融中心的发展而迅速发展,从而实现外部规模效应,而金融中心则在生产、商品和资金流通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化效应,由此带动整个区域集聚效应的产生,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金融也正是随着这种金融中心的建立而形成。

2.金融外溢效应由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分布在同一特定区域,因此金融产业集聚中的金融机构之间会相互学习对方的优势,从而使金融集群具有明显的信息外溢和知识学习效应。Bossone(2003)的研究表明,地理位置的接近有利于掌握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金融中介信息提供商的参与,使得银行与借贷经营的企业家之间信息交流充分,从而提高了整个价值链的利润。而金融机构可根据群内企业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更好的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拓展了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6]。Feldman(1999)指出,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随空间距离的扩大而下降,集群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利于产业集群内经验共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率[7]。

3.技术进步效应首先,金融集聚加快了技术进步和扩散速度。金融集聚区往往是知识和技术中心,知识库和创新资源丰富,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区域环境,从而使信息流转迅速,创新效率高,这为提高产品性能提供了技术保证。其次,金融集聚加快了金融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金融集聚区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强大的竞争压力下,金融企业会被迫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推动技术进步。最后,金融集聚加快了金融辅助产业的技术创新。金融辅助产业创新能加快新产品科研速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高于其他地区,从而使得产品性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4.自我强化效应随着区域扩大和集聚程度的提高,区域网络规模也随之扩大,在网络效益的作用下,集聚区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金融规模扩大,相关企业增多,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必然增加。另外,随着区域集聚的增强、人员的增加和交易的频繁往来等进一步密切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效益也不断增强。创新与金融集聚是相辅相成的,金融高度集聚后,主要的金融创新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集聚区,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金融集聚区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新带来的经济回报,使创新系统更有效。因此,外部效益、网络效益、创新效益和技术进步效益都有自我强化的作用。

(二)负效应负效应是指由于金融集聚的形成对周围经济或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金融资源分布不均匀,机构之间恶性竞争等。

1.金融资源分布不均金融集聚的产生使金融资源分布十分不均衡,这其中包括金融人才、金融机构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基础设施等。以我国为例,由于各行业绝大部分的金融资源都集聚在经济发达的区域,从而使经济落后的地区资源流失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对我国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发展十分不利[12]。因此,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从而使经济均衡发展。

2.金融机构恶性竞争金融集聚的形成使大量的金融机构集中在同一区域内,它们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竞争,若监管不当,则极有可能引发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甚至进而产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若机构之间联合起来,则很容易形成垄断,无论产生哪种结果,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例,美国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为了追求巨额的利润,不惜一切降低房贷标准,银行的高杠杆性和监管体制不健全,导致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它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股价大跌、机构大量裁员甚至倒闭、大学生就业困难、房地产泡沫崩溃、经济进入恶性循环等,其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因此,在金融集聚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监管,合理引导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3.内部控制形势严峻金融集聚的产生使同一区域的机构繁多而复杂,必须利用机构内部分工产生的相互制约来协调金融机构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在我国,对内部控制要求较多的是上市公司,但从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也不容乐观。据《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内部控制报告分析》显示,沪市共有146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占沪市披露2007年年度报告上市公司总数的17%,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及其审核意见的数量较少。因此,只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有效规避风险,进而得到发展。

四、政策建议

目前,中国金融业已经呈现集聚的发展趋势,金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效应越来越大,国内许多城市把推进金融集聚,构建金融中心当作重要的发展战略,但在金融集聚发展和构建金融中心过程中,中国金融业还存在很多待解的难题,要在遵守国际金融业集群发展规律和借鉴金融业集聚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与中国的现实状况相结合,客观正视这些问题,才能使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

(一)明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不同金融集聚模式金融集聚主要有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这两种形成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我国必须考虑两种模式的适用条件,并结合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引导金融资源在区域间合理配置。金融活动的集聚效益与规模经济效益都说明金融集聚是具有效率的要求,区域金融集聚差异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客观存在。我国很多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还处于中下层次的发展阶段,应该根据其金融发展现状和其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制定符合金融发展规律和地区经济特征的金融发展战略,合理构建金融集聚发展模式[13]。

(二)广泛集聚金融管理和操作人才,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掌握现代金融运作知识的高层次金融人才是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持续动力,目前金融人才需求的重点是高层次的金融管理和金融操作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吸引丰富工作经历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为金融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按照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规律,国际金融中心不仅需要汇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同时也必须拥有发达的通信、交通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金融辅助行业。金融企业的集群与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密切相关的,公共物品的完善供应将有利于提升区域对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吸引力。

(三)建立健全金融市场和法律法规,完善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金融企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之一是有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期货市场等。地方政府在全国统一监管架构下应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从而加快金融业的聚集过程。在金融市场形成过程中,伦敦式高度自由化模式目前在我国还不适用,可以采取纽约式,进行管制规避风险。在政策环境方面,落实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吸引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集聚的软硬件环境。创建金融发展基金,鼓励证券、保险公司开展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