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时间:2022-10-19 10:47:2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模式陈旧、内容枯燥等问题。文章以G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秉持创新思政教育的理念,主动转变思路,开启“5G”体验式课堂,首创“无桌教室”,构建了“3343”(三个转变、三个度、四个保障和三个评价体系)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及育人效果双提高。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课堂

2011年J省试行注册入学制度,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有了较大的变动,面对不一样的学生,课程教学也面临变革。G学院提出“不断寻求教育的突破创新”、“将办学标准从‘满意度’提升为‘感动度’”。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指导,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突破口,结合民办高职的特殊学情及大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开展了教学改革。经过六年的探索和不断的创新实践,学校成功打造了“5G”体验式课堂,首创“无桌教室”,构建了“3343”(三个转变、三个度、四个保障和三个评价体系)的教学模式。

1“三个转变”[1]———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观念和态度,对教学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G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时即决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就业为导向。1.1将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人的素养提升转变。教书是为了育人,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如: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等。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效果展现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若通过这样的标准,当下民办高职的学生则竞争力较弱。通过研究发现,部分高职学生成绩不佳但思想活跃,自信不足但乐于合作,自律缺乏但单纯直率,目标不高但心态务实。只要在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合理施教,让他们正三观、懂感恩、乐助人、愿付出,让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所在。1.2将个体学习向团队学习转变。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是简单增加学生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充满智慧的环境中激发兴趣,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在学校课程改革中,所有教学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强化团队意识,激发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得学习个体想去学、认真学。团队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进行头脑风暴、自我定位、自主探索,形成富有情趣的课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会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喜欢这样的老师与课堂,最终热爱学习。1.3将理论主导向行为主导转变。“行知合一”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学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精心设计、组织有效的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获得情感体验,进而乐意分享、自主认知,产生持久的内驱力和行动力。“行知合一”关键的引导因素就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严谨的教学研究和出色的表达能力,做到“说我做的,做我说的”,才能引领学生懂得“做到比知道更重要”。

2“三个度”——打造全新课堂

2.1以“感动度”为中心打造“5G”体验式课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滋润学生心灵的育人课程。“5G”体验式课堂即运用“感性导言、感动体验、感悟分享、感恩结语、感奋践行”五个课程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活动体验、团队学习和分享交流从而获得正确认知。通过课程改变学生,让学生“情感上有感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上有动力”。1)感性导言。每次课程开始前教师根据本课题的主题,寻找生动具体、紧扣学生实际生活的故事、案例,用感性的语言娓娓道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期望,为后续体验活动做好铺垫。2)感动体验。“5G”体验式课堂的关键环节。体验活动一般会从经典的心理活动中选择,加以适当变化后运用。一要用心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创新性以及强烈的心理冲击,二要精心组织,认真考虑到每一个环节,充分估计各种可能情况并设定应变措施,确保整个活动完整、顺利、有效,情感体验真实、丰富、强烈,为主动认知和自觉行动奠定基础。3)感悟分享。“5G”体验式课堂的重点环节。体验活动之后,在学生沉浸在感动之中时及时安排小组交流,而后进行班级分享。通过分享环节,学生内在情感得到充分发挥,内在认知得到充分表达,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格局会逐渐形成。4)感恩结语。学生分享完成以后,教师首先要感谢学生们的分享,并用简洁而富有感情的语言对本次课的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感恩结语的过程是和学生产生思想共鸣的过程,决定着学生是否可以自觉地接受理论指导,并用之指导自己的行动。5)感奋践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或进行活动,将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课外实践的考评范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程结束后,还要设定实践要求,让学习成果持续有效。2.2以“行动度”为中心重构教学内容。读懂学生是育人的关键。有爱心、知感恩、乐助人、愿改变,是“5G”体验式课堂传授给学生最重要的知识。以“行动度”为中心重构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以“5G”理念设计教学模块和相应的体验活动,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每个模块都“走心、可信、可行”,并以“我们”为主语,体现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让学生发自内心“真爱、真信、真行”。2.3以“自主度”为中心组织学习。如何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使得教学入境、入情、入脑、入心和入行一直是“5G”体验式课堂探索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有进行系统的、精心的设计,授课过程中注重“术”与“道”的结合,方可使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从认知到认同。学校以“自主度”为中心组织学习的关键要素有以下几点:1)团队组建。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团队学习具有令人吃惊的潜能,集体可以做到比个人更具有洞察力,团体的智慧可以远大于个人的智慧”。[2]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以小组为基本教学单位,小组设立组长、学习委员和纪律委员。整个教学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通过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和协作来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课程考核与团队成绩密切挂钩。2)PK机制。竞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PK环节,同时辅以奖惩机制,所有得分和扣分都以小组为单位,就会形成“个人荣则团队荣、个人耻则团队耻”的氛围,同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主动融入课堂。3)感动教育。以情动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感人的素材、感性的语言和教师的用心付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通过感动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帮助他们接受课程内容,并且让他们愿意去感悟体验,最终能够提升自我,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3“四个保障”———保证学习效果

3.1环境保障。打造“无桌课堂”,G学校改造了两个面积均为350平方米左右的“5G”课堂专用教室。教室里仅摆放可以折叠的活动座椅,学生可根据教学环节,分行(列)入座或围圈而坐,或者按小组自由入座,同时在教室里配置了专业的灯光、音响、舞台等。学生一进入课堂即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这样自由轻松、有趣的环境会让学生更加喜欢课堂。3.2资源保障。为了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校将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一是建立教学资源库,所有教师教案和课件共享,并且进行汇总和分类;二是建立课程素材库,包括视频、音乐、图片、教学录像等;三是课程建议库,包含了学生对本课程的感言和意见、教师的教学思考等[3]。3.3师资保障。学院组建“导师团队”,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并且定期组织分享。为了追寻更好的学习效果,学校在每个教学班都配备一名主讲导师、一名助理导师及若干名学长,在课程中和同学们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共同分享,全心全情为学生服务。3.4时间保障。实行“弹性学时”,保证“效果第一”。课程中互动分享环节是核心,为了使学生充分互动分享,学校通过三节课连排或者晚上排课等方式,力求获得最佳的教学育人效果。

4“三个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生

4.1全过程评价。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考核评价偏重理论知识,期末考试成绩在综合成绩的比重远超50%。G学校在全过程考核评价方面做了一定的创新,一是增加平时考核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重,二是增加考核次数,强化过程性评价。[4]全过程评价包含学生每次上课的表现、小组得分、个人得分、期末考试等。4.2全方位评价。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最终的得分是由思政教师单独评定,然而思政课一般都为大班授课,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很了解,评定学生成绩时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全方位的综合考评是科学的评价方式,通过辅导员和教师的共同评价,更能全面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全方位评价以附加分的形式体现,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加分部分和减分部分,可以充分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4.3可持续性评价。一般来说,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期末考试即为课程学习的最后环节,教师将考试成绩汇总、对考试内容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但是这种流于形式的考试分析并不适应思想政治课程的特殊性,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没有重要的、深远的影响。G学校思政教师在考核成绩出来以后会与学院团委、辅导员进行沟通,课程成绩与学生入党、奖助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实习生、优秀毕业生等评选挂钩,将考核的结果落地,加大思政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5结语

创新课堂研究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必然要求,认真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对做好[5]。通过创新课堂可以将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多方面整合培养[6],孵化出社会期盼、企业需求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智勇.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思政课程改革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6(4):57-60.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周小云.立足感动教育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新模式[J].新课程研究,2014(2):75-77.

[4]孙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9):155-157.

[5]顾定红.“5G”体验式课堂———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17(36):114-115.

[6]张继宏,陈航.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32-34.

作者:杨智勇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