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时间:2022-06-03 09:38:00

以人为本理念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学校管理的目的是依靠教师人力资源,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中仍存在对教师缺少人文关怀、忽略教师的权利表达和教师本身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等主要问题。为此,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中应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教师权利的重视与支持;实践民主式教师管理模式;建设以教师为本的学校文化氛围。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师管理制度;权利表达;民主式管理

学校文化教师作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角色分配,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当下,中小学的管理建设多为功利主义取向,这样的管理将教师的付出看作是生产线上的机器化操作,不利于教师发挥自我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应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从教师管理制度着手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1.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缺少人文关怀理念虽然我国已追求素质教育多年,但是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仍然以效率、学生成绩为先,对教师的管理亦是如此。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导向,对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主要以硬性的规章制度和不可违背的条理文件进行。诚然,对教师的管理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如果缺乏一个刚性的管理,则学校建设必然混乱无序,而且标准化管理更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但是,如果把对教师的制度化管理放在第一位,必然引起教师队伍的不满情绪,而且制度化管理更容易消磨人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不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自觉能动性。长久以来,学校关于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多是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这样的管理制度必然体现了管理者的思想和意志,为避免“恶”事件的发生而立。建立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并没有错,重要的是以什么为出发点建立制度,并且是否考虑到以教师为主体,能否激发教师的主体功能。制度的建设只能从外部规范教师的行为举止,却无法了解到内心的想法。纵观当前中小学教师管理现状,教师群体多半处于严谨、制度化、责任制的工作状态,受到科层式统辖,以至于教师在学校的生活充满体制化、机器化的感觉,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管理注重形式化,组织层次严谨分明,教学生活紧绷无趣。如此,教师管理制度显然落后于当前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必然给教师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

2.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忽略了教师的权利表达如同一个合法公民一样,教师有着权利和义务两方面的职责。但是基于历史因素的影响,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更体现于教师义务的完成度。在中小学教师管理条例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教师应该”“教师必须”等一些命令性的语词表达,它们均是从“义务”的角度出发,时刻提醒教师应当遵守的制度及应该履行的职责,却往往忽视教师对权利的诉求感受。如果中小学教师自己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必然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创造力,而且不利于整体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另外,消磨教师积极性的很大原因在于,教师在工作时间内被无关教学的、行政事务的事情所拖累,教学仅占他们的小部分精力。例如,日常开会、学习或为各种形式检查做准备等。这样的事情不仅会让他们忙碌,还会影响其教学热情。相比较教师更愿意因为教学任务而忙碌,从中收获自我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基于社会形成的教师道德风气,对于教师带病上课等类似情况认为是应该的,是职责所在。但是,我们在谈论义务的同时自然忽略了教师权利的表达,而且,长此以往会陷入不良的逻辑思想,教师背负着沉重的道德职责,那么教师的主体意愿又如何体现[1]

3.中小学教师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学校管理建设应该鼓励每个人参与其中。教师作为把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人物应积极发挥主人翁作用,在学校管理和教师管理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实践智慧管理他人和自己,这也是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一步。尽管有些学校为了体现教师的主体价值,在学校内部设立了教委会等教师为主体的组织机构,但是在运行中因为管理者的形式主义作风、教师管理能力较弱等因素,这些组织并没有真正让教师参与到管理的过程当中。这样的状况极易让教师产生消极、失落的情绪,不利于塑造教师群体主体意识。另外,中小学校科层化的管理过于浓厚,教师在行政化的管理下也逐渐丧失了自主能动的思想。学校中的行政化管理一般来说死板、封建,管理手段自上而下,教师在其中并没有绝对的表达权力,完全忽视了教师群体的专业权威,从长期来看,这有损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职业热情。如果教师对学校管理建设没有发言权,如何在相关的教师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出谋划策?更加难以体会到个体意识的能动效应。那么,中小学教师队伍难免走上趋于应付、保住饭碗的消极职业道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保障[2]。

二、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问题的原因探析

虽然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一直在努力整改,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管理制度未能真正的以教师为本,学校办学理念有待及时纠正,具体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中小学教师管理理念的偏差人性是人内在本质的体现,但是它又通过人的外在需要表现出来。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人再一次发展的动力,也是人内在深层次的发展要求[3]。制度作为一种物质形式的产物与人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任何科学的产生始终离不开人性这个最根本的东西。教师管理制度也是如此,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应该建立在人性化的基础之上。对教师人性的假设出现偏差,是造成中小学教师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于社会及企业中的管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性的支撑。他认为,在企业中劳动者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经济收入,工作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的。假如要知晓劳动者预期的工作效率,可以通过提高工资收入来激励劳动者的工作热情。这种经济激励是一种外源性的动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然而,在教师激励的过程中,教师的内源性动力才是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过程性管理方式。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尊重和承认教师的主体地位,肯定教师的价值,使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关照以及幸福感。

2.传统教师管理模式忽视教师的发展教师管理制度对待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要平衡、匹配。如前所说,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管理过度强调教师的义务,而忽视了教师权利的使用。教师的权利包括应有待遇、培训学习、管理学生等。虽然教师的权利明确列出,但难以避免教师的权利被抹杀的事实,比如学校无故拖延工资发放,教师参与管理的权利实为摆设,教师进修学习差别对待,对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也是区分明显。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师管理模式仍占据着一席之地。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问题正是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对教师的管理整体上简单粗放,思想陈旧,手段单一。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也是以完成教育目标为先导,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难以接受教师的创新思想。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师享受不到任何专业发展的权利,甚至在专业发展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难,最终影响中小学整体教师队伍的建设。

3.管理者的专制思想“管理”在中小学运行发展中表现为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行为,而教师管理制度的存在则是基于教师合理性的需求。如果管理制度是合理、科学的,教师必然服从管理,否则,则无法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在实际的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具备绝对的管理权力,直接对教师群体进行管辖,负责学校的各项事务。但是,往往一些管理者对“管理”的含义理解浅薄,将教师看作是被管教、约束的对象,不会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去关心教师的发展和需求,多用行政的手段来管理教师行为。如果学校管理者不是以教师为出发点给予真正的关怀,必然造成教师队伍与管理者的心理分离,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建设。在他们眼中,“管理”是身份的象征和权利的现实表现,他们包揽了所有的决策过程,甚至有的管理者以“管理”行为为权威,对教师的需求置之不理,企图完全维护自己的领导角色[4]。这样的主体间关系,必然给教师造成一定的工作压力,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失去融洽的感情氛围,彼此的信任也荡然无存。如果管理过程不能关注人的发展,将管理看作是个人意志的自由发挥,那么培育人的学校就丧失了教育的本质。

三、以人为本的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建设路径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教师管理目标,让教师管理更加人性化、合理化,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即以教师为本,让教师成为制度建设的主体角色,促成教师的积极发展走向。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面对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问题,有必要以一种人本化的思想来引导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即以教师本性为出发点,尊重教师自由意愿,承认教师的价值,为教师发展而服务。以人为本是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根本属性,所以在管理制度建设中要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在表述上也应考虑到教师的直观感受,通过人性化的表述让教师体会到学校的关怀之意[5]。从心理角度看,教师对领导的心理期待与领导对自己的角色认识是不同的。教师对管理者更倾向于彼此关系的热切期望,而管理者对自己的认识集中于管理身份的认同,所以更偏向于对工作的热忱。如果要做好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创设一个和谐的交流氛围。另外,以人为本的制度理念并不等于否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而是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教师的意愿,从教师需求出发,让制度严谨性与柔和性并存,同时体现人性化与科学化。因此,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必须以教师为本,正确认识到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从主观上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重视。

2.加强对教师权利的重视与支持教师权利被尊重是民主化、法制化社会的发展结果,教师不仅有履行义务的职责,更有享受权利的资格。教师权利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情绪与成效,影响着是否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因此,学校在强调义务的同时,也应将权利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教师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具有基本的生命权、健康权、休息权等,意味着教师在确保个人没有受到伤害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履行基本义务。作为教育者,教师具有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意见、获取工作报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等权利,意味着教师有权利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依据自己的教学智慧进行活动,对学校的管理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应该享有合理的工资待遇,等等。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应对教师的基本权利给予最基本的肯定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为教学工作、教师发展提供最大支持。

3.实践民主式教师管理模式

教师能否参与日常学校管理是激发和调动教师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管理目标的重要一环。为学校日常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教师的基本权利之一,因此,管理者应密切与教师的合作关系,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出合理建议,为学校管理建设出谋划策。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管理制度中实行民主式参与,即让所有教师加入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规划,让制度以教师利益为先,提高教师群体对管理制度的认同,从而让制度更好地内化为教师的言与行。在实际中,不少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管理制度过于严格,没有顾忌教师内心的想法,根本不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效率[6]。

究其原因,从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起就没有从教师的视角考虑,特别是一直处于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从本质来看,教师管理制度是为教师服务,制度的目的是为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无论是制定制度还是实施,教师都应成为管理制度的主体。从制度内容和制度实行过程看均应采纳教师的需求与意见。只有如此,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才能发挥最佳的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蒲蕊,胡伟.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5(06).

[2]叶飞.学校公民教育的组织困境:基于公共性匮乏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3).

[3]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陈振华.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与改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5(09).

[5]刁欢欢.关于中小学教师人性化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1).

[6]王聪.绩效工资制度下义务教育教师管理现状与改革突破———基于北京市主要城区调研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05).

作者:刘思伽 单位:新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