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十篇

时间:2023-12-15 17:34:01

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篇1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占总人口的11%;65岁以上人口占7.7%,按照联合国老龄化标准,我国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2.48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

一、积极构建新型的养老理念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不仅仅是要求我们着力去解决广大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更要求我们的社会加快创新传统的养老理念。

受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理念多是停留在道德层面、社会层面,强调的是道德伦理和个人、家庭责任。然而,在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的今天,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经济体制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养老理念已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和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因此,创新养老理念显得尤为紧要而迫切。在肯定传统养老理念合理价值,积极倡导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和强调个人、家庭的养老责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快推进养老的社会化、市场化,培育人们在养老理念上的市场概念、社会概念和产业概念;更多的是要借助社会力量、市场力量,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社会养老资源,解决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

二、大力开发养老产业的经济价值

在国外,养老产业被称之为“银色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相当成熟,1998年,日本银色产业产值3100多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000亿美元,2005年韩国银色产业产值27万亿韩元。养老产业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足1000亿元人民币。据专家估计,目前每年我国老年人市场需求为4000―6000亿元,2010年将达1万亿元,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商机。

首先,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2005年,全国离退休金达到5475亿元,预计到2010年就将增加到8300多亿元。按照人均消费支出计算,2005年,我国城镇老年人消费总支出达3400多亿元,农村老年人消费总支出2500多亿元。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的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其次,养老产业决非单纯的养老概念,它是一个产业链非常长、领域极其广的大产业。除了传统意义的养老服务业外,还包括老年食品业、老年用品业、老年医疗保健业、老年保险业、老年旅游业、老年文化教育业等。目前,这些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大,而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发展养老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以养老服务市场为例,目前,我国城乡空巢老人比例达到了1/3,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300多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平均1/4左右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目前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而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0.84%,缺口非常大。

再次,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的关注,政府财政将逐步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社会保障机制日益健全,保障功能越来越强,公共服务的总量越来越大,相应地将会促进老年人消费的快速增长。

因此,养老服务产业潜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有着极大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不仅是市场内在的驱动,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

三、着力建立市场化的产业体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养老服务体制迈出了实质性的改革步伐。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老龄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老年服务业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这一精神要求下,政府养老服务管理体制逐步改革,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长期计划经济模式的深层影响,许多地方对现有政府办的各种养老机构的定位以及对整个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并没有跨出实质性步伐。一方面,将养老服务机构的定位仍趋向于福利性、公益性和微利性;另一方面,在规划、财税、用地等支持过于偏重政府办养老机构,使民营养老机构处于非公平的竞争地位,以至于政府养老机构管理僵化,缺少生机活力,民营养老机构举办维艰,障碍重重。

不容否认,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情,不可能把养老完全推向市场,而必须通过政府福利的形式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和保持社会的公平、公正。即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强调社会福利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养老与发展社会福利并不相悖。作为产业发展,就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鼓励和扶持个人、社会投资养老产业;就应适应市场规律建立市场运行机制,由市场来配置养老资源;就应允许养老机构按市场的要求运作企业,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养老市场化、产业化的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大和完善公共服务,特别是加大弱势老人群体的社会救助。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如果对养老机构的定位不改变,养老服务产业的体制不彻底改革,养老服务产业就难以快速发展。

四、全力打造精细的养老服务

传统计划经济下,政府各种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式、混合型的服务,“大而全”“小而全”是普遍的特点。服务内容上,多限于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照护。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养老服务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产业化水平、专业化服务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产业化水平已达到相当阶段,不仅养老机构专业化、规范化,而且服务功能精细化、标准化和体系化,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起点高、质量高、水准高。

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新型老年公寓;新疆

一、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

随着近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疆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等地,已经在近些年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新疆老龄化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预测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成为重度人口老龄化省区;二是老龄化来势猛。老年人口以每年4.36%的速度增长,高出全国1.16个百分点,已呈现逐步加快趋势;三是“未富先老”。我区人均gdp低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属于典型“未富先老”地区;四是高龄化老人比例高。目前新疆8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28万人,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0.95%,属于高龄化地区。据调查统计,城乡“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空巢”老人中,50%以上常年患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30%左右的“空巢”老人则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甚至患有抑郁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大幅增加,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压力和带给新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凸显。其中最基本的是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最直接的是劳动人口不断减少,社会化养老需求迅速增长,加重劳动人口和社会负担等。在此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老龄化进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福利机构养老的缺陷愈加明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人对养老机构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一切促使了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新型老年公寓养老应运而生。

二、发展新型养老模式的意义

从比较优势中理解老年公寓是解决当代老龄化问题的良方之一。老年公寓是一种新的居家养老方式,不仅拥有分散的居家养老所没有的各类保障服务设施,让老人居住得安心、舒心;又拥有一般养老机构所没有的家庭氛围。所以,其比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1)减轻子女养老压力,提高社会效率;(2)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3)服务专门化、系统化,使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真正实现我国提倡的“五有养老”;(4)老人仍拥有自己的居所、配置自己喜欢的家具,让老人既有“家”可归,又能享受一般住家无法享受到的配套服务。

这种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正在成为新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新亮点。新型老年公寓的示范作用可以辐射到养老体系的各个层面:

首先,新型老年公寓起点高、理念新、融入市场会很快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变老年人“望寓生叹”为“养老首选”,让养老产业的经营者看到了光明的前程。老年人养老观念的革新又直接影响年轻人的择偶观、家庭观、生育观和事业观,将拓宽更大的养老产业市场激活“老年经济”,形成养老社会化的良性循环。

第二,新型老年公寓由于身临改革前沿是一个探讨养老社会化的实验平台。

新的经营理念可以加速养老福利型向社会化养老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供养型向康复型转变“注入型”向“自我造血型”转变。

第三,新型老年公寓对促进本地区文化水平和服务形象对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养老模式—新型老年公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新疆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表明,人口老龄化使新疆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社会养老模式亟待创新和完善。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新型老年公寓管理追求硬件设施的优质,更注重在养老理、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独具匠心地把现代服务业引入传统养老业,形成“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双重服务模式,使养老在传统意义上实现质的飞跃。具体而言,实现这一想法有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提高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优化和明确政府的职能和职责。从优化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政府应尽快转变观念和职能,明确职责。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补助程度,不应以机构的所有性质为依据,而应以社会需求和解决养老问题的实际效果来确定,对国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一视同仁,实现国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不论谁提供公共服务,都应受到同等待遇,都会得到政府补贴。这不仅会提高现有民办养老机构的“社会地位”,改善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还会鼓励更多的私人或市场组织来提供公共服务,弥补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不足。

(二)注重观念革新,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经营管理行为。

1.以人为本变一般化管理为人性化的家庭式关怀。新型老年公寓分不同区位以满足不同状况的养老需要。不同区位要配备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以家庭式关怀作为服务标准。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与老年人的亲情交流中。

2.树立“老年人也是财富”的思想变“消极养老”为“余热生辉”。新型老年公寓为所有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创造发挥余热的机会和平台,充分体现“老有所用”。公寓引进“教育养老”机制坚持“老有所学”学了本领再“用”,形成良性循环。

3.树立市场意识摈弃旧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化“自我造血”功能。新型老年公寓有自己的养老服务产业,走自己养活自己,自我发展之路。

(三)走养老服务专业化的道路。其一,实行准入制度。当前应尽快出台老年服务的相关法规,规范服务市场,严格就业门槛,实行资格考试,从业人员通过考试后方可从事相关职业。其二,加强学校教育。随着养老形势日益严峻,未来对老年服务专业人士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学校教育应契合社会形势的发展,加大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力度。其三,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培训。如社区、各职业学校也可以开辟这块阵地,从事培训,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以上方式,老年公寓养老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就能得以储备与保证。

探索“现代养老”之路中,健全的社会化居家养老体系将给老年人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低碳的服务关怀。新型老年公寓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软硬件建设,将更多的老年人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家”的温暖和优质的服务,将更多的资源集约化、精简化,从而积极应对新疆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新疆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言奇:《关于中国老年公寓养老发展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发展》,2007年3月。

【2】赵一贫、王哲:《新型老年公寓及其在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示范作用》,《中国民政》,2006年2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篇3

关键词:老年福祉 福祉文化需求 服务设计

一、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严重趋势

我国在1999年宣布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这些数据意味着我国将不仅是老年人口最多国家且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已经成为了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事实。

2 我国老龄化社会福祉发展的复杂现状

(1)老年福利政策由“社会福利理念”向“社会福祉理念”的转变

老年社会福祉的目标是通过国家的权利或公共权力,让老年人不仅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发挥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享受生活保障的权利。老年人社会福祉可以说是未来社会的理想和目标,它要求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期需要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整合与再分配的合理机制与多元化的监督体系、机制的建立。这预示达到此目标必须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同时通过国家或者公共权力的介入才能实现。此过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的实现确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断成熟的综合体现。

(2)养老模式从限定主义福祉模式转向多样化的福祉模式。

漫长的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血缘集团的福祉理念造成了我国最初的限定主义的福祉模式,家庭养老是当时主要的养老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也未能覆盖全体人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我国福利模式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社会化趋势。2000年2月,各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福利政策,主张在供养方面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为导向。具体包括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样式多样和服务队伍专业化。老年人社会福利社会化导致的结果将是产生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多样化的老年福祉模式。

(3)社会化的老年福祉服务正在逐步进行

目前,以老年福祉、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老年人福祉发展迅猛。2006年,中国民政部启动了全国“社区养老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以应对老龄化挑战。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最为贴近老男人生活、老年人服务量最大的社区居委会缺少的设施补齐、补好,逐渐形成城市社区居委会有站点、街道有服务中心,农村乡镇有敬老院,县市有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服务设施网络。服务内容逐步覆盖住养、入户服务、紧急救援、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生活方便和乐趣的社区服务正在全国逐步展开。

(4)推进老年福祉服务发展面临的障碍与挑战

我国老龄事业从整体上看福祉事业有了较快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局部仍存在着养老需求供不应求,养老公共资源差别大,提供主体不足等诸多不良问题。养老行业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并且需要完善的监管和约束机制,造成了养老公共资源差别大,养老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等问题,养老服务措施分散化、分层化的现象亟待解决。另外,我国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的提升。近年来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病患老人也在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同步快速增长,几千万此类老人亟需专业系统的社会养老和社会服务,专业化服务设施不全,无法满足此类老人的基本的服务条件。

3 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总结

纵观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与复杂的福祉现状,我国福祉事业的发展路途既有振奋人心的成果和收获又有危机四伏的困难与挑战。据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我国老龄化将在2030年到2050年达到最严峻时期。在这宝贵而有限的时间里,寻找有效地解决途径是当务之急。此时,设计作为一种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统筹规划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利手段——将发挥出重要作用。服务设计是设计领域的新兴理念,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实践,能在错综复杂的设计过程中着眼于整体,致力于系统中各个部分紧密有效的配合,强调用户的需求与体验过程。在老年福祉的问题中,运用服务设计理念,研究构建一个人性化、高效率兼具灵活互动性的养老服务系统将是解决当前与未来老年福祉问题的有效尝试。在“福利理念”转向“福祉理念”的国家福祉政策指导下,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将会保障老年福祉服务系统设计的基本物质基础,各级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将为其提供多层面的支持,老年人多层面的需求也为其提供了主观条件。因此,显然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研究既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又刻不容缓。

二、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的具体概念及特点

老年福祉服务设计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以探索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层次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老年人的福祉文化需求层次和特点,结合服务设计理念与各级社会力量,整合养老服务中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构建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系统的创造性过程。其目的是及时整合反馈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动态,有效地统筹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其渗透到养老环境、生活服务、福祉产品开发等老年福祉文化的各个方面,最终保障老年人的社会权利,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福祉文化需求。它具有时间性、安全性、灵活性、互动性、高效性与人性化等特点,具体如下:

三、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层次模型

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层次模型是依照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普遍性需求层次模型——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进行推演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老年人的基本福祉需求的大体方向,具体如下图:

通过演绎和真实情况的总结可以发现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但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层面:

(1)安全健康的需求:此类着重于生理需求,包括深,身体健康,具有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生活中基本物资保障,生活在安全环境,可以获得安全便捷的福祉产品与福祉服务。

(2)自理自立的需求:此类侧重主观的情感需求,包括亲情、友情、爱情、沟通交流、文化娱乐等有助于老人保持自信自强、安定愉悦,安全感和归属感等的需求。

(3)价值实现的需求:此类强调社会与家庭的人文关怀支持,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活动、公益活动、再就业等机会满足老年人受人尊重与重新投入社会,发挥余热的渴望。

在现实生活中,除此需求特性外,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和生活环境不同,老年人在此三类基本层面的需求细节上还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导致需求层次呈现出时间波动性和显著的需求细节的差异性。低龄老年人需求的服务不同于高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需要的服务业将不同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老年人的需求层次不是一层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呈现出波动性。同时,相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自理能力上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体现在具体需求上时可能是衣、食、住、行及药品等物质消费需求的不同,也可能是参加老年教育等各种文体活动等精神需求程度的不同,这些均反映出不同老人在相同时间点上需求细节的显著的差异性。因此,要按照以老年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体贴入微的老年人专用产品和服务,供老人之所需,使他们也能和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一样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老年人的福祉文化需求层次的模型必将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模型,而是依据具体老年人实际的状况与个人选择,三个基本需求的层次随着时间不断波动,各项需求的细节逐步更新变化的个性化动态模型。

四、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系统的构筑与运行的关键

1 沟通多样化的老年人福祉主体,整合服务过程中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

我国有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社区、市场、家庭等多样化的福祉服务提供主体。他们在机构设置上零散化和地方化必然导致产品性质和服务界定不明确、服务无缝转接等方面的统筹规划的欠缺。以学术界为例,此领域对老年福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缺乏沟通与适当孵化手段等原因,众多切入点独特,具有创意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仍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能付诸实践发挥它们真正的效用。老年人福祉服务设计系统既是要以设计的角度解决这些主体之间复杂的协调问题。借助系统设计的理念,将各部分作为整体解决紧密联系,并充当各部分之间调节剂,重新整合服务过程中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辅助各环节中的设计程序与服务的无缝衔接,解决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一定程度资源浪费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现象。

2 依照老年福祉需求,构建三大老年福祉需求的支持网络

老年福祉服务系统在集合和沟通多样化老年福祉主体提供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在进行重新分配整合之后,需要设计并构建出支持服务系统运行的支持网络。依照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层次的模型,老年人的三大基本福祉需求分别有安全健康需求、自理自立需求、价值实现需求三个层面。系统将对照这三种基本需求,分别设计的支持此需求的三个基本服务网络——基础物资与服务需求支持网、精神文化需求支持网、社会参与需求支持网,每个基础支持网络之下级都包含更为细致的服务设计子集。(详见图4,2)支持网络下的服务设计子集不是固定的,会按照老年人的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和变更,以这种动态的层级关系,逐步设计渗透到老年人需求的方方面面。

3 通过用户研究,建立个性化用户信息档案

老年福祉服务系统致力于充分保障老年人的自我决定权,就要给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老年人的需求细节是复杂而多样化的,同时需求层次又会随着时间推移产生波动。因此,在设计落实的过程中需要采集更多的老年用户细节,建立个性化的用户档案。档案致力于记录和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形态、喜好、服务需求、如何接受和评价服务等。对典型老年用户还要进行生理、心理和行为研究。生理研究要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变化;心理研究从本能、行为和反思几个层面挖掘老年人用户的内心需求;行为研究通过服务设计师渗透到老年用户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完成与生活和服务相关的任务,尽可能地发现老人与他人间完整的互动方式。

让老年人得到满意需要的服务是福祉服务设计系统的最终目标,通过用户研究的手段,创建用户档案,对档案中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并且根据相同老年人的需求模式进行适当的预测,可以正确有效地指导资源的分配,引导正确的设计、创造良好的福祉服务环境。

4 建立以家庭、社区与养老机构为基础的核心服务接触点

服务设计强调一个互动的过程,优秀的福祉服务是福祉服务提供者与老年人共同创造的,接触点位置的设置对服务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社区、家庭、养老机构分别是三种对应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不可回避永远回避不了的生存环境。它们的优势在于为老年人服务就近方便、相互熟悉、最能了解老年人的需求,为保证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这三处位置地域覆盖广,几乎可以遍布于各个街道,对老年人来说就近方便,避免了奔波劳累和时间浪费;最后,它们也是老年人们都熟悉的交往方式与交流环境,会使老人感到亲切、方便、放心。老年人心理上会有一种安全踏实的感觉。服务接触点将连接福祉服务服务主体和老年人:服务主体通过服务接触点能够及时将服务按照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最适合它们的服务;老年人的需求、使用服务后的反馈也将通过服务接触点及时传达给福祉提供主体,让他们及时调整对应的福祉政策、改变相关福祉产品设计方向,重新考虑具体福祉服务过程的实施,最终到达便捷、高效、灵活与人性化的服务效果。

5 通过福祉服务行为的设计,维持服务系统前台和后台中用户良好的满意度

服务具有主动性,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服务的成败。在和老年人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主动周到、耐心细致的服务是福祉服务系统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些需要进行提前规划、设计和培训,优化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福祉服务行为是与老年用户直接接触的服务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的行为。对于老年福祉服务设计而言,需要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出发,为在服务后台对福祉提供主体和在服务前台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服务行为。福祉服务行为设计的要旨是服务系统在内部协调和对外交往中有一种规范性准则。这种准则体现在全体服务人员在理解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把它变成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统一理念在不同场合、不同服务层面中落实到管理行为,销售行为、服务行为和公共关系沟通行为中去。前台的服务行为设计,应该从老年人出发,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行为习惯、交往方式,使交流的过程充满人情味和亲和感。后台的服务行为设计,要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确保与福祉提供主体之间高效和谐的公共关系。

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篇4

关键词:顾客导向 ;居家养老;4Cs原则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这一比例达到7%时,则该国家或地区就步入老龄化社会。①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② 可见,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由于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窄,养老保险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养老问题比较突出并存在许多问题。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遗留的空缺还不能完全由社会机构养老来弥补,所以寻求和发展新型的养老方式来弥补家庭养老以及社会机构养老留下的空缺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任务③。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一、构建顾客导向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养儿防老”是解决老人养老的重要途径。“血缘”一直是维系这种关系的纽带。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大陆地区实行“一胎化”政策导致家庭结构的改变以及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使得“421家庭”变得越来越多,即两个年轻人要抚养四个老人以及一个孩子,这大大增加了年轻人的负担。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工作,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导致老年人感到孤独无助,因此在传统“养儿防老”观念意义上建立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维系。

(二)机构养老的发展不足

虽然,我国机构养老进入21世纪以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机构养老目前存在的各种专业方面的制约,我国在机构养老过程当中还需面临许多的困难。从现实状况分析,机构养老的发展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构养老供给数量不足与老年人需求的增加之间存在矛盾。主要表现在当今我国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居住条件有待改善、养老机构增长缓慢与老年人对服务需求,服务质量增加之间存在差距。其次,机构养老日趋市场化以及老年人支付能力相对较弱存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由于政府给予的养老机构的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导致了许多的养老机构采取市场机制来进行运作,而这种运作形式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二次分工的不公平,支付能力强的老人比支付能力差的老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优质服务。最后是非专业化服务与老年人所需要的专业化护理之间存在的矛盾,由于政府辅助不足,从而导致机构缩减开支,聘请的专业人员不管从数量与服务质量上都很难达到老年人的需求。

(三)构建顾客导向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与意义

首先,从社区居家养老的定义上分析其存在的优势。社区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以国家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前提下,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新型养老方式。主要的内容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利用现代化的社区信息网络服务资源,将社区服务深入到老人家庭,为居家养老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是社区服务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现代养老方式。其次,从顾客导向的内涵阐述居家养老模式的意义。顾客导向这个名词首先起源于企业管理以及医疗品质当中,是企业管理以及医疗服务品质的核心概念和价值导向。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个人需求的价值导向也越来越重视,因此顾客导向这一观念也被应用到了养老服务的领域里。在养老服务提供的实际管理层面上,顾客导向的观念影响养老服务提供者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因此顾客导向在养老服务的运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需要接受家庭照顾的老人更具有弹性、更具有自主选择性来获取自己的养老服务。比如,在OECD国家(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中养老服务的一大创新是建立了以政府主导,以顾客为导向的新型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在养老服务提供的实际管理层面上,这种模式可以使顾客有更多的弹性和自选择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主要的功能和作用是顾客控制服务的交付以及有谁来提供服务。通常情况下,顾客导向的模式可以让顾客自主的聘请,培训,监督,解雇家庭护理工作者。在这种模式中,顾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政府的资助,用政府的资助购买他们想要的服务,以此来避免资源的浪费④。例如国家提供选择可给付养老服务或提供津贴可自由购买服务(如德国、奥地利)或直接雇用亲人(澳大利亚,英国),而美国实施的现金咨询示范评估计划(The Cash and Counseling Demonstration and Evaluation , CCDE)中顾客导向模式,甚至可以让使用者自行聘雇、训练、监督养老照顾服务员⑤。因此根据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顾客导向性养老服务的先进经验,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道路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篇5

发展养老产业空间广阔

养老服务产业化绝非单纯的养老概念,确切地说,它应该属于一种综合性的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其基本内涵是:为老年人提供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其外延至少包括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保险业、老年理财业、老年休闲娱乐业、老年用品、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文化体育、老年心理咨询等行业。目前,这些行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大,而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发展养老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以养老服务市场为例,目前我国城乡空巢老人比例达到了1/3,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300多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1/4左右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目前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而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0.84%,缺口非常大。

在国外,养老产业被称之为“银色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相当成熟,如日本银色产业1998年产值3100多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000亿美元,2005年韩国银色产业产值27万亿韩元。养老产业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足1000亿元人民币。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需求为4000―6000亿元,2010年将达1万亿元,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商机。更重要的是养老服务吸纳就业能力强。我们测算,按照就业人员与有需要的老年人数1:4的比例计算,预计到2020年我省各类养老机构大约需要280万名服务人员。正因如此,许多国家或地区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如日本政府最近推出的一揽子提振经济方案,其中一项就是培训失业人员成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据统计,到2010年,日本养老机构需要新增服务员超过10万人。再如,贵州省日前提出把贵州建成中华养老基地”,经推算,将为贵州创造上千亿元的绿色GDP,并将以年均20%~30%的速度实现可持续增长,将年均拉动贵州5%~10%的经济增长。

此外,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的关注,政府财政将逐步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社会保障机制日益健全,保障功能越来越强,公共服务的总量越来越大,相应地将会促进老年人消费的快速增长。因此,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不仅是市场内在的驱动,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养老产业具有紧迫性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养老服务体制迈出了实质性的改革步伐。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老龄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老年服务业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政府养老服务管理体制逐步改革,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有了初步发展。然而,受计划经济模式、思想和观念的长期影响,整个社会对推进养老服务产业还缺乏认识和准备。首先,由于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相对隐蔽性,地方政府特别对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简单地把养老看成是国家的事,单纯地依赖国家发展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的主体定位于政府,服务机构性质定位于纯福利性、公益性和微利性,没有真正认识到把养老服务作为一项产业来扶持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其次,片面地认为发展养老产业与发展社会福利相悖,或是把养老产业等同于养老行业、养老事业,没有正确认识到养老产业的内涵,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地对什么是社会福利、什么是养老产业不甚明晰,有的地方把所有养老机构都看作是养老产业,有的地方把所有养老机构(老年公寓、老年住宅区)都视为社会福利事业;有的以在工商还是在民政登记为标准来区分社会福利和养老产业;有的又以营利与非营利来区分社会福利和养老产业。第三,整个社会对养老产业发展途径基本处于观望阶段,在对待发展养老产业的问题上采取“等、靠、要”的态度,没有形成一定的工作合力,社会舆论宣传引导不够,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不强。比较而言,无论是休闲娱乐、教育、医卫、日常用品等方面,现在整个社会对少年儿童需求的产业比较重视,而对老年人群需求的产业比较忽视。第四,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多数不愿入住养老机构,导致社会投入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不高,养老服务市场培育与发展严重滞后。

庞大的老年群体迫切需要社会承担起养老责任。预计到2020年,我省老年人口将达1122.03万,2044年将达到最高峰2100万,占总人口的41%左右,而且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绝对数量将一直呈上升趋势。另外,当前单身的、不要孩子的夫妇增多,几十年后将会出现一大批丧偶和独身老人步入独居老年人行列,成为特殊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既无家庭,更无儿孙辈的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在相当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省城镇独居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的纯老家庭户已高达67.6%,农村纯老家庭户达50.34%;城镇有子女的老年人只有26.01%与子女同住,实际空巢率为73.99%,农村有子女的老年人44.51%与子女同住,实际空巢率为55.49%;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照料服务的老年人占6%左右,约有42万人。因此,要解决这些日益严重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仅靠政府运作是不现实的,这就迫切需要社会承担起养老责任,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家庭功能弱化迫切需要社会承担起养老责任。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主要原因:一是子女数的减少;二是代际居住方式的变化,即从过去的共居转向分居;三是劳动力社会参与率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因素的介入,使得不少作子女的陷入了某种角色冲突,即“事业子女”与“孝顺子女”的冲突。因此,一方面,家庭规模核心化、小型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退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代沟加深,双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异地分居等方面的摩擦与矛盾增多。老年人没有合适的思想交流对象,易产生孤独感,精神压抑,心理负担加重。因此,纯碎单一的家庭养老从老年人的心理方面来说也难以满足其需要。再一方面,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和更高精神慰藉需求的特点,现代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需要的以上四个特点,健康问题带来的对照料的依赖以及医疗需求等压力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稳定发展,迫切需要社会承担起养老责任。

国(公)办养老机构暴露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承担起养老责任。一是由于政府财力的限制,真正能够享受政府承担养老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非常低,主要集中在“三无”、“五保”困难高龄老人。二是由于多数国办的养老机构没有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压力,并存在不当享受社会福利、社会二次分配不公的现象。三是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水平比较低,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主要集中在吃、穿、住、医等方面,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比较少,许多领域还没有得到开发,入住老人容易产生精神抑郁、孤寂落寞等心理疾患。因此,发展养老产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事业,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有效解决国(公)办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的举措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与发展养老产业存在的巨大商机,我们必须早字当先,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以期争取主动,造福人民。

早提高认识。受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理念多是停留在道德层面、社会层面,强调的是道德伦理和个人、家庭责任。然而,在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的今天,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经济体制都已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养老理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实际和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因此,创新养老理念显得尤为紧要而迫切。在肯定传统养老理念合理价值,积极倡导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快推进养老的产业化、市场化,培育人们在养老理念上的市场概念、社会概念和产业概念;更多的是要借助社会力量、市场力量,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社会养老资源,解决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养老产业放到重要位置。宣传媒体要大力宣传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意义,通过舆论宣传、开辟专栏等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养老问题,引导社会进一步转变养老观念,增强责任和义务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关心支持养老产业的良好氛围。

早制定规划。目前,政府对养老服务的规划、布局缺乏科学引导,一方面,政府没有将养老服务作为一个产业来抓,没有制定养老产业中长期规划;另一方面,对具体的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布局、规模档次以及资金、用地安排等缺乏统筹安排,以致造成“低、小、散”的局面。当前,省和各市县都在着手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全省各地在“十二五”规划中应把养老服务业作为一个重点和亮点。为此,一是要把养老产业纳入各地经济结构调整中,组织发改委、人保、民政、财政、国土、税务等部门组成联合课题组,对养老服务产业化情况开展一次调研,摸清本地区老龄人口状况和产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时段进行科学预测,尽快编制发展养老产业的远中近期发展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以规划来引领养老产业发展。二是把老年服务和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要。三是掌握老年人的实际消费需求,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近期、中期和长期养老产业优先发展的领域,确保养老产业持续发展。

早采取措施。一是尽快出台养老服务产业政策。政策扶持的重点和对象应该是民营养老产业。涉及的产业应当包括老年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老年保险业、老年理财业、老年休闲娱乐业、老年用品、老年用品、老年教育、老年文化体育、老年咨询等行业。二是尽快出台国办养老机构改革办法。目前许多地方已经觉察端倪,开始探索国办养老机构发展新方式、新办法,如辽宁省提出,要“转变政府投资观念,今后政府原则上不再兴办国有独资的养老机构”,“要实行钱随人走的货币化养老方式”,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购买服务的办法,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应,让老年人获取优质的服务。因此,要借鉴辽宁、上海等地的做法,改革以往国家办福利机构的实施方法,对于已建好的国办养老机构,也要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改革。对“三无”、“五保”、“低保”等特困老年群体,政府应实行货币化养老方式,鼓励其入住养老机构。三是制定产业管理政策法规。据了解,目前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行政审批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当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尽快制定养老产业的管理法规,完善行政管理政策,规范行业秩序,使养老服务机构合法、有序经营。对于明确不同性质养老服务机构的界定标准,是否可以考虑套用福利企业的标准模式操作。四是尽快出台一些具体优惠补助政策,制定养老产业发展的认定、政策扶持、经费资助、日常监管等具体操作办法,并做好服务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共同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篇6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区养老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文章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通过分析社区养老的发展现状与困境,提出科学的规划与可行措施,旨在建立和完善邢台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就是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中的老年人、其他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满足其精神和物质需要为目标,以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区工作介入的养老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增多,核心家庭逐年增多,独居老人和空巢家庭增多,家庭规模小型化和结构核心化导致家庭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的传统功能弱化。使得社区养老需求大增,然而,传统的社区养老服务范围和条件有限,无法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

本文以邢台市城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模式为研究主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困境,提出科学的规划和可行的措施,为建立和完善邢台市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服务。

一、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而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要,更多的老年人希望通过社区为其提供完善的养老助老服务。通过对邢台市社区服务人员和社区居民的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发现邢台市居民和服务人员普遍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观念认识不足,社区内的服务资金匮乏,养老助老服务设施单一,专业的硬件设施和专业服务人才欠缺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观念认识不到位。通过调研发现,邢台市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服务对象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二)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增加,但是邢台市社区内现有的基础设施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工作人员的匮乏导致服务水平低下。

(三)养老助老服务单一化

邢台市社区内对老年服务仅仅停留在医疗和生活照顾方面,十分单一。老年人对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需求;老年人对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老年人对继续生产生活的需求等都还未得到相应的满足。

(四)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

人力资源是推动一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会”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邢台市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有72%的社区还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

二、推进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无不充分考虑社区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结合老年学和社会保障的有关理论,针对社区养老助老的取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和加强邢台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不断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

针对邢台市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首先,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和培训资金投入。最后,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通过以上措施,提高认识,使邢台市政府、社区服务人员和社区居民从观念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结合需求,明确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多样化发展方向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面对滚滚而至的银潮,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提供解决供养、医疗等问题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三)立足长远,明确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

资金筹措社会化。邢台市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基础就是资金问题。邢台市可以通过改革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市政府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实现资金筹措社会化。

社区服务专业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和发展。一方面,邢台市在招聘社区工作者时,要选用相应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同时,还应分批选送市内在职社区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接受教育,切实提高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邢台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熊必俊.发展社区助老事业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J].市场与人口分析报,1999(5).

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篇7

一、共享经济的概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融合发展”。共享经济依托互联网平台等现代性技术买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满足多元化需求的经济范式。买践证明共享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蓝海”,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我国2015难共享经济规模已经达到19560亿元,参与人数达到500万人,占据劳动人口数量的5.50

共享经济主要包括!共享交通出行(无车共享租车.有车共同驾驭)、共享空间(同城拼房养老异地旅居养老)、共享美食(拼餐制模式化订餐)、共享健康医疗(共享家庭医生专业健康场所经营空闲老人共享)、共享金融(众筹养老包括企业众筹和老人们众筹)、共享公共资源(共享物联网,填补家庭养老体系日常安全监控空白)、共享知识教育(网站经营)、共享任务模块(老人用品代购拼旅游拼伴平时出行)、共享物品(特殊老人用品闲时出租或共买书籍、服装)等九个内容。

二、共享经济视角下“互联网+养老村”模式发展面临的困境

共享经济视尾下的“互联网+养老村”模式就是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养老村的整体资源,买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以及低成本的养老服务,以此买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目的。基于共享经济视尾下的互联网+养老村模式对于我国养老事业而言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基于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养老村”是创新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拓展养老服务途径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共享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而基于共享经济的养老村则是立足于我国整体的养老资源考虑,买现了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共享经济视尾“互联网+养老村”模式有效解决了我国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基于我国“四二一”家庭结构,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给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通过构建互联网+养老村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的共享价值,形成互助的养老新模式。例如天津市河东区福东里社区居民自创社区养老互助平台,不仅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还构建了社区共享经济的新模式。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

当然我们在看到共享经济视尾下“互联网+养老村”模式优势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在:

1.养老村的服务功能单一、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居家养老,养老村属于新型产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基于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养老村”模式存在功能单一、薄弱的缺陷!一是养老村的基础设施较少,满足不了共享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养老村的硬件设施满足不了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例如现在相对成熟的共享出行,虽然共享出行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但是其在等待时间、出行路线以及出行费用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到其买施效果;二是养老村的服务模式仍然局限在单一的护理层面,缺乏对资源充分利用。据老龄委《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的现买养老服务需求。其中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22,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4,需要聊天解闷的占13.7;需要法律援助服务的占2.25,但从满足的程度来看,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中家政服22.11、护理服务8.5},聊天解闷的占3.11。另外根据调查养老村的养老服务一般只是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而提供服务的养老村存在信息沟通的障碍,进而造成养老资源的重复建设。

2.传统观念的影响

共享经济是基于经济新常态而提出的发展新战略,互联网+养老村模式的出现为老年热提供了新型的养老模式,但是基于传统的养老观念,根据对入住养老村的老年人调查,很多老年人入住养老村的目的就是希望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但是他们入住的时间一般为7-15天左右,因此可见构建基于共享的“互联网+养老村”模式还面临养老观念的影响!一是老年人习惯于“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二是老年人对于共享养老存在质疑。老年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认为买现共享会侵犯自己的利益,进而他们不愿意选择共享养老模式。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共享经济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深度不够,社会对共享养老村的构建存在质疑,例如构建共享养老村的前提就是需要养老村具有完善的硬件设施,配置相应的体系,然而基于养老村的特殊地位,养老村在构建共享互联网平台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困境,因此部分老年人对共享“互联网+养老村”的发展前景不看好。

3公共财政对“互联网+养老村”模式的扶持力度不够

虽然买施共享经济模式的“互联网+养老村”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务,并且降低老年人的养老成本、缓解财政养老压力,但是由于养老村养老属于新型产物,再加上构建互联网管理平台需要较大的资金,因此单独依靠养老村的资金投入是不能满足共享养老模式的,所以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目前财政资金对于养老村的投入较小!一是财政对于养老村的公共基础建设力度不够,尤其是缺乏高质量的医疗卫生单位。基于利益等驱动,我国高质量的医疗卫生单位一般都建在城市中心,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相对比较差,这样必然会影响养老产业发展;二是财政对养老村的支持力度小,相应的会增加养老村的收费标准。高标准的收费一定会影响老年人的积极性,造成养老村入住率低、经营困难的现象出现。

三、共享经济视角下构建“互联网+养老村”模式的对策

养老模式与共享经济的融合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贯彻落买党中央对社会养老工作新要求的具体体现。“互联网+养老村”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盘活了养老资源,打破了传统的“养儿防老”及“居家养老”的单一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买现养老资源的共享,优化了养老新格局,因此在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基于共享的“互联网+养老村”模式是发展共享经济、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内在要求。结合国内外经验,参照相关政策,构建“互联网+养老村”模式的对策如下!

1.搭建完善养老服务互联网信息平台

互联网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是“互联网+养老村”服务模式的核心支撑平台,其主要包括!一是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库系统应该是由政府统一规划,通过引入企业共同开发完成的系统软件。基础数据库在初始建立时可以社区为单位,发动志愿者、企业与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宣传教育等方式,由工作人员录入老人、家属有关信息,再由核查人员核查的方式完成基础数据录入工作,形成老年人基础数据库;二是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养老村”关键在于买现医疗、交通、饮食以及家政等方面的共享,也就是当老年人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购置相应的服务,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应用系统。例如构建医疗类应用系统,此类应用系统与各类医院及社区卫生机构信息网站相对接,老年人及家属可通过此类应用系统预约挂号、进行医疗健康查询;三是构建养老服务方管理系统。提供共享养老服务,需要将不同的养老服务内容融为一体,这样可以在老年人购买需求的第一时间进行相同的服务,而养老服务方管理系统则是将家政、医疗保健、交通出行以及金融服务等融合在相应的平台系统中,养老村管理者负责对参与系统供应商的资质以及服务质量的监管,以此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转变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形成共享理念

由于习惯于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导致我国共享“互联网+养老村”发展遇到诸多困境,因此我国要基于共享经济发展的理念,转变老年人的养老理念!首先要加强对共享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让老年人认识到共享“互联网+养老村”养老的优势。一方面养老村要通过媒体等平台宣传共享养老模式的相关政策,通过接触“互联网+养老村”共享服务人群的亲身传授,让更多的人对其有正确的认识。例如天津市通过宣传河东区福东里社区居民自创社区养老互助平台,大大提高了当地发展共享社区养老互助服务模式的积极性,为养老工作开创了新篇章。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将最新的养老优惠政策等向基层宣传,形成浓厚的共享养老氛围;其次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共享“互联网+养老村”模式,形成社会共享理念。例如可以通过子女的认识,鼓励父母参与到共享互联网养老平台中,这样既能解决子女的负担,也能满足老年热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3.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资金保障

针对构建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养老村”服务模式,针对养老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关键问题在于提高财政投入!首先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增加对共享养老模式的扶持力度。政府财政具有产业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对共享养老产业的财政投入,可以在社会中形成引导与宣传作用,进而在全社会中形成较为浓厚的支持共享养老模式的氛围。当然基于共享“互联网+养老村”模式需要政府注重个体差异,也就是对于弱势群体要重点关注,通过财政补贴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其次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例如大力社会公益性资金。发展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建立养老慈善专项基金;加大“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鼓励市民的善款捐赠,培养市民的捐赠习惯,扩展公益性资金来源渠道。

4.实施全方位养老服务网络监管体系

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篇8

关键词:孤残老人;社会组织;养老服务

一、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孤残老人养老服务中的角色

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机制适当引入,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形式,是我国孤残老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动力。在孤残老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政府依然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但是政府承担着大量的公共事务,以及政府管理模式自身的限制,在孤残老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中容易出现服务质量较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公办的基本养老服务受众反而是经济收入高且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等问题。而市场机制虽然可以激发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体系的活力、提供较为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但是却往往容易忽视了孤残老人这类社会中收入较低、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把他们排斥在市场之外。而社会组织作为类似于政府与市场的中介,其可以成为政府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帮手,解决政府能力之外的问题。同时社会组织又可以克服市场追求经济效益的弊端,能够兼顾到孤残老人这类弱势群体的需求。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有效载体,既可以吸收政府公共资源,又可以利用市场资源,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汇集志愿者,从而弥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在社会福利事业中以及孤残老人基本养老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

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应当全力配合政府和市场共同促进孤残老人基本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合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基本养老服务发展的新机制的建立,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

二、优化社会组织在孤残老人养老服务中的路径设计

(一)利用媒体的宣传力量,广泛动员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孤残老人养老服务事业

2013年10月25日以公益主题为“为了孩子”的《梦想星搭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聚焦了全社会的目光,引起强烈的反响。但是类似于这种公益节目更多的是集于对孩子的关注,对于孤残老人养老方面的关注度尚需提高。因此建议增加多元的宣传方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等社会力量对孤残老人养老事业的发展现状的关注,带动更多志愿者服务孤残老人养老事业,募集愈多善款,集中社会的力量助力孤残老人养老事业的发展,从而使更多的资源流向孤残老人养老事业,一定程度上可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可为孤残老人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物质和社会基础。

(二)促进多元孤残老人养老服务监管体系的形成

我国养老机构过去大部分由政府主办,或者由受政府直接影响的社会力量兴办,监管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以后,由于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监管体系的变化却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组织进入该服务领域的资格审查,及时淘汰不合法的社会组织。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社会组织从事该领域有法可依。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还应当集中在对社会组织的资金链条、服务水平、服务人员的行为等的监督。其次,媒体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主体,对社会服务领域的监督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媒体应当重视对从事孤残老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的监督,及时披露其违法行为,发挥舆论的作用,一同维护孤残老龄人权益。同时,社会公众需要提升其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的自觉性,及时举报社会组织服务行为中虐待孤残老龄人等行为。最后,要提升行业监督的作用。由同类社会组织通过自发组织起来的联合会、全国性协会、行业社团或地方性联合会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弥补其他监管的不足。[3]

(三)制定和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孤残老人养老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

尽管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政部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律、规划和政策,使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有章可循。

但是在这些政策法规中,对于孤残老人的覆盖面较窄、针对性不强、专业性欠佳、系统性不强。由于孤残老人养老服务事业的特殊性,社会组织在参与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另一类群体对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需求,使这一类老年群体享受到与普通老年人的一样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需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有利于保障孤残老人老年服务权利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社会组织进入该领域的审核指标。同时需要制定相关法规以规范相关服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引导社会组织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运行,保证社会组织的合法性。此外,也需要政府以一定的政策保障社会组织的权利,赋予其相应的社会权利,保障其拥有的用于孤残老人养老服务的资源。

(四)强化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人员素质、理念等对于其参与孤残老人养老服务都存在较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大多采取粗放的项目制管理,这种方式往往容易失范,也不利于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有必要强化组织的内部治理,建立理事会制度并与项目管理制相结合起来。[4]此外,社会组织的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孤残老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养老有着特别的需求,而这样的需求往往需要服务者具备较高的技术和技能。因此服务于孤残老人的社会组织人员就需要参加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具备护理孤残老年人的能力。

社会组织的理念方面对孤残老人养老服务也存在一定的影响,社会组织的理念直接影响这个组织人员的理念。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不仅指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注重提升服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普及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运动健身和心理健康意识。注重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提供疾病预防、心理健康、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服务,重点关注高龄、空巢、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五)不断完善公益性孤残老龄服务设施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

维护孤残老龄人的合法养老权利,是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不能因为孤残老人的弱势而忽略其对养老的需求。孤残老人大多数没有亲人且生活难以自理,一般对其统一管理和照料。各省市区乡应整合各地的资源,结合政府的救助保护设施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将公益性基础老龄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一部分责任转由社会组织承担,而政府依然承担监督的责任,不断提高各地老龄人的整体生活水平,尤其是孤残老龄人。

(六)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组织参与孤残老人养老服务的政策指导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在政策的内容上应当体现其对社会组织参与孤残老人养老服务的支持,赋予社会组织更多合理性资源与合法的权利,使社会组织在该服务领域拥有更多的自由,从而减少束缚社会组织优越性发挥的障碍。一方面,政府可以在土地政策上给予社会组织筹建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一定程度上的倾斜,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在补助政策上可以对社会组织经办的公益养老服务机构更大支持,促使此类养老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5]此外,由于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可用于公益性养老服务的资金尚不能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建议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事业。同时,政府应当降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机构举办的准入标准,简化相应的手续、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程序、使相关信息向公众开放。

参考文献:

[1]郑功成.让社会组织成为养老服务生力军[N].人民日报.2013。

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篇9

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作为主导性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应承担起其应有的管理责任与历史使命。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的责任定位不清,职能发挥有限。基层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能能否正确有效的发挥,直接体现整个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水平,更关乎整个国家、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权威与公信力。

关键词:农村;基层政府;养老服务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据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60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311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73%,乡村达6296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46.27%。从年龄结构上看,65岁以上人口全国共计1316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7%。据此推算,至2015年末,我国老年人口已接近1.78亿人。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在未来一到两年我国将正式迈入“老龄社会”。

在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使农村老年抚养比明显高于城镇。农村的老人抚养比从2001年的11.60%上升到2011年的14.62%,远远高于城镇的老人抚养比10.27%,也就是一个农村劳动力负担的非劳动人口是高于城镇的。一个收入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赡养着比城镇更多的老年人口,其经济与生活负担的沉重可想而知。

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度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家庭走进城镇务工,造成由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组成的“空心村”不断涌现,传统的依靠家庭养老的养老方式受到时代的冲击,大量的农村老人不但需要负责照料自己的生活,还要照顾留守在家的孙辈的生活,加之目前农村机构养老的财政福利性投入不足,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使得我国农村的养老服务矛盾逐渐加大。因此,建设一套完善健全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层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能缺位及原因

基层政府作为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在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满足农村老龄人口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很多地方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产业,但由于在服务供给中的职责划分不明确,观念认识不足,基层政府出现了供给不足,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一)基层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观念认识不足,资源供给不足

农村养老服务应由基层政府为主导,并带动社会的其他相关力量配合的一项产业,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应明确划分权责,充分整合农村各项资源优势与社会力量,以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但由于基层政府的管理者对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观念上的认识不全面,存在“短视”行为,没有意识到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将会带动农村经济相关性的整体发展,反而把老年人看成是社会的负担。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必然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撑来维系其发展,但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而同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从财政上自上而下的转移,导致基层政府在经费上的支持捉襟见肘,支持的力度远远不足。我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在此背景下新农合与新农保使得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与养老资源供给的缺乏这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如果基层政府不加大对养老服务资金上的资金投入和财政政策上扶持,将会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二)基层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管理制度不合理,管理人员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较为规范的法律体系制度来明确划分基层政府各部门的职权范围。基层政府包括县、乡镇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对其各自管辖范畴认识不清,对管辖内容指代不明确,直接影响到政策的上传下达及政策的有效实施,造成该发挥效用时未能及时履行其职能,该放手交由市场来发挥效用时又不放手的情况屡屡出现,不利于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

相对于由国家和政府划拨专项资金与政策扶持的公办养老机构,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介入的民办养老机构就显得不受重视。从发展的起步阶段就处于不公平地位,是的公办养老机构与民办机构很难进行公平竞争。政府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性质与定位认识存在偏见,单方面的认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建立目的是单纯盈利,而公办养老机构是政府为老年人履行养老服务职能、提供养老保障的非盈利机构。这种“重公立、轻民办”狭隘观念,打击了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再加之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在管理方面随意,运营方面混乱,更难以进行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对于其基础设施、管理模式、人员培养方面缺乏前瞻与重视,导致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这样的养老服务现状与农村老年人所期望的养老服务相去甚远。

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工作人员与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队伍不够壮大,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对于专人专才的迫切需要。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基层政府从管理走向服务的转型时期,人才培养的缺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老龄人对于政府养老服务的直观感受与体验,导致基层政府在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步行放缓,难以实现农村老年人的现实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在现阶段农村留守老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等比重较重的农村,如果缺乏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来实现养老服务的供需平衡,将致使农村老年人长期处于生活与精神的困境之中。

二、基层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定位与建议

为了保障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有序、健康持续地运行,核心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市场的规范引导,使得具有广泛参与意向与协调分工的民间资本社会力量积极、广泛的参与、渗透其中。

(一)基层政府要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有效运营

在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基层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创立创办复合农村老年人特性的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包含生活照料、心理慰藉、娱乐教育等内容的养老服务体系。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在税收政策与资源的供给上提供便利,并且在后期引入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

(二)基层政府应积极鼓励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项目与创新的服务理念

由于基层政府对于公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有限,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较差,专业护理人员素质不高。加之农村地区家庭养老观念弱化,打破农村地区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树立农村老年人的互助意识。把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有机结合,在农村形成大社区,再将民办的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有机整合,共同加入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建立起一个既满足基本生活照料,有能提供娱乐教育、精神慰藉的网络化服务体系。依靠行政和市场的力量共同争取更好的养老服务。除此之外还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如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等,以此来弥补专业人员的不足,这无形中也节省了依靠机构养老所需的费用。

基层政府作为农村养老服务建设的主体,就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养老服务需求和发展,制定科学的农村养老服务计划,在宏观上严格监管,积极部署。组织和引导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走上多元化、产业化的道路,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燕绥.政府与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8

[2] 蒋新红.农村养老服务的出路和途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

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篇10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全科医疗;应用

前言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愈加明显,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生活物质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压力,因为老年人口缺乏劳动力,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反而要消耗很多的物质。但是,他们由于缺乏劳动力,病痛增多,身体抵抗力下降,面临着生存困境。为了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地生存环境,让他们安享晚年,社会各方面就应该增加对他们的关注,给予他们丰富的生活物质、配套齐全的全科医疗服务以及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等等,以减轻病痛折磨和增强日常生活事务的管理。

1 全科医疗应用于养老机构的必要性

全科医疗从服务理念、方式、内容以及效果上都比专科医疗服务更有优势,它能够给社区带去更加方便、经济、及时有效等等服务,让老年人们感受到舒适与亲切,而且合理的全科医疗服务能够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提升服务企业的社会形象。目前,在我国的总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有不小的比例,加上我国某落后的农村或城镇地区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水平低下,老年人口日生活无人照料,以及老年人本身的身体状况不良好,各种生理疾病的出现,这些导致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甚至有些老人为了谋生上街拾垃圾、乞讨等等,这给社会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为了改便他们的生活现状;为了让他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等等有保障,国家应该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投资与管理;增强对老年人口的关爱意识,让他们能够在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2 全科医疗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养老机构中,全科医疗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大多数人对全科医疗没有热情,或半信半疑,或处于观望状态,或完全否定等等,从而导致全科医疗在养老服务中没有起到应有的功效,没有真正发挥出它的能量来,因而也就不能为老人们带去有效的服务,老人们没能享受到这种先进医疗服务的便利。这也是导致当前养老机构中医疗服务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全科医疗不能在养老机构中广泛运用跟人们的健康观念、求医观念、预防保健意识、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医疗水平以及社会的信任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们对全科医疗服务的不信任、不理解,进而严重阻碍了全科医疗在养老机构中的发展,这也就导致了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不完善,老人们也就不能够享受到便利的服务。

3 养老机构中全科医疗的应用分析

全科医疗虽然现在还未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已经展现出了很明显的效果,为老人们带去了更多的舒适与便捷。

3.1 全科医疗推动养老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养老社区中,全科医疗服务得到了有效地推广,例如,“全科医疗档案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对老人们的健康生活进行有效地管理”。[1]全科医疗档案是记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全科医疗服务活动的重要文件,它是对社区日常的全科医疗服务活动进行有效记录的重要工具。全科医疗健康档案管理法与以疾病为中心的专科医疗服务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其在记录的形式与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内容上坚持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的基本原则”,[1]在形式上,也是以问题为中心收集资料并进行相关的记录,充分地将生物、心理以及社会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养老社区全面的卫生服务。养老社区的卫生服务关系着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完善的卫生服务可能导致个性疾病的衍生。

3.2 全科医疗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养老社区中的慢性疾病:近些年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快速的提升,严重威胁到了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不便。为了能够减轻慢性疾病对老人们的长期折磨,为了让老人们得到更好地照顾,开展以社区为主全科医疗服务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深圳市皇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社区积极开展慢性疾病全科医疗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果,对养老社区的慢性疾病进行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2]

3.3 全科医疗有利于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接受意识和信任关系的形成: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的老人们不能够接受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对全科医疗产生质疑,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觉得全科医疗服务不可信,不能够起到实际的作用,怕自己会上当时受骗,因此,有一段时间全科医疗没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后来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不断无完善全科医疗服务体系。

结语: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国家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新思维、新理念的全科医疗服务,尤其是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养老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能够帮助老人们预防各种生理疾病,优化社区的卫生环境,为老人们营造一个宁静、舒适、祥和的养老环境,让他们能够好好地享受晚年幸福生活。同时,这也将减轻社会发展中的负担,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