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机械工程十篇

时间:2023-12-15 17:34:01

动力机械工程

动力机械工程篇1

关键词:多体动力学;机械工程领域;机械臂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075

0 引言

多体系统是大多数机械系统中比较全面、完整抽象、高度概括以及有效描述的一个系统,因此,文章将多体系统作为机械系统中的最佳模型进行分析。多体动力学是一门涵盖了多门科学的自然科学,其包括了工程力学、计算力学等多门科学,也是机械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科学。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扩充中,多体动力学也将计算机技术吸收,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多体动力学在机械工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并在这一行业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多体动力学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机器臂等多种机械工程领域有重要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多体动力学简介

多体系统是由多个不同的部件连接而成的机械系统,其机械系统创建主要是实现运动以及机械功能的实现,其中的各个机械部件会出现用力、位移、速率等多种参数的变化。在多体动力学模型搭建的过程中,其主要需要建立相应的坐标系、不同部件的模型以及相应定义的约束、力偶等参数。系统动力学以及运动学是多体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相对于经典力学来说,多体动力学中所涉及的系统都比较复杂,部件之间的自由度各有差异,并且各部位之间的相对位移参数的设定也不同。因此,在运动微分方程的创立以及求解过程都比较困难,其求救过程还需要依赖于计算机工程计算。

1.1 参考框架和坐标系

固定体就是机械运动过程中任意两个部件之间保持距离不变的物体。选取任一固定体上的一点建立一空间三角坐标系能够将固定体进行固定。并且该坐标系的原点会选为固定点,次坐标系也就是固定体的连体基,也就是多体动力学中的局部坐标系。连体基一般被固定在多体系统中的部件中,在系统部件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连体基进行运动,但连体基并不会因为固定体的运动而产生状态变化[1]。所以,当确定连体基的具体为之后,固定体上的任意一点位置也就能够确定。连体基的参照对象通常为地面坐标系,地面坐标系是一个固定坐标。固定体和柔性体的坐标定义在多体系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确定固定坐标或柔性体做包时,固定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柔性体的变化不会随之产生变化,而是通过浮动坐标来确定柔性体坐标位置,柔性体左边的变化会对坐标系中的角和线产生位移的变化,并且能够根据这些变化的差异从而描述出柔性体的变化特征。通过建立广义坐标能够促进运动方程的求解速度,因此,为了得到坐标系的具置,需要选择相应的转动广义坐标来计算出余弦矩阵。其中主要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卡尔丹角或欧拉角作为计算规范,但这种方式得出的数值准确性较低;另一种是选取余弦矩阵为元素进行计算,但同时会增加约束方程,并且变量的求解难度会随之产生变化。

1.2 模型与模型元素

部件、约束以及力元等要素都是组成多体系统的重要部分。从机械设备的结构上分析,机械设备中的铰、力元、力偶等要素具有多样化。例如机械设备中约束基本类型就多达数十种。因此,为了有效管理机械各要素,可根据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从总体上可分为分析力模型元素、约束模型约束、部件模型约束、力模型约束。

2 多体动力学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

2.1 机械手臂

工业机器人属于典型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其主要由1个分支、6个自由度组成,其中各个部件之间都是由固定体进行连接的。以现代工业中应用范围较广的PUMA760机器人进行分析,其通过频率域以及时间域,而其参数设置是通过高速摄像仪测量所得出的,将测量所得的电枢电流值转化为驱动转矩[2],并得出相应的具体数值。根据多体动力学的逆预算能够得到当前设备的驱动转矩平均值。通过模拟处理后的静态参数值转化为设备的物理参数值,能够得到机器人的的当量阻尼系数以及刚度系数。

2.2 柔性机械臂振动控制

轻质量航天机械臂是一种高精度的航天设备,其需要能够完成大范围高精度的位置跟踪运动,因此,要求机械臂能够对振动进行有效控制;但是由于卫星会由于鞭状天线的影响产生振动,所以,状态的稳定也是其构建中的重要关节。从其构建的方式可以坎作为一种柔性多体系统。莫泰法或有限段法是一种有效控制端头振动的方式,并且已经得到实践证实,在很大程度中能够解决柔性臂端点振动的问题,其主要是通过在适当的时机对设备端头施加一个制动力。柔性臂的频率以及固有阻尼对施加制动力的时机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防止控制航天机械臂端点振动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系统的动态特性。通过相关文献发现,柔性臂端点的变形能够实现全闭环反馈的最佳效果,并且讷讷过过实现振幅最小化的作用[3]。

3 结束语

多体动力学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有几十年,并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智能识别等领域中都有涉及,并且在航空航天、智能机械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随着多体动力学的不断扩展和丰富,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是机械工程创新的新渠道,在未来的机械工程中,其相关应用研究以及理论会得到充分完善,有助于推动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良模,安丽华,吴志林等.基于多体动力学的ESP控制系统联合仿真[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02):213-218.

[2]张艳海.多体动力学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09(21):2797-2798.

[3]杨玉维,刘振忠,董黎敏等.基于多体动力学的轮式悬架移动刚-柔并联机械手动力学性能研究[J].高技术通讯,2014,24(09):975-981.

[4]戴丽,刘杰,刘宇等.基于多体动力学的混凝土泵车臂架的运动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10):1469-1472.

动力机械工程篇2

关键词:模块化;系列化;监测系统;动力机械;工程船舶

中图分类号: U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船舶的安全生产是确保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本前提,对工程船舶状态的监测和故障的诊断又是保障工程船舶安全的重要手段。对各类工程船舶运用模块化的监测方法来构建不同的监测系统,不仅仅能够降低监测的成本,简化监测系统,还可以达到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的目的,全面地反映了工程船舶动力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

我国监测系统现状

我国船舶机舱自动化监控水平表现为:船舶机舱监测系统仅为单一对象设计,系列化研究产品较为缺乏;监测系统无法确定故障部位、无法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无法对故障性质进行诊断,它只是具备简单的报警功能。因此,综合水平较高、最大程度满足各种需要的系列化船舶动力机械监测系统的开发就显得极其重要。船舶动力机械监测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瞬时转速、油液分析、热力参数、振动

1.1瞬时转速法

柴油机各个缸的工作状态可以通过曲轴的瞬时转速波动信号反应出来。瞬时转速法容易实现在线监测,方便使用,但是对于柴油机转速变化频繁、工况较为复杂的一些工程船舶,瞬时转速法的应用会受到限制,柴油机缸的运行状态以及相关故障的信息可以通过对瞬时转速的波动的监测来获得。

1.2油液分析法

通过监测船舶液压系统和系统中的油液来对动力机械系统中零件磨损的程度、类型、部位进行诊断。油液分析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还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在实验室的应用中,却是比较成熟的检测方法。

1.3热力参数法

利用冷却液、滑油、燃气、空气等动力机械系统中的介质参数对整个系统的技术状况进行判断。动力机械系统中的热力参数具有可用性强、诊断范围广、信息质量好、外界干扰小等特点,其蕴含了大量的故障信息。但是,只采用监测热力参数的方法是很难诊断故障的,热力参数的异常通常是由动力机械故障所引起的。

1.4振动分析法

在分析、处理数据后,利用工作时船舶动力机械产生的振动信号,来诊断内部零件状态的方法称为振动分析法。振动分析法的特点是能够实现在线诊断、其诊断准确率高、速度快。但是,振动分析法难以归纳不同类型的动力机械共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船舶,其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说,对于复杂动力机械系统而言,振动分析法存在技术上的难点。

系列化、模块化监测系统

2.1监测系统模块化

监测系统的模块化包括软件功能模块化以及监测方法模块化。⑴软件功能模块化,根据要求体现设定参数和监测程序,来对不同船舶动力机械系统实现监测,而无需设计新的系统硬件及软件。根据要求对相应软件功能模块以及监测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就可以达到目的,研制、开发出相应的监测平台。提高了性价比的同时,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研制、开发新产品的费用。软件功能模块参考图1。⑵

图1 软件功能模块

监测方法模块化,船舶热力参数监测数目根据不同工程船舶机舱自动化等级的不同而异。不同级别船舶热力参数监测模块的建立可以根据船舶机舱自动化的等级来进行。可以根据监测在线铁谱、颗粒污染度、水分、黏度等参数的不同来构建不同的监测模块;可以将振动和瞬时转速分别构建为独立的模块,这取决于监测参数的单一性。整个监测系统由互相独立的不同数量的监测功能模块和不同的方法组合成。监测系统是可以在被测设备中独立存在的机舱设备,而不是与设备对应的配套关系。船型不同的监测系统其规模可大、可小,结构可变,根据不同机型、船型的需要,设备不同。

2.2监测系统系列化

系列化通过经过对技术的全面比较,分析同类产品具有的发展规律,为了协调配套产品与同类产品之间的关系,合理地计划、安排产品的尺寸、型式、主要参数。系列化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设计,又能及时达到市场需要的标准,灵活机动地发展新品种,它采用了发展变型产品的方法,根据市场特殊要求,使得产品通用性好。工程船舶的类型多,可监测性也不同。所以对监测系统经济成本的要求、常见的故障、运行中的特点、动力机械设备的组成的要求各不相同。

设计监测系统

工程船舶分为水域施工船、潜水工作船、打捞、救助、港口服务船和浮体。下面针对设计工程船舶动力机械系统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系统以挖泥船和航标维护船为例,进行介绍、说明。

作业机械系统、辅助机械系统、主推经系统构成了自航式挖泥船的动力机械系统。。挖泥船的工作负荷较重、工作环境恶劣、所需工作时间长、长期在外进行作业,定期的保养和维护不足。因而挖泥船常常因疲劳破坏、腐蚀、磨损等因素造成较高的故障率。我们采用了四种监测模块的优化组合来确保自航式挖泥船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监测系统的方案为图2所示。

图2挖泥船监测方案图

作业机械系统、辅助机械系统、主推进系统构成了航标维护船的动力机械系统,航标维护船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在码头停靠,其运行时间较短,对其可适当定

图3 航标维护船监测方案图

期保养、维护。航标维护船的主要故障以动力机械故障为主,航标维护船具体的监测系统方案如图3所示。设计工程船舶动力机械系列化监测系统,部件要做到经济、简单,还要做到可靠、实用。

结束语

系列化动力机械监测系统提高了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还降低备件成本、维修成本、管理成本、培训成本等营运成本。船舶动力机械系统系列化监测系统的开发推进自身技术发展,同时也达到保养、维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动力机械工程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双基制;能力

一、绪论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独立学院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订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可以共享高校和企业的资源,解决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毕业生就业去向等问题。校企联合实质就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三方合作共同参与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形成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所谓“双基制”就是把学校和企业都作为培养基地,每个基地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但两个基地的培养内容与过程交叉融合,逐步形成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赢”的深层次合作。

二、产学研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要培养出工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设计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企业规格的关键。而构建逻辑性强,相对完整的培养体系则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与企业联合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设计培养方案。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三个相互联系的体系构成,如图所示。

(1)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公共基础、人文社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等课程;(2)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能力教学体系,包括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各种竞赛活动,技能考证,各种协会活动、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等。

三、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院邀请企业或行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这些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充分交流,根据企业或行业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的要求,将实验、实训、生产现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统筹安排。学院和企业整合实践场地和实验实训设备,按照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要求,打破实验室以课程设置实验的传统方式和辅助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以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覆盖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等生产流程,组建实验实训中心、模具CAD/CAM实验室、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室、数字化中心等实验室(中心),按照机械专业工程训练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实验、实训、金工实习,在了解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后,再通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学院已与广西柳工集团、柳州腾龙汽配公司、深圳德立天公司、东莞龙兴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校外合作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社会需求、专业结构和专业建设等方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为实现“双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根据企业和行业对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立足于学校和企业两个培养基地,企业或行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院专业教师身份的积极参与,把单纯的“授业型”继承性教育转向全方位的“育才型”创造性教育,实行校企深度合作,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参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工程意识、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J].山东师范大学,2008.(4).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

[3]顾月华,李政道.关于杰出科学人才培养的思想研究[J].江苏高教,2010,(6).

[4]万坚.“化学生物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学研究,2009,(11).

[5]桑玉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关于“大工程”理念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动力机械工程篇4

关键词:机械零部件;振动;振动消除

中图分类号:TH161 文献标识码:A

振动是一种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中多发且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物理现象,现今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中多采用的是数控加工的加工方式,但是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时如出现振动将会使得加工刀具和加工工件之间出现一定的相对位移,从而会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表面产生一定的振痕进而影响机械零部件的表面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此外,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如产生振动将会使得加工刀具受到额外附加的动载荷从而使得刀具的磨损加速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崩刃,影响加工的安全性和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质量。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所产生振动还会使得机床、夹具等的连接部分产生一定的松动,在影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质量的同时还会导致切削加工无法正常进行。在振动较为严重时多采用的是降低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进给量,从而使得机械零部件的数控加工效率大为降低,因此需要在总结分析机械零部件加工时所产生的种类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机械零部件加工时振动的管控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加工提高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

1.机械零部件加工时所产生的种类和振动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数控机床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其所产生的振动主要有:自由振动、受迫振动和自激振动的几种类型。其中,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时所产生的自由振动,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机械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工艺系统受到部分外作用力的作用,比如:外界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时的冲击力、机床传动系统非周期性所引起的冲击力和加工工件时所产生的冲击力等,这些附加的外作用力都会对系统的平衡及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外附加力需要依靠系统本身的弹性恢复力进行平衡恢复,在这一过程中机械零部件加工系统中所产生的振动主要是自由振动,在机械零部件加工系统遭受到自由振动时其振动的频率与加工系统自身的频率相同,但是加工系统会对振动产生相应的阻尼作用从而抵消机械零部件加工时所产生的自由振动。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强迫振动其主要来源来自于外界周期性的干扰力所引起的,造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机械零部件的切削过程中会由于机床自身精度的原因从而造成机械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出现受力不均匀的现象并表现为机械零部件加工系统的受迫振动,此外,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加工刀具的反面也会导致受迫振动的产生,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刀具,而各种刀具都有其独特的刃口高度,这些刃口高度在机械零部件的机械加工时会导致受迫振动的产生,而当机械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在机械零部件的表面出现硬度突变或是其他一些原因的情况下都会导致机械零部件在加工时产生振动。机械零部件加工时所产生的受迫振动尤其独特的特点,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时受迫振动多是机械规律性的振动,因此其表现为谐振动,在外界干扰率没有完全消除时,机械零部件加工所产生的振动不会消除,外界所产生的干扰力和机械零部件的所产生的振动呈现出正比关系,此外,机械零部件加工时多产生的振动频率和干扰力的频率相同,当系统的阻尼力变小时,强迫振动时所产生的振幅将会增大,而系统振动所产生的谐波的影响轨迹范围也将随之增大,因此,通过适当地加大系统的阻尼可以将机械零部件加工时所产生的强迫振动的振幅大为降低。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时自激振动主要产生于机床在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机械零部件加工所产生的振动会使得机械零部件加工所产生的切削力产生周期性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切削力又通过反作用于系统从而对系统所产生的振动大为加强,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其所产生的自激振动主要来自于频率较高的的强烈的振动,这一振动的存在会使得机械零部件加工表面的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此外,机械零部件加工时遭受到自激振的影响还会影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效率,因此,需要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对于振动所产生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通过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对

2.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的控制及消除措施

在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3类振动中,强迫振动和自激振动在其中占据较大的比例,而自由振动对于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质量所产生的影响较小,机械零部件加工时所产生的自由振动能够迅速地依靠机械零部件加工系统自身的阻尼力予以抵消从而减小其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系统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在机械零部件加工所产生的振动的控制上需要着重加强对于受迫振动和自激振动的控制。

2.1 控制及消除机械零部件加工自激振动的措施

为做好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时所产生的自激振动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以控制:(1)做好机械零部件加工时的刀具的几何参数的选择与控制,在机械零部件加工所使用的刀具的几何尺寸中,各参数中主偏角和前角是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所产生的自激振动影响最大的两个参数,其中主偏角会影响到机械零部件加工时的切削的宽度,而主偏角参数与切削的宽度呈现出反比关系,即主偏角参数越小则使用此刀具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的越大的切削宽度从而使得机械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更易导致自激振动的产生,此外,前角与机械零部件的切削力大小呈反比关系,适当地增大机械零部件加工刀具的前角可以有效地降低机械零部件加工时的刀具的切削力和切削振幅。提高机械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各加工参数也会对机械零部件加工时的振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机械零部件加工时的加工参数进行合理地选择。做好对于加工参数的选择关键是要做好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的切削速度和工件的进给量及背吃刀量参数的选择。比如说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刀具的进给量控制在20m/min~60m/min的范围内时,机械零部件加工所产生的自激振动的增长较为迅速,而当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进给量超出这一范围时机械零部件自激振动的振幅和振动的影响将大为降低,因此在机械零部件的切削加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机械零部件加工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加工切削参数。为减小自激振动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所造成的影响,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时还可以通过增强系统本身的抗震性来提高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质量,通过提高机床系统的抗震性增强机床系统的抗震能力,在增强机床系统的抗震性方面首先可以从改善机床系统的刚性入手,在增强基础系统刚性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机床系统的各部件的固有频率进行分析并通过采用合理的措施以增强基础系统的阻力,从而实现对于机床系统的抗震性的加强,此外,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刀具的自激振问题也是影响机械零部件加工质量的重要一环,通过增强刀具的抗震性也可以实现机械零部件加工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提高待加工机械零部件的弯曲刚性来降低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的自激振动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质量的影响。为减小机械零部件加工中振动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质量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在加工系统中加入消振装置来对振动加以控制,其主要的方式可以通过在机械零部件加工系统中加入吸振装置,所添加的吸振装置根据其作用机理的不同主要分为动力式吸振器和冲击式吸振器两大类,其中的动力式吸振器主要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系统中添加多个较大的质量块,这些质量块来产生的力与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激振力相抵消以实现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的振动的控制,此外,冲击式吸振器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振动系统中添加一个与刚性连接的壳体,通过在刚性壳体中加入一个能够自由运动的质量块以实现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时所产生的自激振动的抵消。此外在减小自激振动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质量的影响中还可以通过调整振型的刚度比的方式来减小振动所造成的影响,通过振型耦合原理的分析,机械零部件振动还受到振型的刚度比及其组合的影响,通过在分析其原理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适当地调整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抗震性,从而抑制机械零部件加工中的自激振动的产生。

2.2 做好受迫振动的控制以降低其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系统的影响

以上对于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的受迫振动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降低受迫振动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系统的影响需要找出造成受迫振动产生的振源,并对振源加以控制以提高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质量。做好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震源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将振源的激振力加以控制,当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零件的转速过高时需要对机械零部件进行找平衡,由于机械零部件自身中的各部均匀性有所差异,导致机械零部件在高速旋转时会引起工件表面磨损的差异并导致主轴振动的产生。(2)避免机械零部件加工时所产生的激振频率与系统自身固有频率相接近,为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通过改变电机主轴的转速或是提高机械零部件接触面和结合面的精度并减小两者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机械零部件加工系统的固有的频率。(3)在机械零部件加工传动系统中加装隔振措施,在机床的床身和电机的连接处采用柔性连接的方式使得电机自身的振动被隔离在机床加工范围之外,此外,对于机床液压系统所造成的振动可以通过将液压系统和机床进行分离或是在液压系统中加装液压缓冲装置以减小机床部件在进行换向时所产生的冲击力,此外对于数控加工机床的地基中还需要进入厚橡皮或是木板、防振沟等的方式来减少外界对于机械零部件加工系统的影响,提高机床系统的抗震性。

3.做好机械零部件加工中的振动的有效利用

在对机械零部件加工中的振动的利用中,振动切削是最容易实现也是应用效果较好的方法之一,通过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中应用振动切削能够极大地改善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表面质量。振动切削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待加工工件之间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以引起切削加工原理的改变,降低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的切削热和切削力对机械零部件加工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使得机械零部件的切削质量能够得到较大地提升,同时提高机械零部件加工的时效性。振动切削的时间较为短暂,因此在使用振动切削时能够将振动对机械零部件加工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是由于振动切削的作用时间较短,其所产生的振动在振动切削时并未来得及作用到待加工零部件时刀具即以离开了所作用的工件。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通过将机械加工时的切削速度进行有规律地调整,既可以将切削振动所造成的影响降低,还能够通过此种措施合理利用振动提高加工的表面质量。比如在机械零部件加工中当振动产生时,通过降低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可以使得热处理的零件的变形和裂纹得到较大程度地降低,从而实现对于机械零部件的精密加工。

结语

振动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会对机械零部件的表面加工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造成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振动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振动的控制进行了分析阐述。

参考文献

[1]胡培民,黄玉美.零件加工与装配对机器机械结构振动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师,1995(5):3-5.

动力机械工程篇5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工程质量;影响

1前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逐渐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质量。工程建设除了基本的人工施工外,还存在着机械施工操作,机械自动化进程对工程建设存在重要的影响,分析其影响因素,不仅能够推动工程建设,还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提高工程材料的质量

在工程建设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之一为工程产品或材料。现代工程建设中,机械自动化提高了工程材料的质量。随着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与技术革新的普及,我国的信息化标记不断加强,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生活工作中,尤其是机械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工程建设的各类机械设备都是由不同的产品零件构成,产品零件的质量会影响机械设备的质量,进而影响工程质量,而机械自动化提高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精密度,尤其是对细微零件的生产进行精密控制,减少细微零件的精度误差,提高机械设备的精密度。机械自动化实现了工程集成电路的高度集成制造,提高了工程产品的质量,且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存储器的容量显著提高,机械产品的自动化效率也显著提高,如机械自动化基础上,机械零件的互换性生产、专业分工和协作、流水加工线和流水装配线等生产都处于自动控制阶段,极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有利于机械零件的批量生产。另外,机械自动化推进了零件等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减少了人为误差,有效提高了工程产品的高质量。综合看来,机械自动化提高了工程质量。

3提高人力工作质量

机械自动化工作,提高了人力工作质量,减少人力操作的误差。现代工程项目的建设比较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且工程量较大,传统的机械工具设备难以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难以提高机械操作效率与质量,机械操作难度大和过度依赖人力操作,在当前高素质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会加大人工施工成本,很多程度上不利于工程的成本控制。在这种现实环境下,在工程建设中应用机械自动化,降低机械对人工的依赖性,可以有效降低工程的人工成本,节约人力资源。其次,传统机械设备施工应用上,由于操作难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在加上人工自身的专业操作水平较低,机械操作质量较差,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不利于工程的质量建设,而机械自动化的应用恰恰弥补了这一缺点。机械自动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编程的自动控制,机械可以进行自主规范操作,对于操作运行状态进行检测、纠正与调节,减少操作误差,促进工程的质量建设。

4机械测量更加智能化

工程建设对精度要求较高,在每一施工中都要进行精确的工程测量,以此来确保工程质量。随着当前社会对工程质量要求的增高,尤其是对高层建设的精密度要求更高,由于其作业环境较为复杂,建筑综合难度较高,工程测量误差的精准度还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机械测量尤其要加强智能化建设,确保测量工作严密进行,提高工程测量的精确度。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测绘仪器包括全站仪、数字水准仪、卫星定位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信息自动控制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性。综合看来,工程测量中应用机械自动化,使得工程测量更加智能化,提高了工程质量。

5提高机械自动化环境适应力

机械自动化可以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现代工程建设中,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传统机械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在恶劣环境下,传统机械不仅会增加工程测量的难度,还会厌恶工期,而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的运用有效克服了环境限制。机械自动化实质上属于管理上的自动化与办工上的自动化,很多操作步骤可以自动控制,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较差,可以促使工作人员能够远离危险作业环境,进行远程施工,既保证工期,又确保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高工程质量。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要想提高工程质量,就要将所有的影响因素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完善工程建设技术,全面提高工程质量。

6结语

工程项目的建设作为现代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其建设质量与安全质量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机械自动化应用在工程建设中,有效提高了工程质量。工程建设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可以从机械零件(工程产品)、人工质量、施工技术、工作环境等方面展开分析,本次研究发现,机械自动化有效提高了工程产品和人工操作的质量,降低且减少了机械零件和人力操作的误差,另外,机械的智能化应用也显著提高了工程测量的精密度,推进工程质量的建设。工程建设中,要尽可能实现机械自动化,将机械自动化与人工操作高效结合起来,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与管理,全面提高工程质量。

作者:胡忠波 侯爵 单位:盘锦市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卢燕,胡志斌.探究机械自动化对工程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6(15):201,207.

[2]李国昌.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5(03):86~87.

[3]张石磊,潘庭海.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思考[J].湖南农机,2014(03):132~133.

[4]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04):48~54,57.

[5]胡冬.浅谈机械自控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1(07):152~153.

[6]李春辉.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研究[J].智能城市,2016(10):185,188.

动力机械工程篇6

1.1工程机械化

工程机械化是人类生产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从生产力角度工程机械化是实现生产力提升的直接标志。从广义角度上讲工程机械化就是工程建设施工实现了机械设备替代人力劳动,其是对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所有应用机械设备的总称。工程机械制造作为制作用于工程建设的机械设备施工环节,其所制作的机械设备种类众多,例如运输机械、起重机械、矿工冶金机械等等。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机械制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该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机械制造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工程机械化发展,但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械制造业水平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对来看,我国在机械制造发展方面还具有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国内机械制造业的潜力,以实现对我国机械制造水平地提升。

1.2机电自动化

机电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的机电技术类型,其是机电技术实现科技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机电工程本质上讲,其本身就属于科技化发展产物,而机电自动化则是实现了机电工程全面科技化的发展。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态与情况来看,机电自动化发展是现代化生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各个专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越来越频繁,机电自动化就是专业交叉的重要产物,其引领了工程领域中的技术革命。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科技背景下,电子技术对工程领域中的工业控制、生产方式革新、企业内部管理与成本控制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说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是实现人类机械电子设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机电自动化发展作为科学技术在制造业当中的重要发展标志,其所能够为社会生活带来的不仅是机械设备制造技术上的发展与进步,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向科技化、高效化发展的重要支持。随着机电自动化在机械系统设计、调试等方面的应用,其对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及效益提升带来了重要推动。文章选择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最常见的集中技术进行分析。

2.1集成自动化技术

集成自动化技术是指机械制造中对各类生产经营、技术功能的集成性发展。在传统技术模式下,实现对机械制造技术的集成化发展是不切实际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完善与应用,集成自动化技术不仅得以实现,还成为了机械制造过程中使用最普遍的技术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地到来,机械制造业地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与发展,通过将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数控教工技术以及企业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与系统内容引入到企业的机械生产制造系统中,得到了非常显著地发展,并成为了机械制造业当中企业的发展潮流,CIMS工程应用的有效保持,在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里的基础上,也实现了集成自动化技术地有效发展。

2.2柔性自动化技术

所谓“柔性自动化技术”是以数控技术为核心,在融合其他先进技术的前提下而建立起的新兴技术类型。从生产与操作过程方面来看,柔性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机械制作与生产全自动化发展。在柔性自动化技术当中,包括机械设备的材料准备、制作、生产等一系列生产行为都由计算机来予以控制和操作。相比于传统人力机械生产模式,柔性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在计算机技术的精确控制下,保证机械设备生产、制作过程中的各项生产行为、尺寸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大大减少对劳动力的应用,实现了对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效率地有效提升,在确保机械设备生产秩序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益。无论是从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角度考虑,还是制造企业的效益提升角度分析,柔性自动化技术都将成为机械设备自动化生产的主流模式。

2.3智能自动化技术

智能自动化技术即智能华机电自动化技术,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支持下,通过利用计算机智能系统对人类行为地模拟,从而替代人类去进行机械设备的生产操作及相关行为。从表面上看智能自动化技术与柔性自动化技术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智能自动化技术要比柔性自动化技术更高级,相比于柔性自动化技术而言,智能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对人类行为地模仿,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并对生产行为产生一定的判断力,这是柔性自动化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智能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备制造中的应用,能够更进一步提升机械制造行为的准确性,并保证这一行为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高水平状态之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智能自动化技术需要人工操作来作为主观工作支持,因此要经常对智能自动化技术进行维护,以确保智能自动化技术的良好工作状态。

3注意事项

虽然机电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展现出了多方面的优势,但针对当前的机电自动化水平来看,其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控制:(1)规范应用流程。机电自动化在为机械制造提供支持是建立起机电自动化设备、系统软件的规范安装与应用前提下的,为此企业必须要严格按照机电自动化要求进行工作,避免操作不当而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2)做好质量控制。机电自动化在机械制造当中的应用,确实能够为机械制造带来重要帮助,但企业必须要保证其所制造出来的机械设备质量符合质检与应用要求,否则机电自动化为工程机械制造带来的进步意义都是空谈。

4结束语

动力机械工程篇7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问题;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机械工程在生产和科研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现状促使我们对怎样提高机械项目的整体水平进行研究。将机械工程和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动化水平,是提高机械项目整体水平的有效方法。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国内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提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

1国内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和问题

1.1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虽然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工程自动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的落后状态,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还是采用传统、落后的人才管理模式和市场经营模式。在人才管理方面,虽然我国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理论,但不见得那套理论完全符合我国现状和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却不加思考的照搬,导致了只拥有基础理论知识的员工太多而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太少。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当对一些精密机件进行制造或加工时会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复合阶段没有充分应用。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智能化与信息化方面非常落后,机械工程也只是刚性自动化,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加工的高要求。

1.2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设计加工水平低。企业对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低、加工水平低。企业机械工程自动化水平低、自动化技术落后。有关机械自动化的新技术不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加工过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革新速度缓慢。(2)管理模式落后。国内许多企业仍然选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思想落后、效率低下,而且难以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相融合。因此,在信息化、高效率、高标准的时代,难以满足人们在生产和加工上的要求。也严重阻碍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更新。(3)人才、技术缺乏。在我国优秀大学内机械工程尤其是比例机械及其自动化是较晚开设的专业,而且不算热门专业行列,所以导致企业极度缺乏机械工程人才,甚至许多企业内从事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员工只是高职、技校毕业的人,他们只掌握基础理论,而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非常弱,导致机械工程自动化的优势难以展现发挥、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2提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的相关措施

2.1进一步认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

提高人们对机械工程自动化的认识,是提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前提条件。只有让企业的决策人员进一步认识机械工程自动化、充分了解机械自动化的优点,才能促进机械自动化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必须解放人们的思想、开拓视野。放眼全球,但凡广泛应用机械工程自动化的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节约了大量劳动力。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节约劳动力,保证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再者要重视将科学技术与机械工程相结合,并且要倡导对自动化技术的创新。最后,必须意识到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提高不可能一下就成功,它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企业充分了解市场变化,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规律,进而结合国外先进理论,探索适合国内市场的新技术,保证机械自动化健康发展。

2.2不要盲目应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机械工程在企业中的应用领域变得广泛。但是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一定要注意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自动化技术应用离不开网络、计算机,种类很多,而且不同的机械应用到的功能也不同,因此,在确保自动化技术可以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也要结合机械生产实际。要鼓励创新技术、研究新技术,但是在推广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实验,达到技术娴熟的标准,避免由于技术不成熟而盲目使用造成的损失。

2.3加强对机械自动化生产的管理

科学的生产管理模式是机械工程自动化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优势的必要条件。企业应该注意在信息化时代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于生产管理,从而提高机械自动化生产管理水平。在应用和发展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时,要注意节能环保问题。不但要做到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也要做到清洁生产、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实现机械工程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建立一支极具竞争力的队伍

人在企业中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优秀人才,在企业中占据核心地位。企业都明白,拥有充足的技术型人才资源,就代表企业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对于机械制造行业更是如此,企业人才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也决定国家的综合实力。面对目前专业人才匮乏的市场,企业必须尽快打造一支极具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而建立人才队伍的方法有很多,如:专门开设课程,培训本公司现有技术人员;引进国外技术人员;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到指定公司参加工作。

3结语

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机械工程的应用、企业的生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自动化发展较晚、技术不成熟的原因,导致企业生产难以难以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更影响了机械工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理论、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发展、优化机械自动化技术,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为我国机械工程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刁荣飞.浅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5).

[2]张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3).

[3]唐桦林.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03).

动力机械工程篇8

关键词:工程机械 机电一体化 应用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064-01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亦称为机械电子学,它主要是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与机械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运作中。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核心技术支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工程机械的运作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满足了我国工程机械领域节能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要求,它的正确使用是工程机械完美运作的重中之重。

机电一体化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电子控制系统加以实现的,电子控制系统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机械的安全性、经济性、施工质量、使用寿命等。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工程机械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操作舒适性及工作精准度、工作效率等,所以现代工程施工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业已在工程机械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对工程机械的性能要求也日益增高,而且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与应用也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管理并有效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很多工程施工企业不得不面临的必要课题。

1 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1 自我监测与诊断,延长机械使用寿命

与传统的只能由相关工作人员定期排检故障的模式不同的是,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中的自我监测与诊断功能,能够对机械的发动机、液压系统、传动系统、工作装置等的运行状态实施全面监控,如果出现异常,可以自动报警,避免故障损伤的扩大化,并能够自我诊断找到故障部位,以便维修人员可以尽快的对故障部位进行检修,减少故障排检时间和停机维修时间,提高了工程机械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自我监测可以避免重大故障发生,延长机械使用寿命。

1.2 节能减耗,提高生产效率

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中电子节能控制器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工程机械能源损耗大、利用率低、工程经济效益低等缺点,取而代之的是低能耗高效率高效益,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这一政策。而且我国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的融入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中电子节能控制器的使用极大的降低了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的能耗,改善了施工环境,同时它的操作相对较为简单,设备磨损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1.3 保证操作作业的精准度

机电一体化技术保证了工程机械稳步向高精准度的层次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机械性能和工作效率。比如在道路铺设工程中通过微机控制的电子称量系统的应用、自动找平系统的应用、采用超声波技术的自动供料系统等的应用,这些使得称量实现自动化,提高了精准度,减少了人工误差,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同时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许多的施工工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工程机械的施工要求。

1.4 实现机械作业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中的应用实现了机械作业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施工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投入,减少了施工人员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的劳动产出比,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操作人员因缺乏经验、技术不足或疲劳而产生的操作误差,进而保障了机械作业的高质量。机械作业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保障了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

1.5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其他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为了提升发动机功率、简化工序、降低能耗、减少工作量而在装载机、推土机、铲运机等中采用的自动变速器;为了提高作业的安全性而在起重设备中采用的力矩限制器;为实现危险地带、恶劣工作环境或人员无法到达地点的无人驾驶而采用的无线遥控装置等等。总之,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领域的诸多应用,都是为了工程机械的良好运作,是机械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1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其应用需求也越来越高。所谓智能化,即立足于相关控制理论,将心理学、生理学、计算机网络、运筹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到工程机械领域,使工程机械的操作可以逐渐取代人为操作,进一步降低工程预算成本,实现更精准的控制,满足工程施工的更高要求,因此工程机械的智能化仍是大势所趋。

2.2 微型化

微型化这一概念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是指机电一体化向微电子机械系统领域发展的趋势。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是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在纳米尺度上相融合的产物,它的特点主要是体积小、耗能低、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领域有着不可超越的优越性。现阶段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朝着小于1立方厘米的体积发展,甚至是朝着微米、纳米级别发展,其瓶颈为微机械技术。

2.3 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设备可以达到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控制多种设备的目标,使工程机械的操作更加便捷,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工程机械领域中远程控制盒监控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2.4 节能环保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类社会的经济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和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号召节能减排,为适应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使用时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报废后可以回收利用,实现绿色化产品概念和绿色化设计制造更能适应今后的市场需求。

3 结语

总之,工程机械领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发展前景可观,工程机械为适应机电一体化这一趋势,尽可能的提高机械运作效率,需要其操作者或使用者顺应科学发展潮流,加大研究力度,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振兴机械工业,更好的为我国建设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宋义.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18):33-33.

[2] 张大庆,刘均益,郭勇,等.从CONEXPO

动力机械工程篇9

关键词:机械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0.引言

机械工程是一门设计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以及维修的工程学科,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我国当前机械工程而言,尽管机械工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机械工程技术问题,以国外相比较,我国机械工程技术比较落后,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为了更好地促进机械工程的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加大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不断创新。

1.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例,我国机械工程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各种机械设备被投入到实际运营中,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机械工程中,技术是工程取得良好效益的保障,中国工程机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于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得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取得规模性的发展,各种机械设备也得到了发明,如液压挖掘机、装载机、工程起重机、叉车等,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我国机械工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机械工程技术的环保性能不够好,工程技术效率不够高,进而影响到了机械工程效益。同时,我国当前机械工程技术与国外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体来说,我国机械工程尽管取得了好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加大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机械工程技术的先进性和技术含量,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机械工程,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

2.机械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2.1自动化化管理

就当前机械工程来看,机械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工程难度也越来越高,对工程管理要求也不断增加。以往机械工程中,主要是依靠人来进行工程管理,而机械工程主要是依托机械设备来进行操作,人为的操作很容易出现各种事故。为此,在机械工程技术发展道路上,实现机械工程的自动化管理是工程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加大机械工程技术的研究,实现工程自动化管理既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率,同时,通过自动化管理,还可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效益[3]。

2.2智能化生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对于我国机械工程而言,机械设备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而机械工程中,加大智能化工程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有着重大意义。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在机械设工程中,实现工程智能化生产必将成为机械工程发展的必然选择,采用智能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3自动化故障监测

在机械工程中,机械设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机械设备故障频繁发生,影响到工程效益。为此,在机械工程技术发展道路上,就必须以技术托委托,加大机械设备故障的自动化监测技术的研究。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监测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智能化的进程,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自动化故障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控机械设备的运行,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的将相关信息反馈到总台,并提出相应的警示,对故障进行系统分析,保证了设备以及生产安全[4]。

2.4机电一体化

机械自动化的延伸就是机电一体化,它的应用可以提供源源不绝的支撑,让机械工程得到可持续发展。但是机电一体化的实现比较复杂,要有先进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机械技术、电子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机电一体化。由此看来,机电一体化是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最高层次,也必然是它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2.5绿色化、节约化

机械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部分,随着机械工程规模的扩大,资源的消耗、浪费问题也一日突出,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节约经济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机械工程技术研究道路上,就必须加大节约技术、绿色技术的研究,实现机械工程的绿色生产、节约生产。

3.结语

在机械工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了机械工程的效益,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机械工程中,技术作为工程建设的保障,只有加大先进技术的应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工程进度,确保工程效益。为了更好地促进机械工程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实现工程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机械工程的机电一体化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敏,刘东海.论工程机械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J].山西建筑,2007,09:339-340.

[2]耿平,朱培坤.浅谈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36-39.

动力机械工程篇10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问题;对策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形成及应用,与当前市场发展需求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对现代自动化技术进行合理化应用,转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了机械工程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实现了机械制造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当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在逐渐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为切实提高其应用效果,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以促进自动化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

1 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研究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经济也在快速的增长,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的问题,从我国的机械化发展现状来看,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在生产和管理方面。首先我国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在机械制造的上所产生的效率非常低,而且管理阶层管理素质不够,造成了企业的发展缓慢,其主要表现在当前的管理人才具有充分的理论性,但是其实用的技术水平则显得不足。其次是我国的机械自动化生产工程技艺不精细,造成了生产效率低下,因此现在国家在发展机械自动化的层面上主要是对复合加工技术进行技术的探讨和运用,为我国的自动化技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最后在设计上存在着缺陷,由于我国的自动化生产仍然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所以在很多的设计上都是进行生搬硬套,不存在着技术的创新,而且在进行设计时,还会出现科技成果不能够有效的转换,造成了设计水平不到位,影响企业机械自动化生产。

2 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匮乏急需改善

人力资源对于每个企业和单位是最基本的资源,因此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就当前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不足,并且相应的自动化技术人才在应用范围上涵盖的范围并不宽泛。尤其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尚不健全,在机械工程自动化人才的培养上偏向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导致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此种情况下,就不免对机械工程自动化建设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

2.2 企业创新不够传统理念深厚

对于企业的发展,采用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科技发展的需求,从自动化发展来看,创新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再到当前国内机械制造自动化基本情况的认识,采取先进的理念,从管理和经营模式上下功夫,以实现整个技术的革新,我国现在所采用的自动化技术更多的是数控系统的一种传统封闭式体系,因此只有通过技术的创新,管理的改革,才能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生产的飞越。

2.3 我国自动化研究投入不足

由于自动化生产技术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而且在运用上存在着局限性,所以国家对此种技术的投入力度不够,对于自动化技术的科研和相应的管理策略存在着疑惑,但是为了加强企业的自动化发展,改善生产落后的面貌就需要对其进行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从政策上加强鼓励,从经济上激发动力,以此来促进我国机械生产的自动化发展。

3 解决自动化技术问题措施探究

3.1 培养现代化人才,推进社会发展

就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所以对于人才匮乏的现状,应该从教育做起对其进行技术和理论的双向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人才格局的改观。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若想要通过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来推进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就应当准确把握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开展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培训与教育,积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切实提高机械工程自动化建设领域内人才的创新能力,从而为机械工程自动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实际,积极出台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政策,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切实提高机械工程自动化建设过程中的科技水平,促进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各项问题的有效解决,从整体上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2 合理运用机械自动化技术

为切实保证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在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当前我国国情及自动化生产的实际特点,准确把握机械自动化生产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现代化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强化自动化工艺的成熟度,从而切实提高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后的机械生产产品质量,确保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相关生产人员应当注意是,在对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进行实际应用时,应当立足于当前机械工程生产的实际情况,全面衡量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生产应用中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严格按照机械工程自动化生产操作的规范和流程开展生产操作,降低安全隐患,以确保机械工程能够安全顺利进行,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需要以自身发展特点为根本,对国外丰富经验以及一些模式要加以借鉴,在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机械工程发展。

3.3 认准自动化发展方向,加强思想建设

为切实保证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自动化技术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应当积极深化机械工程自动化建设的思想认知,坚信以自动化建设来推进国家各项工程建设的稳定持续发展。就总体情况来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过程,逐渐由简单转向复杂,从基础层面不断向高深层面发展,与此同时,转变了以往传统模式下机械工程生产方式,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与时展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实现了创新化发展,在推进机械工程自动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以自动化建设作为发展方向,并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强化自动化建设的思想认知,不断提高自动化建设的实力,有助于促进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结束语

就宏观层面来看,机械自动化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为切实提高机械自动化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应当积极加强技术创新,改善其中不足,确保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满足生产需求,进而推进我国机械工程的自动化生产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翔.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创新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12

[2]张建伟.试论机电自动化技术及其发展[J].科学中国人,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