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6:50:43

动力技术

动力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混合动力技术;车辆工程领域;油电混合动力系统

1混合动力技术内容概述

混合动力技术主对汽车行业的创新升级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是如今社会生产的主旋律,混合动力技术对于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更为环保,并且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成本也比较低。所以,从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因素综合发展的趋势来看,汽车领域所应用的这种混合动力技术符合发展所需的各方面要求,对于我国车辆工程领域的发展也有着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2混合动力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1)混合动力技术现有的两种系统。由于混合动力技术融合了燃油与动力的综合特点,所以在内部应用的系统中也主要是以油电混合动力系统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较为常用到的液压混合动力系统,这两个系统都是混合动力技术所致力于完善与改进的重要方面。其中,油电混合动力系统作为混合动力技术等主要方向更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对燃油、电动的混合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的车辆工程领域实现发展实力价值的有效提升[1]。而对于另外一种液压混合动力系统来说,主要是汽车内部发动机系统与液压动力系统的相互整合。主要体现的部分就是汽车内部电动元件的不同驱动形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汽车能源的消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成本的大大降低。

(2)串联式并联式系统结构设计。串联式系统结构与并联式系统结构在流程设计方面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论从接连顺序、接连方式或是储能元件等层面来说都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串联式系统结构的汽车普遍应用的是电气连接的形式,而并联式系统结构的汽车在汽车内部的系统结构中多数所应用的是机械连接的形式[2]。在汽车串联式系统结构中所谓的电气连接指的是汽车内部的储能元件与汽车发动机的连接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汽车整体工作系统的稳定性能以及提升汽车工作效率。机械式的连接形式主要依靠的是汽车内部的电动机与汽车发动机进行连接,这种并联式的系统结构相比较于电气连接形式的串联式系统结构设计在汽车工作时的稳定性能以及工作效率层面都要稍微逊色一些。

3车辆工程领域中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分析

(1)串并联式车辆系统结构设计。在创新、整合研究过的车辆系统结构设计中串并联式车辆系统主要依托的连接形式是汽车内部的电动机与汽车发电机的相互连接。这种结构设计能够促使汽车内部系统中的相关元件可以获得较为有效的储存模式,同时借助于汽车内部的储能元件对于能量的需求和汽车内部发电机所供应的能量进行整合分析,来帮助汽车形成一定的驱动力。与之相对的,在汽车内部的电动机与汽车发电机进行相互连接时,因其自身这种归属于简单机械化联动的模式与汽车内部电动机和储能元件进行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汽车内部电器之间连接的根本条件,随之而来的能量最大化利用的效果也就更加明显。所以综合来看,这种串并联式的车辆系统所能为车辆工作提供的动力也要比以往单独的串联式以及并联式系统要更为丰富和充足一些。

(2)车辆混合动力分配系数。近年来,我国车辆工程领域始终致力于混合动力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所以在涉及到车辆混合动力系统结构等问题时,往往会更加精准的借助精滤器的帮助来计算评估测量流量,同时也相对应的坚持完善相关的数据检测工作,以明确车辆混合动力项目的检测目的。同时,在进行电控单元运行的成果分析讨论工作时,还要进一步的对汽车内部传感器的完善计划进行再次敲定,来辅助并监控汽车整体内部系统的正常运行情况,与之相对应的还要提升汽车内部系统动力能量的控制能力[3]。最为主要的是车辆工程中的汽车低压部分也要恰当合理的进行及时分析和研究,通过汽车工作中的运转现象来合理的掌控并分析,借助过滤油品后的效果来设计手油泵粗滤器的合理改进计划,从而起到一定程度的汽车内部系统稳定工作运行的保障作用。

(3)装载机车的参数控制。液压驱动混合动力技术中的高压储能器可以很好地帮助汽车提高传动装置的驱动力,所以装载机车中高压储能器参数的合理控制问题务必要引起重视。只有保证高压储能器参数控制的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实现液压驱动混合动力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自身的效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装载机车的参数控制问题需要借助智能传感器以及电液比例合理调控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得到较为精准的控制效果,从而对装载机车内部系统进展流程进行系统的简化工作。这就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汽车传感器的管控工作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同时借助现代化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手段来合理的调节脉冲信号离散信号的频率,从而保证汽车的驱动力始终维持在较为良好的状态。

4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在混合动力技术的分析研究工作中,将混合动力技术应用到车辆工程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汽车行驶的有效价值性。同时,车辆工程领域将混合动力技术的融入作为汽车内部系统结构项目设计的重中之重,这一点也能看出车辆工程领域对于汽车行驶运行的稳定性不断更新改良的发展目的。一般情况下,我国车辆工程领域对于混合动力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工作的加大力度行为,能够帮助促进社会经济以及环境需求下的车辆节能环保等条件的实现,大大的增加了生态环境创造的可行性,从而也为自身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效用。

参考文献:

[1]宫田甜.浅谈车辆工程领域中的混合动力技术[J].农家参谋,2018(23):246.

[2]张江红.车辆工程领域中混合动力技术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8(13):94-95.

动力技术范文篇2

一、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农民工就业技能竞争

技术含量低的就业岗位城市需求量逐年减少,从我乡劳务输出的实际看。而农村低素质劳动力当前状况下供给充分,城乡就业岗位的稀缺和就业技能贫乏的现实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因此,强化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增强输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只有全面推进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才能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国务院一份统计数据表明,国是人口大国。目前,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9000多万跨地区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

乡党委政府在不断拓展农民致富渠道的过程中,从我乡的实际看。近年来。结合本地实际,卓有成效地培育了劳务输出这一产业,目前为止,乡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到1.5万人以上,占全乡劳动力的43%其中有组织、成建制输出的务工人员达11000人,万余名劳务大军跳出贫困偏远封闭的山乡,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了锻炼。为我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十年来,汇入我乡的劳务资金已达7亿多元,成为我乡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劳务输出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格局,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务经济。今年以来,乡劳务输出模式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劳动·就业》金土地》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和《南方周末》山东内参》等分别作了采访报道,外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这是对全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充分肯定,也给鹤山乡以极大地鼓舞与鞭策。南方周末》将我乡劳务输出的做法称为“鹤山模式”

发现,劳务输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未经过培训、无技术的岗位明显比有技术的岗位工资低,且工种多为劳动强度大,环境差的行业,工厂后再实行培训的人员,上班第一年有的不能实行同工同酬,有的因技术问题而被迫中止合同,造成失业返乡。农民工技术技能差、整体素质低成为我乡劳务输出快速发展的障碍。因就业技能差的原因,乡输出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发展空间都受到影响,对我乡劳务产业产生较大冲击。

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

乡举办服装中专班,自年开始。聘请了胜芳服装企业技术人员教授专业知识。首批学员已被集体送入江苏吴江胜华制衣有限公司工作。实习期间每人每天收入高的达到30元以上。农技校依据市场要求,采用长班、短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长班学制2年,短班学制3至6个月,培训学员全部由学校推荐安置,并负责学员的长期管理,走出了一条培训输出一体化的路子,2年来共培训人员1800人,全部得到安置。五是多元化办校推进岗前培训。实施输出农民工岗前培训的过程中,要积极实行校企联合的办法,走“订单”培训的路子,确保农民工培训后的就业安置。如胜芳服装有限公司是乡的一家合资企业,与乡农技校合作后,所培养的学员不仅为胜芳服装所用,很多学员也输送到南方企业。有的学员不等培训结束,工厂就急着要人,农技校成了企业的香饽饽”办好乡农技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国家正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原则组织实施。目标任务是-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培训工作机制,为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年,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国家实施阳光工程来看,为加强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已列入各级重要日程,成为当前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自2002年以来,针对岗前培训这一环节较弱的实际。鹤山乡逐步加强了对输出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强化农技校这个主阵地作用,采取了先培训,后上岗,带着技术进工厂”办法,增强了劳务输出人员的竞争力。进一步发展推进了劳务输出产业。可以说,加强技能培训是形成我乡劳务输出金字招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乡运作情况和外地一些先进经验,推动劳动力技术培训促进转移应着力强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乡首先成立领导小组,具体抓好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各村也都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好本村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形成了以用工单位需求为导向,以劳务输出企业为纽带,以农技校为主阵地,政府统筹,整体联动的技术技能培训格局。二是明确技术技能培训的原则和目标。原则即:以富民强乡为目标,按照“以实用技术促农业结构调整,以岗前培训促劳动力转移”原则,以农技校为主线,涉农部门共同参与,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术技能培训,转变农民的生产和创业观念,促进劳动力从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推进有条件的劳动力转移,努力提高转移的质量和水平。

动力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海洋捕捞;渔船;动力装置;节能技术

在当今时代,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的问题,为了节约能源的消耗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我国将节能减排作为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大国和石油消耗国家,但由于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以致于我国的能源供给矛盾严重。并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较低。为了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要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海洋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对能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影响较大,因此,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大力推广动力装置节能技术,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海洋捕捞渔船的节能现状

1.1设备落后,节能水平低。从目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来看,渔业装备与节能技术设施的应用水平不足是我国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从渔船船型上来看,我国渔民使用的渔船大多数都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研发的,除了使用年限过高渔船动力装置老化严重外,船型的减少阻力性能较差。并且,在实际的捕捞过程中,大多数渔民追求的都是捕捞产量,对于船舶的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节能技术的应用重视程度不足。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国海洋捕捞船舶节能水平一直难以得到提升。1.2大气污染和海洋污染严重。海洋渔船不仅对柴油的消耗量过大,同时对大气环境的破坏也较大。据统计,我国海洋渔船每年的动力装置排放量占了全世界的百分之七。海洋渔船动力装置和渔业生产是有直接联系的,渔船动力装置的功率大小,与渔船的航速成正比,由于渔船动力装置在维修保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污,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油污污染。除此之外,我国海洋渔船的生活污水大都是直接排放到海水之中,也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据统计,我国渔船每年排放的污染物总计在400万t以上,船员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在350万t以上、固态垃圾排放在50万t以上。由此可见,我国海洋渔船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1.3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于完善。从目前来看,我国针对海洋渔船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难以对我国海洋渔船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而且由于我国对节能减排设备、产品没有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渔民对海洋渔船的节能产品的性能评价不一,严重阻碍了我国渔业行业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制定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法规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提高渔业行业节能减排产品的科学性、适用性,并对不同节能技术的产品提供技术标准。目前,我国在渔业装备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技术力量不足,并且对渔业装备相关的节能减排技术研究进度较慢,由于以上几点原因,我国关于渔业行业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1.4节能技术推广难度大。在节能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由于渔民在采购渔船设备时只偏向于低价格产品,对于节能技术的重视程度较低,是我国渔业行业节能技术推广面临的主要障碍。虽然经过我国多年的努力,大多数渔民都认识到了节能减排的社会意义、以及节能减排能产生生产效益。但在实际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渔业行业节能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直接节约渔民捕鱼成本、增加效益的节能技术;而另一种是需要渔民投入一定的成本,对船舶动力装置、动力设备性能进行优化的节能技术。前者由于不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并且能够提高渔民的经济效益,目前已经被我国渔民广泛使用。但后者,由于所需要的成本较大,且过程较为复杂,在没有强制性措施的影响下,大多数渔民是不会执行的。因此,在我国渔业行业节能技术的推广中还面临着较大的难度。

2我国海洋捕捞渔船动力装置高耗能的原因

2.1船型减少阻力性能较差,船、机、桨的匹配不合理。长久以来,我国的海洋渔业在能源消耗方面并没有引起充分地重视,以至于我国渔船的动力装置在节能减排方面还较为落后。一方面,这是由于我国渔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了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的;而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有的渔船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制造的,在动力方面、节能设计方面与现代化船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大部分船舶的动力装置都已经发生了老化,从而加大了对能源的消耗,不利于我国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由于设计落后,大部分渔船的捕捞效率也较低,难以提高渔民的经济效益。2.2动力装置性能较低从目前来看,我国渔船的动力装置在节能水平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我国渔船所使用的柴油机在能源消耗上较高,并且污染物排放量也较大,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也对我国海洋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从目前来看,我国在对船舶柴油机的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在能耗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在主机余热利用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渔船主机余热的再利用,但在推广方面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并且该技术在稳定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2.3动力装置节能技术研究缺乏系统性。从目前来看,我国在渔船动力装置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力量逐渐增多,但总体来说,大多数关于渔船动力装置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都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虽然在此期间我国已经研发出了大量的节能产品,但在高效率低能耗的海洋捕捞技术方面集成应用水平还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并且大多数新技术在我国渔民中间并没有得到推广,以至于我国渔船节能技术的效果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

3渔船动力装置节能技术的研究

3.1动力装置节能技术的基础理论。目前我国渔船动力装置节能技术主要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作为理论基础。在对船舶动力装置进行能量转化效果和节能潜力分析时,传统的衡量方法主要是通过“热效率”和“热损失”进行衡量。一般来说,热效率中热损失越大说明船舶动力装置的能量转换效果越差,而能量转换效果越差说明船舶动力装置的节能潜力较大。另外,在对船舶动力装置进行能量转化效率和节能潜力分析时,热平衡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衡量方法。相对来说,热平衡法要更加复杂,其主要原因在于热平衡法需要绘制热流图或者列出热平衡表,但能量的消耗以及消耗的路径比较清晰,能量利用率也能够更加得到体现。热平衡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热力学第一定律,但该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虽然体现了能量守恒,但却未能体现出能的全面本性。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却指出了能量转化方向以及能转化的不对等性。换句话说,就是能量在进行转化的过程中,能的量是不变的但能的质有可能会发生降低。因此,为了正确的反应船舶动力装置能量的转换效果,必须要同时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从船舶动力装置的轴系传动效率、敞水螺旋桨效率、相对选装效率以及船身效率来看,想要降低主机燃油的消耗,提高燃油的利用率,最直接的有效方法就是要找出船、机、桨的最佳配合方案。在实际中,提高船舶的推进效率不仅需要考虑到能量转换的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到能量的有效利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从船舶动力装置能量传递中的能量损失和能量利用途径进行分析,并探索减少能量损失以及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船舶动力装置的经济性。3.2动力装置节能的技术途径。3.2.1采用经济性的船型。从目前来看,我国在船舶船型的节能设计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国外采用较多的节能型船型主要有八种,包括球鼻船舶型、纵流船舶型、小水线面双体船、潜水肥大船型、平头涡舰、不对称艇部线性、舵端球船型、球舰船型、等等。但大多数经济性船型都采用有反作用力鳍、推力鳍、桨后固定叶轮等,部分船型中比较喜欢采用可变球鼻舷,其主要原因在于可变球鼻舷的鼻可以自由摆动或是上下移动,通过调节航速和改变球体形状可以有效地减少船舶阻力,从而达到节能效果。但目前我国大多数渔船的船型设计都比较滞后,船型减少阻力性能较差,因此想要提高我国渔船的动力装置节能水平,通过改善渔船船型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船型的减少阻力性能越好,船舶动力装置的推进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船舶动力装置在产生动力的过程中,可以减少能量在船舶自身阻力上的消耗。对于我国渔船的船型改造来说,可以参考国外减少阻力性能较为优秀的船型进行推广。3.2.2提高柴油机的热效率。柴油机是渔船动力的来源,渔船动力装置产生动力的所有能量都来自于柴油机的燃烧和运转。柴油机的热效率可以直接影响到能源的消耗和利用。在柴油机的选型过程中,为了保证船舶动力装置的节能作用,需要对柴油机能量的损耗进行考虑。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渔业企业从国外购买了一些二手渔船,以此方式能迅速解决我国由于技术原因制造不了的鱿鱼钓船、秋刀鱼船、大型拖网船、金枪鱼延绳钓船、金枪鱼围网船的问题,能够快速填补捕捞作业方面的空白。这些二手渔船大部分使用的柴油机都是在国外已经淘汰了的机型,通常来说,这类机型不仅耗油量大,同时能量的利用率也较低,更重要的是这类机型故障的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产柴油机的节能减排机型逐年都有较成熟机型投放市场,对于我国渔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好消息。为了提高我国渔船柴油机的节能水平,需要持续对柴油机的节能减排效果进行设计研究。另外,为了提高柴油机的燃烧效率,还应该对机舱的通风情况进行改善,比如,采取舷外进气措施等。为了减少能源浪费,渔船还可以利用主机余热进行供热和取暖,充分利用主机余热,达到节能效果。3.2.3实现船、机、桨、网的优化匹配。海洋捕捞作业都会遇到复杂的工况条件,因此,渔船主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都会面临十分复杂的运行环境。在部分特殊条件,主机的功率不一定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也有可能发生超负荷运转。而造成这一情况原因除了渔船主机本身的质量外,还和渔船船型、主机、螺旋桨、网的匹配存在必要的联系。从目前来看,我国渔船中船、机、桨、网不匹配现象极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中小型渔船中大约有40%以上的渔船船、机、桨、网匹配不合理,不仅降低了渔船的捕捞效率,同时也为渔船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想要提高渔船动力装置的节能水平,还需要对渔船船型、主机、螺旋桨以及网的匹配状况进行详细地分析和判断,并通过试验为渔民提供可靠的数据,从而帮助渔民对船、机、桨、网进行合理的匹配,从而保证渔船主机以及船舶整体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3.2.4安装水动力附加节能装置。目前国外主要的水动力附加节能装置主要分为七种,包括:进流补偿导管、适伴流导管、导流罩推力鳍组合装置、桨毂帽鳍、桨前扇形整流鳍、整流隔板、不对称船尾线型。水动力附加节能装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改善螺旋桨的进流,从而使螺旋桨的进流更加均匀,有利于减少海水阻力。另外,通过水动力附加节能装置还可以消除或减少船尾的水流分离,以及利用各种导管和鳍可以帮助船舶产生附加推力,有利于提高动力装置的推进效率。据统计,各项水动力附加装置可以减少动力装置5%~8%的能耗。航速的控制是渔船航行综合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渔船的航速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船舶动力装置的推进效率,同时也可以延长渔船主机的寿命,也就是说,有效地控制渔船的航速可以减少渔船的营运成本。目前,国外主要是利用可调螺距螺旋桨对渔船航速进行控制,可调螺距螺旋桨的桨叶角度可以随意调控,因此在渔船主机航速不变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调整螺旋桨桨叶角度改变船舶负荷、推力、以及推进方向,从而提高渔船动力装置的推进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毂帽鳍螺旋桨的显著特征是在毂帽部位安装了若干块平板状的鳍,毂帽鳍螺旋桨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对螺旋桨产生的艉流起到一定的整流作用,从而消除螺旋桨运转产生的毂涡,进而提高螺旋桨的推力。除此之外,由于毂帽鳍螺旋桨在运行过程中其毂帽部位的鳍会为船体提供一定的向上的升力,形成了一个与螺旋桨力矩相反的扭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船舶主机的功率损耗。另外,大量的实验证明,鳍板的数量与螺旋桨叶片数量保持一致效果更加良好,并且鳍板的最大半径不可超过螺旋桨半径的0.33倍,但通常以0.25倍为宜。导管螺旋桨也一种常用的节能装置,其基本构成主要是在螺旋桨的安装一个套筒,通常情况下是安装在船艉下部,从而与渔船船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流线型整体。导管螺旋桨的作用主要在拖网作业中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在拖网作用中,通常螺旋桨的复合半径都较大,而采用导管螺旋桨则可以有效地提供船舶的推进效率,通常来说,可以将船舶的推进效率提高10%~30%以上。另外,采用导管螺旋桨还有一个优点,其主要原因在于导管可以防止螺旋桨被外物缠绕,从而避免螺旋桨发生损坏。总的来说,在实际中应结合渔船工况的特点合理地采用水动力附加装置,从而改善船舶的推进效率、提高船舶减少阻力的性能、减少船舶主机的功率消耗、从而实现海洋捕捞渔船动力装置节能减排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海洋捕捞渔船动力装置节能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动力装置节能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部分节能技术的应用需要渔民投入较大的成本,因此,在缺乏强制性措施的情况下,我国渔民难以自主进行动力装置完善。另外,通过分析发现,造成我国渔船节能性能较低的原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渔船船型的减少阻力的性能较差,二是我国渔船螺旋桨推进效率较差,第三点则是由于我国渔船的船、机、桨、网的匹配不合理现象严重。对此,本文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期望在实现我国渔船的节能减排方面有所用处。

参考文献

[1]郭安托.拖网渔船推进装置水动力性能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6.

动力技术范文篇4

一、市场需求引力

市场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拉动和牵引企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的主要外部动力。企业家福特曾经有一句景点的表述,不管消费者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福特对于市场的差异化需求,采取的是“不反应”策略,而同时采用了大量创新。福特所关注的是市场对于低成本和廉价汽车的需求,福特汽车公司采取的创新策略包括:简化汽车结构,零部件生产的标准化和专业化,采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汽车等等。企业技术创新正是要把握市场需求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需求,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从全球来看,对于高效、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发具有较高技术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立足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二、政企推力

国内外多数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者。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如果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而获得较高的竞争优势,则不仅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持续的税收收入,而且可以解决一定量的就业问题。在IBM公司开发商业电脑是,美国政府曾经主动要求提供资助,后来被IBM公司拒绝了。从这一点来说,政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已经不限于一般的诱导了。

三、技术推力

技术创新往往是是以新技术投入为特点的,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大型机械的发展,而电子技术的投入,推动了机器电子工业的发展。新技术既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惠普公司的碳粉加工技术,推动了其打印设备的创新,可见科技进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而理光公司曾经在光学成像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当它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照相机的生产,形成了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强大变革动力。技术推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一是因为技术总在不断发展,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二是因为技术具有可被利用于新产品的内在特征,从而具备了推动创新的应用价值;三是因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往往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所以,技术推力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竞争压力

市场竞争属于外在动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受到技术推动,往往还与市场竞争相关。Intel公司曾在芯片生产技术上形成了丰富的储备,却没有立即形成新的产品,直到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比如AMD公司更快地推出创新性产品。市场竞争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甚至形成一定的压力感。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Intel公司为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快了推出新产品的速度。市场竞争对企业产生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会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压力是市场机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外部力量。若果说技术推力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基础,那么竞争压力就起到了近乎催化剂的作用。

五、风险阻力

技术创新是一项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活动,国外有关研究表明,不论企业还是其它科研单位的创新活动,都只有少数或者是极少数获得了成功。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渐进式创新为主,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相对较高,但技术创新风险依然存在,创新风险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而强大的阻力。应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方法主要有:(1)加强技术创新立项的审查,控制高风险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会限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2)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借助其基础研发力量,这是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有关技术创新的产权问题需要明确,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活动可能要承担较多经费。(3)与竞争性企业合作研发,共担风险。(4)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可以较为快捷地获得新技术,一般需要承担较高的技术引进费。

六、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由市场需求引力,政府推力,技术推力,竞争压力,风险阻力等。事实上,技术创新的动力系统更为复杂。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引入、合作开发等方式获取相关技术并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

作者:赵永全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茜,刘益.技术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1):154~165.

[2]祝烨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动因分析.管理现代化,2017,(3):242~243.

[3]AdnerRandLevinthalD.Demandheterogeneityandtechnolo-gyevolution:Implicationsforproductandprocessinnovation[J].Man-agementScience.200147(5):611~628.

[4]P.M.Lee,H.M.Neill.OwnershipstructuresandR&Dinvest-mentsofU.S.andJapanesefirms:agencyandsteward-shipperspective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346(2):212~22.

[5]PhilipR.Tomlinson.Co-operativetiesandinnovation:SomenewevidenceforUKmanufacturing[J].ResearchPolicy.2010,39:762~775.

动力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分析;发展前景

在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受到重视,原有的以汽、柴油为燃料的汽车的污染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于是,人们开始研发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有着较好燃油经济及排放性能的混合动力汽车,担当了调节交通和环境以及石油短缺的主要角色,也被认为是当下汽车工业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1新能源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的社会基础

石油的开采和运用,是人类继蒸汽机之后的一大飞跃。石油一度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石油需求量急增,而石油作为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与煤炭一样,只会越采越少,固而出现了油荒。人们已经把手伸向了海洋,然而海上采油,既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也会带来海洋污染,而开采的成本高昂。于是人们把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于是,随着蓄电池技术进步,出现了纯电动汽车(EV),而且能连续运行500km以上。当然,电能耗光后,充电将费时费神,如何解决蓄电池的容量和快速充电问题,将是电动汽车面临的“瓶颈”问题求解。混合动力汽车(PHEV)则显示了显著的优越性。此外,燃料电池汽车(PCV)也显示了其优越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大国,每年以千万辆速度增长。而石油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势在必行。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运用的历史已超过10年,其发展速度一直不尽人意,只是在电动摩托车方面发展迅猛,成了当之无愧的电动车王国。加大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研发,在中国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中国有着数以亿计的汽车消费人群,这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的社会基础。目前,中国在一线城市加大了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扶持力度。随着人们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优越性的认识和扶持力度的加大,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混合动力汽车结构特点分析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能源是两种或多种储能器以及能源或者转换器,同时其中一种能够提供电源。即将传统的内燃机驱动及纯电动驱动方式结合,将电力驱动和辅助动力组合到同一辆车上。辅助动力单元一般会使用发动机或动力发动机。因此,发动机一直处于最佳工作点,从而使汽车减少排放并提高能源效率。同时,蓄电池可以得到发电机的持续充电,进一步减小了蓄电池的容量,提高了车速,加大续驶里程,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混合动力系统根据动力源配置与组合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有利于节能,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具有加速优势,而混联式则集中了串联式和并联式的优点,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在汽车启动时,它的驱动依靠于蓄电池供电的电动机,发动机并不参与驱动。在低速行驶时由蓄电池驱动;在中速行驶过程中,使用发动机作为主动力源,一部分动力作用于车轮,还有一部分动力分配给发电机,由发电机转换为电能驱动电动机。油电混合的双动力系统,可以使发动机以最小的耗损驱动汽车行驶。全速行驶时刻则由蓄电池将电力供给到电动机来进行辅助动力的提供,从而提高了车辆的动力性能。丰田汽车是混合动力汽车的典范,它合理利用动力分配装置和能源管理技术,兼顾串联式和并联式的长处,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随着科技工艺的进步不断发展完善,却仍有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混合动力汽车动力分配装置以及能量管理系统需进一步完善。电池的高比能量及功率的改进。混合动力系统的简单和优化。汽车制造成本的降低。车辆的维修使用的工艺改进等。有专家期待,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数字模型的建立和改进等问题,都是困扰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瓶颈”,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予以突破。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汽车、电力拖动以及自动控制与化学电源的集合。其关键技术包括电池管理、电动机以及电机控制系统、驱动系统控制、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技术、测试和优化等子系统。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在汽车工作时一直处于非周期性充放电的循环中,技术要求较高。一般要求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高的工业密度,从而使其满足加速时所需的较大的峰值功率。研发高性能、低成本、长寿命的电池是当务之急。

2.1电动机以及电机控制系统

电机是混合动力汽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性能质量、尺寸效率都是影响其使用效果的主要因素。目前混合动力汽车上使用的多为直流永磁型、开关磁阻以及交流异步和永磁无刷同步的电机。当车辆下坡行驶或者减速时,电机能够工作并将制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而后储存在蓄电池里,以满足汽车工作的动力需求。

2.2驱动系统控制技术

串联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力驱动为唯一驱动,发动机的运行控制比较简单,只需要根据蓄电池的充电放电情况进行发电或停止的控制。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则需要各个部分的配合,同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需要进行动力系统的模式转换。要维持动力系统总的动力输出,实现力的平稳和连续就需要对动力源和动力输出进行协调控制。驱动系统的控制策略要求具体分析车辆的行驶情况、发动机及电机的转矩特性和电池情况,从而决定其工作模式,确定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合理工况点。此项技术尚需研究完善。

2.3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技术

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以及动力耦合装置都属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总成。它们各自的性能以及配合程度对汽车的使用具有相当的影响。目前上述零部件虽然较为成熟,仍需研究改进。

2.4测试和优化系统

测试能保证汽车安全性,要求全面细致。对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系统设计的科学技术需要合理优化。以期在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诸方面最优组合。就总体而言,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仍有很大改进空间。随着设计和材料及工艺的进步,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有望取得新的突破,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3发展前景展望

动力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新能源;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

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即“智能、环保、安全”,在其影响下,国内外正在积极的开发电动汽车及其技术。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正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主要热点。

1电动汽车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1)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电机的类型和性能比较,工作条件复杂多变,常伴有频繁的启动、加速、减速、怠速等。因此,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应具有高速和大速度范围,高功率密度,强过载能力。四种主要驱动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永磁同步电动机和开关磁阻电动机。直流电机控制简单,早期广泛用于电动汽车的开发[1]。然而,当它以高速运行时,在刷子和转向装置之间产生火花,可靠性大大降低,并且使用寿命也很短。目前主要用于低速、低成本的小型电动汽车。交流电动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可靠性好,成本低,在大功率应用中优于直流电动机,但控制器成本太高,调速性能差。目前,欧洲和美国市场上的电动汽车有很多应用。开关磁阻电机结构简单,调速范围宽,电机响应速度快,控制灵活。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如大扭矩波动和大噪声的缺点。目前,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范围是永磁同步电动机。其功率密度高,扭矩稳定性强,速度范围宽,运行可靠性好。2)混合制动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为了验证所设计的混合制动系统的有效性,考虑到应用成本和工作量等,通常建立所涉及的每个子系统的数学模型,识别驾驶员的制动意图,并在既定的控制策略下使用它。针对不同条件的仿真软件数值模拟,车辆制动性能和能量回收利用率[2]。

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选型与分析

1)串联式。串联结构简单,比较好控制,容易开发。不过它的负荷能力受电动机的制约,因此电动机的体积就会很大,这样才能保证汽车的正常启动、爬升和它的提速性能[3]。从中国开发的试验车辆数据来看,大多数串联电动汽车都减少了排放。燃料消耗量与传统燃料汽车基本相同。爬升和提速功能差一般它们只适合近距离并且载重量小的运输用途。如何提高发动机运作效率以及如何提高车辆爬升和提速性能,是串联混合动力汽车下一步要重点研究的工作。2)并联式。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适用于各种工况,不仅可以在市中心实现零污染,而且可以实现在郊外和传统的内燃机车辆联合完成工作,并联式与串联式相比较而言,并联式的电动机是直接驱动到驱动轴上的,所以就没有太多的动力损耗,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电动机发动与传统发动机发动不同,它做到了扬长避短,避免了一些缺点,效率区减少了车辆燃料消耗和排放;并联控制策略采用电源维护方式,SOC控制在有效安全范围内,使电池寿命变长,波动变小,系统经济性也变得更好。由于车辆包括两个单独的驱动结构,整体车辆质量已经增加。3)混联式。虽然混合型在理论上容易实现最佳燃料消耗和低排放,但是难以掌握具体的发展。一方面,由于混合动力型需要更高功率的复合装置,行星齿轮动力复合装置的机械框架只能以固定的比例分配动力,难以满足系统更复杂的动力复合要求。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混合动力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低排放和低油耗,必须将控制策略设计得大而复杂。目前,混合控制的控制策略普遍较差,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成本很高。高性能动力复合装置的发展,控制策略的优化和成本降低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4]。4)电动轮式。驱动控制系统从传统的机械连接变为电连接,省略了传统车辆所需的一整套机械部件。该车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可通过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直接控制电动轮实现电子差异。速度已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独特方向。目前,电动轮混合动力汽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动机和整车的结构上,新型大功率,高密度电机的开发以及电动轮系统中各种功能部件的集成设计需要进一步深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在汽车领域的科技技术与发达国家比还较落后,现在主要存在高排放量和低燃油性的问题。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是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最积极有效的途径,对中国汽车工业实现飞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目前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并不成熟,还存在众多的弊端,需要我们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本文介绍了四种不同形式的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和控制策略,希望能够极大地帮助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人员。

参考文献:

[1]雷汝婧.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J].时代汽车,2017(6):17-18.

[2]许约翰.试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J].电子测试,2017(11):108+103.

[3]吴昊鹏,王雅坤.新能源汽车技术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J].南方农机,2017,48(6):84.

动力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冷却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通过电力能源取代传统燃油能源,可有效实现能源的节约,减少尾气排放,进一步符合我国节能环保工作的开展。此外,在汽车充电桩设施的布局下,可满足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需求,为电力能源与机械能源之间的转换提供基础保障。但电池装置在长时间驱动状态下,电能与热能之间的比例将呈现出负增长现象,当电池热能的产生高于热能输出时,则将加剧电力能源的损耗,缩减电池装置的使用寿命。电池冷却技术的应用,则可为电池装置进行热量管理,通过不同技术工艺、介质材料等,及时将电池装置产生的热量进行分散,以提高电池生命周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

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概述

所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就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的一种电源。就目前的市场来看,用来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的电源主要包括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燃料电池和锂电池。以下是对几种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所进行的分析:

(一)镍氢电池

这种蓄电池的性能十分良好,具体应用中,可按照高压镍氢电池以及普通镍氢电池来进行划分。在新能源汽车中,该动力电池的主要应用优势是放电功率大、记忆效应小、使用寿命长、可循环使用。凭借着这些优势,这种动力电池已经在很多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这种蓄电池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我国也在其原材料加工方面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因此,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这种蓄电池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动力来源方向。

(二)铅酸电池

就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来看,最具完善性且具备最成熟技术的就是铅酸电池。虽然此类电池在应用中存在技术水平不足、环保效果不佳等的问题,但是这种动力电池依然在新能源汽车中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伴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铅酸电池在技术方面也得到了不断优化,目前,其放电功率已经由原来的20Wh/kg提升到了现在的40Wh/kg,且使用寿命也实现了进一步延长,由原来的放电300次左右提升到了放电4000次以上。另外,当今的铅酸电池回收技术发展也十分迅速,该技术的发展让铅酸电池回收与再利用率超过了90%,有效解决了废弃铅酸电池污染环境等问题。由此可见,此类动力电池的研究正在朝着技术型和环保型的方向发展,而其发展空间也将越来越大。

(三)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它属于一种化学装置,所以人们也将此类电池称为电化学发电器。新能源汽车生产和制造的过程中,燃料电池的主要优势不仅仅是很高的工作效率,同时其有害气体排放量以及噪声污染等都非常小。凭借着这些优势,这种动力电池在当今的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比较西方的很多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燃料电池方面的技术水平目前依然有待提升,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配套设施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技术的设计与研发也存在较大难度。这就需要相关企业、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大力度对此类动力电池进行研究,及时掌握其关键技术,使其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上得以良好应用。

(四)锂电池

伴随着当今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锂电池也开始投入了大规模的生产与制造中。这种动力电池主要是将锂金属或锂合金用作阳极材料,对非水形式的电解质溶液加以科学应用,进而制造的一种新型蓄电池。将锂电池用作新能源汽车中的动力电池,其应用优势将十分显著,通过研究发现,这种动力电池的比功率可以达到1600Wh/kg,比能量可以达到150Wh/kg。另外,在我国电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这种动力电池的各项技术参数也在不断提升。就目前来看,锂电池的一个主要研究与发展方向是聚合物形式的锂电池,此类动力电池可按照三元锂电池以及锰酸锂电池等来进行划分,不同锂电池的应用性能并无很大差别,都可以在新能源汽车中加以合理应用,以此来实现新能源汽车动力的有效提供。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锂电池也是其动力电池的一个重要选择。

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冷却技术分析

就目前来看,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具体应用中,其冷却技术主要包括气体介质冷却技术、液体介质冷却技术、相变介质冷却技术、热电制冷技术以及热管制冷技术。以下是对这几种主要冷却技术所进行的分析:

(一)气体介质冷却技术

气体介质冷却技术,主要是以空气作为热量传输介质,通过热能的热传递效应,令电池组实现降温处理。从整个构造来看,以空气为基础的介质在实现冷却功能时,整体结构较为简便,且机械化运作特点无须占用过多的资源,提高后期维护质量。通过对电池组所产生热力能源,界定出热量预期传递指标,保证系统在实现某一项功能指令时,可针对舱室以及不同结构进行针对化的热管理,进一步确保空间降温的时效性。从工作原理来看,气体介质冷却主要是依托车厢内风机设备或与空气调节装置相关联的机构为载体,实现能源的热传递:外部空气→风机→车厢空气调节装置→车身(动力电池组)→排气系统。从目前技术研发形式来看,受到汽车结构、汽车动力等方面的影响,在对气体介质冷却技术进行参数界定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科学家通过电池组外部空气流通速率,对电池组在车辆内的空间布局进行设定,以得出电池冷却的最大效率值;通过强制冷风处理模式,对电池组进行均衡式降温处理,在均匀性的冷却机制下,可对发热点进行均衡式降温,以提高实际降温速率;通过流体力学界定出不同气流层在实际导出过程中,气流分层与电池温度输出比值存在的线性关系,以得出不同送风形式对电池组温度所造成的相关影响。[1]

(二)液体介质冷却技术

液体介质冷却技术是以液态物体为介质,通过热传递实现对电池组的降温处理。与常见的气体介质相比,液体介质具有更高的比热容,且同体积吸取的热能较多,可有效提高系统换热效率。按照工作形式来看,液体介质的冷却可分为接触型冷却与非接触型冷却两种。接触型冷却是指电池组与冷却液体直接接触,通过将电池模块沉浸到液体中,令液体对电池组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无差别吸收,以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非接触型冷却则是指在电池组周围设定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冷却装置,液体通过在冷却装置中的循环流动,吸取电池组所产生的热量,这样一来,便可最大限度地对热量进行传递,此类冷却机制无须液体与电池组之间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冷却工作的稳定性效用。一般来讲,冷却介质多为乙醇物质、水的混合物。对于液体介质冷却技术的发展形势来看,液体冷却大多是以剂料组成、冷却结构等为主,通过介质与结构的同步优化,令整个冷却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乙二醇为介质的液体冷却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通过介质的多次循环,令整项温度调控实现规范化运作,这样一来,便可最大限度增强系统冷却效率,令电池组在固有极限值之下实现高效率运行。目前,液体冷却技术的实现多以冷却组、管道、液体介质流量等为主,通过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设定,分析出在某一类运行工下,液体冷却技术在具体落实中呈现出的功能属性。我国学者通过分析氢氟醚介质与其他液体介质之间的冷却效率,得出在同等对流传热机制下,液体介质发生相变所产生的冷却效能,可将整个温度维系在35℃~38℃的恒定范畴内,这样便可在冷却介质的冷却循环内,确保电池组温度值的降低呈现出恒定状态,以此来增强电池组的实际应用性能,保证其在固有生命周期内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然而,液体介质冷却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使用劣势,例如,非接触冷却工艺所搭载的金属设备,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将对系统能量产生一定的消耗,降低电池能源的供电性能;接触型冷却工艺在运行过程中,如果电池外部结构产生破损,将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为此,在采用液体介质冷却技术时,必须从多个角度分析出当前工况操作形式下,冷却技术所能达到的最大冷却效果,然后结合汽车运行原理,真正实现节能化操作,增强电池组的使用寿命。[2]

(三)相变介质冷却技术

相变介质冷却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电池冷却工艺,其主要是通过相变材料,对当前系统存在的温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界定出不同操控工序下,能源转换所应具备的消耗值,然后结合材料本体的可塑性能,对电池组所产生的能量进行转换与释放,以保证电池组运行的稳定性。从技术发展形势来看,相变介质冷却技术的实现可进一步提高电池组的温控性能,整个系统所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吸收与传递实时导出到外部,以提高系统热传递系数,为汽车稳定运行提供基础保障。与此同时,以相变介质为驱动的冷却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摒弃复杂的驱热系统,即为无须风机设备的驱动支持,便可实现低成本运行。此外,相变材料的应用,可有效解决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令电池组实现整体均衡化降温。我国学者采用泡沫铜—脂肪烃蜡油作为管理系统,对新能源动力汽车的锂离子电池损耗情况进行模型建构,以验证不同工况下,冷却系统在具体实现某一项冷却功能时,其所能达到的最优比值。经过实践表明,以泡沫铜—脂肪烃蜡油为介质冷却系统,其所产生的性能参数明显高于空冷系统,且在低温条件下,电池工作所产生的温度系数呈现出离散属性,并且温度差值更为平均,局部发热问题的产生概率极低。国外研究学者则是在电池组上设定PCM模块,通过系统自动化监测,当电池组达到一定数值时,相变材料本体所设定的温度系数将随着系统温度的提升对热量及时导出,且此类温度变化进一步反映出材料的可塑属性,令温度在固定指标下得以散热处理。

(四)热电冷却技术

热电冷却技术主要是以电子元件为载体,通过热电发生反应,使得电池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进行电能转换,这样便可将余热当成是能源的重要驱动,进而作用到设备制冷器装置中,进行散热处理。国外学者针对热电冷却技术,研发一种热泵供给系统(BTMS),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锂离子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出的放电属性,得出在恒流放电模式下,锂离子的放电速率建模参数显示,与预设的热响应、能耗等相符合,其也证明了BTMS的可应用性能。Esfahanian等人则是在原有的热电技术上进行优化处理,通过空冷热原理的应用,进一步得出空间制温体系。在实践表明下,动力电池的外界环境如果高于42℃时,则电池温度将自动进行恒温处理,以保证电池组在35℃的最佳工作状态下。我国学者在原有的热电制冷技术之上,提出制冷器与热管理系统相结合的规划,通过实践证实,在恒流的放电频率下,制冷器可将电池组的温度恒定38℃以内,且作用到不同串联电池组上,其所形成的温度差值低于1℃。对于热电制冷技术来讲,在不同设备载体中,其均需要对电池组本体进行一个恒温设定,这样才可最大限度保证在生命周期内,电池组使用寿命的最大化。

(五)热管冷却技术

热管冷却技术是通过填充相变介质的密封空心管装置,经由蒸发机构、冷凝机构,对电池组所产生的热能进行一系列的循环转化,实现制冷。热管冷却技术的工作原理,在运行过程中,以蒸发机构对电池组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然后将此类热能作用到空心管内的液体介质中,使内部液体汽化。当液体汽化时,其所产生的气体将在密封空心管内产生一定的反作用气压,气体在下降势能的作用下,将导入到冷凝机构中,经过冷凝机构的液化处理,将把蒸汽机构所产生的气体转换为液体,然后经由循环装置流回到蒸发装置中,进而为后续汽化—液化的循环提供反应介质。从具体应用形式来看,热管冷却技术大多集中在模型优化体系中,即为以性能为主导的模型评价,通过各类数据信息的整合,界定出不同反应介质下数据参数与实际参数所呈现出的误差值,这样便可通过数据信息反映出热管冷却技术的冷却效果。对此,国外学者通过实验平台,分析出在单管热冷却技术下的锂电池冷却效能,通过不同温度的测定下,得出采用低流量的冷却环境,可更加快速地实现降温,这是由于同一阶段的低温环境中,冷却机构可更为容易吸收热量,且温差效果不会对固有温度指标造成较大的影响,以确保温度的精度控制。我国学者则是通过对热管长度、内部机构组成、喷雾模式等方面,分析出不同工况下电池组的冷却效率,通过实践研究表明,界定出热管长度、喷雾指标与电池组冷却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即为热管长度越大、喷雾效率越高,则电池组的冷却效率越快,但上述两种反应模式的优化,将占据较大的空间资源、能源耗用资源。部分学者研究热动力电池下不同冷却技术的实际应用性能,通过分析比对,查证出冷却性能高低依次为热管冷却技术>液体介质冷却技术>空气介质冷却技术。在热管冷却技术的支持下,电池组的最佳温度可持续更长的时限,且不同电池组的温度差值较小,以增强电池的实际效能。

结语

综上所述,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运行的驱动部件,通过电力能源的中枢供给,为汽车运行提供动力。对于整个电力供给系统而言,汽车动力电池在供应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消耗性,其所产生的热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耗损电池组装置的使用寿命。对于此,必须针对使用形式,分析出不同冷却技术的应用属性,进而为整项冷却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蒋乐,张恒运,吴笑宇.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散热技术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9,57(12):19-22.

动力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热能工程;动力工程;节能技术

充足的能源供给是促进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就当前的能源格局来看,天然气、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占据整个能源使用率的90%以上,但是这并不是长远之计,毕竟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被消耗完的一天。故而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当前重要的节能措施,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当前用得较多的方式,本文将对热能和动力工程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采用的节能技术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促进新能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热能和动力工程的装置

1.1热能装置。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热能装置不仅被利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在生产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作用,对生产和生活都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热能装置进行深入了解能够明确其操作的具体流程,这有利于促进热能装置的使用[1]。当前的热能装置在使用时需要通过燃烧燃料来保证热量供给,进而通过热能装置和其他技术手段的共同作用将热能转化为有效的机械能,通过燃烧和其他技术一起工作的热能装置叫做热能动力装置,最为常见的热能动力装置有两种:a)依靠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气进入发动机内,进而促进了其他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并能够进行循环使用;b)将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技术手段注入到相关液体中,并将液体汽化后所产生的蒸汽导入发动机,以此方法促进热量之间的传递和转化,进而达到热能被转化使用的目的。1.2动力工程装置。动力工程是一项针对能源转换、传输及利用的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降低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而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相结合,除了能够推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外,还能更加高效地利用核能、风能及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动中国动力工程的发展[2]。当前的动力工程大多应用于火力发电厂,火力发电厂在生产电能时,需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确保热能能够及时转化为电能,在此基础之上使热能与动力工程能相互作用,进而为输送电能发挥出其该有的作用。

2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现状

2.1节流调节环节存在的问题。中国当前的发电厂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节流调节环节容易出现问题。当发电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会造成很大的能源消耗,这种情况不仅降低了发电质量,而且使电厂的生产效益也受到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节流调节最适宜用在容量定额较小的设备中,当设备的电荷超过规定所能承受的负荷时就会使设备数量减少,进而导致电压的最大值比额定的数值小[3]。因此,在节流调节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导致电能的输送质量不达标,进而使供电系统不稳定;与此同时,热能也被用于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及石油工业,鉴于热能被广泛使用,要重视热能及动力工程的使用,以期其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满足人们的需求。2.2出现湿气损失。在使用热能供电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湿气损失严重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为以下三点:a)水蒸汽在膨胀过程中会形成小水滴,当这样的小水滴汇集过多后就会影响蒸汽的整体性能,进而出现蒸汽损失的情况;b)蒸汽移动速度高过小水滴的移动速度,此时移动速度较慢的小水滴会严重影响蒸汽的整体性能,从而导致湿气损失;c)小水滴的积累量过多时会对主流的流动过程造成干扰,这种情况不仅会造成湿气损失,而且会造成能量消耗,造成浪费,而且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加大对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投入有利于避免更大的能源浪费[4]。2.3热能与动力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加大对热能和动力工程的投资力度,在促进热能与动力工程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使热能与动力工程给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影响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即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热污染及放射性物质的伤害[5]。空气污染主要表现为发电厂、工业发展、暖气使用及汽车尾气排放等方面;噪音污染主要表现在发电厂或工业发展过程中所使用设备而产生的噪声污染,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热污染主要表现为加重温室效应,因为热量的产生和使用过程中会造成热量泄露,加重温室效应;放射性物质的伤害大多表现在核能的使用上。因此,在进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使用过程中要重视这些问题,必要时还要进行改进,以期其能更好地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在不需要消耗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热能与动力工程才是我们需要发展的方向。

3促进热能与动力工程节能发展的措施

3.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就中国当前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热能与动力工程要促进与其相关的产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改进,进而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还要积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及促进生产质量的提升为重点来进行一系列改进,对于那些过时、消耗能源较大的产品要及时淘汰,对于较为陈旧的工艺技术要引进先进的设备弥补,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要加快淘汰过时产品的步伐,加快引进与使用新技术,在满足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提高生产质量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6]。3.2促进技术创新。对中国当前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而言,除了要促进相关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外,还要促进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例如在电力产业及钢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技术创新能够很好地避免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劣势,进行及时更新、改进及提升,能够很好地把握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为发展技术性较强的平台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而且将技术创新发展作为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的重点内容[7],能够促进热能被高效且循环使用,这就为开展节能减排、能源替代技术及再利用技术的发展提供发展基础,以此进行全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使用来提高生产效率,为减少排放和保护环境做出努力,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率。3.3选择适合的调频方法。热能与动力工程之间能够进行能量间的相互转化,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热能的出现为动力工程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动力工程的工作过程又促进了热能的转化,而被利用了的热能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离不开动力工程的支持,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运用过程能够保障电能的输出质量能达到人们的需要,同时也能减少能源和环境的消耗。由于用电系统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造成电负荷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当中,因此要对此进行设定出一套适合的调频方法,以此促进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恶劣条件下也能正常工作,进行良好的配合,以维系发电厂正常工作。然而不同的调节量,相应的发电机组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在不同的调频范围要设置特定的调频方法,进而保障供电系统的稳定发展[8]。但是万事没有绝对,在某些地方要进行调频方法的改进,有选择的进行二次调频能更全面等保障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采用一次调频与二次调频相结合的办法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也能实现热能与动力工程在发电厂中的作用。

4结语

在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延续稳中向好,工业增加值、基础设施投资、外贸出口等关键指标增速回升,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新技术及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工业品市场价格回暖,企业生产形势好转的大环境下,拉动全社会用电量较快增长,同时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消纳。当前中国对热能和动力工程的使用基本与工业化进行了结合,但随着需量增加、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重视,开始对节能和环保有了要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热能与动力工程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运用缓解了能源消耗的巨大压力,促进了人们对于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在动力工程的支持下,各大能源的使用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工程系统集合了机械、电子、电气、液压、计算机等方面的内容,这就为节能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大力开展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全面地利用热能与动力工程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便利,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促进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为降低能源的消耗和节能工作保驾护航,为环保出一份力的同时也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旁升.简议热能动力联产系统的节能优化技术[J].大科技,2016(35):305.

[2]王昱程,陈泽粮.热能动力联产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7):45.

[3]杨峰.试述热能动力联产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J].城市建筑,2015(27):284.

[4]李长龙.关于热能动力联产系统节能优化的分析与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0):1480.

[5]王耀翔.发电厂热能动力系统优化与节能改造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7(3):93.

[6]孔庆亮.探讨火电厂热能动力联产系统节能的改革[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7):2390.

[7]康俊清.热能动力联产系统节能改革[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4):640.

动力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热能;动力;节能

随着国家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已逐渐濒临临界点,为了保护能源的存在,同时,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开发新能源成为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热能和动力工程作为新的替代能源,已经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其可以有效减少能源的损耗,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缓解人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同时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1]。

1节能技术重要性

从我国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构成比例来看,通常采用不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能源使用方式,包括煤炭、石油等,而在不可再生能源大量消耗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开展节能技术,具有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新型能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另一种宝藏,风能、太阳能、热能等自然能源的出现,为人类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展望。同时,节能技术的推广,可以保证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从而缓解日益加重的环境问题,使得企业发展效益与经济环保效益得到双重保障[2]。

2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

2.1热能损耗

从热能与动能工程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该工程通常存在于发电厂之中,在发电厂设备运行过程中,受到运行设备影响,导致发电厂在热能出现故障。受到影响的发电厂设备,会导致发电厂的经济收益降低,同时会造成发电量减少,影响发电质量[3]。热能与动力工程在发电厂使用过程中,由于热能与动力所形成的损耗超过了实际设备需求,导致设备所传输的电力不符合国家要求,从而损害了供电系统的安全性,阻碍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2.2能源流失

通常情况下,热能与动力工程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造成热能损耗严重,可以通过节流调节来调整设备参数,降低负荷承载,但是发电厂普遍通过控制汽轮机功率,作为主要调节电力输出的方法,但同样会造成大量能源流失和电力质量损坏,导致发电厂节流调节工作效果并不明显[4]。在发电厂运行过程中,热能与电力工程对节流调节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并没做出科学的整合,使得整个系统工程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运行数据和指标参数,导致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际运行不够全面,而将发电厂与该工程相结合,出现矛盾冲突,二者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从而使得一个发电厂内有两套互不相干的系统,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流失,影响整个电厂的运行效率。

2.3环境污染

在热能与动力工程推行过程中,由于出现时间较短,导致部分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尤其以环境问题最为严重。该工程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废气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工厂运行带来的噪音污染,还有热污染放性物质污染等。在热能转化为动能过程中,会出现放射性物质,该物质对人体影响较大,不仅使得场内工作人员身体受到限制,还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发电厂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设备老化,造成热能流失或泄漏,使得温室效应加重,同时,对周围企业与附近居民的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5]。

2.4湿气损耗

与其他三项热能与动能工程问题相比,湿气损耗问题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在应用过程中影响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发电厂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长时间的运行会造成水分蒸发,从而在机器表面或关节处,凝结出一层层小水滴,经过长时间运转后,水滴大量凝聚,从而形成对设备的渗透,导致设备出现故障,影响发电厂的工作运转[6]。其次,由于水滴凝聚过程中可以通过停工擦拭的方法解决水滴带来的危害,但是水滴运行速度与蒸汽运行速度并不一致,蒸汽速度远超水滴行程速度,同时无法通过人工清理解决蒸汽问题,高速运转的设备在通过蒸汽熏陶后,会产生湿气,受到湿气影响,设备运转速度降缓,严重时会造成机器损坏。最后,湿气的大量形成会出现热胀冷缩现象,同时湿气的运行方向和速度会对设备产生严重影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直接造成热能损耗,使得机器设备运行动力不足,无法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对热能与动力工程应用的负面影响。

3优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技术措施

3.1优化产业结构,应用节能技术

优化热能与动力工程,需要增加节能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打造更为合理的热能与动力工程节能技术措施。首先,推动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要注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系统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更好的使用节能技术,增加发电厂设备运行动力,提高发电功率,从而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其次,热能是通过动力工程技术所完成的能源转换,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时,需要对生产服务业能源进行结构升级,打造更为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并且及时对生产设备进行处理,采取更换或维修升级的方式,淘汰与生产效率不相符的劣质机器,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优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技术。最后,节能技术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建设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程的利用率,通过运用新型节能技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对先进设备的应用,提高工业生产产能,解决能源与动力方面所产生的问题。

3.2选择调频技术,保障健康发电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一种新型能源转化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但在该项工程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能源流失现象。因此,为了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同时也是为了使热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需要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作人员,选择合适的调频技术,从而为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作带来技术支持。首先,为了维护发电厂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是为了降低工程运行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需要采取新型调频技术,在预防环境污染的同时,保障发电系统正常运行,从而避免人们在用电时,受到其他因素影响,造成对该项工程满意度降低。其次,由于发电厂各项装置构造不同,导致不同的发电厂所能承载的电负荷存在差异,为了维护发电厂正常工作,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作人员,需要设置多项节能调频技术方案,结合发电机组实地情况,因地制宜的设置电量调节度,保证能源损耗,始终维系在合理区间之内,并且在不同调频段设置特定的调频方法,简化调节手续,为发电厂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参考,继而保障发电厂中的各项设备健康运转。

3.3完善回收系统,促进节能减排

热能与动力工程出现时间较短,因此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吸收及应用特点,及时进行改进和创新,因此,节能技术的主要研究面,就在于如何实现热能的高效循环利用,以此保证热能与动力系统得到优化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的要求。首先,在发电机组正常运转过程中,由于调频技术并未得到广泛推广,因此有可能会造成发电机组运转功率降低,而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发电机组需要该工程提供热能,通常情况下,发电厂通过锅炉进行热能供给,而热能工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便是废物回收,包括废水回收,废气回收以及降噪处理等。其中废气回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废气的排放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会激发温室效应的严重程度,从而引发废热现象,为了减少废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完善回收系统,充分发挥节能技术的优势,在进行锅炉废气回收时,可以采取二次循环利用作为主要应对方法,通过设立相应的预热程序,回收气体排放,在锅炉内部形成循环,既能保证锅炉热量,又能使废气在循环利用过程中,消耗其有害物质,实现锅炉废气二次循环利用理念。其次,废水处理同样是我国热能与动力工程节能技术的难点,直接进行热力废水排放,不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在某种程度上,大量浪费了水资源,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可通过废水回收研究,合理的进行污水改造,最大限度的保证水资源再利用,提升节能,在热能与动力工程的重要性。

3.4安装去湿设备,避免电能损耗

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应用过程中,发电厂通常采用热传递原理,而在热能转化过程中,会出现大量水珠与蒸汽,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水珠的出现消耗了热能,增加了热能的消耗程度,同时也影响了电力的输出质量。因此,为了提高电能的利用率,预防湿气对设备的影响,发电厂需要选择安装新型去湿设备,加强对热能与动力工程运行过程中的监管,从而有效避免湿气的产生,增强电能利用率。

4结语

综上所述,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技术使用,可以有效提高热能的利用率,同时,降低热能转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保证资源的可利用性。因此热能与动力工程建设人员,需要完善建设设备,充分了解节能技术,从而降低热能与动力工程运行过程中带来的能源损耗,提升工程质量,充分发挥节能环保的工程特性。

参考文献:

[1]崔骞丕.火电厂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技术探讨[J].科学与财富,2020(01):79.

[2]吉庆,王文佳,赵华强,等.初探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01):820-821.

[3]杨泽一.节能减排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冶金管理,2020(11):207-208.

[4]郭启元.热能动力系统优化与节能改造分析[J].门窗,2020(2):10.

[5]李子淳,耿文广.畜禽粪便干燥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79(19):19-21,23.

动力技术范文篇10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的开发。能源是自然中能够进行能量传递,同时转换为人们需要的能量。自然中的能源,能为人类社会带来基础物质。动力工程中研究的问题,就是将能源进行最大限度转化和利用的问题,使有限的能源在利用过程中,能够提升其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自然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主要是针对传统能源进行利用,对新能源进行开发的过程。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提升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第二,开发风能、核能等新型能源。这两方面都涉及到我国科技领域中的节能技术。

2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1)在传统能源工程中的应用。节能技术在传统能源工程的应用中,主要针对的是煤炭资源。我国的煤炭资源产量丰富,煤炭中也含有十分高的能量。但是,煤炭的燃烧会产生许多对人类有害的碳化物和硫化物,同时,煤炭资源内部含有的硫元素排放到空中容易形成酸雨,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节能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对煤炭资源进行改造。改造中要求对开采出的煤炭资源进行脱硫处理。处理后的煤炭不仅可以减少对空气与环境的污染,还能够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节能技术中要求,使用煤炭资源的企业,需要设立气体收集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及时的对排放气体进行检测,收集对大气有害的气体,提升节能减排的效果。(2)在石油能源中的应用。石油能源的使用历史虽然没有煤炭资源的使用历史悠久。但是,石油能源在现代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具有超乎想象的能源功效。然而不得不肯定的是,石油资源同样属于一次能源。石油资源会随着人类社会需求量的增多而不断减少,最后导致石油能源枯竭。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在使用石油能源的同时,对石油能源进行保护,具有节能意识。与煤炭能源不同,石油能源属于清洁能源,其燃烧后的产物不会对环境造成实质性的影响。针对此类能源,可以寻找其能源的替代品。比如甲醇和乙醇等。替代物是可以通过人为来生产的,符合节能技术中的持续发展思想。(3)在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能源的开发,可以有效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当今已经开发出的能源种类很多,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每种能源的使用,需要符合当地生产情况进行有效率的使用。同时,节能技术在其中的应用,需要动力工程技术能够将其矿产资源和新能源,转化为人们需要的热能、核能等,再通过相应的技术,将其转换为动能。

3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的几年来,牺牲的是我国的资源和环境。为了尽快扭转这一局势,致力于减少环境的污染,提升能源的利用率等工作刻不容缓。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当今人们的基本要求。面对此种形势,我国必须加大对节能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另外,还要大力开发新能源,环节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改变能源短缺的现状,将我国的科技与经济齐头并进。如今,我国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理,对能源的开发与使用进行了研究。许多新型能源的开发也得到了国内各大企业的支持,新能源将慢慢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能源与动力工程节能技术,将大程度的改变环境污染,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的提升。

4结论

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极大节约各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效率,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针对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是从能源与动力工程概述入手,对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包括在传统能源工程中的应用、在石油能源中的应用、在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等重要内容。最后,本文对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展开了论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节能技术应用水平提供一份借鉴,使节能技术能够在我国大力发展。

作者:周林元 单位:新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利平.知名的化学工程、燃料电池专家我国燃料电池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十一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家组成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燃料电池工程中心总工程师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J].功能材料信息,2010(04):3-6+2.

[2]唐易达,唐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5(2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