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时间:2022-12-14 03:04:47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何培养高素质、有能力的新型农民以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成为了关键问题。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培养高素质、有能力、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关键在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农民的自优势,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农村人力资源的定义。研究农村人力资源首先要明确其定义,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明。各个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农村人力资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将引用李禾俊、赵京两位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源提出的定义,即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人口总体中具备能够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通过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医疗卫生等方面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和发掘人力资源的潜在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高速和健康发展。2、农村人力资源现状。(1)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农民,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农民会逐渐实现农村到城镇的转移。但是,由于农村人口现实基数大,再加上人口的逐年增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还将大大增加。(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比例失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第二、三产业,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在逐渐下降。但就整个农村劳动力结构比例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仍然占了很大的比重。另外,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且以青年男性为主,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女性和老年人的比例增高。(3)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差。人力资源的素质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身体状况良好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等方面。特别是国家不断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事业更是为农民的好身体提供了保障。但是,相比较城市的整体水平而言,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与城市劳动力资源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在农村贫困落后地区,农民仍然面临着生活条件较差、物质资源缺乏、医疗设施简陋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民的身体状况。总的来说,我国农民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在文化素质方面,我国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较低。主要表现在:受教育水平偏低,初中学历及初中以下的人口仍占较大比重;文盲数量较大,在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仍然存在;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4)农村劳动力就业难。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由于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专业技术水平较差,再加上户籍制度等各种制度因素的限制,导致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劣势,绝大多数只能从事城市中较底层的工作。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教育的投入必不可少。(1)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国家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但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还没有得到全面普及,青少年失学、辍学现象较为严重。青少年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来源,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决定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学质量,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做好学生、家长思想教育工作,帮助有困难的家庭,减少学生失学、辍学现象,全面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2)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有能力、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对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农业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更广泛地适应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职业需求,并且能够帮助农民工改善在城市就业的职业层次,即从低技能、低水平、低待遇的职业向高水平、高技能、高待遇的职业转移。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政府要继续加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各种层次、类型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水平,促使劳动力充分就业。(3)大力开发农村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专门人才和扫盲为主要任务,以农村成人为对象。通过农村成人教育活动,不仅可以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文盲率,提高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专门知识的培训,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农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村成人教育应做好各种层次的培训任务。一是扫盲教育。针对农村中文盲、半文盲成人,教育以文化基础知识为主,以及简单的农业技术、技能;二是普及教育。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主要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基本法律知识等内容。三是提升教育。对象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以培训现代农业技术知识为主,让他们成为农村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力量。2、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好的身体素质是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条件。因此,建立和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为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关键。(1)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各尽其职,分工协作。政府应整合农村现有医疗资源,统一规划,加大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村卫生机构的布局,让农民就近就医,解决农村看病难、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另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专业医学人才加入农村医疗队伍。对于现有的医务人员,应组织进行专业培训和交流学习,提升业务能力,优化医疗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农民就医质量。(2)加强各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建设,包括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扩大救助制度和新农合的覆盖范围,让所有农民都能享受到各种制度保障的权益。另外,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科学的缴费标准、补偿标准和补助范围等,保证农民病有所医。3、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规范劳动力市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1)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让农民实现自由流动,并能在城市中长期合法生活,享受与市民平等的待遇。另外,政府要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向农民工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帮助农民工实现高效就业,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2)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应逐步完善农名工子女的教育政策,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纳入制度体系中,享受同等的保障权利;将农民工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中,使农民工能够参与城市社会生活。(3)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监管,要求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就业劳动合同,并且按照合同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将通过法律手段坚决清理和制止;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以解决后顾之忧,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禾俊、赵京: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5.

[2]张艳: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韩福明、黎鸿雁、张敬辉: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及成因[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

[4]刘文竹、江东权:浅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

[5]李美燕、吴秋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2007.

作者:周文静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