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劳动与社会保障

时间:2022-10-29 05:07:0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劳动与社会保障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技术,使农村建设向城市化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农村发展问题显露出来,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其中最关键问题就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劳动与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新农村建设中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措施,以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问题

新农村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方面的主要内容,而劳动与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基础,所以相关人员要重视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进而繁荣农村经济。

1新农村建设中劳动与社会保障存在问题

1.1土地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问题一直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性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生存的最基础保障。但是进行新农村建设往往会征收和使用很多农用土地,使农用土地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一些自然灾害也频繁出现,使很多农民感到无法适应。此外在农村普及先进技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需要一定的时间缓冲才能得到实效。在此基础上,若要使农民的生活拥有足够的保障,就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尽快完成农村生产力的转型,进而从根源解决土地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2就业问题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就业问题都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我国人才市场层次很不合理,严重缺乏高端的技术人才,并拥有过于饱和的低端型技术人才。这就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就业问题十分严重,急需解决。对于农村而言,剩余的劳动力大多是职业素质较低的低端人才。在此情况下,政府要充分发挥整体调控的职能,全面了解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术与职业培养,让农民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有属于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难就业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现象,并提高农民收入,进而繁荣农村经济。

1.3文化建设问题

新农村建设整改的方向要全面,不仅要包括土地与就业方面,也要注重农村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农民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此,政府要重视与文化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相关人员要组织农民参加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加大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自主提升自身的精神修养。

1.4养老保障问题

对近几年农村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导致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总趋势,农村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而如果老人不能得到帮助,老人的基本生活将很难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国家要重视养老保障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各级政府也要依据实际的情况建设养老保障体系,全力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也让在城市务工的青年没有后顾之忧。

2改善新农村建设中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措施

2.1提高农村失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

农用土地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很多农用土地被征用为建筑建设用地以及工厂用地。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用土地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现象。所以政府要重视失地人口的生活问题,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降低新农村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2.2为剩余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

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生活有最基本的保障,所以为农民提供生活岗位是当前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内容。而要让农民在工作过程中拥有合理的待遇,就必须使农民拥有足够的职业技能。因此,对为剩余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至关重要,政府要重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

2.3建设良好的新农村氛围

若要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最直观的做法就是为农村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这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鼓励相关人员积极投入到农村建设中来。

2.4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利国利民政策,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要重视相关政策的指引,缩小农村与城市经济的差距。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建设过程中将会出现很多问题和挑战,其中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全力解决相关问题,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从而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宏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J].商,2013(20):365.

[2]傅远佳.构建和谐农村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J].行政论坛,2006(4):72-75.

[3]郭月.浅议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问题与措施[J].南方农机,2018,49(1):83+88.

[4]杨团.中国新农村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J].学习与实践,2006(5):99-108+1.

作者:夏雨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