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学风建设论文

时间:2022-05-11 05:05:46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学风建设论文

一、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财经类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师风教风尚需改善

1.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在“任课教师中有老师常安排课后辅导答疑”的调查中发现:选择“非常符合”的同学仅有6.8%,选择“不太符合”和“极不符合”的同学共有62.15%。另外,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太“注重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和不太“关注最新学术动态,重视教学方法改进”。可见,教师治学态度还不够严谨,没有很好发挥教书育人作用。

2.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在“教师学术能力”的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教师总体“学术水平高,认真致力学术研究”的占6.82%,而认为“学术水平较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的占20.55%“,学术水平一般,有一定学术研究”的占27.45%,认为“学术水平较差”和“几乎没有什么学术水平”的加起有45.18%。可见,当前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提高。

3.授课方式不够创新。在“对教师教学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只有8.01%的同学认为“教师教学生动活泼”,却有44.5%的同学认为“教师上课枯燥无味”。在访谈中,不少学生反映:希望教师能改进授课方式,不要老是背书式的教育,多利用新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多进行案例分析与模拟操作,多一些走进企业、社会的实践教学。可见,教师授课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才能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学校教育教学急需改革

1.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在“参加校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情况”的调查中发现“:直接参加(作为竞赛者或活动参与人)”的同学仅有19.6%,“间接参加(作为活动和竞赛的观众)”的同学有32.74%,“直接和间接均参加过”的有16.88%,而“直接和间接均没有参加过”的同学高达30.78%。另外,参与过创新基金课题申报和发表过专业论文的同学只有25.4%。可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学术活动积极性不高。

2.支持系统有待协同。“对学校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总体评价”的调查中发现:认为“活动缺乏调研和协调,各个部门都在组织活动,使大家疲于参加过多活动”的同学占44.92%,而这主要是因为各部门没有进行协同,忽视了学生对自我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和社会对财经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3.教学模式还需改革。在“对学校教学模式的评价”的调查中发现:认为学校教学模式“好”的同学仅有8.27%,认为“一般”的同学有32.05%,而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同学加起来59.68%。另外,在访谈中,不少学生反映学校考核方式单一,忽视了学生个性与创新潜能;学分制没有贯彻完全,选修科目范围小;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用人不能很好接轨,因此教学模式需要改革。

二、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财经类院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先导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大学的灵魂。财经类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来引导学风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为目标。根据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就是要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立足经济管理领域,树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科创能力、融合多元文化、具备良好人文素养、拥有扎实财经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经济市场、了解现代经济运行的财经类创新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财经类院校还要认真总结自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构建多样化的财经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成长成才,进一步推进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管理学创新实验班或者创新基地班的建设,积极探索更快更好培养高素质财经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和机制。

(二)落实学校管理运行制度是基础

“从严治学、从严治校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学风建设仅仅依靠师生自觉效果肯定不佳,因此,我们要改革和落实学校管理运行制度。一方面改革教学机制,构建以创新和探索为主的研究性与实践性教学,拓宽选修科目范围,要求名师、名教授多作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作为其科研年度考核的一项指标;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有效管理模式,如以积极创建“学习型寝室”为抓手,在寝室内开展“比、学、赶、帮、超”相关学习促进交流活动,从而形成“室风正,学风好”的氛围,然后“以寝室学风建设为突破口辐射到整个班级和学院”。此外,我们还要落实纪律处分制度和考试管理制度,对课堂出勤情况差和考试违纪的学生除应有的教育和引导外,加大和严历执行处分力度,而且做到公正对待、公平处理、公开通报,以此对其他同学起到警戒作用;对教师出现泄题漏题、学术造假、教学事故等也必须严肃处理。

(三)创新学生评价激励机制是保证

科学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保证。

(1)创新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考核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闭卷、开卷考试,推广教考分离,多采用口试答辩、企业面试、模拟操作、学术论文、个案分析报告等创新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以学业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固然学业成绩很重要,但实践证明仅仅成绩好并不受用人单位的喜爱,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德商好、智商高、情商强”的财经创新人才,那么评价学生时应该按照这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2)创新学生奖惩激励机制。我们要充分发挥奖助贷勤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将学生学习情况纳入评选或者申请的条件中,改革奖助学金评定方式和表彰方式,做到高度重视、严格把关、程序公正;加大学生科创奖励和资金支持,专门设立资金高额奖励和资助科创活动和学科竞赛。

(四)激发学生积极自我学习是根本

创新人才培养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给予他们学习自由、时间自由、发展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一,尊重学生兴趣选择,根据专业特色成立各种学习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思考质疑,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其二,学生课程选择和学分获得方式多样化、灵活化,压缩学生课堂学习时间,以便学生合理安排自主学习和实践。其三,建立产学研课外基地和国际经济合作项目,提供广泛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及早了解社会实际,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实干的紧迫感。其四,成立朋辈帮扶团和校友帮扶团,让学生多与高年级优秀学生和优秀校友接触,使学生们有榜样、有楷模,更加积极地开展自我学习。

(五)加强教师师风师能教育是关键

教师的师风师能对学风建设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是学风建设的关键问题。首先,要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培养教师良好的学术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提高教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加大表彰敬业爱生教师的力度。其次,要加强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相关培训和交流,一方面让教学名师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用“一带一”的形式传授给青年教师,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教师多开展教学方法和学术方面的研究与交流,多提供教师外出培训、进修、交流的机会以此开阔视野和提高水平。最后,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制度,建立严格科学的准入、流动、退出机制,加大学生和学风督导组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比重。

(六)建立协同创新引导机制是保障

协同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学风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财经院校应该依托学科、人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主动加强与其他财经院校、国外财经学院、财经研究培训机构、财经行业学会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与地方政府机构、财税机关、金融企业、商贸企业、理财咨询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校内各部门也应该协同,加强沟通与合作,不要出现“几张皮”现象;同时,各教育教学队伍要注意“实行全员育人,凝聚创新人才培养力量”,如采用“名师引导———教师指导———辅导员参与”的新型梯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名师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并指导学生学业职业规划,专业教师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指导学生科研,辅导员“全程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过程培养和日常管理”。

(七)丰富财经创新文化活动是载体

丰富的财经创新创业文化活动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一,营造创新创业网络文化:利用校园网宣传优秀校友创业经历和对科技创新优秀师生进行深度采访报道,通过在BBS、贴吧、微博、微信、班级网站上设置科技创新和创业探讨方面的议题或者专栏占领新媒体阵地。其二,打造财经院系风采文化:根据专业各院系设定文化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特色活动,如理财规划比赛、经济热点沙龙、金点子创意策划比赛、职场经理人模拟比赛、营销创业比赛、会展策划技能比赛、管理决策比赛等。其三,推进特色公寓学习文化:以学生公寓为阵地,创建“学习型寝室”为指向,开展公寓文化活动,如“学习之家”挂牌、“一帮一”优秀寝室评选、公寓学习明星推选等。其四,构建校企创新创业文化:校企合作构建融“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文化,如名企专家大讲坛,校企扶持大学生创业团队、校外拓展训练等。

作者:郝颖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