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自动化与通信系统规划建设

时间:2022-11-14 03:44:43

配网自动化与通信系统规划建设

配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面临着诸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关于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及其通信技术

1.1通信技术基本性概况。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加快我国的电力建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因此,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智能电力建设,也实现了快速发展,进入到黄金时期。目前来看,传统型的通信形式(如微波通信、载波通信)与职能电网的光电通信,已经实现同步快速发展且成为通信行业的主力军。从职能电网信号传输的介质划分,其配电自动化通信网络,可包括有线通信及无线通信两种,这些通信方式各具其优缺点。无线通信包括了公网和专网,主要优点在于可停电通信,但开放性影响了安全性,同样不是尽善尽美。 1.2对通信网络相关要求日益提升。由于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电力通信的发展并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主要包括:可靠性要高,应保证设备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及完整性,更要保证通信具备高准确性和传输的不间断性,同时具备配合故障自检功能;要同时具备监和故障分析处理的实时性和数据收集反馈的双向性功能;在通信网络的各种设备建设上既要简便灵活,也要易于安装和便于后期日常维护。此外,通信网络还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以及设备的扩展性。

2配网自动化及其主要的通信技术方式

2.1“光纤通信接入”技术。该技术基本要求是供电应该持续可靠,同时它是以SDH的为基础的“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其主要缺点是投资额度大,难以适应接入点具有“数量多、规模大”为主要特点接入网络。PON与AON两种技术相比,在光纤接入方式方面具有发散性(即一点到多点)。EPON主要应用于“智能电网通信”,它包括了三个部分,分别是OLT、ONU和ODN,从在信息传输角度,与未来的智能电网在配电业务方面具备很强的适应性。EPON与其无源型光网络技术相比,具有成本低、易安装、易升级扩展和带宽高的优势,还可以以一对多模式接入,既可大量节约光纤资源,还使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更灵活地分配宽带,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正由于其在高带宽和传输距离远等这些突出性优点,它已经成配网自动化当中“三遥”站点通信建设当中首选的通信方式。2.2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该技术(英文简称为PLC)是以智能电网中的电力线作为信息传输载体,是先调制调解器调制信号再将其加载到电力线后传输,该方式实现通信与电网两项建设同步,但仍存在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如,该技术在信号传输时,易被变压器阻隔,只可在一个变压器范围内进行传输,同时还存在着三相电之间的信号干扰及信号损失,因此,只可置办于单相电之间,同时,电力线的负载也直接影响到信号传输的距离和强度。虽然这种通信在传输速率方而不尽如人意,但是从当前来看,其技术水平完全能够满足配网终端对于数据流量方面的要求。因此,这一技术方式对光纤通信而言,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可是解决部分地区无法敷设光缆这一问题2.3无线公网及专网通信技术。包括常见的CDMA,GPRS和EDGE等方式,以及3G公网。这两种技术可以说各有优缺点。如,基于智能配电网络而言,其无线公网在接入上需要统一的平台,该海量终端在接入上,存在较大的技术难题。而对专网通信来说,虽然其有更远的传输距离和更高的传输速度的优势,但其未能实现用户对于移动过程实现无缝切换方面的要求,在性能方面并不尽如人意,而且由于其开放性,造成了以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配网终端在数据流量方面少,实时性出没有太高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公网这种无线通信方式,其数据在刷新速度可以达到秒级左右,这样,基本上能够满足对于配网方面的运行需求。该通信方式主要优点在于投资小,基本不会出现投资失败这一问题。且应用该方式后,可以有效简化在自动化的设计、建设以及设备调试和维护方面的工作。

3关于研究智能配电网的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

3.1需要对配电网各环节进行优化,实现彼此协调配合。这需要实现和全面监视配电网在运行方面的状态、资产设备方面的状态并保证供电可靠性,同时,还要切实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提升资产利用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满足现代化需求的配电网。3.2要提升配电自动化建设水平。主要是引进经济上更合理,运行上更可靠,传感通信和控制上更先进的技术,提升配网整体智能化水平,提升其可观测性及其可控性,使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方面大幅度提高及有效保证。3.3要对配网智能化深刻内涵和技术特征深入探索。主要从整体的技术构架,不完善和制定相关性技术标准和相关规范方面加以努力。这方面,既需要企业积极参与,也需要各科技院校的专家学者积极努力,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发挥好主导性作用。

4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当前来看,目前已经有的各项配网通信技术,各具有其优缺点,但多难以与配电自动化系统亟需的通信组网相适应。鉴于以上实际情况,最佳性选择是根据智能配电网络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将多种方式进行组合使用,才是达到最优化配置的最佳性选择。因此,我们应该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并努力寻求各项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才能真正使其适应和完全满足智能电力在创新和发展的新需求,更好的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林.探讨配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的规划及建设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雷光金.面向配网的配用电通信网络研究[J].电网术,2012.

[3]彭慧婷.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研究及应用[J].中国电力,2013.

作者:王文静 单位:延安供电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