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检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4:06:19

自动检测论文

自动检测论文范文篇1

FLCS系统组成

图书管理系统FLCS分为图书采访子系统、编目子系统、流通子系统、典藏子系统、期刊子系统、全文管理子系统、书目检索子系统、阅览管理子系统八部分,系统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能进行各部分之间的数据调用。该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接口功能,可以实现系统数据与MARC(ISO2709)数据的相互转换,也可以将系统数据转换为相应的文本数据,以供字处理软件如WORD、条形码打印软件如EZ2等调用。该系统还具有联合编目功能,可将本地或外地其他系统数据转换为本系统数据,并能通过倒排文档对其进行多途径、高速检索。另外,系统可以由用户进行功能设置,根据各馆实际情况灵活设置系统参数。系统帮助则是对本系统的详细介绍及问题解答,帮助初学者迅速掌握并能够实际应用。

总之,FLCS不但是一个标准的完整的图书信息管理软件,它还是一个开放的具有数据转换与通讯功能的管理系统。

系统特点

√面向最终用户,全部操作可视化

√系统代码为32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软硬件性能并具有高度安全性。

√自动化程度高:出版者、出版地、书目号自动调出、可自动套录所购采访或编目数据、自动判断图书借出与还回、自动计算超期罚款、读者超期书自动提示等。

√系统参数设置灵活:可对图书借阅期限、超期罚款金额等参数自由设置。

√具有数据转换与通讯功能:系统数据与MARC(ISO2709)数据相互转换、系统数据转换为各种文本数据。

√具有联合编目功能。

√系统开放性好:可将光盘数据或互联网上数据复制到本系统建立全文数据库以供读者网上调用。

√完全实现INTERNET实时数据交互。

√系统全部采用4位记时,彻底解决2000年问题。

√允许自动即时存盘,避免数据掉电丢失。

√显示器分辨率自动识别,充分适应多种显示器。

√可存贮图书具体内容及附带图片、声音、动画等信息。

√系统能自动检测图书输入的复本与登录号错误,确保图书流通时正确无误。

√系统具有图书错误码修复功能,对由于停电、死机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系统数据错误均可自动恢复。

√FLCS有完整的历史功能,可记录图书借还、罚款、销证、现金等多种数据信息。

√通过特殊算法,实现高速包含式检索。

标准的软件

一、标准的32位WINDOWS应用软件

图书信息集成管理系统FLCS应用平台为:PC机操作系统:WINDOWS95及以上版本;网络操作系统为:WINDOWSNT、NOVELL。FLCS彻底抛弃了16位操作系统,在WIN95以下版本的PC机操作系统上不能运行。FLCS全部代码为32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软硬件性能并具有高度安全性。

图书信息集成管理系统FLCS完全采用图形界面,支持WINDOWS下的不同软件传递数据,不同软件同时运行等所有功能。

二、标准的网络软件

图书信息集成管理系统FLCS为标准的网络软件,通过FLCS我们可以实现几十台计算机同时编目、借还、检索等操作。通过特殊的算法,FLCS在网络上运行时,图书借还、模糊检索等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FLCS的记录限制为十亿条,系统测试用HP(166/32M/2.1G)服务器,联想(166/32M/2.1G)PC机工作站,管理200万册图书,在10M网络上运行时,检索、借还等操作时均实现秒级延时。FLCS系统适用的网络规模只受网络操作系统限制,也就是说,只要所购网络操作系统允许,您可以随意增加入网微机数量。

三、标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系统支持CNMARC/USMARC/LCMARC(ISO2709)数据,书目及连续出版物著录符合《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和《中国文献著录标准(GB3792)》,书目条码符合中国图书馆行业条码标准(Code39)。

FLCS60新增功能

√允许自动即时存盘,避免数据掉电丢失。在进行数据录入、图书借还等操作时,系统可将数据随时存盘,以防因机器异常错误而造成数据丢失。

√显示器分辨率自动识别,充分适应多种显示器。操作窗口中的项目随窗口的大小自动调节

√可存贮图书具体内容及附带图片、声音、动画等信息。

√集成科技论文管理系统。

√多条件组合数据处理。在打印、统计、数据转换等操作时,用户可根据自已的需要进行组合数据处理,只输出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彻底抛弃数据接口,完全实现INTERNET实时数据交互。系统通过C/S运算模式,将数据运算置于服务器端,实现了大批量数据的包含式检索。

√所有打印均具有预览功能,所有报表列超过长度均可自动折行。

√系统允许多个窗口同时操作,例如在不关闭借还窗口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图书预约、流通查询、罚款登记等流通系统下的所有操作。

√增加多种统计功能。系统增加如编目阶段统计、流通分类统计、流通明细流通、藏书分类统计等功能。

√增加多个数据字典

√增加欲超期查询,可检索出将要超期的读者并可打印输出。

√可方便的打印图书借阅证。

√可进行批量销证。

√可进行批量典藏及分册典藏。

√检索结果与检索条件分离,可保留多个检索结果。

√丰富借阅制度,可对不同类型读者、不同类型图书,设置不同的借阅权限。

√可将系统临时文件放于本地,加快了程序运行速度。

图书采访

图书采访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记录采访信息并向编目子系统提供数据。图书采访子系统主要由数据处理、查询、统计打印、图书验收、信函定书几部分组成。下面就几个功能做一点解释说明。

一、数据录入:通过ISBN号可以调入MARC数据、出版者数据并在输入ISBN号时进行。

图书馆可以外购采访数据或从互联网上下载图书采购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录入功能自动追加到采访系统中来。在进行数据录入时系统自动记录图书出版者信息,保证一次录入多次调用。在进行数据录入时系统自动,也就是说,如果您要采购的图书已订购或已收藏,系统会给您相应的提示。系统安全性校验。例如,如果没有输入正题名、复本为0或过大,系统会给出相应的提示。数据携带。报纸科别、出版日期、复本、书商名信息系统会自动携带。

二、批量自动:系统将采访录入库数据根据ISBN号、书名去采访主库、编目主库依次查找,如找到则系统提示为重书。如果为重书,则可以修改其订数据或将其删除。

三、打印订单:系统可打印标签格式的订单,此订单格式已得到新华书店等书商允许。

四、图书验收:FLCS提供图书验收功能,通过图书验收,FLCS自动分配图书登录号。我们也可以不使用图书验收,而图书编目时编目验收一次完成。

图书编目

图书编目时系统自动调用采访子系统数据及所购MARC数据,图书编目完成后,可将数据交送到编目主库及流通子系统进行图书典藏及流通。图书编目子系统大致有图书编目、自动、统计打印、数据转换、数据维护几部分组成。

一、图书编目:FLCS采用固定条目式录入方式,通过多种辅助功能加快了图书编目速度。

√图书编目时可以自动调入图书采访数据、图书验收数据、所购MARC数据、出版者数据等。

√在键入ISBN号时进行自动。

√可以输入图书内容。在此,可以输入图书文本内容,也可以将图书内容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将图书内容复制到系统中。

√嵌入文件:在此,可以利用WINDOWS的嵌入功能嵌入图片、声音、动画等。

√出版地、出版者等数据自动记忆。

√开本、页数等自动加"cm"、"页"。

√丛书名等字段自动携带。

√种次号自动给出。

√正题名、分类号、复本、登录号错误提示。

二、编目:FLCS提供自动的批量功能,如果有重书系统则将新书与库存图书同时显示出来,用户可以对其直接进行修改。

三、检查登录号排序:图书登录号是图书馆每一册书的唯一标识,图书管理系统实际上是通过登录号进行图书借还的,如果在图书录入过程中登录号或复本输入错误,则会造成图书借还错误。FLCS提供了"检查登录号排序"功能,通过它,我们可以检查出重复的及不连续的图书,并可打印输出,以供我们改正。

四、打印统计:FLCS允许用户进行多条件打印和统计,各条件可任意组合。例如我们可以统计某段时间加工的某类中的某语种的图书编目情况。

五、数据转换:FLCS允许用户外购MARC数据、允许用户建立联合编目,FLCS还允许用户将系统数据生成MARC数据及各种文本数据以便和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六、数据交送:FLCS允许批量调拨交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要交送的数据指明其馆藏位置、是否流通、条码号与登录号是否一致等图书典藏信息,在进行图书交送时每一册图书都使用这一信息,对少量具有不同典藏信息的图书,我们再通过图书典藏子系统将其更正。这样就避免了对每一册都进行典藏调拨,从而简化了手续,加快了图书加工速度。

图书流通

图书流通是用来记录图书借还信息的,必需有书有证才能进行图书流通,流通子系统中的图书数据来自编目子系统。

一、图书借还:FLCS的借还操作简捷、高效,无论借还操作还是借还速度都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图书借还自动识别,在借还过程中不用任何键盘切换操作。

√图书还回时自动计算图书超期罚款。

√图书借还时自动检测借书或还书读者是否有超期书,如有超期书则出现提示。

√可自动建立图书条码号与登录号的对应关系。

√自动检测读者数据:包括读者借数、挂失、资格、押金余额、书证限期等。

√自动检测图书数据。

√自动还约书记到。在图书被还回时,如果此书已被预约,系统则自动所约图书记到。

二、借阅统计:FLCS可按分类法统计出所有大类在某段时间的借阅种数、册数及罚款多额。FLCS可统计出某段时间内的详细借还情况。

三、图书预约:如果读者检索到的图书已被借完,他可以办理预约手续,以取得下次借阅的优先权。读者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查询到自己的约书是否已到,图书馆也可以定期打印预约到书单发给相关读者以通知其约书已到。

四、查询:

1.用户可通过六种不同的渠道查询图书流通或读者借阅情况。

2.FLCS有查询欲超期读者功能,通过对查询日期的设置,可以检索出已到期的读者和将到期的读者,以通知读者提前还书。

3.通过对图书借阅频率的查询,用户可以评出各类热门书和滞借图书。

4.FLCS有详细的借还记录,通过借还历史查询,用户可以方便的知道某段时间内某书曾被哪些读者借过。如果出现撕书等违规现象,FLCS的历史查询会很大的缩小所要调查的读者范围。

五、罚款:FLCS系统的罚款只是从读者押金中扣除而不涉及到现金。FLCS的罚款有详细的历史记录,读者可通过INTERNET对自动的罚款情况进行查询。

六、书证管理

1.在进行读者办证时,系统携带除姓名之外的所有数据,而加快的办证速度。在进行读者办证时,可以嵌入读者照片,以供打印读者借阅证及图书借还时使用。

2.FLCS可以方便的打印读者借阅证。

3.FLCS进行单个或批量销证,可方便的打印出某一单位的到期或将要到期的读者清单,并标其借阅信息及押金余额等。这对学校图书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一功能,用户可以只对班级进行销证工作,而不涉及到单个读者。

4.FLCS的账务管理工作实用而严谨,用户只有在办证、销证、交款与退款处涉及到现金,其他罚款都是从押金扣除而不涉及到现金流动。FLCS有详细的现金流通记录以供查询。

5.图书错误修正:图书在流通过程中会自动关联许多数据库,如果在关联过程中发生停电、死机等异常错误而使数据失去关联,则会造成图书借还不成功,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错误修正功能修复图书和读者数据,以使图书可以继续借还。

期刊管理

期刊管理由期刊订购、现刊管理、过刊管理三部分组成,过刊编目完成后,可以通过数据交送,将数据交送到流通子系统进行过刊借还。

一、期刊订购:期刊订购是用来记录期刊订购信息的。

1.期刊增订:在进行期刊增订时,系统自动检测所录入期刊是否已订购,并给出提示信息。

2.打印订购清单:用户可以对不同书商、语种、出版频率打印订购清单,并可以将期刊订购数据生成EXCEL文档,以用来数据交换。

二、现刊管理:现刊管理要调用期刊订购数据并为过刊管理积累数据。

1.现刊记到:现刊记到时,系统自动调入订购数据,自动计算应到期号,自动生成本期订价,自动对应语种及排架号,自动检测已到期与缺期。

2.打印装订通知单:系统自动检测已到齐期刊并打印输出,用户可根据此清单进行现刊下架。

三、过刊管理:过刊管理由过刊编目、打印著录卡片、财产账等几部分组成。

过刊编目:过刊编目时系统自动调用订购数据、现刊数据及现刊下架数据,系统自动计算现刊合订价,自动给出分类号等。

图书典藏

通过图书典藏,用户可以指明每册书的条码号、馆藏位置、是否允许流通等信息。FLCS允许用户进行批量交送典藏然后再对个别图书进行典藏登记的方式,从而简化了典藏手续,加快了典藏效率。

一、图书典藏:在图书典藏时,用户可以指定每册书的条码号也可以不指定,如果不指定,用户可以在图书借还时再建立图书登录号与条码号的对应关系。

实际上,FLCS允许用户不经过图书典藏而直接进行图书流通,这反应了FLCS的可简可详的设计思想

二、统计打印:通过统计打印功能,用户可以方便的知道在某段时间内向图书馆各部门交送了多少图书,并可打印出那些图书的详细列表。

三、图书剔旧:FLCS允许用户进行单册书剔旧,剔旧书作为历史保留并可随时打印输出。

论文管理

FLCS60论文全文管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用户可以从光盘上、互联网上等媒体上下载信息,建立自己的全文数据库。FLCS的论文管理系统允许用户通过WINDOWS的OLE功能存放WORD文档、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信息,它是一个有效的多媒体管理工具,同时又是一个得利的办公助手。

用户建立的全文数据可以通过FLCS的INTERNET检索系统通过网络。

FLCS的INTERNET检索系统

FLCS提供一个C/S结构的INTERNET检索系统,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利用WWW浏览器,从所有上网的计算机上检索到图书馆的馆藏书目、读者基本信息、读者借书、预约到书、超期读者、罚款记录、最新图书、借阅频率最高的图书及借阅频最高的读者、期刊数据、科技论文数据等信息。

该系统的服务器端配置为NT4、IIS3、ASP3、VFPODBC6、TCP/IP协议。

一、书目检索:通过INTERNET检索功能,用户可以很方便的检索到自已所需要的图书,并能查到各分册的馆藏位置、及是否在馆等信息。由于系统采用C/S结构,检索运算在服务器端进行,网络上传输的只是检索式及检索结果,从而大大减轻了网络传输负担,加快了检索速度。

二、读者检索:通过读者检索功能,读者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检索到自已的基本信息、所借图书、罚款记录、预约到书等信息。

三、论文检索:FLCS允许用户建自己的全文数据库,并允许用户将自己的全文数据库通过INTERNET。通过论文检索功能,用户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下载图书馆论文数据,并可进行下载、打印等处理。

触摸屏检索系统

FLCS提供了一个"傻瓜式"读者检索系统,该系统通过对整部中图法的引用和书名、作者提词索引,使触摸屏检索成为可能,适合于各学校图书馆。读者检索时,完全脱离键盘,不懂计算机和图书馆学知识的人员,也能用触摸屏或鼠标很快检索到所需图书。系统采用前台书目检索,后台自动打印借书单的方式,方便了读者和图书管理人员。

用户关心的问题

1.计算机停电或死机会不会造成数据丢失

FLCS有即时存盘功能,被修改的数据会立即存盘,不会因计算机异常错误而丢失数据。

2.FLCS能否存贮多媒体信息

FLCS能存贮每册书的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FLCS的科技论文管理系统,用户还能建立自已的多媒体资料库。

3.FLCS能否打印读者借阅证

FLCS能根据读者办证日期、读者单位、读者姓名或证码打印读者借阅证。

4.FLCS能否批量销证

FLCS既能单个销证,又能批量销证。

5.FLCS系统是否易学易用

FLCS系统是标准的WINDOWS应用程序,界面友好,操作容易,只要有计算机常识就可维护使用。FLCS系统的数据流程与图书馆工作流程是相符的,只要懂图书馆业务,在一、两周时间内就可熟练使用。

6.FLCS系统是否实用、是否具有先进性

FLCS的研制人员有图书馆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有从事多年图书馆工作的老馆员,FLCS的研制人员决定了其实用性。FLCS系统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实现Internet/Intranet信息,FLCS能从互联网和光盘上下载信息,能存贮多媒体数据,所以FLCS系统当然是先进的系统。

7.FLCS能存放多少数据、能用于多大规模的网络

理论上讲,FLCS系统的记录限制为十亿条,系统测试用HP(166/32M/2.1G)服务器,联想(166/32M/2.1G)PC机工作站,管理200万册图书时,在检索、借还等操作时均实现秒级延时。FLCS系统适用的网络规模只受网络操作系统限制。

8.我们是否可以外购数据及与其他图书馆交换数据

FLCS系统可以自动调用所购采访数据、编目数据,FLCS可以生成标准MARC(ISO2709)数据以用于数据交换,FLCS也可以接收其他图书馆的MARC数据建立联合编目。FLCS还可以和其他软件如WORD、EXCEL等交换数据。

9.FLCS系统是否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时怎么办

系统全部代码为32位,具有高度安全性,很少出问题。FLCS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例如因停电、死机、机器硬件故障等原因造成FLCS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时,可由系统自动修复。有纵横公司用户的地方即有纵横公司商,纵横公司已基本做到了服务本地化。

自动检测论文范文篇2

2弱电系统的构成及管理维护分析

2.1弱电系统的构成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将科技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的弱电系统按照不同的功能来划分,主要包含安全防范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两个方面。

2.1.1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以空间来分,可分为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室内部分。公共场所室内的安全防范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共同保障了公共场所内的安全防范,并将场馆内的所有信息连接到公共场所的指挥调度中心。具体而言,通常由安全防盗系统、室内场馆摄像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紧急救助、门磁系统等构成。室外部分。室外部分主要负责整个场馆的闭路电视监控及周边安全,主要由场馆摄像监控系统、周界红外报警系统、保安巡更签到系统等构成。

2.1.2自动控制系统

在公共场所,除了需要安防系统外,还需要很多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各种主要设备系统的全面自动化控制,通常说来,公共场馆需要控制的范围包括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消防系统、广播系统等。

2.2弱电系统管理维护中的问题

在实际的弱电工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维护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目前对于一个集成度较高的弱电工程系统,实施的管理维护方案是沿袭传统的设备维护方案而进行的,将各个弱电系统相互割裂开来,彼此单独进行管理和维护,并且对弱电系统的维护也基本遵循着没有问题不维护,小问题小维护,大问题大维修的思路进行管理维护,致使整个建筑物或者社区的弱电工程管理维护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管理维护缺乏专业检测设备。目前,很多弱电工程或项目的管理维护,都依靠技术人员的手工进行管理维护,发现问题,查找根源,提出解决措施,实现系统正常工作,这样的管理维护效率较低,缺乏高效的管理维护方案,同时在具体的管理维护检测设备方面,大多还依赖于万用表等传统的检测设备,无法真正实现对大型的弱电工程进行系统的专业化的管理和维护。

管理维护缺乏专业人才。弱电控制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快,因而专业的弱电管理维护人员在我国的缺口较大,很难真正的实现对一些大型的复杂的弱电工程的管理及维护;而弱电工程管理维护需要的是在上述各方面均能够独立实施管理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才。

3弱电系统的管理维护策略

3.1完善弱电工程的自动化检测,提高弱电系统管理维护效率

为了更好的实现弱电工程的管理及维护,可以在各弱电系统的自动检测及控制方面下功夫,通过完善弱电系统自身的自动检测、控制功能,来提升弱电系统的管理及维护水平,提高管理维护效率和水平,降低弱电系统的工作故障发生的概率。笔者曾经参与过某科技展览馆的弱电系统改造及维护项目,结合实际,针对公共场馆各弱电系统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及维护:

空调系统。通过对空调控制系统进行传感检测,可以实现对冷冻机组、热泵、新风机组、送排风机组及风机盘管等的自动监视和控制,发生故障时能显示故障的位置及性质,使控制人员及时掌握情况。

给排水系统。通过对给排水系统安装弱电控制系统,使其能自动监视和控制生活水箱、各种水泵、污水池和污水处理装置的运行,自动计算水流量,自动与主机通信;当某处发生运行故障时,控制室会自动显示。

供配电系统。供配电系统的弱电管理维护,可以从自动显示并记录供配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入手,包括电压、电流、功率因素等,并与管理系统联网;能在控制室实现对整个变配电系统的操作,当发生异常情况(如变压器高温)时自动报警;当二路进线中一路发生故障时能自动切换到另一路。

消防系统。通过加强对消防系统的弱电控制及其自动检测功能,使其能自动控制消防系统的各种设备,当火警发生时,能自动切断电源,打开排/抽风机,消防泵自动启动,消防喷头自动喷水灭火。

其他诸如照明系统、广播系统等,也都可以通过完善、提升弱电自动检测的手段实现对公共场馆内的弱电系统的有效管理及维护。

3.2实施弱电工程过程化管理,降低弱电系统故障维护概率

加强对弱电系统的管理维护,还可以从加强弱电工程施工管理的角度来降低弱电系统的故障发生概率,从而提高弱电系统的管理维护水平。按照弱电系统的施工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弱电工程施工的过程化管理。

前期准备阶段。每一个弱电系统项目的开始都必须组建一个项目管理机构,安排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部进驻工地,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编制初步的施工进度计划。

深化设计阶段。根据初步确认的系统功能,对整个弱电系统的初步方案进行深化,并与建筑设计、装潢设计及招标单位进行沟通协商,最终确认深化设计方案及图纸。

工程安装阶段。同施工单位落实相关预埋管、箱、盒的现场协调,按照制定的按照进度计划和现场管理制度,对系统的供货、安装、接线等各阶段工作全面的监督、协调、管理,以确保弱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调试、测试及试运行阶段。编制系统调试方案,分步落实系统的单体调试和总体联调,编制系统试运行方案,合理地实施系统试运行,并对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总结、整改,以完善和提升弱电系统的管理,降低维护工作量,确保弱电系统的可靠工作。

3.3弱电系统的防雷接地维护

公共场馆内弱电系统的防雷接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防雷接地的设计没有足够重视,那么最终整套弱电系统的工作也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总的说来,防雷接地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防雷接地应采用专用接地干线。由外在的本体系统引入接地体,专用接地干线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

弱电系统的接地线不能与强电交流的地线以及电网零线短接或混接,接地线不能形成封闭回路。

弱电系统中的监控系统及其专业设备的接地线,应选用铜芯绝缘软线。

弱电系统中三芯电源插座的接地端,应与系统的接地端相连(保护地线)

公共场馆弱电系统的传输线路(与环境、土壤有关)要求单端接地,在调度室室屏蔽层接地(接到机柜上),干扰信号通过屏蔽层隔开,两端都接地,有浮点;在特殊情况下,要两端都接地。有些地方控制线会受到干扰(杂波信号导致信号不良),应将位置移动。干扰无论大小都会表现出来,导致弱电系统控制不灵敏。另一方面,在布线时,由于现场要布很多线,且一般是由多人来布线,容易错接,因此建议在布线时要做好标识,以提高效率。

结语:

与其它设备维护一样,弱电系统的管理维护也离不开问题的主动发现与处理,这样能够将故障消除于无形之中,大多故障会有一段时间的预兆,因而要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在弱电系统的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更重要的是在后期的维护中,要多动脑筋,多与相关技术人员交流合作,辅以现代化的检测设备,活学活用,归纳总结,提高弱电系统管理维护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金红峰.浅谈弱电系统管理及维护的一点心得[J].艺术科技,2007,(3):30-32.

[2]王名杰,钟苏丽.一种社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J].电气应用,2008,(11):23-24.

[3]邓晓红.基于WEB的工作流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02,(11):41-42.

自动检测论文范文篇3

2弱电系统的构成及管理维护分析

2.1弱电系统的构成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将科技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的弱电系统按照不同的功能来划分,主要包含安全防范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两个方面。

2.1.1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以空间来分,可分为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室内部分。公共场所室内的安全防范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共同保障了公共场所内的安全防范,并将场馆内的所有信息连接到公共场所的指挥调度中心。具体而言,通常由安全防盗系统、室内场馆摄像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紧急救助、门磁系统等构成。室外部分。室外部分主要负责整个场馆的闭路电视监控及周边安全,主要由场馆摄像监控系统、周界红外报警系统、保安巡更签到系统等构成。

2.1.2自动控制系统

在公共场所,除了需要安防系统外,还需要很多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各种主要设备系统的全面自动化控制,通常说来,公共场馆需要控制的范围包括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消防系统、广播系统等。

2.2弱电系统管理维护中的问题

在实际的弱电工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维护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目前对于一个集成度较高的弱电工程系统,实施的管理维护方案是沿袭传统的设备维护方案而进行的,将各个弱电系统相互割裂开来,彼此单独进行管理和维护,并且对弱电系统的维护也基本遵循着没有问题不维护,小问题小维护,大问题大维修的思路进行管理维护,致使整个建筑物或者社区的弱电工程管理维护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管理维护缺乏专业检测设备。目前,很多弱电工程或项目的管理维护,都依靠技术人员的手工进行管理维护,发现问题,查找根源,提出解决措施,实现系统正常工作,这样的管理维护效率较低,缺乏高效的管理维护方案,同时在具体的管理维护检测设备方面,大多还依赖于万用表等传统的检测设备,无法真正实现对大型的弱电工程进行系统的专业化的管理和维护。

管理维护缺乏专业人才。弱电控制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快,因而专业的弱电管理维护人员在我国的缺口较大,很难真正的实现对一些大型的复杂的弱电工程的管理及维护;而弱电工程管理维护需要的是在上述各方面均能够独立实施管理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才。

3弱电系统的管理维护策略

3.1完善弱电工程的自动化检测,提高弱电系统管理维护效率

为了更好的实现弱电工程的管理及维护,可以在各弱电系统的自动检测及控制方面下功夫,通过完善弱电系统自身的自动检测、控制功能,来提升弱电系统的管理及维护水平,提高管理维护效率和水平,降低弱电系统的工作故障发生的概率。笔者曾经参与过某科技展览馆的弱电系统改造及维护项目,结合实际,针对公共场馆各弱电系统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及维护:

空调系统。通过对空调控制系统进行传感检测,可以实现对冷冻机组、热泵、新风机组、送排风机组及风机盘管等的自动监视和控制,发生故障时能显示故障的位置及性质,使控制人员及时掌握情况。

给排水系统。通过对给排水系统安装弱电控制系统,使其能自动监视和控制生活水箱、各种水泵、污水池和污水处理装置的运行,自动计算水流量,自动与主机通信;当某处发生运行故障时,控制室会自动显示。

供配电系统。供配电系统的弱电管理维护,可以从自动显示并记录供配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入手,包括电压、电流、功率因素等,并与管理系统联网;能在控制室实现对整个变配电系统的操作,当发生异常情况(如变压器高温)时自动报警;当二路进线中一路发生故障时能自动切换到另一路。

消防系统。通过加强对消防系统的弱电控制及其自动检测功能,使其能自动控制消防系统的各种设备,当火警发生时,能自动切断电源,打开排/抽风机,消防泵自动启动,消防喷头自动喷水灭火。

其他诸如照明系统、广播系统等,也都可以通过完善、提升弱电自动检测的手段实现对公共场馆内的弱电系统的有效管理及维护。

3.2实施弱电工程过程化管理,降低弱电系统故障维护概率

加强对弱电系统的管理维护,还可以从加强弱电工程施工管理的角度来降低弱电系统的故障发生概率,从而提高弱电系统的管理维护水平。按照弱电系统的施工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弱电工程施工的过程化管理。

前期准备阶段。每一个弱电系统项目的开始都必须组建一个项目管理机构,安排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部进驻工地,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编制初步的施工进度计划。

深化设计阶段。根据初步确认的系统功能,对整个弱电系统的初步方案进行深化,并与建筑设计、装潢设计及招标单位进行沟通协商,最终确认深化设计方案及图纸。

工程安装阶段。同施工单位落实相关预埋管、箱、盒的现场协调,按照制定的按照进度计划和现场管理制度,对系统的供货、安装、接线等各阶段工作全面的监督、协调、管理,以确保弱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调试、测试及试运行阶段。编制系统调试方案,分步落实系统的单体调试和总体联调,编制系统试运行方案,合理地实施系统试运行,并对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总结、整改,以完善和提升弱电系统的管理,降低维护工作量,确保弱电系统的可靠工作。

3.3弱电系统的防雷接地维护

公共场馆内弱电系统的防雷接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防雷接地的设计没有足够重视,那么最终整套弱电系统的工作也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总的说来,防雷接地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防雷接地应采用专用接地干线。由外在的本体系统引入接地体,专用接地干线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

弱电系统的接地线不能与强电交流的地线以及电网零线短接或混接,接地线不能形成封闭回路。

弱电系统中的监控系统及其专业设备的接地线,应选用铜芯绝缘软线。

弱电系统中三芯电源插座的接地端,应与系统的接地端相连(保护地线)

公共场馆弱电系统的传输线路(与环境、土壤有关)要求单端接地,在调度室室屏蔽层接地(接到机柜上),干扰信号通过屏蔽层隔开,两端都接地,有浮点;在特殊情况下,要两端都接地。有些地方控制线会受到干扰(杂波信号导致信号不良),应将位置移动。干扰无论大小都会表现出来,导致弱电系统控制不灵敏。另一方面,在布线时,由于现场要布很多线,且一般是由多人来布线,容易错接,因此建议在布线时要做好标识,以提高效率。

自动检测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检测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工程应用能力

一、课程教学现状

检测转换技术是自动检测技术和自动转换技术的总称,它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包括物理学、电工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作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促进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广阔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自然现象规律及生产活动时,必然要从外界获取大量的信息,信息的获取、处理、转换已经成为信息领域的关键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及应用传感器和检测技术,搭建检测系统,及时正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工作实践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检测转换技术一直以来都是陕西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校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培养计划中于第5学期开设这门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了解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结合系统阐述检测技术的应用,掌握测量系统的组成、数据的检测及处理的方法;了解传感器的特性、组成部分和应用场合,结合系统设计明白传感器选取的原则及所需各项指标的确定;掌握一些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基本应用方法,结合系统设计学会根据具体设计要求完成对传感器的选型;掌握一些常用转换电路的搭建,初步具备设计自动检测系统,并能提取所需信息及减小或消除检测误差的能力。该课程在整个自动化课程体系中具有多门课程内容融合的非凡意义,其以物理学、电工原理、电子技术等为先修课程,同时又为后续的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PLC等课程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打下基础。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现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并且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课程组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较为滞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没有及时调整,针对课程的实验设备及内容也没有及时更新。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课程同其他一些课程一样存在着教与学严重脱节的现象,虽然教师也认真备课,尽量改进教学方法,但仍然无法使学生足够重视该门课程,以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另外,该门课程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式也存在问题,目前主要还是以课本及作业习题为主,不能有效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实验课时少且均为验证性实验,几乎没有设计性实验,基本属于“纸上谈兵”,结果是部分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认识实验室常用的一些传感器,不会正确使用常用的仪器仪表,不会设计基本的测量电路。针对以上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案,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检测转换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检测技术、自动转换技术、传感器选型应用等方面,不同于一些理论、原理性为主的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知识掌握、应用能力并重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及生产过程自动化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的检测转换技术课程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课程教学观念偏离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我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并行培养,而该课程目前仍是“先知识,后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便如此,在课程教学灌输式“先知识”后,还是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目标还是停留于课堂讲授、验证性实验、理论考核这样的传统模式,忽略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结合,导致多数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良好,但并不具备该学科应有的设计及应用能力。(二)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在该课程中,很多基础效应、传感器工作原理都是在之前的物理、电路等课程中学习过的内容,而现行的教学计划仍然在这些学生已基本掌握的理论知识上耗费了较多课时,这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重复的教学内容感到无趣,求知欲也就被遏制了。教师对如何针对课程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上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双主体意识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滞后。(三)课程教学内容和工程实际相脱节。现行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目前工程应用中所需熟悉的技能,尤其是一些新型传感器的认知不够。虽然原理的掌握是该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光强调原理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反而会忽视传感器技术在具体工业现场的选型、安装、调试等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学生毕业后走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四)课程作业形式单一课程作业形式单一,学生敷衍了事已成常态。传统教学中的作业形式,通常以布置课后题为主,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课后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认知,但这对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理论学习枯燥无味,即便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后,仍然对传感器的应用和检测电路的设计知之甚少,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所偏离,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学以致用,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应付过关了事。(五)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课程考核应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该课程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工程应用的能力。目前,该课程的考核还是以笔试为主,学生复习、考试也仍以记、背为主要方式,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检测转换技术及传感器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水平和能力,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换言之,即该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不够。

三、建设目标及内容

针对检测转换技术课程性质以及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强调实践、注重应用”为教学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在所选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增加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检测转换技术涉及知识面广,应以相互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讲解,要求教学内容的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切实贯彻“必须、够用”的原则,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因需要掌握各种繁杂知识而失去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应变式电阻传感器时,其工作原理、转换电路等知识必须详细阐述,而因为学科差异,涉及材料力学方面的理论公式推导只需介绍了解即可,再以实际的传感器应用案例,让学生清楚该类传感器的实际使用方法和应用领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二)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应结合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再借鉴其他与该课程相关的精品课件,制作出更为适合该课程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但课堂教学也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应该采取课件、板书、实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另外,还可将易于携带的各种常用传感器或教具带入课堂,采用教师边讲边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及步骤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这种模式适合讲授各类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包括器件的选型、安装、调试等教学内容。用“眼见为实”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上述以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方法以外,还可结合以自学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如适量增设课堂讨论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入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完成了从单纯的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到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相结合的转变,达到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效果,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而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改进,从而很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三)注重实例教学注重实例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学以致用。在检测转换技术的教学中有很多原理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会感到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对此教师可以实际例子作为导入,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讲原理,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教师可将实际工业现场的应用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整合、提炼出一部分能配合知识点讲授的实际案例,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且切合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程内容相关知识的求知欲。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逐渐完成从“概念—原理—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到“实例展示—核心设计—应用领域”教学模式的转换,达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有利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检测转换技术和传感器应用技术。检测转换技术是一门比较注重实践的课程,而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对理论学习的深化和补充,强调过程操作和应用设计。适当增加实验课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实验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该课程的学习,精选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验证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实际增设若干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设计能力。首先,设计性实验的题目要选好,既要结合专业,又要针对工程实际,设计中更要真刀真枪地完成设计要求,实现设计功能。为此,可以教师的一些在研课题为依据,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这样既可加快教师科研课题的进度,又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报告的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如报告式、论文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又可以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四)大作业为主大作业为主、课后题为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完同种原理或同类型的传感器教学内容后,可根据实际的工程应用,留给学生一次大作业,由教师下达任务书,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教师答疑辅导为辅,完成一些有针对性的应用及设计任务。例如,在讲完电阻式传感器后,可完成“电子秤的硬件电路设计”。在设计中,主要侧重于传感器的选型、检测模块的设计和测量电路的设计。再如,讲完霍尔传感器后,可完成“基于霍尔传感器的转速测量装置设计”。在设计中,侧重传感器的选型、安装、显示电路的设计和误差的分析。实物的制作可在该课程设计性实验环节或后续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完成。大作业可以安排4~5名学生一组共同探讨,从查阅资料、器件选型、设计电路,到提交设计报告完成作业,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给出作业成绩。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边学边练、分工合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激励作用,并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五)改变课程考核办法改变课程考核办法,侧重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手段,它具有导向、反馈、评价等多项功能。合适的考核方式,能引导学生注重形成性学习,改变以往“上课记,考试背,考完忘”的传统做法,针对检测转换技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并结合工程实际的要求,采用基于学习过程的多维度考核方式。鉴于此种设想,课程考核的总评成绩可由平时考核、实验考核、笔试考核三大模块组成,具体的考核权重如表1所示。新的考核方式,除保留了传统笔试考核以外,更加注重考核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基于该门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在此机制的促进下,学生的到课率明显提高,完成作业、实验的态度和能力也有所改善。

四、结束语

近三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学生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主动参与意识明显加强,积极性显著提高。相较于以往的只重视理论学习,到现在更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理论联系实践的良性循环,并在新的考核机制的促进下,更加重视实验及作业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和工程应用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这在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另外,课程教学改革也提高了教师教学及科研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当然,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不断变化,教学理念也应不断更新,这就需要课程教研组不断研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以达到适应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实效。笔者坚信,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导,通过广大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与时俱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房楠.《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风,2018(12):15.

[2]宋国强,杨旭东,王书满,等.基于CDIO理念的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150-152.

[3]张君维.高职院校《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54-258.

[4]雷庆,王敏.从课程视角看工程设计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52-156.

自动检测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有限状态机;格式检测;毕业论文

1引言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业环节,是高校衡量大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标准。各高校在毕业论文的内容、格式上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通常不符合要求者不允许参加答辩[1]。为了使毕业论文符合格式文件的要求,学生、导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人工审阅论文格式上,费时费力且容易出现疏忽。一些细小的格式问题利用肉眼通常难以发现[2]。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毕业论文格式检测系统,并以枣庄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实际应用场景。对全院1届0名本科毕业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准确地格式检测,可以大幅度降低学生和导师的工作量。

2有限状态机

枣庄学院毕业论文有着严格的格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可分成封面、作者声明、摘要、目录、正文等九个部分。各部分之间会再次进行细分,例如正文部分可以分为第1章、第2章等,第1章中又可以分为第1.1小节、第1.2小节等。因此从整体上看,毕业论文格式是一种复杂而又规范的数据结构。

2.1算法简介

有限状态机是一种进行对象行为建模的工具和算法,其作用主要是描述对象在生命周期内所经历的状态序列[3]。有限状态机通常包括用于描述系统状态的有限状态集、描述系统输入的输入集、系统状态转移规则集三大部分。目前有限状态机广泛应用于地址识别、建模应用行为、硬件电路设计、编译器等领域[4]。

2.2格式检测

本系统创新性地将有限状态机算法应用于毕业论文格式检测中,将毕业论文看作一个动态系统,将论文全部文字抽象成为状态序列。论文系统分为封面、作者声明、摘要、目录、正文、图、表、参考文献、致谢等九个大状态。同时每个大状态又可以具体向下细分,例如摘要可以再次细分为摘要中文题目状态、摘要中文正文状态、摘要中文关键字状态、摘要英文题目状态、摘要英文正文状态、摘要英文关键字状态,正文部分可以第一章状态、第二章状态、第三章状态等,第一章状态又可以再次细分为第1.1节状态、第1.2节状态等。图1系统转态转移示例每种状态之间可以通过状态转移规则集进行转移。当系统遇到输入集中特定文字时,即可完成状态转移。例如当系统处于“作者声明”大状态时,遇到输入黑体三号的“摘要”,即转移为“摘要”大状态;当系统处于“参考文献”第1篇文献状态时,遇到输入为“[2]xxxx”时,即转移为“参考文献”第2篇文献状态;当系统处于“正文”第1.1小节状态时,遇到输入为单独一行的“1.2xxxx”时,即转移为“正文”第1.2小节状态。

3系统设计与实现

根据高校实际应用场景以及师生需求,本系统可分为前端网页、后端检测系统、数据库系统三部分。这三部分都部署在阿里云WinServer服务器中。师生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站就可以实现检测,无需在本地安装客户端。

3.1前端网页设计

系统前端网页使用Java语言编写,利用目前较为流行的SSM框架[5]。网页基本功能包括学生注册登录、Word格式论文上传、PDF检测报告下载三大功能。

3.2后端检测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通常使用Word软件撰写。该软件属于Office套件内容,由微软公司开发。其相关操作对C#语言支持良好。后端系统主要使用C#语言编写,核心是基于OpenXMLSDK技术的控制台程序[6-7]。其中实现了上文所述的有限状态机算法,能对学位论文中封面(内封面和外封面)、作者声明、摘要、目录、正文、图、表、参考文献、致谢等九个部分进行详细的检测,并生成逐句检测的PDF检测报告。检测报告中错误部分用红色标记,警告部分用黄色进行提示,方便学生进行修改与完善。

3.3数据库系统设计

本系统使用MySql数据库提供存储服务,主要用于存储学生用户账号信息(学号、密码、学院、年级等)和论文格式要求的详细参数(正文字间距、正文字体尺寸)。由于高校学位论文格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可能会进行动态微调,因此将论文格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可以方便修改,并且可以方便地迁移至其他高校的毕业中,提高了本系统的可移植性。

4系统测试

为测试毕业论文格式检测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将该系统应用于枣庄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届0名本科毕业生学位中。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准确地格式检测,可以大幅度降低学生和导师的工作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5结束语

针对传统人工审阅毕业论文格式费时费力问题,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毕业论文格式检测系统,并以枣庄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实际应用场景,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未来打算将其进一步完善与扩展,应用于研究生和其他院校的毕业论文格式检测中。

参考文献

[1]张巍巍.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性自动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大连,

[2]赖晓晨,姜瑞勋,于红,佟露.学位论文格式自动检查方法研究与实现.教育现代化,,6(57):28-22

[3]谭同超.有限状态机及其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广州20

[4]冀杰,黄岩军,李云伍,吴飞.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车辆自动驾驶行为决策分析.汽车技术,8(12):1-7

[5]李洋.SSM框架在Web应用开发中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发展,6,26(12):-14

[6]吴国辉.面向Office操作题的自动阅卷系统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南京,7

自动检测论文范文篇6

关键字:归档,恢复,带库,存储池,策略域,层次存储管理

1.引言:

带库是理论上的无限量存储,适用于大容量视频数据的存储,在视音频服务器基础之上增加带库存储是一种更加高效安全的方式。

2.系统优势分析:

2.1可靠性:视频节目以数字的形式存储,不会象传统的录象带存储方式那样因为天长日久而有损失或失真;同时采用的多级故障自恢复技术,可以保证任一个服务器坏了,均可以用其余的视音频服务器把丢失的数据毫无损失的恢复出来,保证安全播出。

2.2效率:带库读出的数据通过SCSI通道进入带库管理系统,并行地按20MB/S存入缓冲区,然后通过DataMover把并行数据转换成串行的16OMb/S,再通过数据分配器,分别到100Mb/S自适应网络通道上进入视音频服务器。此种方式的速度是普通方式的3-20倍,若用12Mb/S播出方式,可达3-10倍的素材归档和恢复速度。

2.3跨平台:HDTV,SDI的MPEG-2的压缩数据流或DVB、ATSC的数据流均可按规定的格式正确地解读,装载到视音频服务器上用于播出。带库仅仅是存储数据,从带库至视频服务器的数据流通道并不改造数据。在我们早期准备的过程中发现不管是普通的VCD文件还是DVD文件,异或是MPG格式,均可正常播放,但是在传送的过程中,不可以对视频文件进行压缩,否则文件会丢失或由于另一种策略导致文件增大许多,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4管理策略:多种管理策略以保证存储的安全与有效,比如层次存储管理是把归档池,备份池,空间管理池,磁盘池按一定的层次进行存储,如果某个存储池空间不够,那么文件将直接存储到它的下一个层次存储池,这样就避免当某个存储池由于空间不足而造成的文件丢失或损坏。策略域管理,它定义归档/备份文件的保存时间,当再次归档/备份时是否将原来的文件覆盖,存储的目的地是哪一个存储池,存储过程中文件可否更改,归档/备份文件与哪种管理类相联系,当存储池中所存储的文件占用已达到总容量的多少才将文件转移到带库中。这些都是策略域规定好的,并不需要人手动执行,非常高效方便。

2.5网络化播出: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把素材完全共享,让一个客户端上载的素材供多个用户使用,这样的系统也会易于扩充。在网络上传输速度每秒可达1.5MB,感觉就象使用本地机器一样。通过网络存储管理服务,提供自动的,中心预定的,策略管理的备份,归档及空间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效率,减少人力物力,保证节目的播出效果,还可对节目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3.系统实现方案:

此套系统是在视音频服务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带库服务器,还有相关的数据库服务器。

3.1软件平台:服务器端是:WindowsNTServer4.0,SybaseSystem11,TivoliStorageManager。工作站端是:WindowsNTWorkstation,SybaseSystem11,VisualC++6.0,Delphi4.0,Infopower4.0。

3.2硬件平台框架图:

3.2.1主备服务器

它是网络中心数据库。由众多的数据模型组成。为了保证高可靠性,采用了双机热备份方式。主备机运行时互相实时检测。任何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完成自动检测,自动切换,再线修复。

3.2.2主备播出机

为了保证高可靠性,每个播出频道均采用主备播出机同步播出控制。主备播出机在未进行播出前,它与服务器网络相连,可以服务器中调出播出表单,也可在播出机上现做播出单,一旦主备播出机开播,播出站自动与网络断开,网络中的任何异常均不会影响播出控制的正常进行。

3.3.3.准备站

可有多台准备站。它主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视音频服务器和档案库中的素材是大量的。可达几万或十几万条索引素材库管理维护,如何维护管理,方便使用极为重要。准备站中有专门的素材库管理,提供了素材的编辑、检索、预览等功能,更好的管理资产,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或把带库中的素材根据播出需求上载到视音频服务器中,用于准备播出。

4.软件包功能模块举例:数据上载软件包(VTR驱动、素材信息入库)

5.软件界面介绍:界面一,素材之间进行交换,使用两个视音频服务器可以减少素材的多次上载,提高空间利用率。界面二,素材归档,把目前不需要的视频素材传送到带库中,等到将来需要的时候再重新上载。归档过程如下,文档管理系统接受自动播出系统的归档命令后,首先在视频服务器中查找要归档的文件,并作好归档准备;向数字中心存储带库查询空间,并检索是否有重复的归档文件;建立读写DMA处理;归档处理。完毕后,向自动播出控制系统返回应答信号。界面三是素材恢复,把在带库中存在而视频服务器上目前没有的素材送回视音频服务器恢复数据过程与归档动作序列是类似的,区别在于数据的方向是从数据中心存储带库进入文档管理系统缓冲区,再从该缓冲区进入视音频服务器。事实上,归档与恢复过程可并行同时进行。

你的位置:首页>>计算机论文>>计算机通信论文>>新闻正文

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请记住中国最大的免费论文站论文168域名:

align=center>素材间交流界面

素材归档界面

素材恢复界面

6.结束语:为了提高播出效率,自动化控制,网络化播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它不仅在可靠性上,而且在中心控制、数据共享、多频道播出、使用便捷等众多方面均比单机自动播出控制具有绝对优势。网络化自动播出控制系统,它可同时兼容模拟和数字的播控系统。国内北京有线电视台已经采用它,在国外大中电视台已得到广泛应用,也必将在国内逐步普及。

参考书目:

[1]刘松海著《VisualC++编程指南》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社1998.10

[2]IBMCorp著《TivoliStorageManagerOnlineInformation》IBMCorp2000.7

[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有线电视数字技术教程》有线电视技术杂志社2000.6

[4]夏云著《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98.11

[5]MarcoCantu著王辉译《Delphi高级开发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8

[6]Microsoft著希望图书创作室译《MicrosoftSQLServer6.5程序员指南》科学出版社1997.10

[7]微软公司著希望图书创作室译《MicrosoftWindowsNT4.0核心技术》宇航出版社1998.1

[8]董隽著《Delphi4使用与开发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11

自动检测论文范文篇7

摘要:高速及强力磨削是在现代机械制造中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加工工艺。在保证零件加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是国内外现代机械加工工艺的主要发展方面方向之一。

关键词:高速磨削;强力磨削;磨削效率

高效率是国内外机械加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切削,磨削速度及增大进给量。目前高速磨削已广泛应用于生产,普遍认为50~80m/s的高速磨削是经济可行的。最高磨削速度已达到120m/s,试验室的速度已达到210~250m/s。现在有的工件的实际磨削速度可以提高到300m/s。目前正朝着高速度磨削、强力磨削,高速强力磨削力一向发展。

1高速磨削

高速磨削是指砂轮线速度在45米/秒以上的磨削力一法。高速磨削是提高磨削效率的重要途经之一。

1.1高速磨削的特点

它与普通磨削相比,可以提高生效率1~3倍;由于磨削速度的提高,工件表面在磨粒犁耕后所形成的隆起高度减小,因而使磨削的表面粗糙度减小;砂轮的寿命提高1倍左右;磨削力下降40%左右,加工的精度相应也提高。

1.2高速磨削必须采取的措施

使用高速砂轮;使用高速磨床;采用自动上料、自动检测装置以减小辅助时间。

1.3高速磨削的发展与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高速磨床品种已有外圆磨床、曲轴磨床、凸轮磨床,轴承磨床、平面磨床,内圆磨床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在推广采用45~60m/s的高速磨削,80~150m/s的高速磨削已在一些国家开始应用。我国已生产磨削速度为50~80m/s的外圆磨床、凹轮磨床和轴承磨床等。

目前国外高速磨削采用较多的是轴承行业磨削轴承环内外沟,在发动机行业高速磨削也得到广泛应用,如,美国AIM公司磨削V8发动机曲轴连杆颈用高速磨削,英国的Newall公司高速磨削锻钢4拐汽车曲轴。不少国家磨削曲轴还采用多砂轮高速磨削(用三、四个,甚至七、八个砂轮同时磨),大大提高了磨削效率。

高速磨削对于多数牌号的钢材是适用的,但对磨削时易产生裂纹的材料,如钦合金,耐热合金则不适用。对于某些材料,如,不锈钢,当砂轮线速度高于45m/s时,磨削效率反而下降。

由于高速磨削对机床、砂轮、冷却和安全技术力一面都有特殊要求,这将增加机床成本。因此,目前高速磨削还只是在少数工件上使用。

2强力磨削

强力磨削是指大进给量或大磨削深度,以提高金属去除率的力一法。

2.1主要特点

它可以代替一部分车削、铣削和刨削等;强力磨削应用适当时,可以直接从毛坯磨成成品,粗精加工一次完成;加工效率可提高4~5倍;可以减少加工设备,节省由于不同加工工序所需要的装卸调整等辅助时间;它不受工件表面条件(如锈、硬点、断续表面等)以及材料硬度,韧性的限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小。

2.2强力磨削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强力磨削已应用到平面磨、外圆磨等磨床上。强力磨削采用较多的是主轴圆台平面磨床。切入式外用圆磨床及端面外圆磨床。磨床功率73.5~110.3kW;主轴平面磨床最大功率为220.5kW,可能出现730kW的机床,生产率达到500~600cm/min,每小进金属切除率(270~320)kg,一次切深最大可达37mm。

强力磨削在兵器工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的M60A1中型坦克车体两侧安装12个扭力轴的倾斜基面是与车体底部浇涛在一起的,用一般切削力一法难以加工,采用强力磨削解决了加工困难,是用两合Merairg强力磨床同时在两侧加工,去除余量为6.35mm,每台磨床功率为110.25kW,采用直径为762mm,厚度为203mm的多级砂轮。

美国华特弗里特兵工厂加工105mm坦克加农炮的炮门握柄采用强力磨削,毛坯是4340炮钢(即40GNiMoA),硬度HKC42,以前采用普通车削、切檀和磨削加工,需要分五次加工,时间为75min,现在用强力磨削一次加工完成,时间只需7~l0min;175mm野战炮的紧塞轴用力磨削加工,毛坯为4340钢锻体,一般加工力一法需车直径、车檀和倒角,时间为3小时巧分钟,改用强力磨削只需40min,磨削时所采用的砂轮线速度为38m/s.

3高速强力磨削

这是具有上述两种磨削特点的方法

3.1高速强力磨削的应用

可用于磨削外圆及平面,主要是用切入式磨削法磨削圆柱形零件外圆型面、沟槽、多直径台阶。可将一般车削及磨削工序合并为一道工序。工件的余量一般在1.3~2.5mm,表面粗糙度Ra为超过6.3微分,精度不超过±0.076mm。目前高速强力磨削已在生产中得到一些应用。例如:磨削汽车齿轮轴、转向节、万向节及耐热合金透平叶片根部榫齿轮等。

上述高速磨削及强力磨削多在精密铸造,锻件的大批量生产或中小批类似零件生产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床上推广使用。

3.2高速强力磨削的不是及其解决的措施

由于磨削速提高,功能增大,出现了振动加剧,热量增加等问题,常可采用下列措施来解决。

砂轮力一面主要是提高强度。①采用细粒度磨料;②采用结合性能强的结合剂,如,加硼陶瓷结合剂,硼玻璃结合剂等;③采用中心孔局部增强砂轮或改变砂轮结构,如,无中心孔砂轮和砂瓦组合砂轮。立力一氮化硼砂轮已有应用。砂轮修整多采用金刚石滚轮。

机床力一面主要是加强刚性。采用静压轴承、静压导轨、改进主轴和床身刚性,采用砂轮平衡和自动平衡装置。

冷却力一面。为了粉碎气流采用特殊冷却喷咀,使气流产生偏析;采用高压冷却,增加冷却液流量和容量。研究新成份油剂冷却或在水剂中加入添加剂以提高冷却效果。

3.3安全防护力一面普遍是加厚砂轮罩壳厚度,采用半封闭或全封闭罩壳,罩壳内填充塑料,橡胶衬垫,采用自动关闭砂轮罩壳等。

自动检测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对机械自动化的产生及在我国的现状做了概述,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之路。

引言

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

一、机械自动化的产生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代首先在机械制造冷加工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开始发展应用,上世纪60年代后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为增强机械制造业对市场灵活快速反应的能力,开始建立可变性自动化生产系统,即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它是在制造系统不变或变化较小的情况下,机器设备或生产管理过程通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自动地实现预期的操作或某种过程,并能够自动地从制造一种零件转换到制造另一种不同的零件。社会实践证明,这种定义下的制造系统自动化与当代大多数企业的实际不相容。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准除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外,大多数还处于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也不例外,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迈进。

二、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以来,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的高度集成化,开始采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大大加快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初级操作阶段的自动化。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准除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外,大多数还处于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低。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有11.4万个企业,发展很不平衡,有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准的产业,大部分企业还比较落后,手工劳动占有相当的比重,我国能独立开发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可以说没有;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中自动化装备少、水准低,不仅在数量上同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品种上、质量上、使用上,同世界先进水准也存在阶段性差距。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迈进。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财力、生产力水准、国民素质等,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两千多万,且今后每年的就业人数还会增加。机械自动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过剩和分工的转移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三、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之路探索

(一)结合生产实际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的全部真谛在于应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以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条件为导向。只有对合适的产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才能收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结合实际,注重实用,即对国民经济产生实际效益。那种盲目搞自动化、搞自动线的做法,全年生产任务只需1~2个月就完成的低负荷率生产也要搞的倾向应当纠正,对国民经济不产生显著促进、效率低下的要缓搞。我们要的是效益,而不单纯是速度。国产造型生产线因产品质量差、可靠性低、实用性差,开工率一般仅在50%~60%。而能在生产中长期服役的主力生产线很少,像第一汽车制造厂的01线、第二汽车制造厂的BMD线等具有全年开工业绩的线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不属偶然或局部,而是带有普遍性。据调查,我国引进的弧焊机器人,完全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效益的只占1/3;另外1/3处于负荷不满或不能完全正常运转状态;还有1/3不能正常使用,直接影响了用户使用更多机器人的信心。(二)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

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潜力大,前景广,投资省,见效快,提高自动化程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果,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和国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精节生产LP模式,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的具体表现。日本丰田公司采用适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C和成组技术GT、弹性作业人数和尊重人性为支柱的精节生产方式,使自动化程度不高的工厂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芬兰NOKOAData机工厂的组装车间内拥有一条能制造286、386和486微机的灵活生产线,它并不完全由自动化设备组成,中间穿插着借助计算机指导的人工参与,将高新技术与原有工艺基础巧妙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这种生产线的造价较低,同时却具有柔性制造系统的性能。实际上精节生产本身就意味着从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发展机械制造业低成本自动化技术的经验是有益的。我国机械制造业各企业有大量的通用设备,在发展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时,若以原有的设备为主,合理调整机床布局,添加少量的数控设备,引入CAD/CAM技术,就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优势和人的创造性,共同构成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自动化为先导、树立自主的单元化生产系统,为我国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提供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符合我国国情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新途径。

(三)注重配套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现代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就是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对生产的物流和人的作用进行综合的研究,涉及到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等。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必须主要地关注电子学、电子计算机技术、零件检测和机床装料自动化,广泛采用程序数控机床,以及研制高效的和可靠的自动化生产线、计算机应用于生产的信息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发展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自动化技术应用项目的基础工作和从实际出发的推广应用工作,既要发展主机,也要配套发展自动化元件及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微处理机、各种传感器、新型刀具、控制系统及系统软件、电子计算机等,这些都将是今后机械自动化的主要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志平.机械自动化的未来与现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

自动检测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对机械自动化的产生及在我国的现状做了概述,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之路。

引言

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

一、机械自动化的产生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代首先在机械制造冷加工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开始发展应用,上世纪60年代后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为增强机械制造业对市场灵活快速反应的能力,开始建立可变性自动化生产系统,即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它是在制造系统不变或变化较小的情况下,机器设备或生产管理过程通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自动地实现预期的操作或某种过程,并能够自动地从制造一种零件转换到制造另一种不同的零件。社会实践证明,这种定义下的制造系统自动化与当代大多数企业的实际不相容。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准除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外,大多数还处于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也不例外,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迈进。

二、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以来,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的高度集成化,开始采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大大加快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初级操作阶段的自动化。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准除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外,大多数还处于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低。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有11.4万个企业,发展很不平衡,有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准的产业,大部分企业还比较落后,手工劳动占有相当的比重,我国能独立开发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可以说没有;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中自动化装备少、水准低,不仅在数量上同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品种上、质量上、使用上,同世界先进水准也存在阶段性差距。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迈进。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财力、生产力水准、国民素质等,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两千多万,且今后每年的就业人数还会增加。机械自动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过剩和分工的转移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三、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之路探索

(一)结合生产实际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的全部真谛在于应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以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条件为导向。只有对合适的产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才能收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结合实际,注重实用,即对国民经济产生实际效益。那种盲目搞自动化、搞自动线的做法,全年生产任务只需1~2个月就完成的低负荷率生产也要搞的倾向应当纠正,对国民经济不产生显著促进、效率低下的要缓搞。我们要的是效益,而不单纯是速度。国产造型生产线因产品质量差、可靠性低、实用性差,开工率一般仅在50%~60%。而能在生产中长期服役的主力生产线很少,像第一汽车制造厂的01线、第二汽车制造厂的BMD线等具有全年开工业绩的线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不属偶然或局部,而是带有普遍性。据调查,我国引进的弧焊机器人,完全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效益的只占1/3;另外1/3处于负荷不满或不能完全正常运转状态;还有1/3不能正常使用,直接影响了用户使用更多机器人的信心。(二)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

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潜力大,前景广,投资省,见效快,提高自动化程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果,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和国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精节生产LP模式,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的具体表现。日本丰田公司采用适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C和成组技术GT、弹性作业人数和尊重人性为支柱的精节生产方式,使自动化程度不高的工厂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芬兰NOKOAData机工厂的组装车间内拥有一条能制造286、386和486微机的灵活生产线,它并不完全由自动化设备组成,中间穿插着借助计算机指导的人工参与,将高新技术与原有工艺基础巧妙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这种生产线的造价较低,同时却具有柔性制造系统的性能。实际上精节生产本身就意味着从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发展机械制造业低成本自动化技术的经验是有益的。我国机械制造业各企业有大量的通用设备,在发展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时,若以原有的设备为主,合理调整机床布局,添加少量的数控设备,引入CAD/CAM技术,就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优势和人的创造性,共同构成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自动化为先导、树立自主的单元化生产系统,为我国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提供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符合我国国情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新途径。

(三)注重配套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现代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就是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对生产的物流和人的作用进行综合的研究,涉及到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等。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必须主要地关注电子学、电子计算机技术、零件检测和机床装料自动化,广泛采用程序数控机床,以及研制高效的和可靠的自动化生产线、计算机应用于生产的信息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发展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自动化技术应用项目的基础工作和从实际出发的推广应用工作,既要发展主机,也要配套发展自动化元件及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微处理机、各种传感器、新型刀具、控制系统及系统软件、电子计算机等,这些都将是今后机械自动化的主要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志平.机械自动化的未来与现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

自动检测论文范文篇10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代首先在机械制造冷加工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开始发展应用,上世纪60年代后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为增强机械制造业对市场灵活快速反应的能力,开始建立可变性自动化生产系统,即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它是在制造系统不变或变化较小的情况下,机器设备或生产管理过程通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自动地实现预期的操作或某种过程,并能够自动地从制造一种零件转换到制造另一种不同的零件。社会实践证明,这种定义下的制造系统自动化与当代大多数企业的实际不相容。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准除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外,大多数还处于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也不例外,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迈进。

二、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以来,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的高度集成化,开始采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大大加快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初级操作阶段的自动化。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准除少数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外,大多数还处于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低。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有11.4万个企业,发展很不平衡,有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准的产业,大部分企业还比较落后,手工劳动占有相当的比重,我国能独立开发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可以说没有;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中自动化装备少、水准低,不仅在数量上同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品种上、质量上、使用上,同世界先进水准也存在阶段性差距。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迈进。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财力、生产力水准、国民素质等,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两千多万,且今后每年的就业人数还会增加。机械自动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过剩和分工的转移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三、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之路探索

(一)结合生产实际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的全部真谛在于应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以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条件为导向。只有对合适的产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才能收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结合实际,注重实用,即对国民经济产生实际效益。那种盲目搞自动化、搞自动线的做法,全年生产任务只需1~2个月就完成的低负荷率生产也要搞的倾向应当纠正,对国民经济不产生显著促进、效率低下的要缓搞。我们要的是效益,而不单纯是速度。国产造型生产线因产品质量差、可靠性低、实用性差,开工率一般仅在50%~60%。而能在生产中长期服役的主力生产线很少,像第一汽车制造厂的01线、第二汽车制造厂的BMD线等具有全年开工业绩的线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不属偶然或局部,而是带有普遍性。据调查,我国引进的弧焊机器人,完全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效益的只占1/3;另外1/3处于负荷不满或不能完全正常运转状态;还有1/3不能正常使用,直接影响了用户使用更多机器人的信心。

(二)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

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潜力大,前景广,投资省,见效快,提高自动化程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果,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和国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精节生产LP模式,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的具体表现。日本丰田公司采用适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C和成组技术GT、弹性作业人数和尊重人性为支柱的精节生产方式,使自动化程度不高的工厂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芬兰NOKOAData机工厂的组装车间内拥有一条能制造286、386和486微机的灵活生产线,它并不完全由自动化设备组成,中间穿插着借助计算机指导的人工参与,将高新技术与原有工艺基础巧妙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这种生产线的造价较低,同时却具有柔性制造系统的性能。实际上精节生产本身就意味着从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发展机械制造业低成本自动化技术的经验是有益的。我国机械制造业各企业有大量的通用设备,在发展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时,若以原有的设备为主,合理调整机床布局,添加少量的数控设备,引入CAD/CAM技术,就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优势和人的创造性,共同构成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自动化为先导、树立自主的单元化生产系统,为我国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提供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符合我国国情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新途径。

(三)注重配套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现代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就是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对生产的物流和人的作用进行综合的研究,涉及到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等。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必须主要地关注电子学、电子计算机技术、零件检测和机床装料自动化,广泛采用程序数控机床,以及研制高效的和可靠的自动化生产线、计算机应用于生产的信息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发展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自动化技术应用项目的基础工作和从实际出发的推广应用工作,既要发展主机,也要配套发展自动化元件及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微处理机、各种传感器、新型刀具、控制系统及系统软件、电子计算机等,这些都将是今后机械自动化的主要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志平.机械自动化的未来与现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

[2]张世昌.先进制造技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