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6篇

时间:2022-07-14 11:27:16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6篇

第一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1三公经费公开存在的问题

1.1三公经费公开透明度不高

我国事业单位三公经费虽然已经向社会媒介和群众公开,但三公经费公开的透明度不高,所呈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总计结果,缺少相关信息的解释和说明,没有具体列出三公经费的明细支出项目,信息具体化、细致化的公开力度还不足,使得社会大众无法了解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阻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

1.2数据可比性较差

从近几年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公开的情况来看,缺乏统一的归类和口径,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主要是因为我国事业单位所处的行业领域不同,三公经费各项明细支出的会计账户和科目都存在不同的差异,区分标准不统一,不同事业单位的数据信息可比性较差,已公开的数据信息显得相对杂乱、模糊,使得三公经费公开的经济意义无法到达理想的目标。

1.3问责制度不完善

三公经费必须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公开披露,但一些事业单位故意推迟、延迟三公经费公开期限,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信息披露,有的甚至不进行三公经费公开处理。同时事业单位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适合公开的信息,为了不影响事业单位的形象,部分财务人员会巧妙地将这部分经费资产划分到其他支出里去,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或行政成本,影响了三公经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针对这些问题都没有追究个人责任,处罚力度不足,问责制度不健全。

2三公经费公开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对于不具备盈利性目的的事业单位来说,财务人员对于三公经费公开的财务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对三公经费公开的执行力度较弱,对三公经费相关数据的会计处理不是很准确,而是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数据统计,降低了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同时事业单位财务等相关人员缺乏相互竞争的压力,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速度较慢,不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2.2财务预算制度不完善

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正确认识到三公经费财务预算编制的重要性,缺乏科学、规范、严谨的财务预算制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是由上一年度基数和本年浮动金额之和的“基数法”编制的,一些项目的经费支出不一定上年和本年都发生,这种预算编制方法与实际支出项目不匹配,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财务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时常与预算编制相脱节,三公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使用范围模糊、不明确,极易掩藏其真实的支出情况,造成超支浪费现象。

2.3财务监督体系不完善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还不完善,没有根据三公经费的监管和执行情况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主管随意性执行的情况,三公经费会计科目设置归类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执行严格的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有待考察,监督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和处罚规定。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也十分困难,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公开近些年才开始执行,公开制度还不成熟,部分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较高,害怕损坏自身利益,公开的数据信息透明度较差,专业术语较多,社会争议较大,受政权限制,整体财务监督体系还需不断完善。

3三公经费公开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对策

3.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想三公经费公开政策顺利进行,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注重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增强自我管控意识。其次财务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定期组织三公经费公开的财务管理知识交流讲座,学习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案例,提高整体职业素养。最后加强财务人员与其他落实三公经费公开政策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使账务处理更加及时、准确。

3.2完善财务预算制度

完善财务预算制度是降低三公经费支出的前提条件,财务人员应采用零基预算模式,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未来各项经济活动所需的预算资金,建立公开、完整、透明的预算体系,细化预算审批程序和科目,明确三公经费的支出金额和标准。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收支计划,各级监管人员要对其实行全程跟踪,明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不得挪用他处或转嫁相关费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降低财务风险,强化预算的约束力,降低事业单位行政成本。

3.3完善财务监督体系

对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公开形势下财务管理的监督应实行内部与外部共同监管的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关岗位相互牵制的监督制度,做好事前预算、事中监管、事后审计的管理模式,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三公经费问责机制,支出控制责任细化到具体人员,并将政绩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竞争能力。同时加强政府、社会媒介、群众等外界监督力度,调动银行、证券金融机构的监督职责,对事业单位公款情况进行监管,提高三公经费公开的透明度。

3.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建立资产明细台账,完善清产核资和产权登记管理,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掌握国有资产占有及使用状况,严禁公款私用、贪污舞弊的现象发生。对公车、大型精密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报废和转让由相关职能部门鉴定后执行领导集体研究后处理,处置国有资产时,严格按报批程序执行,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结语

在中央政府整肃党风的背景下,三公经费支出逐渐减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公开的透明度不断提升,有利于社会大众参与政府监督,确保在三公经费公开的条件下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朱孝静 刘伟 单位:济南黄河河务局历城黄河河务局 山东省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第二篇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一、对于内部控制的认知

(一)对于内部人资管理控制的认知

文化事业单位与普通的企事业单位不同,其可以定义为为国家文化、科学等领域提供相应环境与技术支撑的一种机构。这也决定了其对于文化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人才的作用也更加突显。因此.对于这类机构的内部人员的协调与控制工作,可以从集体与个人两个角度去进行探讨。其一,是从集体的角度来进行协调与控制。在文化事业单位当中,团队工作的开展,对与强化内部员工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作用的体现也更加突出。看过我国多家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文化事业单位的向心力主要就是在团队工作环节体现出来的。在这样的相互合作模式下,每个工作环节的进展都会更加顺利.特别是在对部分课题进行研究或对部分专业技术进行开发时,团体运作模式显得更加重要。其二,是从员工个人的角度来进行协调与控制。就目前的概况来看,文化事业单位在对员工个体的工作及身心情况进行调节与控制时,相应的措施还并不完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更加有效的对员工个体进行协调与控制的方式,不但应该对其岗位意识与专业技能进行强化.还要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与深造机会,保证员工能够不断向着符合单位发展需求的方向改善。同时还要进一步满足员工自身的各类需求。

(二)对内部物资管理控制的认知

文化相关的机构,作为文化领域事业单位的代表性机构,有着其自身独具特色的社会属性与职能。为了满足社会文化活动的需求,文化机构普遍都会在文化相关的设备与设施上进行大额的投资。这些设备与设施,是支撑文化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基础要素,并且也是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的主要构成。想要强化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控制,就要先结合实际,对这一环节进行分析。我国的文化事业单位,从性质上来进行定义,其是一类非营利性的社会机构,但是随着我国各类事业单位的发展,以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持续转变,政府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撑力度也在逐渐减弱,很大一部分的事业单位都已经开始向产业机构的方向靠拢。政府内部财政投资体制的转变,使得每个事业单位都面临着更大的成本控制压力。所以,文化事业单位也迫于形势,不得不向利益化的发展导向进行转变。因此,怎样才能够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采购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怎样能够有效提升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成为了当前内控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三)对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的认知

对于内部财务的控制与管理,是确保文化事业单位每一项工作能够正常开展的核心环节,也是支撑事业单位长久运营的基础。在对内部的财政资源进行控制与管理时,首先应当确保以下两个工作环节的落实。其一,是对内部资金的使用进行及时、准确的预算,其二,是对资金的具体流动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与管理。这两个环节的实施,能够有效加强资金运用的有效率。此外,想要更好的发挥出财务管理工作在强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要对于财务管理在单位内部财政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性有更加明确的认知。

二、财务管理与内控融合的模式构建

(一)针对人力方面的管控模式构建

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在对未来一年的人力相关资金投资进行预算的时候,应当结合单位内部的实际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对未来的后续发展前景进行更加准确的预判。并且还应当把在职员工的培训与进修资金都纳入到考虑范围当中,用于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及知识进行强化与提升,并逐步提升单位在社会上的对外影响力。除此之外,对于专门面向公派人员的业务沟通与学术交流环节,更需要设置出独立的专项基金。另外,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环节的核心,就在于怎样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内部资金,来促进单位的整体发展。在这之中,对于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就是能够有效确保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的一种主要手段。为了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环节的真正价值得以体现,财务相关的部门应当对内部的相关人员进行更加严格系统的考核。具体的考核内容可以包含在职人员的最终整体培训成效、相关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的考核以及是否符合职称提升的资质等等,进而对人资方面的经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调整与控制。

(二)针对固定资产方面的管控模式构建

其一,单位要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并且应当依据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征,对自身的运营流程进行更加合理的分析、规划、设计与整理,找出管理环节当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进而有效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性以及运行的稳定性。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控制,可以从以下的几个层面开展。首先,要进一步对各个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其次,要针对固定资产的交接及使用建立起建立起更加严格的验收机制。最后,在薪资的分配上,要更多的针对一线管理人员的贡献进行考虑。此外,还要对内部的固定资产情况进行登记制册,以便对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核查、统计以及后续的管理。其二,要利用动态的管理模式,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模式是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并且实现了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这样的管理模式在任何不同类型的文化事业单位都是能够通用的,以文化馆为例,文化馆的规模通常较大,占地面积很广。对于工作的规划也非常明确,在场馆处于闲置状态的时候,可以将部分场馆租借给社会上的劳务机构,提升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在租借的过程当中,应当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来负责,以防在租借的过程当中对固定资产造成损害。此外,文化事业相关的单位在实施动态预算管理时,还要对固定资产的专用性水平进行更加综合性的考虑。

(三)针对财政方面的管控模式构建

文化事业单位的运营,主要是以财务相关的部门为核心,其它的业务部门则主要是围绕其展开后续的工作。针对这类情况,应当进一步形成以财务管理工作为中心的内部信息处理系统。对内部相关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也应当以这一点作为着手点,在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新的信息传递渠道,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全程控制,排除传统控制环节的弊端。

三、结语

以上,我们对于财政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结合以及在文化事业单位当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可以发现,对于现在的文化事业单位来说,财务管理融合内控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其后续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其未来的工作走向有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所以文化事业单位只有注重财务管理与内控工作的相互融合,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每个工作细节中,才能够让单位的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单位的竞争力。

作者:沈炜 单位:浙江美术馆

第三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

预算管理包括三个环节,即预算编制、执行预算和财务决算。在预算编制环节出现的问题有:信息没有完全收集,不完整或全面编报预算,在进行统筹的安排之前就支出预算等等。另外,大多数的事业单位还是沿用传统增量预算的方法进行编制,而忽略财政部门规定的零基预算法进行科学的编制。在执行预算的环节,常常出现挪用资金的现象,这种现象来自于对资金收入的刻意隐瞒,对开支范围的随意扩大,擅自提高发放津贴和补贴等各种福利待遇的标准,随意挪用项目资金用于其他用途等等。在财务决算的环节上,许多事业单位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在预算上给予高度重视而决算时草率进行。这使得决算内容的完整性不足,决算的数据缺乏真实性,账表数据无法吻合,并且与预算无法衔接等等,对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没有保证。

(二)资产管理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资产的不合理配置。主要表现是在资产配置的工作上没有进行合理安排,严重浪费资产,不按照标准对资产进行配备等等。其次,没有全面实行资产的使用制度。资产的使用去向不明确,验收制度没有落实清楚,不安排专人对维修和保管进行责任承担,调动人员时资产的移交手续不完善,不定期按时进行盘点,造成资产的流失和浪费等现象。最后,没有对资产的处置规范化,出现很多违反规定的现象,比如,没有得到上级的同意就私下处置资产,并且处置方式不规范等等。

(三)财务监管出现的问题

第一,相关财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予与重视,简单敷衍了事,不坚持自身的原则进行财务的监督工作,或者是因为面子的问题不敢坚持管理监督的原则,并且主人翁意识薄弱。另外,单位领导的管理不到位,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出现的问题。第二,财务监督的制度不够完善,监督的执行也不到位。内部监督的力度不够强,控制的制度也不够完善,现有的制度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造成资金的流失等。而且,外部的监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监督没有落到实处,进行有效监督。第三,事业单位隐瞒内部在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因为害怕相关监管部门和公众的约束和监督,不对外公开出现的问题漏洞和违规行为,这样,就使得财务监管工作的透明度低。

二、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预算管理力度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关键是预算管理,因此强化预算管理力度对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至关重要。首先,要对预算进行合理、科学、规范、完整、准确地编制。收入预算相关的编制项目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预算的内容要和数据要具备较高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而支出预算的编制则要遵循现有的原则严格进行,即优先保证支出重点项目得到合理分配到资金,同时对于其他的项目也要兼顾周全,保证重点项目有序进行的同时,普通项目的开展也能有条不紊。其次,对于预算的执行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全面开展预算的绩效管理工作。这就要求相关人员保证收入的合法性以及完成收入预算的时效,并且要强化对于支出的管理力度,强调纪律的严肃性,严格管理结转结余资金,提高单位财务行为的规范性。在此基础上,全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即有目的性的去编制预算、实时监控预算的执行工作,对项目进行评价,上级对评价的结果给予信息反馈,最后将反馈结果实际运用到显示项目中。通过执行这样的管理模式,将资金使用的效益提高。最后,要对决算进行规范化管理,也就是要全面将年度的财务核实清楚,另外要强化决算数据的审核力度,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并且要侧重分析决算数据,反馈意见后将其使用在日后的决算工作中,以优化管理财务的质量。

(二)加强资产管理力度

事业单位的资产作为各项事业计划的物质基础,加强内部的资产管理力度对开展其他项目的工作尤为重要。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力度,首先要对资产进行有效配置,实现资产配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资产配置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购置和调剂等等,是强化资产管理的关键步骤。配置有相应标准的资产时,要严格遵守标准然后进行配置;配置没有标准要求的资产时,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程序进行配置,保证资产配置合理化和科学化。日常的管理和出租出借管理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强化资产的管理使用应首先从这些方面入手。也就是说,在进行资产管理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来对验收、维护、查清等工作进行监管,确保日常管理和出租出借等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另外,对资产因丢失等因素造成的非正常损耗应调查清楚,以明确资产的去向并追究相关责任,从而提高资产使用的效率。关于闲置资产的出租出借工作,事业单位应对外进行公正公平的招标,对资产进行专项管理。为了防止资产流失,就要提高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即在出售、转让、报损等一系列工作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开展管理工作,将资产流失率降低最终减小至零。

(三)完善财务监管制度

作为管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监管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起到规范和加强的作用。完善财务监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制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提高思想上的认识,从意识上对依法理财进行不断深化认识。单位财务人员和领导应严肃对待财务监管工作,按照国家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真管理,始终坚持自身的原则,不为外界因素所诱惑,做到廉洁自律、尽忠职守。其次,对内部的控制制度和财务披露制度进行优化。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结合相关规定不断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另外,事业单位应把财务信息对外公开,敢于让社会公众对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则就要求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起更完善的财务披露制度,增加财务信息对外的透明度。最后,外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的监督力度。在检查中及时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解决,对后续工作加强防范。对于财经违规案件,应以严肃的态度进行调查和处罚,阻止违法违规行为的滋长。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财务管理的力度对解决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做好财务监管工作要首先从意识上端正态度,在进行各种管理制度的优化,在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中提高资产使用的效益,将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彻底做好。

作者:刘华晓 王雷 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

第四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探究

一、事业单位的含义

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组织,指的是为实现社会公益、承担国家某一方面的任务。由国家部门使用国有资产组织各种劳务方式和精神产品,为社会提供生活服务。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由于事业单位的构建不以获取利益为目的,从政策性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是促进社会共同财富的提升,因此其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事业单位要保证国民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策的推行以及供给人们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或产品,这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民素质的增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事业单位对其所布置任务的完成进度以及对上级下发的款项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使用。国家下拨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社会效益,但其并不要求创造经济效益的大量增加,不需要回报。因此,各个事业单位都将工作重心放于年度任务的完成上,严重忽视了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在资金使用、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缺少管理,导致大量资金的浪费现象严重,资产的内部管理混乱,部分事业单位甚至生成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指的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时希望达到的水平,它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总体方向,但同时也受事业单位目标的限制。依据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性质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发展中目标、终极目标。在考核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时,不单只是根据经济指标,还要实现事业单位的绩效最大化,增强各个部门间的运行效益,将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出无限的作用。

(一)基本目标

事业单位的基本目标要保障国家资源的合理运用和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自国家财政,财务管理的一项最基础目标,就是正确使用财政资金和严格管理财政资金。自觉遵从国家制定的会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法规,合理实施基础操作规范,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随时接受社会和国家的财务检查和审计,对于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实行财务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资金的利用实现最大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该根据自身的目标和职能,拟定具备较强可行性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完成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

(二)发展中目标

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投资和筹资,争取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提高公众对服务的满意度,事业单位首先要增强自身的总体服务能力和水平,由于服务的顺利实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证。事业单位必须全面考虑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形势的需求,争取在保障为人们生活提供有效服务的前提下,获取资金流进。事业单位的发展要不断适应当今市场经济要求,转变传统单独依靠的财政拨款形式,积极开拓市场资金,逐渐实现将政府管理事业单位变为社会管理事业单位的新形势。在单位发展过程中积极的筹集资金,争取用最少的筹资成本和最小的筹资风险获得更多的资金。

(三)终极目标

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伴随着市场逐步进入事业单位的运行。事业单位想要顺利发展自己公益职能和社会事业职能,应该保障自身的合理发展和生存。其在向社会实施公益服务时,不应忽略经济效益。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经济活动和外部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资金收支管理和预算,而应该发展以绩效为方向的财务管理方式。始终坚持发展最大化绩效的目标,实施成本管理,把事业单位的投入发展,组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争取实现事业发展和事业单位的共赢,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绩效的最大程度化。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策略

面对如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事业单位应该转变自身传统的粗放型财务管理理念,提升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根据标准步骤实施预算管理,增强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质量,促进预算实施的可执行性,完善预算执行与预算制定相分离的现象。经过改善单位资产实物管理的核算和方案落实,保障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合理应用,控制国有资产浪费和不良流失的状况。

(一)保证资金支出在规定的范围内,保障公众服务的实现

事业单位应该科学合理制定国家投入到的资金,设置专人专账的管理办法、制度,将事业单位日常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活动分离开,财务人员的安排上不能够出现一人多职、多人多职等现象。准确计量和确认事业经济活动的成本和产出,详细分析成本的组成部分以及成本管理上还存在的问题,及时实行有效的控制手段降低事业单位成本,增强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利用率,争取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绩效。对于单位预算内的资金管理,应该依据国家规范化的编报预算,严格进行财政拨款顺序,根据国家财政部门规定的范围支出,禁止出现透支、超支以及各种不良浪费现象。而单位预算外的资金管理,则应该将所有归入财政预算一同管理。

(二)拟定内部管理制度,预防资金流失和各种腐败现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将依靠财政资金的模式转变为多种渠道筹资的模式,例如社会各界教育投资、捐赠、科研成果收入、债权人筹资、接受服务的缴费等各项资金。事业单位不仅要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经费,还要积极的面向社会筹集各项资金,扩展筹资的渠道。固定实物资产应该交给固定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固定资产的保管和运用应该由各个部门分配专门人员负责,增加对固定实物资产的日常保管,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明确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间的责任权利,确定管理的内容和环节。随后再设置全面化的管理制度,将内部财务管理做到照章办事、由章可循;设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规范,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设置固定资产清查规范,改善对于内部固定资产的财务处理方法。

(三)提升对资金收支控制和管理,增加资金的应用效率

事业单位要经过对成本核算分析、预算管理等环节,严格依照国家的预算步骤,根据进度使用资金,对单位内部人员的收入分配实施调节管理,使用激励分配制度,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单位支出管理要专项审查,减少事业单位成本,提升财务资源的利用率。五、结束语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首先要做到科学分配资金,合理编制预算,增加经济核算,节约支出,按照法律规定组织收入;其次要增加对资金的管理力度,预防资产的流失,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经济业务实施预测、监督和控制,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率,以此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作者:张磊 单位:三门峡产业集聚区禹王路街道办财政所

第五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建议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征

(一)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难度大

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特点,主要有国家财政补助、上级补助、单位经营收入、下属单位上缴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在财务管理上,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必须要根据每种资金的来源,制定不同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使资金利用更趋科学、合理、有效。

(二)具有社会服务牲和公益性

事业单位是非经营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保障,是我国政府践行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如果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或滞后,势必会影响其职能的顺利发挥,制约其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公益性的发挥。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现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然执行单一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不能对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有效核算,也无法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效益评估,因而也没有办法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事业单位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没有办法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正确的核算,也就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金动向。由于缺少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不够严格,核拨之前,缺少对项目的必要论证,导致资金和项目脱节,增加了专项资金使用的不确定性,也无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合理评估。在往来款项方面,虽然往来款项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占据的比重比较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责任不清,很大一部分成为呆账、环账,影响了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动性,也影响了年度决算的编制和准确性。

(二)预算管理不够科学合理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是单位进行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单位各项收支都应当按照部门预算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表现出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对预算编制问题不够重视,易出现预算金额脱离实际,使预算编制缺乏准确性。在具体工作中,预算工作未能从实际安排,使预算数据与单位实际发展情况有所出入。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大多采用通过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的增量预算法,此种方法没有对服务效益做出评价,易造成执行与预算的脱节。另外财务部对相关政策法规掌握不全面,各部门间缺乏及时沟通,对实际工作需求掌握不够,出现超支或过剩的情况,给财务处理带来麻烦。同时使用单位还存在收支管理不规范的情况,管控随意性大,项目建设管理未报批准、自行建设等恶劣性质问题。

(三)缺之完善内部核算机刳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完善的资金收支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庞大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决定了资金运动的复杂性,加之单位资金来源和用途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使得资金管理难度很大。但现今事业单位还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很多资金流向都不明确,出现了严重浪费资金的情况。此外,事业单位有的部门找各种理由或是滥用违法发票等骗取资金的使用权,给事业单位甚至是国家财产都造成了影响。二是固定资产核算以及报销单据不够科学和严格,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很多事业单位都不够严格,甚至有的单位基本上不会清理和盘点固定资产,也未能依照会计要求做好登记工作,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也有人员为了获取个人利益,提供假的单据,工作人员在处理报销业务时未能认真审查,导致资金流失,损害单位、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四)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的很多财务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专业素质不高,财务能力不强,影响了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财务人员的知识和财务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部规范等,不利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改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庋,加强制度执行和监督力度

事业单位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详细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修订。要合理设置财务岗位,以人才为先进行人员配备,实行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规范原始凭证的审核、制单及实物保管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大审计和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确保单位财产安全,提高国家资金的利用水平,使资金能充分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章可循,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二)完喜会计核算机制,实现事业单位转型

国家的集中核算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新困难,只有不断改进并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才能有效实现事业单位的转型升级。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倘若单位内部有资金流向不明确的情况,就要及时追究相应的责任人,同时关闭“越位授权”的传统通道,让事业单位的资金得到最优化配置,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转型。利用现代化网络和通讯设备,不断优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审核机制,让核算工作更加流畅,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形象和效率。

(三)加强预算管理,强化资金的管理控制

重视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水平,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应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彻底改变“只重预算执行,忽视编制和评价工作”的预算管理方式,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大力推广“零基”法、绩效编制方法,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将全部收支编入预算。在预算编制上,要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科学合理的编制部门预算;各项开支必须要以预算为依据,严格控制开支,倡导节约,拒绝浪费和挪用现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合理;加大对预算的监督、考评和决算验收工作,加强对预算结余资金的管理;进一步细化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使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能够有迹可循,以此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广泛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一效益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预算管理上,可以采用激励机制,对于经费使用合理、有效的单位,予以按比例适当提高下一年度的预箅额度,以鼓励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合理运用预算资金,并将预算进行合理控制。

(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科技经济时代的到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为提高管理质量必须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财务管理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它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全面考察,因此需要加强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加强自身科学理财意识,加强对单位财务的分析和预箅,使财务管理规范化。首先应做好各类支出费用审核报批工作,对于手续不健全的财务人员可拒绝报支;财务同审计、监察等部门加强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于查出的违反纪律事件严肃处理,从法律、道德层面约束工作人员,改善单位全体人员工作风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四、结束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职能的发挥、人民的利益等都有重要作用。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及时更新观念,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适合我国财务环境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制度建设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作者:刘春英 单位:永城市财会学校

第六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建议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资金来源多元,管理难度较大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特点,主要有国家财政补助、上级补助、单位经营收入、下属单位上缴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在财务管理上,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必须要根据每种资金的来源,制定不同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使资金利用更趋科学、合理、有效。

(二)具有社会服务性和公益性

事业单位是非经营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保障,是我国政府践行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如果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或滞后,势必会影响其职能的顺利发挥,制约其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公益性的发挥。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现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然执行单一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不能对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有效核算,也无法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效益评估,因而也没有办法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事业单位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没有办法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正确的核算,也就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金动向。由于缺少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不够严格,核拨之前,缺少对项目的必要论证,导致资金和项目脱节,增加了专项资金使用的不确定性,也无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合理评估。在往来款项方面,虽然往来款项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占据的比重比较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责任不清,很大一部分成为呆账、坏账,影响了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动性,也影响了年度决算的编制和准确性。

(二)预算管理不够科学合理

预算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只是采用传统的简单增量预算法,缺少对客观事实的分析,也缺少预算需要的真实数据和依据的支撑,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需,存在预算流于形式、预算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执行不规范、随意扩大资金开支范围和改变资金用途等问题,对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导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三)财务管理工作比较混乱

首先,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配备不齐全,有的会计和出纳由一人兼任,导致岗位职责不分离,监督不力,极易发生账外账。其次,很多事业单位没有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进行会计基础科目设置,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没有标准可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得不到保障。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特征,使其对自身财务的监管不如企业重视程度高,缺乏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的漏洞,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

(四)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的很多财务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专业素质不高,财务能力不强,影响了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财务人员的知识和财务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部规范等,不利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改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制度执行和监督力度

事业单位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详细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修订。要合理设置财务岗位,以人才为先进行人员配备,实行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规范原始凭证的审核、制单及实物保管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大审计和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确保单位财产安全,提高国家资金的利用水平,使资金能充分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章可循,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二)加强预算管理,强化资金的管理控制

重视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水平,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应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彻底改变“只重预算执行,忽视编制和评价工作”的预算管理方式,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大力推广“零基”法、绩效编制方法,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将全部收支编入预算。在预算编制上,要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科学合理的编制部门预算;各项开支必须要以预算为依据,严格控制开支,倡导节约,拒绝浪费和挪用现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合理;加大对预算的监督、考评和决算验收工作,加强对预算结余资金的管理;进一步细化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使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能够有迹可循,以此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广泛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预算管理上,可以采用激励机制,对于经费使用合理、有效的单位,予以按比例适当提高下一年度的预算额度,以鼓励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合理运用预算资金,并将预算进行合理控制。

(三)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事业单位要重视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引进更多高素质财务人员。对于现有财务人员,要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与考核、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外聘财务专家讲座等各种形式,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的培训学习,增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推动财务人员积极提升自身素质。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设立稽核岗位人员,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严格票据的填写规范,并加强对收款票据的管理。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存在的问题是与其面对的内外环境有关,外因是政策监管不力,内因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缺少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人员素质低。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改革也要大刀阔斧,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及时更新观念,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适合我国财务环境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制度建设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才能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余晓峰 单位:杭州市水处理设施建设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