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探究

时间:2022-11-13 11:11:00

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探究

摘要:近年来,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推广范围不断扩大、实践深度不断提升,其关联和融合也逐渐显现。本文总结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探索实现地方经济包容性增长和绿色发展的现实困难和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一、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人都应该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社会经济的生产和发展。但是要让每个人都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从金融方面来说必须要做到对原本的制度、体系、体制甚至产品进行相应的创新,其主要任务是补充传统金融不曾达到的向贫困、低收入人群等低端客户提供机会。同时还要在政策、法律和监管方面提供空间,允许新建小额信贷机构,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增设小额信贷业务。而绿色金融的核心理念在于可持续性既可持续发展,强调合理引导资源配置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讲求金融活动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理念可视为一个问题的两个角度:

1.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包括普惠金融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公平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用,其中社会发展的公平程度决定了人、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从内在角度讲发展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群体、“三农”和低收入偏远地区提供金融服务,能够有效提升类似农民、低收入人群、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发展和创新热情。普惠金融也不是单纯的慈善或是救助,而是为了帮助收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发展可持续,与绿色金融发展的理念存在一致性。

2.发展绿色金融直接有效促进普惠金融提升

绿色金融支持生态和环境治理,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能够最平等最大化地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受普惠金融重点普及的人群,有生活环境较差、所处环境恶劣,居住条件低下等特点,由于自我本身保护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大气污染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发展绿色金融,也是一个提升地区间平衡和人群间更加平等的有效途径,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推进方式必须以政府政策的推动为主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有共同点,即它的具体层级的实施需要由政府政策的推动,因为原本的传统性质的金融在现行政策和经济人的思想指引下,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或者以完成政策任务为职责,后者就是推动型金融,根据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需要政策的统一推动才能完成。绿色金融的中保护环境的目标中环境资源性质更为特殊,属于公共品,本身根本不具备金融机构主动提供贷款方生产或服务的可能,不具备生态效率,有些绿色贷款发放后短期甚至很难产生回报,但是这一切能够实行背后都是政策推动的。简单从普惠金融贷款发放来看,短期来看确实不具备将经济人或是金融机构效益最大化的能力,本身这种将服务对象的受众扩大、服务层面拓展,在现有机构人员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上增加了更多劳动时间和各项成本费用,而其收益也有限且不成合理正比的关系。综上所述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推动和落实实施必须需要政策的推动。

(三)主要内容与服务对象存在普遍相互交流

对象来说绿色金融是面对绿色行业、绿色项目,而普惠金融是收入较低的个人和企业;专业性来看绿色金融涉及标准的制定和度量、环境状况评估、资产管理等融合协同;普惠金融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给现金、信贷发放、支付、征信等基础金融服务,专业性较低。随着绿色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化和纵深,金融机构渐渐地向乡镇、农村、农户等更广泛的领域全面发掘绿色转型和节能减排的潜力,而居民园区和农村小规模绿色项目、农户生产的特色绿色产品也将成为绿色金融市场的重点关注和焦点。

二、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困难

(一)融合发展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积极探索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不少相关指导意见,来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规范化发展。但就融合发展而言,建设还比较匮乏,有关政策、制度和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标准不完善,各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不够具体,基本的构建都未提上日程,影响两者融合发展的效果。政策制度的不完善或缺位很容易导致融合发展仅停留在口号上,难以真正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绿色普惠融合发展的信息交流体系尚未健全

就绿色普惠而言,如果缺乏适当的环境信息,投资机构、信贷机构及保险机构就无法评估与投资相关的环境、气候因素对其财务的影响。由此导致的对环境风险的低估以及对风险定价和管理的缺失,可能会使决策失误,并引发资产价值的波动。而环境因素的外部性,又使得相关信息的交流沟通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但从目前情况看,环境数据表述方式不适于金融行业用户,环境风险分析和绿色投资评估方法还不成熟,未来场景和环境与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搜索成本较高,提供公共环境数据的商业模式尚未成型以及缺乏搜集和处理环境数据的能力等一系列障碍仍然制约着绿色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

(三)缺乏对融合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当前,无论监管、税收还是财政部门甚至商业银行本身,在具体操作上都缺乏针对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良性激励约束机制。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创新专业性较高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融合业务和产业,必将伴随着成本的提高。在目前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而又缺乏激励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深入开展融合发展信贷创新产品和业务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促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以“双山”思想为指引,探寻“融合之路”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理念指引为主,不断指导辖区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创新。以服务小农为例,银行将绿色金融原则与评价标准延伸至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脱贫攻坚、双创贷款等普惠金融业务办理过程中,注重业务的环境影响评估,优选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特性的项目,支持可持续发展,凸显银行普惠金融的绿色基因。将普惠金融良好基础与绿色金融创新元素相融合,创建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地方发展的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路径。

(二)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保证“融合落实”

进一步明确机构管理职能,将城、乡和村的分治相结合,对应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同时,充分利用信用体系,积极对接当地政府和相关单位、组织和部门,与社会形成合力,协同促进县域金融环境质量提升,支持探索制定绿色项目评级后的专业对口化的金融服务标准,打造银行系统绿色普惠金融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以绿色信贷的全流程管理为出发点,通过绿色组织体系、绿色指标体系、绿色考评体系等体系建设,为整体发展普惠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体系,从体系上保证将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有机融合,落到实处。

(三)不断创新信贷产品,促进“融合提升”

结合绿色普惠的发展目标,推出以循环、能源、乡村、农林、科技为主题的信贷产品,尽可能满足多的客户及企业多维度信贷需求。并以上五个类型产品为基础,推出类似排污改造抵押贷款、“两山”乡居贷和污染设备改造贷款等特色子产品贷款以此来丰富绿色普惠贷款产品。并充分利用地区金融平台网格化管理,加强信息数据运用,建立当地绿色普惠特色产业对象专业化网格,实现绿色普惠贷款的精准投放,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信贷产品的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德旭,苗文龙.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J].财贸经济,2015(03)10.

[2]张晓燕.普惠金融的理论和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张承惠,田辉,王刚,谢孟哲.发展中国绿色金融的逻辑与框架[J].金融论坛,2016(02)

[4]王修华,刘娜.我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J].理论探索,2016(04)

作者:刘婷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