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普惠制金融研究综述

时间:2022-06-04 02:55:45

国内普惠制金融研究综述

普惠制金融研究现状

围绕普惠制金融,我国学术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以金融供给中的金融排斥现象为主线,探索健全金融服务,主张完善现有制度,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等方式推进金融尤其农村金融的发展,实现金融的普惠性。主要表现在:1)普惠制金融的基本内涵界定及其分析金融排斥是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1]9-15,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2][3]5-10[4],普惠制金融是基于解决社会中由于多种原因难以进入主流金融体系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的那部分人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问题,它既是金融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能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金融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7]14-15,对于打破金融排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增加农户收入有重要作用[3]5-10,是弱势产业、弱势地区和金融弱势群体在金融发展中应享有的权利体现[6][7]14-15。普惠制金融与农村金融和小额贷款构成了捆绑性概念,涉及一切被金融市场挤出的融资需求,是一种介于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之间的合作金融形式,合作的边界决定了普惠制金融操作的社区性质,需要立足于金融增量改革[8],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为包括弱势经济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全功能的金融服务[9]。2)普惠制金融的结构特点分析普惠制金融体系的核心是不同区域、不同收入阶层的公民都有公平的享有金融服务的机会,特别是贫穷地区、具有强烈脱贫意愿的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都能得到有效满足,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价格相对合理的产品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农户等低收入群体对象提供服务;第二,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保险、汇款、养老金、理财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三,强调放松金融管制,允许社会各种性质的资本在贫困地区设立为中低收入经济群体服务的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使普惠制金融体系包括从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到银行金融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组成[9],同时追求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7]14-15。3)普惠制金融的作用机理分析我国正规银行体系的操作逻辑造成了挤出效应,使相当一部分弱势主体通过金融体系向强势融资主体提供资金,而被挤出的弱势融资主体不仅仅存在于农村金融领域,大量中等收入以下的城市居民和小企业,事实上亦需要普惠制金融服务[8]。KelleeSTSai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研究表明,作为实现金融普惠性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的原因在于正规贷款的有限供给、国家执行贷款政策能力有限、地方政治经济分割趋势严重以及许多微观金融组织存在制度缺陷[10]。4)普惠制金融的作用价值分析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与其金融公平性程度紧密相关[11]18-23,普惠制金融建设滞后容易导致融资集中和系统性风险积聚,过多的金融资源集中于政府项目和投机领域;建设普惠制金融体系,有助于分散金融资源配置,换取更稳定的金融环境;金融业侧重中小经济主体融资,将提高整体盈利水平,盈利来源将从数量扩张转向风险溢价[12];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破解农村金融排斥,促进农村金融融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3]42-48[14];支持贫困人口脱贫[15]21-26[16]。从全国层面看,中国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为正,组成农村普惠性金融的贷款使用效用维度和产品接触维度显著地促进了农村生产率增长;从区域层面看,中部地区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为正,西部地区不显著,东部地区不存在效率损失[17]。普惠制金融理念是对传统农村金融制度的一种融资矫正与补偿机制[18],为广大群体的金融需求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规模;拓深更贫困和更偏远地区的客户群体(深度;降低客户群体和金融服务提供者双方的成本(成本效益比[7]14-15。5)普惠制金融问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逻辑的建构分析研究普惠制金融发展的必然性和建构普惠制金融路径的文献资料采取了多种分析方式,主要有:从二元性金融视角构建城乡金融排斥二元性指数,并在空间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剖析城乡金融差异的波动态势和未来演变趋势[19];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将金融资源归纳为空间差异、空间过程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三个层次,认为金融资源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衡态势,是一个金融集聚与扩散的过程,是金融效率的空间调整和提高的过程,也是金融功能的空间深化和完善的过程[20];借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构建金融排斥指数测度模型9-15[1];利用欧洲晴雨表数据对欧盟成员国的金融状况进行分析[11]8-23;测算金融扭曲度指标[21]。6)推进我国普惠制金融建立和发展的路径分析完善的普惠制金融体系框架应在坚持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集法律体系、服务组织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三位一体[15]21-26[22],从需求引致、供给推动、金融生态入手,处理好金融公平与效率、金融机构盈利诉求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加强政府规制,发展融合性的金融机构并践行社会责任[13]42-48[2];加强风险管理,开展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转换经营机制,构建信贷管理及风险防范体制,加强风险保障机制建设,促进供需主体的互利共生及良好金融生态的形成,推动农村金融的加速度增长;重点干预“金融沙漠”问题[23]-[24];激发弱势群体的金融有效需求和增加对弱势群体的金融供给[4];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合理的农村业务分层,建立成本收益和比较优势相结合的竞争结构[21]19-25;降低门槛,增加贫困地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数量;处理好金融监管与民间金融领域自发内部规则的关系,适度放松管制;处理好与政府在推动“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关系[25]-[26]。安明友建议以农民获得的财政补贴为担保建立农民基本信贷保障制度以促进普惠制金融体系的建设[27];董龙训建议以低成本拉近金融服务与农民之间的距离,有效破解支付领域地理排斥;发挥服务点功能,破解金融服务营销排斥;依托服务点开展宣传,破解支付领域自我排斥[28]。

简要结论和总结

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以关注我国金融尤其农村金融领域的金融排斥现象为主,直接研究普惠制金融问题的文献相对不足,但从金融排斥的研究成果中不难感受到,学者们都寄希望通过一种机制推动我国金融的发展,实现金融领域尤其农村金融和针对低收入阶层服务的金融走向更公平、更合理,更具有普惠性,实现金融的共享。2借鉴孟加拉国的格莱眠银行(GB)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金融发展定位和金融管理模式,发展符合我国农村地域特色的小额信贷等小额金融道路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希望通过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金融服务,以及其他非金融社会服务如技术培训、教育、医疗等,达到实现经济增长和减贫目标,当然,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对这种普惠制金融的实现机制做出了实践,如: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bank),拉美的行动国际(ACCIONInternational)和印度的自我就业妇女协会(SE-WA)银行,值得我国在金融发展道路上借鉴,以推动我国实现普惠制金融的发展诉求。3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多的关注普惠制金融问题,不仅要理清普惠制金融的思想底蕴,更要从我国的地域特色构建更科学的实现机制,将普惠性金融的内在功效价值转换成实际的操作价值,推动我国金融尤其面对中低收入阶层的金融设计,解决无抵押群体的金融需求问题。4构建普惠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将金融的普惠性功效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体化,为金融的普惠性发展建立社会发展的经济诉求。5普惠制金融与小额信贷的关系问题研究。不能将小额信贷等同于普惠制金融,在研究中要注意厘清二者的关系,但一般认可,小额信贷应该是普惠制金融的一种基本的实现机制。

本文作者:安明友工作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吉林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