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回旋经济的思考

时间:2022-04-27 05:23:00

西部发展回旋经济的思考

【摘要】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西部地区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根据西部实际,深化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分析并总结了现阶段的循环经济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模型是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型。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模型实践模式

脆弱的生态环境、欠完善的经济机制、粗放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压力不断增大的人口增长、整体文化素质低的人口特征等复合、累积型因素正阻碍着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西部地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以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为基线,依据要素禀赋结构,发展符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不断演化升级和信息高效利用的过程中促进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梯次利用。同时,要注意协调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构建区域、园区、企业、家庭各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循环体系,通过促进人类活动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使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基。

一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探讨

循环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对其研究的兴趣吸引了众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目前,研究循环经济的各类学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现阶段对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研究大致是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的:一是自然科学视角,二是社会科学视角。

1.自然科学视角

从自然科学角度对循环经济理论模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循环经济理论模型中3R原则及各实践模式(企业层面、产业层面、社会层面)在技术上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等问题,即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来分析和研究资源(原材料)及能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利用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及无害化等具体技术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的问题,可理解为对能否和如何开发及实践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范畴的研究。具体来说,如“关于物质及能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的研究”等就属于这个范畴。这个范畴的特点是将物质及能源循环从具体社会环境中抽出,重点从自然科学角度对循环经济在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和具体途径进行研究,属于实验或实证分析范畴。例如,东北大学的陆钟武院士就“大、中、小”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研究就属于此范畴。

2.社会科学视角

从社会科学角度对循环经济进行研究,则突出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与自然科学家不同,社会科学家们更关心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以及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等问题,在分析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时,社会科学家更注重探讨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及制度变迁的形成机制和循环经济增长模型等方面的内容。属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综合。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曹葵等研究者就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且得出了“在推行循环经济时,生产过程将逐渐减少对耗竭性资源的依赖,否则,总的资源存量将在有限的时间内被消耗完,经济增长也将不可能持续下去。因此,推行循环经济将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的结论。

3.扩展

以上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科学角度对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研究虽然都是初步尝试,但是应该肯定这些尝试给出了我们研究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另外,笔者认为对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研究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作补充。如根据总书记提出的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在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研究中引入和谐社会的“和谐度”这个概念就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整合。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而言可初步得出:

和谐度(CM)=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

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是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都可以划分为正的外部影响(正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影响(负外部效应)两大类。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大,负外部效应越小说明其和谐度高,反之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小,负外部效应越大则说明其和谐度低。当前就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这一方面,典型的研究是生态环境影响公式:

I=P×A×T

笔者认为还应该对以下三个方面内容进行研究:

1)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典型的研究就是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深入分析在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如何推行生态环境建设,使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不断增大,其结果是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

2)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给予人类的正外部效应。典型的研究有对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研究,但更重要的是由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断提高升级而引起的生态服务和环境资源的增加如何提高人类福利水平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3)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给予人类的负外部效应。典型的研究有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的损害方面的研究,如关于大气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结合和谐度概念,还必须就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我们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模型也需要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为构建一个能够使和谐度不断提高的,兼具和谐、循环两大特征的未来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平台。

以上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初步探讨。另外,对3R原则中的减量化原则,也可就减量化最适量的理论模型展开分析。目前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献中提到的减量化原则一般表述为“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笔者认为,该表述是正确的,但是,还有必要从减量化的最适量方面对减量化的理论模型做进一步探讨。这里需要度量要维持当前福利水平,甚至提高福利水平,应该投入多少自然资源为最适?在现在投入的基础上减少多少为最适?过多的减量化与过少的减量化都不能维持当前福利水平,更不能提高福利水平。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减量化的“最适量模型”。

对“大中小循环”三个层面减量化的最适量,都需要引入计量模型来确定。例如,大循环层面(区域及社会),初步确定被解释变量为减量化的最适量,并用最适环境影响量PI来替代,解释变量有:人口变化量PV,环境意识水平EL,单位GDP的环境影响I;循环经济制度CS(虚拟变量),循环经济技术普及率CT…

PI=f(PV,EL,I,CS,CT…)+E

限制条件:福利水平≥当前福利水平

笔者认为,对减量化的“最适量模型”进行理论探讨,对我们深入分析影响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类因素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可促使我们分离出关键性的因素,并以减量化的最适量作为基本前提和假设,寻找到各个层面推进减量化的最优方法和途径。由于对减量化的统计数据还在收集之中,上式仅是减量化最适量的概念模型。

二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模型

我国西部地区社会发展之所以长期落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山大川、恶劣气候所强化的交通落后和信息封闭等导致的社会封闭性。这类因素长期阻碍了国家内外、民族内外和地区内外的沟通与交流,使各族人民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从历史因素看,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一般较低,在建国初期不仅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社会发展也极端落后,与沿海地区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发展起点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般经济理论认为,仍处于前工业社会的国家或地区,很难像工业国家或地区一样,实现总产值的高增长率和人口平均产值的高增长率。其主要原因是初期的人均产值水平太低及增长率过低而引起的起步过程的持续滞钝。”同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一旦选择了某种路径,就意味着将长时期地锁定在这一路径上,即使在路径以外存在其他更有效的路径,因为存在转换成本,要想改变路径也绝非是容易的事。西部地区以社会经济体制落后,人口素质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缓慢,信息不畅,观念落后等为特征形成了特有的低水平发展路径,要成功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找到并推行一种经济效益好,交易成本(转换成本)低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或者要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要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后天获得性资源,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西部地区没有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等优势,且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也正在使西部地区的先天自然资源优势不断下降,具体表现就是生态不断脆弱化。显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家在西部地区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对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遏制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经济仍然落后,传统经济模式不能得到根本改变,生态环境即使暂时恢复也还会再一次遭到破坏。所以西部地区必须创新发展战略,必须研究新的发展理论模型。根据前面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对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理解为通过增加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进而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服务,使人类的福利水平不断升级;而循环经济建设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可见,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都是通过改善人类活动模式来影响自然环境状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升级。

和谐度(CM)=

和谐度提高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由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促进自然环境增长的拉力和由循环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防止自然环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协调的和谐演进升级过程。

基于这一观点我们认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在特殊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区域层面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重建等各个领域。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促进该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经济活动中一定要切实贯彻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和生态重建并重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之路。构建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模型的总体思路如下:

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加强和完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综合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切实推行生态环境建设,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得到贯彻落实。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必须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具体来说,就是要依据西部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西部地区“巨大的生态资源优势,依靠高科技和实用技术的有力支撑,加大其不可替代的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之形成特色产业。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不仅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它实质上是要把产业发展理论融入生态环境建设中。这既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也可以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使当地经济得到发展。”对于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中应该通过循环经济建设来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升级,同时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形成互动协调发展机制,稳步建立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

图1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概念图

根据上图所示,我们看到传统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不断深化进程中,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一是形状的改变,变得较平坦、光滑,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影响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弹性的减小,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很快,而该进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变化不大;二是曲线本身在改变形状后又发生向下的位移,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同阶段对应的自然环境影响的显著减少。显然,通过加大循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二者互动式协调发展形成的推拉合力使传统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变为循环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也是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战略的必然变化趋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就是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式发展战略与实施机制的建立。我们认为,西部地区推行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战略是依据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结构,实现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人类活动模式生态化转型的具体方略。

同时,要认识到西部地区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我们认为,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必须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加大调整力度,并加大扶贫力度,加大对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要抓好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整合几个主要方面。

三总结

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只有长期利益,没有短期利益的建设模式都很难推广运用。同样我们认为,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循环经济建设和只有长期利益,没有短期利益的循环经济建设模式也很难持久推广运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同该地区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业问题、“三农问题”、资源资本化等诸多问题从各个角度都直接或间接相关,应该认识到不可能仅靠单一项目、单一工程、单一方面、单一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取得进展。而要有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与建设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除了要在认识上统一思想、步骤上配合、行动上协调、措施上配套外,还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和措施,以循环经济建设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西部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斯密著,谢组钧等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3]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史培军,刘学敏.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求是.2003.来源:

[4]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7]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8]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网站./cn/company/Tmxxb1432005.1.20.

[9]辽宁省清洁生产中心网站

[10]内藤正明編著.環境調和型都市.东京:世界文化社,1993.

[11]中岡哲郎.自然と人間のための経済学.东京:朝日新聞社,1977.

[12]玉野井芳郎.エコノミーとエコロジー.东京:みすず書房,1985.

[13]日本環境庁.循環型社会白書.东京:日本産業,2001.

[14]KaspersonRE,KaspersonJX,TurnerⅡBL.Riskandcriticality:Trajectoriesofregionalenvironmental

[15]GoseJR.Ecotonehierarchies.EcologicalApplications.1993.

[16]KolasaJ,ZalewskiM.Notesonecotone:attributesandfunctions.Hydrobiologia,1995.

[17]Bringezu,Stefan,H.schutz(2000),Indicatorstudy:TotalMaterialRequirementoftheEuropeanUnion,EuropeanEnvironmentagencytechnicalReport,Copenhagen.

[18]WorldResourceInstitute(2000),Theweightofnations:materialoutflowsfromindustrialeconomies,Washingto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