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探析论文

时间:2022-02-12 10:20:00

新农村建设探析论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义是一个经济概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这一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5年底又专门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是深藏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

第一,工业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工业自身发展能力的增强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建国以后,由于中国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及中国的具体国情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不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完成我国的工业资本的积累,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起了重大的作用,但这种经济结构模式也导致了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随着中国已经能够国际贸易来积累资本,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农养工的发展模式已经制约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应该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从以农养工转变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发展模式。

第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接动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生机。同时,农村经济建设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资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等。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转换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提高农村产业技术含量,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战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农业生产与世界接轨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推动农业产业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以后,中国农业必将直面世界农业市场的冲击。如何应对这种冲击,如何在世界农业市场的冲击下发展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较低,国际竞争能力较弱。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走农业综合发展的道路,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如果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进程的话,那么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深深植根于经济发展本身的,正是因为中国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命题的提出便成了一个时代的必然。

二、全方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如何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基础夯实的关键放在农民增收的f司题上。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一,要调整好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已经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向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农业、乡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农村产业结构模式。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是自发形成的,地方政府进行产业结构布局决策时,往往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讲求经济发展的短平快。导致农村产业结构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就必须加大对已经形成的不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农村产业向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参照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中的相关政策,在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基础上,坚持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培育农业的龙头产业来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在调整中通过加强发展乡镇企业和城镇,缓解农村地区的就业压力,推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第二,要注重农村地区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还相当落后,现代化程度相当低,农业生产还没有形成规模经营,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能力;农村非农产业的科技水平低下,大部分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市场竞争能力弱。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加大技术设备更新的力度,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技术的支持。中央要通过加大农业的投入,加大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科技改造资金的投入,为乡镇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二是要加大科技扶贫的力度,通过实现科技下乡,提升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技能水平。各级政府要在总结以往农村科技扶贫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科技下乡。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科技人员的培训,为农村地区的科技发展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第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人,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抓紧培养新型农民,一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通过对农民的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农业新科技,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加大对农业的非农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实现非农领域的就业,即就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或者是进城务工。二是要培养农民树立起现代市场观念。培育新型农民,帮助他们树立起牢固的市场理念,使农民牢固树立起市场意识,成本意识,竞争意识,以参与市场竞争为目标来开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提高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长远决策意识和整体决策水平。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追求结合起来,既要兼顾到眼前利益,更要注意长远利益。通过帮助农民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使农村经济发展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增强地方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水平的提高联系起来,不断提升地方政府在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能力。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中央提出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应该不断提高以下的执政能力水平。

第一,转变职能,提高服务和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应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由领导型向引导型转变。“两免一补”使得乡镇政府从大量的具体性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也使乡镇政府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实现这种转移,就需要乡镇政府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以宏观调控手段来引导和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指导,通过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促成农民观念的转变。二是由命令型向示范型转变。中央农村政策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大,农民自主发展经济的空间更广阔。地方政府对农村经济不应该再实行命令型的规范,而应进行示范型的引导。通过搞好示范,培养农业发展农业生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三是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乡镇政府工作职能转变以后。应该注重为农民提供生产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技术、信息平台,定期种植技术、农产品购销、外出务工等信息。

第二,地方政府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由于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经济发展必须学会借脑,借助于外部的智慧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任务应该责无旁贷的落在地方政府的肩上。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和科研院所及高校科研部门的合作,借助于这些单位、部门的智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持,提供技术的支撑。地方政府的借脑,一是要借助于国内外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经验来引导本地的经济发展;二是要有组织的请进专家学者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使地方经济在外地智力的支持下,走上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第三,地方政府要有组织的提高农民的素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关键性的制约作用的,最终还是农民的素质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将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作为自己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地方政府应该有组织的为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提供技术培训,提升农民工进城以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应该为留在农村发展的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成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深藏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个经济命题,只有从经济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通过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寻找合适的道路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当前农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经济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