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论文

时间:2022-11-08 03:44:20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服务“三农”、建设“新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普惠金融的主旨思想是帮助所有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对一些被其他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人们进行金融指导,帮助他们脱贫并引领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建设新型城镇化主要是出于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发展的目的,村镇银行的出现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农民贷款困难问题,提升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并且还加快了整个国家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信贷金融机构发展的经验,探讨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普惠金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新兴乡村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也充满了艰难和挑战,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依照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来推进村镇银行在乡村中的稳步发展。

一、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村镇银行历年来的表现,切实地表现出村镇银行在乡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把村镇银行建设在乡村,对于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效的举措,事实表明其无论是在自身发展还是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制约村镇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政策意图和服务效应还没有完全得到实现。(一)运营管理基本沿用发起行模式,小法人体制优势发挥不够。这种模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自主经营比较困难,发挥不出灵活的经营机制的优点,业务的性质大致相同,缺少发散性的创新等。特别是村镇银行与当地合作金融机构在业务上有相当的竞争关系,有时还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造成了反作用。并且,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管理人员的委任和调拨负责,控制其个人的职务分配、工薪待遇,尤其是异地任职期限较短、岗位交流变动常常发生,导致这些管理人员主要受制于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缺乏关注,很难保持并热衷于县域“三农”发展以及财务上的需要的特点的研究,并且创新精神不足。而且大股东独权不利于其他的股东发挥制约与平衡的作用,也难以调动其他股东参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四自”原则很难落到实处。(二)支持配套政策不到位,服务“三农”目标定位与商业可持续经营难以兼顾。对于在市场扮演的角色和策略导向上,是为推动“三农”的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指导和帮助,承担着补充乡村金融供应、填补金融服务盲区、调节金融激励发展的三重任务。村镇银行需要受到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因为乡村落后,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农业质量较低,贷款风险很大。但村镇银行发挥的作用较小,社会知名度不够广泛,还没有引发社会各界对村镇银行的密切关注,导致财税优惠扶持得不到保证。金融监管部门出于风险防范和稳健性考量,在政策管理力度的把握上村镇银行与乡村信用社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相同,享受再贷款、再贴现支持的条件相同,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标准相同,村镇银行相对乡村合作金融机构在获得支农再贷款、新设网点机构等方面难度较大。加之受自身内控机制不健全、业务范围小等原因,村镇银行普遍面临收支体系不完善、征信系统接入难、独立发卡难、中间业务发展难等困难,支农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服务手段和业务功能较为单一,在同业中竞争未。形成较为明显的品牌效应一是服务手段滞后。村镇银行目前所开展的业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贷款和国内结算业务,现代新型的银行卡、票据、理财、网上银行等业务涉及甚少,与现在全面发展的农业产业金融服务不匹配。二是筹资不方便。由于建立时间比较短、营业网点少、结算渠道不畅、宣传力度小等因素,社会公众不清楚村镇银行的性质、职能、产品,可能不太认可村镇银行,有银行存款增长率较低、存款来源渠道少、缺乏稳定的客源等问题。三是网点建设位置不科学。由于机构设置远离乡镇、远离农民,使得村镇银行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其“立足‘三农’、服务微小”的开行目的和解决乡村地区网点少、金融补给缺乏、竞争实力不足的设立初衷。四是风险预防解决制度不完善。村镇银行相对较大的商业银行而言,行业管理体系较为松散,产品设计、业务流程控制、风险防控体系基本沿袭了发起行的运行模式,还没建立起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和具有自身行业特色的管理架构。尤其是当前农业保险体系不够完善,村镇银行的信用贷款具有相当的不稳定因素。

二、依照普惠金融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人民创造福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普惠金融”,这是党中央对金融业做出的新要求,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进入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必须在制度构建、市场完善、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提高关注,真正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受益。村镇银行是国家为了补救乡村金融服务空缺,补充乡村金融供求而提出的一项应对策略,该策略主要是向乡村所有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要求金融服务要覆盖乡村所有层次的人群,并起到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城市乡村和谐发展的作用,这也对应了普惠金融的本质。因此,应按照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和深化乡村金融改革的思路,攻克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困难,帮助这正处于萌芽状态,同时又要承担重大支农责任的小银行稳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一)加强村镇银行顶层设计。村镇银行作为普惠金融组织的有效形式,更多关注的是乡村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难的问题,因此,既要遵循和发挥市场对村镇银行发展取向的决定性作用,还要注重村镇银行的顶层设计,积极引导和加强服务“三农”发展战略。一是设立行业管理组织协调部门。当前村镇银行发展的顶层政策设计存在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行业整体没有代言人和牵头人,造成行业特色优势难以形成,应享有的扶持政策难到位,科学化的管理机制难建立。应探索成立村镇银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完善适宜村镇银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绘画合理的村镇银行发展蓝图,整体推动村镇银行协调发展,推动村镇银行走上普惠金融与商业金融齐头并进的道路,真正把村镇银行发展成现代金融企业。二是优化村镇银行股权位置。结合乡村金融改革的规划要求,全面放开设立环节对发起行和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要求,保持股权合理分配,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特色,多与当地领头人群合作,避免金融风险,并稳固其他民间资本,进一步增加村镇银行数量,提升整体金融供给实力。三是科学规划村镇银行实体。村镇银行的冠名和提供服务大都在“村镇”,所以应科学部署村镇银行落脚点,着重选取国有、股份制以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无法涉及的乡镇地带部署,全面覆盖乡镇,避免弱势竞争地位的同时,更有利于村镇银行走向“三农”。(二)加大政策扶持倾斜力度。村镇银行既然承担的是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或者不能承担的专门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就需要得到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和鼓励。但是目前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政策目标不同于企业生存发展,造成实践中村镇银行肩负的补充乡村金融供应、补充金融服务空缺、调节金融激励发展的目标难以同时实现。所以,中央及省级政府部门应实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帮助村镇银行降低经营成本和信贷风险。地方政府应适度调整涉农财政资金存放布局,支持和推动村镇银行进行担保抵押方式创新。建立有利于促进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的金融倾斜政策,支持村镇银行在强化各项配套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加入支付、征信等业务系统,充分利用倾斜性货币工具增加款项来源,出台有针对性的村镇银行管理制度,适度放宽普惠贷款评测标准,使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更高。(三)秉持“眼睛向下”的经营战略。村镇银行的设立目的是“本土化”和为“三农”提供金融引导。村镇银行坚持“普之乡村、惠之于民”的服务理念,脚踏实地,扎根乡村,才能有新的发展机会。村镇银行要取长补短,切合实况,积极创新,建立与其经营规模、决策水平和本土人文相适应的灵活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使村镇银行的普惠服务在乡村中实现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村镇银行是自我管理的小机构,“首脑”不可或缺,高层主要安排“自己人”,中层及一线营销人员应以当地人为主,同时通过增资扩股吸收当地民间资本,充分借助地理和人脉纽带,与当地实体经济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四)坚持差异化的服务定位。村镇银行功能定位取决于自身和“三农”的“弱势性”特征。面对社会认可度不高、业务拓展难度大等问题,村镇银行必须稳扎稳打、稳中求进,加强市场研究,丰富服务手段和内涵,提高创新意识。迎合需求,积极构建“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服务不出镇”的服务优势,利用差异化发展战略,从侧面超越竞争对手,加强合作方的资金支持,并积极寻求新合作伙伴。利用优势设立分支机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体现以农为本的理念。(五)严格防控各类风险。在发展过程中,还应注意各类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应关注各任职人员的职业操守以及胜任能力、组织内部管理、技术开发以及自主创新、资金安全保护等因素。外部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等,主要关注融资环境、市场竞争、法律法规、社会信用等因素。对未知风险实施合理的风险规避措施,比如制定适宜的禁止制度、随时调整战略重心、规划业务范围、筛选更合理的项目等。

参考文献:

[1]谭昕晔.普惠金融视角下的茶陵浦发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7.

[2]张立民.基于普惠金融视角下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甘肃金融,2014(7):14-17.

[3]刘姣华.普惠金融背景下的村镇银行发展研究———基于孝感市村镇银行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4(1):88-90.

作者:潘建妹 单位:南浔农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