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十篇

时间:2023-07-03 17:56:34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篇1

[关键词]景德镇;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101-03

[作者简介]曹景华(1972-), 男,汉族, 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刘田旺 (1969-),男,汉族,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李子胜 (1969-), 男,汉族,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汪东方(1987-),男,汉族,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王井(1984-),男,汉族,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市场;胡林香(1985-),女,汉族,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

一、景德镇市村镇银行发展概况及主要特点

(一)发展概况

2010年12月,景德镇农商银行作为发起行在景德镇市浮梁发起设立首家浮梁农商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6000万元,其中法人股本2300万元,自然人股本3700万元;2011年4月,哈尔滨银行作为发起行在景德镇市乐平发起设立乐平融兴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全部为法人股本。多年来,景德镇辖内两家村镇银行股本构成未发生变化。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主动适应金融发展新常态,发挥经营机制灵活优势,积极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截至2015年1季度末,浮梁农商村镇银行资产总额10.06亿元,其中贷款余额6.28亿元;负债8.38亿元;存款余额7.30亿元,其存款规模在全省35个村镇银行中排名第8位;拥有员工34人,设有1个总行营业部、1个本地支行。乐平融兴村镇银行资产总额3.0亿元,其中贷款余额2.4亿元;负债3.0亿元;存款余额1.14亿元,其存款规模在全省35个村镇银行中排名第29位;拥有员工24人,设有1个总行营业部、1个自助银行。

(二)主要特点

1.总体发展速度快

截至2014年底,景德镇市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合计为1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亿元;负债规模合计为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亿元;存款规模合计7.74亿元,同比增长8.4%;贷款规模合计为8.5亿元,同比增长25.55%。

2.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2014年,景德镇市村镇银行实现利润总额4000万元,净利润2999.75万元,资产利润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其中:浮梁农商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为3.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4个百分点;乐平融兴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为1.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7个百分点。

3.资本约束能力强

截至2014年底,景德镇市村镇银行资本总额为9000万元,资本净额为15500万元。浮梁农商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9.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39%,拨备覆盖率为581.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1.08个百分点;乐平融兴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7.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612.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2.17个百分点。

4.支农作用显著

景德镇市村镇银行自开业成立以来,始终遵循“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己任,较好地支持了“三农”和“小微”信贷对象,初步发挥了服务地方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职能。截至2014年底,浮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为5.28亿元,涉农贷款比例为89.01%;乐平融兴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为2.18亿元,涉农贷款比例为86.31%。

5.经营机制灵活

根据涉农、小额、时效、分散的放贷特点,景德镇市村镇银行贷款发放具有便捷、高效和灵活的优势。从贷款发放形式上看,主要以信用、抵押贷款为主;从贷款的期限结构看,“短平快”是主要特点;从利率定价看,根据贷款的不同对象,执行利率水平差异较大,也较为灵活,弹性较大。

二、景德镇市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经过5年时间的运行,景德镇市村镇银行实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浮梁农商村镇银行,对所在县域金融市场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其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了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趋缓、经营困难、信贷风险加大等,这一方面是经济新常态下必然反映,另一方面也受其自身发展模式的制约,再加之配套政策支持跟进不力,导致村镇银行较其他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更大的困境。

(一)吸储难度增大

通过对村镇银行资金实力的分析,首先,因村镇银行设立初期定性为县域以下,发起人大部分为中小银行,其注入资本量较小,后期增资扩股滞缓,规模效应较弱。其次,发展较为缓慢,网点扩张能力较差,辐射面偏小。由于监管政策、综合成本效益及吸存能力等因素导致村镇银行网点扩张五年来仅增加一个,辐射仅在县城周边,未能延伸乡镇,严重制约吸储能力。第三,由于村镇银行品牌效应和社会公众形象等因素,业务开展单一,企业文化尚未形成,金融服务掣肘,特别是异地发起人等因素,也直接影响了存款营销能力。同时由于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并受大额存单推出和近期股市飘红影响,加剧削弱了村镇银行存款增长的基础。数据显示,浮梁农商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014年较2013年增长27%,2015年5月较上年同期仅增长10.6%,低于全市存款平均增长水平,乐平融兴村镇银行银行存款余额2015年4月,较2013年、2014年同期增速分别下降12.35%、5.53%。

(二)信贷投放难度增加

村镇银行发起设立之初定位不清。作为金融补充作用的小微农村金融机构,其定位主要是服务小微企业、涉农项目及广大农户,而将村镇银行落户县城区域,网点扩张也在县城区域,有效的辐射范围较窄,其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从而导致在客户结构上,高价值客户占比低。另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定价能力不高,营业网点的布局、设施、功能有较大差距,另外处于经济下行期,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信贷营销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增长。调查显示,辖内村镇银行2015年前5个月信贷投放出现负增长态势。

(三)稳健经营难度上升

随着传统金融需求弱化不断加剧,村镇银行顺应新兴金融需求而调整的步伐缓慢,影响其供求错配。业务领域过于单一,经营风险过度集中,而其客户对象又属于经济弱势群体,在经济下行期抗御风险的能力更加弱化。调查显示,2015年辖内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占比呈现双升态势。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传统的贷款利息收入占比过高,实现多元化经营转型目标困难。据调查显示,浮梁农商村镇银行2014年利息净收入占比营业收入高达99.47%,2015年一季度利息净收入占比高达98.88%,经营效益难以维系。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信贷有效需求不足,不良贷款风险的反弹,拔备计提增多,再加之扶持政策不充分,导致其效益增长空间受制,效益同期相比出现下滑态势。

(四)转型发展难以推进

国家一直在释放推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政策信号,但是试水P2P平台、大额存单等业务却被叫停或排挤在外。而且随着市场利率化发展的深入,村镇银行由于其自身实力、信誉、利率议价能力、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等因素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了市场竞争的两极分化,其必然被排挤在高价值客户门槛之外。受发起行绝对或相对控制,其自主经营权受限;起步晚,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集约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推进不够,抑制了村镇银行服务水平的发挥。经营发展配套服务不足,营业网点的布局、设施、功能与转型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配套的优惠政策跟进不力,而且在信息建设、内控制度等方面均缺少系统性指导或扶持,甚至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小微领域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地位。

三、新常态下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初的快速发展到如今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瓶颈,有发展定位不准、基础不实、资本实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后劲不足等原因,同时受自身因素和政策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要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应在指导规划、政策扶持、功能定位、升级转型上下功夫。

(一)适时出台指导意见,增强发展后劲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支持“三农”发展的有力补充。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准入政策、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等意见,却未有系统性支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应出台一套完备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推进机制的指导意见,解决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指导制定村镇银行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规范发起行的管控,确保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行为;坚持业务发展与突出特色、风险防范与深化改革、差异化经营与社会统筹兼顾等原则;指导建立科学激励约束和管控机制,不断培育良好的村镇银行品牌形象等。

(二)准确定位,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

一是要准确功能定位。农村市场中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给村镇银行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因此村镇银行要围绕区域农村市场定位金融服务,在基于弥补农村金融设计不足的同时,又要进行商业化模式运作,不断扩大其规模实力和社会知名度。二是扩大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实现村镇银行设立“常态化”,塑造金融新格局,坚持金融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的宗旨。针对县域村镇银行覆盖率较低的实际情况,建议大力发展地市级村镇银行,或是将县域设立的村镇银行升级,实行地级市总部、辖内县域设立分支行、乡镇设立网点的“总分行制地市级村镇银行”发展模式,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发起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及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又能积极拓宽辐射范围,壮大自身实力和规模,切实解决其破局吸储难题。三是建立差异化发展机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农村金融需求差异性较大,村镇银行应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实行差异性经营管理模式,包括在定位客户、决策流程及信贷模式等方面,充分发挥村镇银行机制灵活、决策时效高、贴近农村等特点,创新差异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和金融服务需求,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村镇银行活力

为“三农”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就必须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给予更多方面的政策扶持。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允许村镇银行部分财政结算业务,增加其资金实力;延续并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实行对涉农项目财政贴息、农业风险保障、政府担保基金等多种方式,降低其信贷风险和成本。给予村镇银行更多的参与机会,允许其参与如以地方财政资金为保证的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通等创新业务。另一方面,强化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金融监管部门在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同时,更要提高对村镇银行涉农小微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对其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存贷款利率等给予更大的自由浮动空间,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给予村镇银行更多资金支持,从而引导其信贷资金投放和流向,确立准确的市场定位,继续发挥其在农村、小微等领域的优势,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市场空白。同时适当放松监管限制,允许村镇银行一定程度上的金融创新,并享受与其他商业性银行一样的诸如发行大额存单等权利,为村镇银行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助力村镇银行转型升级,推进可持续发展

由于村镇银行本身存在成本高、成立时间短、经营对象弱等劣势,并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威胁,其发展壮大必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村镇银行需要在经营转型的关键期寻求战略性机遇和持续性发展。一是建立良性、稳定的资本金补充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互联网+农村金融市场”。广大农村地区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镇银行要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挖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传统金融优势,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更好提升普惠金融水平。三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内部制衡机制,实现自主经营,自选发展策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四是加快业务结构调整,优化传统存贷款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个人业务,突破单纯依靠存贷差的单一盈利模式。五是做好风险防控,加大信贷的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适当提高对不良资产风险的容忍度,防止过度信贷收缩损害自身业务发展。六是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建立客户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村镇银行农村市场份额,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篇2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1月,银监会出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加快了村镇银行试点工作。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到末,全国已有148家村镇银行开业,发放贷款50多亿元,其中支持农户和农民的贷款达60%以上。今年“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村镇银行发展呈现出美好的愿景。

湖南省自开展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已组建村镇银行5家,较好地发挥了服务“三农”的作用。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来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得到了银监部门的批准。但在组建过程中遭遇中梗阻,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二、发展村镇银行的瓶颈

(一)政策失灵:自下而上,本末倒置。按照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只能实行发起方式设立,且至少应有1家以上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规定要求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这一规定,需要试点县市政府从最基层的县域开始向上逐级寻找主发起人。当前我国银行业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分支行对机构的设置缺乏审批权限。由于村镇银行的设置处于试点阶段,既没有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义务,也没有相应的数量规定,更没有自上而下的特别指定。这样,形成部分试点县市“申请报告无处送,高层领导无法见,村镇银行无法办”的难堪局面。

(二)主体失落:路径单一,一主难求。虽然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具备主发起人资格,但在欠发达地区,除农村信用社改制外,几乎没有地方性商业银行。泸溪县为组建村镇银行,成立了专班,明确专人,积极寻找主发起人,从起,先后与省内外1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联系协调,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条件,但都因经济总量小、地处偏远而被拒绝。一旦找不到主发起人,村镇银行便无法设立,致使这一惠农政策成为空中楼阁,试点县市十分失落。

(三)市场失准:低门槛,高杠杆。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村镇银行注册资金的门槛要求确实很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寻求一定的规模效应,一般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加之主发起人难找,形成了“低门槛,高杠杆”现象,导致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市场准入难。

(四)布局失衡:抓大放小,弃乡进城。按照村镇银行试点初衷,本应在欠发达地区优先发展。据对全国已开业的148家村镇银行调查分析,除先期试点的六个省份外,一般机构都设在相对较发达的县市一级,乡镇村镇银行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呈现出“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县城多、乡镇少”的不均衡格局。

(五)价值失离:嫌贫爱富,弃农逐工。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高风险、低效益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受利益驱使,村镇银行在价值取向上偏离宗旨,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工业行业。

三、政策建议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篇3

关键词:城镇化 农业银行 机遇

一、引言

农业银行是中国四大银行之一,2009年1月15日,农业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在2010年完成“a+h”两地上市,正式成为大型上市银行。与其他国有银行相比,农业银行的特色主要在于其农村网点广泛遍布全国,由于历史定位,农业银行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也是未来农村金融深化的最大参与银行,在县域金融业务上具备绝对优势,中短期内难以被同业取代。近年来,农业银行紧抓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大信贷投放,积极探索运作模式,创建服务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至2009年,农业银行共投放农村城镇化县域法人贷款327.4亿元。而在未来三农贷款获得国家政策的鼓励,农业银行受惠于该类贷款增速将有望高于其他大行。

随着我国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农业银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业务发展路径。近来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宅基地换房、土地增减挂钩等新动向,地方政府通过实施撤村建居项目,既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又增加了耕地面积。在此背景下,农业银行分布各地农村的多家分行开展了增减挂钩和撤村建居项目等有关业务,为在新形势下金融支持新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城镇化建设的涵义和基本现状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是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得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据《2010年城市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50%,进入城市社会。

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居民化都需要大量资金的积累和投入,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由于分散、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经济的低回报率,与商业性金融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矛盾,使得农村城镇化的建设面临着诸多资金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供给总量不足,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效率偏低,金融支持结构单一以及农村金融机构不足。

根据有关研究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方面存在若干金融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化建设中所需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窄,筹集企业资金比较困难,根据有关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初始资金有74%是自由资本,来自商业银行贷款的比例几乎为o。而城镇化建设中筹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集体积累以及农户的自有资金。资金严重缺乏导致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十分的缓慢。

三、城镇化建设给农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作为长期服务于农村市场和农村经济的国有银行,农业银行的三大支农任务之一则是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将是农业银行未来发展业务的新领域。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各项业务活动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有县城2000多个,乡镇有3.4万个,在未来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今后每年有上千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金融方面的信贷需求,从而给农业银行带来了发展机遇。

第一,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给农业银行带来机遇。首先是房地产建设产生的贷款业务;其次,基础建设产生的信贷需求。这两方面的信贷需求都需要银行大量资金的支持,农业银行可以通过放贷为城镇化建设中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信贷,结果必然是双赢的。

第二,城镇化建设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信贷支持。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乡镇企业,尤其是很多个体私营企业,对于发展生产、扩大经营的资金需求较大,也更为迫切,它们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贷支持。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之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将重新回到农村,解决资金需求的矛盾。农业银行可以充分把握这些新的机遇,开拓其业务空间,把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需要。而且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建设,政府和有关部门将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各方面吸取内外资金,作为根基在农村的农业银行则获得相对更多的机遇,这些资金将会成为农业银行的大量存款,为农业银行扩大规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城镇化建设中的生产生活对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给农业银行带来机遇。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将

直接为农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商机。加快农村城镇建设的进程,会为农村释放出潜在的消费能量,促进农村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根据有关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0.9%。同时,城镇化建设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以后,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减少自给消费,而提高商品消费的支出比例,对购置大宗生产、生活用品和精神方面的消费都产生巨大的需求。这个将带来相应的银行消费业务。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农民由农村迁移到城镇,其生活习惯,消费意识都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金融服务需求明显增强。目前,在新农村规划的城镇地区,不但是存、贷款和结算业务量成倍增长,银行卡、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个人理财、第三方存管的需求也非常旺盛。

认识城镇化建设对农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应该正确认识到在新形势下,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农业银行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挑战。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看,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大银行加大其在农村的网点建设,包括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支农政策的引导下,加大对农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银行在2010年推出了在“三农”服务定制化产品“益农贷”,而建设银行则积极开设村镇银行、创新新农村建设贷款等十余个支农特色产品,据统计,截至2010年,建设银行村镇银行贷款余额达到13.43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比例达到87.86%。加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直都拥有农村的“黄金客户”,使得农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业务竞争。如果农行不加强自身的经营策略,则有可能面临资金和客户流失的风险。第二,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农业银行的贷款占比过高,若城镇的产业经济没有发展或者发展缓慢,则可能会加大农业银行的未来信贷风险成本,甚至会造成农业银行大量的政策性亏损。此外,如果有关行政政策干预和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缺失、还本付息意识差等原因造成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比较高的话,则会使农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经营陷入困境。

四、相关对策与建议

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县域工业化的趋势明显、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对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村金融服务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农民的重要纽带,而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部分,应注重加强其在服务理念、管理理念、经营机制、监管机制、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提升,争取进一步满足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其金融服务的需求。

第一,农业银行应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农业银行应该加大创新的力度,及时开发适合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的业务新品种。农业银行应加快推进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有创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能够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个人和乡镇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农业银行应该因地制宜开发、推出一批金融创新产品。应根据当地的“三农”金融需求,把握好创新的重点和突破口,积极开发多样化小额信贷产品,努力满足农民多元化信贷需求和企业信贷需求。

第二,农业银行应该防城镇化信贷风险。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信贷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又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城镇中小企业不计其数,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可能在两三年内就会被淘汰。因此农业银行应该强化其信贷监管,从而确保农村城镇化贷款投向合理、风险可控。

第三,农业银行应该加大其业务和产品的营销和推广力度。农业银行应该根据小城镇建设信贷市场的特点和客户需求,加大宣传的力度,提升营销理念,为农业银行在同业市场的竞争中发展创造新的活力,有效拓展农村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信贷市场,把小城镇建设信贷业务延伸到居民建房零售业务以及小城镇建设用房开发等消费贷款等方面,满足市县级支行业务发展的需求。

第四,农业银行应该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为了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业务的综合效益,有关业务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客户的需求,为相关业务尤其是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关金融咨询和个人理财服务,满足农村客户多元化的投资理财方面的需求。

总之,在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银行一方面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创新自己的产品,优化工作流程,提升银行的服务,不断拓展其业务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强化商业银行意识,理性地思考、科学决策信贷,稳健经营和管理。唯其如此,才能有效地支持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实现互利多赢,在今后能得到更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云河.农村城镇:信贷支农新平台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18)

[2]卢若夫,何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劣势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战略[di.西安金融2001,

(2)

[3]农行黄冈分行课题组欠发达地区农行加快发展的对策[d]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3,(8)

[4]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三峡分行课题组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农业银行业务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4)

[5]王全达,王华龙,黄勇,万金农村城镇化发展与银行服务能力建设现代金融2010,(11)

[6]刘芸芸,张辉,胡卫东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提高农行经营效益~对农业银行走出经营困境的调查与思考『d1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篇4

关键词 城镇化 金融机构 “三农”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其标志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城镇不断的发展扩张。“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不断转移,农业经济结构不断的调整,“三农”问题的侧重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城镇化背景下,面对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对于金融的需求更大,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1城镇化背景下金融服务对于“三农”的作用

1.1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逐渐转变为土地集约模式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驱使下,农业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对于资金的需求不断的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不断地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和服务方式,提高对于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1.2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城镇化的发展正推动者农村的各项建设。仅2015年中央财政就投入资金2万多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农村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生活水平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众多的建设发展需要,60%以上的农村发展项目由于缺少资金投入无法启动实施,加强金融服务迫在眉睫。

1.3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经济结构不断的调整,新的农业技术、农业项目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差,持续性投入不足,必须依靠金融机构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是解决农民资金困境。

2城镇化背景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获得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渠道不畅通。与各种企业、大型项目相比,农业生产项目要想从银行获得贷款渠道依然不畅通。办理程序复杂、时间长、所需条件严格,很多农民不愿意到银行贷款。(2)金融服务方式落后。在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趋势下,银行现有的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3)信用评估制度不完善。由于针对农民的信用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银行无法通过信用档案对进行快速的评估,导致涉农金融服务手续冗杂。

3城镇化背景下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策略

3.1加强对涉农服务产品研发全面深化金融服务

城镇化背景下,全面深化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是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方面。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信贷产品的研发,根据农村对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找准信贷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切合点,研发针对农村贷款精品业务,并以此为引擎,不断延伸营销链条,强化农村信贷市场,培埴潜在优质客户。

3.2借助国家倾斜政策扩大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十以来,中央对此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随着鼓励农业经济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政策的出台,农村对于金融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要主动抓住这些政策机遇,多渠道抢占农村市场份额。(1)要根据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政策,减少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体制障碍。(2)根据国家涉农政策加强重点领域投入。要明确市场重点,优中选优,重点投放产业政策导向明确、发展前景好、贷款收益高的农业项目,尽可能的降低市场风险。(3)要借助政策支持降低农业产业的融资成本。在农业经济集约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国家各种财政补贴、优惠政策,进一步减免农业产业融资费用,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将国家的政策优势,转化为银行的发展优势。

3.3完善内控制度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是确保银行健康运营,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保证。(1)进一步优化内控环境。加强外部和内部的稽核、监督组织,完善银行稽核负责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2)充分利用政府部门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建立农村、农民、涉农企业信用档案,严格按信贷新规则要求进行评级授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强化贷后管理。(3)进一步完善基层经营权监督机制。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对于金融需求增加,但资金投入领域比较复杂,容易出现混乱。这就要在不断扩大银行授权的同时,也要坚持授权有限的原则,严格执行法人授权制度,根据各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状况,采用差别授权、转授权等制度,将经营行为放置在制度监管之内。

3.4通过互联网金融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是降低涉农金融服务成本的重要措施。(1)要简化农村金融服务流程。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通过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普遍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管理中心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为专业、便捷化的金融服务。(2)抓重点客户的维护。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要科学评估,建立潜力户档案,建立农业金融服务项目库,抢占优良客户市场。(3)推动主动服务。要通过通过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服务模式,助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搭建农业、电子商务、银行之间联系的桥梁,以此,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服务“三农”能力。

参考文献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篇5

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难度大。由于村镇银行数量众多,有很多地处偏远农村,监管成本较高。村镇银行银行资产规模小,网络化建设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一些监管无法通过网络迅速完成,监管时效性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村镇银行有较大的存贷款定价自主权,容易造成一些村镇银行违规高利率吸储,有效监管这种违规高利率吸储所需的监管技术难度较大。所有上述因素使得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难度较大。

二、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成因分析

目前,村镇银行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在资产规模、内外部管理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成因与普通商业银行之间有类似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归纳起来,村镇银行利率风险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率市场化风险。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政府放宽对利率定价的计划控制,将利率定价权交给市场,由市场去发现均衡利率水平,利率将随市场对资金的供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贷款利率控制已基本放开,存款利率放开正在推行试点,积累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业务以存贷款为主。其存款成本面临更大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其资金筹集能力,增大了其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其贷款发放利率也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在村镇银行资产定价能力不足与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其贷款收回能力将大大削弱,这也将导致村镇银行流动性头寸不足,加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资本杠杆比率风险。适度的资本杠杆比率是村镇银行以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重要保障,是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控制资本金与存款保持一个较好的比率同步增长。现实中,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较差,只好以主动负债的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即以限制信贷投放、加大存款组织等方式应付流动性需求,造成存款刚性和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负债过高,进一步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了村镇银行的机会成本,减少了村镇银行的赢利能力,导致村镇银行资本金增长变慢。两方面同时作用,导致村镇银行的资本杠杆比率进入恶性循环,不断增大,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不断积聚。如果内部或外部条件发生巨大变化,造成人们对村镇银行前途的疑虑,引发大规模的资金抽离,将会造成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迅猛转为现实的支付风险,对村镇银行乃至整个农村金融系统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3.信贷资产质量风险。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索,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贷款业务的发展,村镇银行必然要面对不良贷款的问题,不良贷款的增加必然会增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我国是典型的二元制经济,国有大型企业和地方支柱产业资金需求一般会得到银行的有效供给,而县域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保证,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外延式扩张的发展阶段,资金需求较大。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资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供给,一旦受到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小企业将难以及时偿还到期贷款,造成村镇银行无法及时收回现金,只能以换约和延期的形式收回贷款。甚至部分县域中小企业因为周转不灵面临倒闭,此时为防止形成坏账,村镇银行会被倒逼继续向中小企业贷款,进一步加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可见,信贷质量控制是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4.资金分流风险。近几年,在基金、股市、房市不断趋热等因素的影响下,城乡居民保守的理财观念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存款吃息的单一理财方式,而是朝着投资分红的多元化理财方式转化。在大牛市期间,不少商业银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存款搬家的现象。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城乡理财观念的进步,村镇银行的存款将被分流到资本市场,由于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是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不能象商业银行一样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进行融资,这就造成村镇银行对于存款短时间大幅减少的抵抗能力差,容易引发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5.期限结构不匹配风险。目前,在高息收入的诱导下,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较大的到期日缺口,即一方面存款期限以短期为主,流动性高,并且受到股票投资等影响,存款流动性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另一方面,贷款期限以中长期为主,遇到不良的宏观经济环境,贷款流动性呈现减弱的趋势。村镇银行的储户主要是农户,存款期限相对于城市居民更短;贷款客户主要是县域中小企业,相对于城市大中型企业,贷款回收成本更高,坏账比率更高,贷款流动性更弱。因此存贷款之间的流动性缺口更大,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更高。考虑到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上对吸收存款依赖度更高,在现金流入方面则对贷款本息现金流入依赖度更高,相对于商业银行缺乏担保业务、外汇业务等现金流入。因此,一旦发生储户挤兑提现的情况,存款现金流入被切断,贷款现金流入不足,其他现金流入匮乏,村镇银行更难以化解流动性不足造成的危机,大量村镇银行的生存将受到威胁。

6.管理缺位风险。从经营管理来看,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新成员,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刚刚开始,对流动性风险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儿乎没有,一切还要借助于其他银行的理论和经验。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往往只注重流动性负债管理,忽视了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资产负债平衡管理。习惯于被动地进行日常管理,缺乏积极主动的压力测试,没有形成村镇银行自己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和危机应对预案。

三、村镇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对策

1.做好流动性需求预测,防患于未然。村镇银行应在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的调查、统计和预测,做到未雨绸缪,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预见性,不断强化村镇银行科学决策,统一协调能力。首先,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村镇银行流动性需求的影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增加农村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增加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同时,由于存款利率降低,可能导致存款搬家,大量存款流向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两个方面同时作用,将导致村镇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大,有效的流动性需求管理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村镇银行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分析和研究,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测,提前储备头寸,化解流动性风险。其次,村镇银行要做好季节性、周期性等常规状态下的预测分析,如学校开学支取存款、养殖大户收储饲料资金需求增加、粮食加工企业收储粮食资金需求增加,这些资金需求有一定规律可循,搞好这些常规管理,可以以较小的资金成本获取利润。再次,村镇银行要搞好流动性危机管理。一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存款账户管理和借入资金管理,不但要确保存款规模增长,更要注重存款结构的变化,及时发现存款规模和结构的异常变动,分析其原因并做好应对预案。另一方面,要有村镇银行系统内的资金调动和危机处理机制,加强村镇银行的危机上报机制,一旦出现挤兑,村镇银行应及时上报监管机构,防止挤兑蔓延,将损失降到最低。

2.加强流动性管理,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目前村镇银行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以中长期为主,流动性较差,资金沉淀现象严重,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占比过高,成为影响整个资产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村镇银行应保持合理的贷款增速,防止贷款的盲目扩张,确保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避免为应付考核放贷稀释不良贷款的行为发生。村镇银行应积极优化贷款结构,增加贷款种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业绩优良、产业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加强对个人贷款的信用调查力度,开拓完善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搞好期限结构优化,切实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降低变现能力较低的中长期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水平。

村镇银行应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引进,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在提高村镇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增加村镇银行现金流入,提高村镇银行流动性。

3.积极参与货币市场的运作,增强外部融资的能力。银行流动性管理要求银行资产和负债保持一种流动性状态,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通过出售短期债券或从市场上借入短期资金增加流动性供给;当流动性需求减少、出现多余头寸时,又可以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获取赢利。村镇银行应大力拓展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优化存款结构。积极进入证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增加国债经营品种和数量。同时也要努力开拓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有效参与上述货币市场对于提高村镇银行外部融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搞好风险预警,建立多层次流动性风险防范屏障。村镇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监测指标体系,对不同的财务指标在赋予适当权重的情况下,得到一个简明综合的流动性风险指数。一旦该指数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向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流动性警情报告,便于管理人员作出及时决策,启动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预案。目前,主要的可用于监测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财务指标主要有:贷存比率、贷款和有价证券及投资与总资产比、存贷款期限结构、持续期缺口等,这些指标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应用较广,村镇银行应借鉴商业银行的风险参考值,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相应的流动性风险警戒值。

村镇银行应建立定期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制度,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变动趋势分析、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财务指标分析、流动性储备设计,除了要建立现金及超额准备金等流动性常规准备外,还要建立以应急备付金、同业拆借、系统内资金调拨等应急准备,并通过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压力测试等加强演练,提高村镇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5.加强外部监管,强化内部控制。银行监管部门应该根据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整个村镇银行上报后汇总的数据分析为基础,既能够从整个村镇银行系统的宏观角度又能够从某个村镇银行的微观角度及时对村镇银行存在的流动性不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在必要时给村镇银行发出警报。

银行监管部门应要求村镇银行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如存款来源稳定性、贷款回收状况等内容作为月、季度报告的必备内容,同时加强这些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审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村镇银行进行沟通。

银行监管部门要督促村镇银行建立其内部的流动性风险日常操作机构和内部控制机构。加强日常的风险监测和账户头寸清算,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保障足够的资金及时支付清算,实现流动性风险的有效防范。

参考文献

1.郑也夫.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现代经济,2008(8)

2.谢春根.邮储流动性风险不得不防.中国邮政,2008(3)

3.周卫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措施.金融纵横,2008(9)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篇6

【关键词】 内蒙古 村镇银行 发展 农业经济

引言

当前,内蒙古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大部分农村金融问题都围绕如何向“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展开,内蒙古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配套发展,而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系统难题。

截至2012年6月30日,全国共有1101家村镇银行,如剔除部分村镇银行开立的支行数量,则数量为731家。目前,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止2012年6月底,内蒙古已开业52家村镇银行,这52家村镇银行在增强内蒙古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内蒙古村镇银行进行介绍,重点选择蒙银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指导内蒙古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内蒙古农业经济的发展。

1. 制约蒙银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1.1宣传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低

目前国家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支持不够,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的广告很少,政府没有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给予广告支持,广大农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外,村镇银行目前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1.2目标定位不清晰,村镇银行贯彻支农宗旨难

一是在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二是在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但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目前难以找到切入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1.3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加入过程繁琐、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账户管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银行卡跨行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等系统,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法人客户很少,大多只是个人储蓄客户

1.4贷款业务受限大

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而且村镇银行的资本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此外,《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允许跨区域经营。 中国农村范围广,各地差异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风险难度也将加大,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一些村镇银行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某些有良好信誉的银行机构创办的村镇银行,应该将标准适度放宽,如此在统一法人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2. 内蒙古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2.1加强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村镇银行应当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做好自身的形象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正面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除此之外,政府及村镇银行的母行及金融监管机构都应在在宣传舆论方面大力支持。应当在电视台、报纸、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将村镇银行的相关政策、组建背景、经营原则、服务对象、效果与作用大力宣传,扩大村镇银行影响。

2.2坚守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

面对成立之初的困难,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不能变,应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同时,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在战略上可以实行“三先三后”分步进行,即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基础、后提高”、“先集镇、后辐射”的步骤制订发展计划,在追求自身利益与服务农村经济之间找到切入点和平衡点。

2.3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

一是要大力改善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科学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培养和打造一批忠诚于村镇银行、愿与村镇银行打交道的优质客户群。二是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三是要对村镇银行实施分类监管。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做到分类定位、注重实效、提高监管效率。

2.4调整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

一是股本设置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对当地农村龙头企业与大中型养殖户的实际资金进行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注册资本金,减少资本金比例对单户企业或个人的贷款额度限制,做到既能留住优质客户,又能切实支持“三农”的发展。二是在调整股本总额时要调整股本结构,尽量增加企业的股份比例,增强企业参与的热情,促进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与管理改进,从而推动村镇银行健康稳定发展。三是鼓励地方政府的资本股权介入村镇银行。一方面,政府参股有利于村镇银行迅速融入当地政商环境;另一方面,尽管政府只是参股,但是对村镇银行信誉度的提高将起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恺萌.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运行初期的障碍与启示.人民网,2008-12-16.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篇7

大家好!春来千枝秀财源通四海,国安民有福冬去万木苏。值此2015年元旦、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共同庆贺***村镇银行举行揭牌开业仪式。在此,我谨代表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开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对设立工作给予支持、帮助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歙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县辖28个乡镇,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人口50万。这里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地灵人杰。秦始置县,古称新安,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近年来,歙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带领下,围绕建设“安徽工业重县、华东旅游强县、全国文化大县,成为现代经济强县”目标,上下同欲,砺励奋进,捷报频传,沧桑巨变。优越的区位,秀丽的景色,良好的投资环境,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国内外客商纷纷前来投资经商办企业的一个“风水宝地”,成为一片投资的沃土、创业的热土、发展的乐土!

***村镇银行,作为第一家省外银行来歙县投资的金融企业,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的重视和关心,也得到人民银行、银监局等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和指导,得到当地镇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坚信,纯朴、善良而好客的歙县,一定能够以优良的环境,至上的服务,为所有来投资办企业的朋友提供客至入归的条件和平台。

四年多前,国家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市场准入政策,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四年多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银监会全力推进,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踊跃参与,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丰富完善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探索了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农村金融机构的新渠道;三是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度和市场活力建设。四是引导创新了农村金融的商业模式和特色产品;五是科学构建了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模式。

***村镇银行是由**银行主发起,由**银行及部分法人、自然人共同组建的,是全县第一家村镇银行,是我们歙县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我相信**村镇银行的成立,必将发挥机制灵活、决策高效、地域专一的优势,有力破解我县新农村建设融资难题、改善金融环境,支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篇8

根据银监会规划,到2011年全国需要完成1027家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因此,2010年将是村镇银行布局农村市场的攻坚之年。而惯走高端路线的外资银行将成为这场攻坚战的主力军,渣打、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都先后在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了据点。

有关专家指出,涵盖多领域、多环节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依然步履维艰,对外资银行而言也将是一个巨大挑战。与此同时,几年前中资银行撤离农村市场后又卷土重来,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涉足村镇银行。外资银行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上将遭遇国有商业银行的强有力竞争。

外资行涌向农村市场

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一直被国有商业银行视作鸡肋一一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特别是村镇人口分布极为分散,建设金融网点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业务。不仅工、中、建这三大国有商业银行裹足不前,即使是农业银行也只是维持着县一级银行网点的运营。县级以下则由农村信用合作社覆盖。

当中资银行大规模从农村撤军的时候,大型外资银行依然紧盯农村金融市场。银行家们戏称外资银行是“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推动“三农”顺利前进的“双轮驱动”。 而根据规划,到2011年全国需要完成1027家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因此,今年将是村镇银行布局农村市场的攻坚之年。

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中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

在此背景下,一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涉足村镇银行。1月13日,西班牙国家银行和建设银行组建一个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的合资金融控股公司,并在3年之内设立100家左右的村镇银行。

而外资银行反应甚至比中资银行还要迅速。汇丰、渣打、花旗等银行都已经成功在中国内地成立了若干家村镇银行。

外资银行登陆农村金融市场,无疑是2008年中国金融界一道美丽的风景。2008年8月12日,汇丰大足村镇银行在重庆开业,这是汇丰在中国开设的第二家村镇银行,也是中国西部首家外资村镇银行。

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就开始进军村镇银行业务,在湖北随州设立第一家村镇银行。至今汇丰在内地拥有了7家村镇银行,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农村地区网点最多的。

此间,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也纷纷表示有意开拓中国农村市场。2008年10月7日,花旗银行获湖北银监局批准,成立两家贷款公司,分别位于湖北省的公安县和赤壁市。两家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均为1700万元人民币,不吸收存款,只针对当地开展贷款业务。新成立的贷款公司将提供抵押及无抵押贷款。这是外资银行在中国首次获批设立并推行贷款公司。

此前,世界银行入股的内地首家外资小额贷款公司――南充美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已经落户于四川南充嘉陵。该公司经营范围主要是为微型和小型企业、农户以及个体工商户提供信用、担保和抵押等多种方式的小额贷款。渣打银行也已推出中小企业无抵押小额贷款,即企业可无抵押物,凭借信用向银行贷款,最高可贷到100万元。

2008年10月15日,福建省首家由外资设立的村镇银行――永安汇丰村镇银行挂牌成立,这也是汇丰银行在内地设立的第三家村镇银行,最早设立的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已经运行了十个多月。

事实上,外资银行对于中国农村金融的兴趣由来已久,有关外资金融机构欲参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消息不绝于耳。

专家在对入股中国银行业的外资银行进行分类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外资大银行力图入股国内大银行;而中小外资银行则欲收购中国中小银行的股份,显得十分“门当户对”。

这种现象的背景在于,国际大银行入股中国的五大银行,主要是想依托其网点优势扩大自身市场影响,以便与中资银行达成优势互补。由于他们不屑与中国的中小银行业合作,这为外资中小银行涉足中国预留了空间。

外资银行参股农信社的意向颇有新意。自去年8月以来,中国启动了首批八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引入民营资本成了业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外资的进入却一直被忽略。倘若外资银行入股农信社成功,这将是中国的农村信用社系统首次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这意味着,外资银行的烽火已从优质的国有大中型银行的争夺战中渐次引燃至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并最终延伸至农村信用社。

有关专家指出,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逐步改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与基础设施覆盖率低、供给严重不足、竞争很不充分、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经济的信心,同时还可以促进就业,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更迫使中国金融机构的决策者作出新的思考和判断。

村镇银行今年“大提速”

长期以来,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谈农村色变”、视农村为洪水猛兽,要么纷纷从农村撤离机构,要么把从农村吸收到的资金调度到城市里使用,发放给发达地区一些大项目,这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和金融的缺位。最了解中国国情的中资金融机构不看好农村金融,而作为局外人的外资金融机构为何却青睐农村金融?

有关专家认为,这就是外资银行的精明之处。他们看好的是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力图解决农村问题的政策因素。与改革开放初期他们看好沿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而发展农村经济必然离不开金融的全面支持,国家在农村金融上一定会出台一些优先发展政策。在揣摩国家政策意图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外资银行要比中资银行高明、果断。

农村金融三驾马车――农业银行、农发行、农信社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完成了布局,中央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最近几年,很多新型农村机构相继出现,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也开始进入农村。

然而,农村地区依然存在银行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任直指村镇银行!

根据中国银监会制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发展规划》,到2011年全国需完成1027家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而按照实际进展,自2007年3月首家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开业以来,截至去年年末全国已开业村镇银行仅为148家。

为避免三年规划“落空”,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将在今年大规模推进。来自监管部门的消息显示,今年新设立村镇银行的目标定在700余家,接近去年增量的十几倍。

业内人士表示,农村金融市场有比较多的问题,银监会试图引入外资银行,应该是希望它们能发挥鲶鱼效应;另一方面,国家也一直非常重视农村金融建设。由此看来,银监会放宽外资行经营农村银行业务的限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国将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政策,允许外资银行通过子公司或境内注资的全资子公司经营不同县镇的业务。完成本地注册的外资银行对上述消息表示振奋,称会“尽快跟进”。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必然发展壮大,外资银行适时进入农村,可以抢占先机。

尽管全国现有3万多家以独立法人形式存在的农村信用社,但其总份额还不到整个银行业的15%。根据一份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农村每年资金需求的缺口大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仅靠农村信用社目前的资本实力、服务力量,显然难以满足占全国70%人口的9亿农民的金融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次贷危机在西方经济体中有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趋势。实体经济的下滑风险必将对未来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广泛冲击。外资金融机构争先切入尚未完全开发的农村金融市场,也是为了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虽然农村金融较零散且单笔利润微薄,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并不是没有投资机会或回报率低于城市。

事实上,业界很看好村镇银行强大的获利能力。在利差方面,中小涉农企业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上浮30%以上,利差高于城市。而目前大中型城市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利差越来越少,银行亟待开发新的市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外资银行投资中国农村,既可提升其形象,也是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短期内不一定盈利,甚至出现亏损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企业利润由短期利润和长期利润构成,巨大的潜力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未来利润空间。

分析人士认为,外资银行目前热衷设立村镇银行的意图就很清楚了:他们希望在资金充裕的城市、大企业集中的地区开设网点。如渣打银行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开设村镇银行是向着蒙牛去的。汇丰银行新近成立的村镇银行选址北京密云,而密云经济开发区汇集了伊利、太子奶、今麦郎、韩国万都等知名企业。

当然,不排除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开设村镇银行,换取其它领域更多实惠的可能性。比如,利用在边远地区开设一家网点“换取”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增加网点的许可。

外资行面临乡路隐忧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缺少竞争,市场潜力大。北京清华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现有1.2亿户农民有贷款需求,但现有银行只能满足60%,农村小企业贷款的满足率更仅有50%。为此,银监会大举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目前中国已批准23家新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开展业务。

而从前期经营实际状况来看,有力地反驳了“农村金融市场无利可图”的说法。去年中外金融机构在农村共筹集各类资本1.27亿元,资产总额达3.2亿元,存款余额1.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2亿元,其中8家已经开始盈利。

既然如此,为何大中型的中资银行还将农村市场拱手让人?一位中资银行的中层所提出的顾虑或许是一种解释。“中国银行业的治理结构尚未形成长期性的激励机制,高层在任期内难以形成长远的战略发展思想,而农村金融是费力不讨好,高层都不敢轻易冒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如果有一天中资银行在传统市场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大,他们可能会慢慢转向农村市场。其实,如果让花旗和汇丰在国内所做的业务完全与中资银行一样,他们也不会选择“下乡”。土壤和环境决定了一个经济主体的基本经济行为。

但是在对农村市场并不熟悉,网点有限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或许外资银行的这种尝试最初效果并不理想。

不容忽视的是,根据央行调查,中国农村很多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在50%左右,有些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甚至达到80%以上。而农村小额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缺乏抵质押物以及农业生产的高不确定性,对外资金融机构形成强烈的考验。

某外资银行上海分行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农村设立金融机构,肯定不是绝大多数外资银行的主要战略,因为成本太高了,没办法在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地区开设网点。

分析人士指出,外资银行进军农村市场,并非一片坦途,对农村信用状况的不了解以及营业网点的稀少是外资银行的软肋和短板,而在这些方面,中资银行恰好有相对的优势。

而外界都以为中资银行几年前就开始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汇丰-清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显示,未来外资银行在开拓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仍会遭遇国有商业银行的强有力竞争。

自2006年3月开始,汇丰银行出资1000万元联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进行为期3年的中国农村金融调查。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现状、农村的金融服务现状、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模式研究等四方面。

汇丰-清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取得了多项调研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了中资银行仅仅是退出了农村的贷款市场,却没有退出农村的存款市场。在农户调查的有效样本中,中资银行吸收了17%的富裕农户的存款,而只给5%农户发放贷款。

香港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郑海泉坦言,汇丰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将面临巨大挑战。汇丰虽然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仍然陌生。通过汇丰-清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汇丰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也会了解得多一些。

事实上,渣打和汇丰的高层显然都有所准备。在回答打算何时盈利的问题时,他们都一致地表示,目前更多的是尝试。

分析人士表示,外资银行没有在中国农村市场游过泳,但理论上懂得游泳的姿势要领,它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的确,渣打和汇丰在农村金融领域一直表现活跃。渣打在印度、尼泊尔、南非等13个市场上都曾实践过不同的农村金融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在城市网点尚未布局好的前提下,外资银行进军农村的速度不会比其开拓城市市场的速度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外资银行的重点也将不会在农村。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篇9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农业经济

一、引言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大部分农村金融问题都围绕如何向“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展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配套发展,而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系统难题。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正在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止2011年6月底,黑龙江省已开业14家村镇银行,这14家村镇银行在增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进行介绍,重点选择桦川融兴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指导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8年10月10日黑龙江省首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组建成立了14家村镇银行(如表1),这14家村镇银行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

表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一览表

三、制约桦川融兴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可认知度底

“三农”发展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农”问题复杂多变,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解决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而做好宣传是第一步。但是目前国家整体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却不够。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的广告很少,政府没有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给予广告支持,广大农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外,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本应该充分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不清晰,村镇银行贯彻支农宗旨难

一是在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二是在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但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目前难以找到切入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三)不得发放异地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规模的扩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允许跨区域经营。 中国农村范围广,各地差异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风险难度也将加大,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一些村镇银行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某些有良好信誉的银行机构创办的村镇银行,应该将标准适度放宽,如此在统一法人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四)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加入过程繁琐、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账户管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银行卡跨行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等系统,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办理业务困难重重。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法人客户很少,大多只是个人储蓄客户。除此之外,银联对各大金融机构办理银联卡“一视同仁”,对于村镇银行这样业务量较少,银联卡发放较少的金融机构要与业务量大、银联卡发放量大的各类大型商业银行上交同样的费用,这无疑加大了村镇银行的成本,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篇10

关键词:村镇银行;社区银行;文献综述

1.引言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最早关于建立村镇银行的文件始见于银监会在2006年12月颁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随后银监会在2007年1月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则具体规定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条件、股权设置和股东资格、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监督审查以及机构变更与终止,为村镇银行的设立和运营提供了依据。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公布数据,截止2013年12月3日,全国共有村镇银行总行共968家,支行共994家。设立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对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术界对于村镇银行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研究与探讨,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关于村镇银行的研究方向,对研究动态做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归纳,以期对未来同类型的研究提供帮助。

2.国外的相关研究

村镇银行在国外是一种股份制的社区银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银行的定位、规模边界、金融服务、风险以及绩效等五个方面。

2.1 社区银行的定位

DeYoung,Hunter和Udell (2003)在定义村镇银行问题上以资产划分为基础,他们认为只要满足资产10亿美元以下、核心存款来自于关系型融资、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和管理运行独立的银行等四个条件,即可称之为社区银行[1]。Berger,Hasan和Klapper(2004) 认为,在发达国家,社区银行是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的国内银行,而在发展中国家,社区银行则包括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的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2]。

2.2 社区银行的规模边界

Nourlas,Ray和Miller (1990)指出:银行总资产在10-60亿美元区间变动时,其效率会逐渐减小,当总资产超过60亿美元时,银行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3]。Clark (1996)的实证研究表明当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20亿美元时,就很难再继续保持产品或经济效率[4]。Ashton (1998)对英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的研究表明规模较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且以50亿英镑是临界点 [5]。

2.3 金融服务

社区银行主要的金融服务是提供关系型借贷。关系型借贷主要是指社区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长期的接触所获得的关于借款人的“软信息”来进行。Banerjee & Besley(1994),提出“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社区性的,与当地的中小企业通过长期的互动和了解保持着较为紧密的关系,有效地规避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因此,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6]。Berger& Udell(1995、2002) 认为社区银行由于具有处理软数据的能力,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借贷上拥有比较优势[7]。

2.4 社区银行的风险

Edwards & Heggestad(1973),通过对美国社区银行1954年到1966年的分析认为随着地方市场集中度的提高,银行风险在提高,因为市场力量的过分集中会导致银行效率的低下[8]。Brickley,Linck & Smith(2003)从所有权激励角度分析了社区银行在针对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上的优势,同时,在风险防范上,他们认为给予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一定的份额有助于解决因为委托问题而产生的道德风险[9]。

2.5 社区银行的绩效

Basset & Brady(2001)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区银行与大银行的比较分析,发现小银行无论是在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上都比大银行高 [10]。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2003)的报告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银行和小银行的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发现在90年代初期社区银行的总资产回报率远高于大银行,从1993年开始,差距逐渐消失,直到2000年,大银行和小银行维持在一个大致相当的盈利能力。此外,从贷款质量的指标上来看,经济衰退或者呆账攀升时,社区银行ROA会高于大银行。

3.国内的相关研究

在国内,由于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关于村镇银行的研究也具有了中国特色。大体而言,目前国内对村镇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偏差、制度绩效、股权结构、竞争优势和风险等五个方面:

3.1 市场定位与偏差

邹力宏(2008)运用SWOT方法,得出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应为:在欠发达地区针对农户和小微型企业发放小额贷款[11]。赵志刚(2011)认为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但随着业务的开展,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越来越明显,市场定位出现了偏差[12]。

3.2 制度绩效

李莉莉(2007)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之举,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缓解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供需矛盾,为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找到了正规途径[13]。王修华(2010)认为村镇银行属于增量改革,政策设计的内在逻辑为:推动体制内存量改革的同时,加快体制外增量改革,以增量改革倒逼存量改革,然后通过二者的竞争和合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村镇银行目前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充分发挥出“鲶鱼效应”[14]。

3.3 股权结构

沈克彪(2011)认为我国村镇银行过于集中地股权结构存在四大问题:容易导致商业银行发起组建村镇银行意愿不明确、市场定位模糊、经营模式易混乱和政企关系难分离 [15]。谢振山(2011)提出了优化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思路:监管引领公司治理,确保主发起行的主导权;优化股权结构和优化董事高管制度相结合;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要求应适应“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需要[16]。

3.4 竞争优势

李景波(2010)认为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决策链条短,经营灵活,可以对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而且具有地缘信息优势[17]。柳松(2011)认为村镇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具有搜集软信息的比较优势,依赖于软信息的私法型关系借贷是中国村镇银行的核心制度安排。而目前村镇银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充分发挥私法型关系借贷这一核心竞争优势 [18]。田杰(201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村镇银行优势的发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市场诚信环境氛围良好,资金聚集效应明显[19]。

3.5 风险

高凌云(2008)认为贷款业务中的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这种信用风险是由农业生产的规律性、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农户投资盈利水平不高和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混乱等因素造成的[20]。于丽红(2011)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防范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建立浮动利率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创新灵活多样的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发挥信贷员的作用,降低因客户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贷风险[21]。

4.问题与对策

4.1 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之间的矛盾

谢地(2011)发现狭义上的贷款“脱农化”现象十分严重。“脱农化”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金融排斥,并且提出了解决“脱农化”的建议:使土地成为抵押物、加强与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和政府的合作、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改制、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22]。马元月(2009)认为“非农化”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村镇银行的宏观管理制度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二是村镇银行独立法人的性质决定了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三是我国当前缺乏针对支农贷款的税收优惠政策 [23]。

4.2 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困难

魏建宇(2012)认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社会认可度低、营业网点少和基础金融服务差。因此村镇银行吸储困难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只能通过扩大企业存款和增加资本金投入来解决[24]。汪云(2012)认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受制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存款人对村镇银行这种新型金融机构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村镇银行无法直接进入人民银行的结算系统,只能委托地方商业银行或主发起行进行跨区域、跨行汇款 [25]。

4.3 控股模式单一

王曙光(2009)分析了村镇银行的股东偏好约束,认为村镇银行的股东具有多元化偏好:中国农业银行希望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得到中央对其股改上市的政策支持,城市信用社和其他商业银行有追逐盈利的偏好,而自然人和私营企业还具有关联交易的倾向[26]。柴瑞娟(2010)认为“股权相对集中”是村镇银行最佳的股权制度安排,也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并且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降低主发起行持股比例、提高单个投资主体持股比例的政策建议[27]。

4.4 发展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

王李(2010)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经营发展中面临的五大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同时,提出了加强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28]。何颖媛(2013)分析了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通过建立社会征信体系防范信用风险,加强资金的头寸控制流动性风险,完善自身制度和操作规范来规避操作风险,确定利率定价标准加强利率风险监测与评价[29]。

4.5 监管不健全

王伟(2012)认为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在监管方面存在八方面的缺陷:监管理念陈旧、立法层次低可操作性差、监管主体资源不足、支农服务监管不足、市场准入监管过严、市场退出监管不具体、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监管主体框架过于单一 [30]。叶延(2013)重点分析了村镇银行的贷款监管问题,认为村镇银行缺乏贷款监管的立法,贷款监管机构面临虚位和协调运作机制不合理的困境,在贷款实施中存在贷款集中度监管过严、信息披露原则化、利率混乱套用、信贷人员滥用权力、缺少可操作性贷款授信机制等问题 [31]。

参考文献:

[1] Robert Deyoung,William C Hunter,Gregory F Udell.The Past,Present,and Probably Future for Community Banks[P].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2003,(14).

[2] Allen N.Berger,Iftekhar Harsan,Leora F.Klapper.Further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Community Bank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4.

[3] Athanasios,G Noulas,Subhash C Ray and Stephen M Miller,1990,“Returns to scale and input substitution for Large U S Banks”,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vol.22,no.1.

[4] Clark,J.A.,1996,Economic Cost,Scale Efficiency,and Compet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 28(3),342-364.

[5] Berger,A.N.,Udell,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s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6):613-673.

[6] Abhijit V.Banerjee,Timothy Besley,Timothy W.Guinnane,“The Neighbor`s Keeper: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9,No.2 (May,1994),pp.491-515.

[7] Bergen A.N.and G.F.Udell.“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

,Journal of Business,1995,68,pp.351-382.

[8] Edwards F,Heggestad A.Uncertainty,Market Structure,and Performance:The Galbraith-Caves Hypothesis and Managerial Motives in Banking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455-473.

[9] Brickley,Linck & Smith(2003).

[10] Bassett,W.F.& Brady,T.F.,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Small Banks,1985―2000.Federal Reserve Bulletin,November 2001.

[11] 邹力宏,姚滢.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8,4.

[12] 赵志刚,巴曙松.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J].新金融,2011,1.

[13] 李莉莉.关于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14] 王修华,贺小金,何婧.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约束及优化设计[J].农业经济问题,2010,8.

[15] 沈克彪.村镇银行引入民间资本的股权结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4.

[16] 谢振山.村镇银行股权结构亟待优化[J].中国金融,2011,3.

[17] 李景波,胡德胜.论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及政策支持[J].商业时代,2010,34.

[18] 柳松,林贤明.软信息・核心竞争优势与私法关系型借贷――以村镇银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8.

[19] 田杰,刘勇,陶建平.社会经济特征、竞争优势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0] 高凌云,刘钟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5.

[21] 于丽红,陈霞.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生产力研究,2011,1.

[22] 谢地.村镇银行贷款“脱农化”问题亟待解决[J].经济纵横,2011,4.

[23] 马元月.借鉴国际经验 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J].国际金融,2009,12.

[24] 魏建宇.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5] 汪云.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措施选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6] 王曙光.产权和治理结构约束、隐性担保与村镇银行信贷行为[J].经济体制改革,2009,3.

[27] 柴瑞娟.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研究[J].法学杂志,2010,2.

[28] 王李,侯景波.我国村镇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研究――以泰华农民银行小微金融为例[J].金融与经济,2010,10.

[29] 何颖媛.我国村镇银行脆弱性的测度及成因分析[D].中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