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条加工的改进与技术经济研究

时间:2022-11-04 03:36:31

柠条加工的改进与技术经济研究

1柠条平茬机械的改进

1.1柠条平茬机械的选择

目前,国内市场便携式林木割灌机械产品类型繁多,按操作方式和机械结构分为背负式和侧挂式2类。这2类机型都具有适用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高,生产率较高,价格低廉的特点,目前价格在1800元/台左右,仅为进口产品的1/2或1/3,适合贫困地区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经营需要,是目前国内适宜柠条平茬收割的理想机型。通过试验,IE4FC型背负式机型的工作效率为0.1hm2/h,CG415型侧挂式机型为0.26hm2/h,侧挂式机型好于背负式机型[2]。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锯片磨损较快,平茬成本高,筛选配套的耐磨锯片进行平茬作业可显著提高其工作效率,降低平茬成本。

1.2原机锯片材质分析

据对原机锯片化学成分测定结果分析,山东CG415型侧挂式机型原机锯片的材料为日本的SKS5合金工具钢,是日本推荐用于圆锯和带锯的工具材料,其淬火硬度≥HRc45。分析认为,这种锯片硬度偏低是其不耐磨损的主要原因,不适宜柠条平茬收割使用。

1.3超硬钨锯片的选择及性能改进

超硬钨钢圆锯片(简称超硬钨锯片),是在65Mn钢锯片机体上,应用较先进的焊接工艺技术,将超硬钨钢制成的刀片焊接在锯片的齿部而成。因此,这种锯片不但具有较高硬度和耐磨性的刀齿,而且机体还具有一定的韧性,使锯片具有良好的切割性和安全使用性。

2柠条粉碎机械的改进

2.1转子的制作

转子由动刀和锤片等多种零部件组成,是粉碎机的主要部件。动刀采用65Mn厚钢板制作,其厚度是普通铡草机的2倍,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热处理。动刀工作表面硬度接近HRC60,将采用表面渗碳工艺,使工作表面硬度达到HRC60~64,可大大提高其强度和使用寿命。除了加强厚度外,还采取了表面涂镀硬质合金的工艺,极大地提升了其工作性能。使用前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并且进行了重量分组。在没有装锤片之前,首先按相关要求对转子组装进行静平衡试验,平衡精度不低于G16。锤片质量要求符合GB/T3943—1983的有关规定,粉碎机径向相对的2排锤片的总质量差不超过5g。

2.2主轴、销轴材料选择及处理

主轴采用45号圆钢制作,直径增加10mm,调质处理后硬度为225~251HB;销轴应采用45号钢制造,调质处理后,硬度为298~349HB。

2.3定刀材料选择及处理

定刀亦采用65Mn钢制作,其加工与热处理工艺动刀相同。

2.4标准件的选择

转子轴承选用双列调心滚子轴承,其价格是普通机具所用双列调心球轴承或向心球轴承的4~6倍,且额定动、定负荷能力提高2.0~2.5倍,主要紧固螺栓采用高强度螺栓,并提高规格。动刀紧固螺栓由M12提高到M16。

3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3.1超硬钨钢耐磨锯片性能验证

3.1.1耐磨损能力。从使用效果来看,255mm×3mm×80mm、200mm×3mm×60mm、180mm×3mm×60mm3种锯片,每片锯片在连续平茬3.3~4.0hm2柠条后,测量锯片直径和刀齿宽度尺寸磨损很小,基本上无变化,切削刃锋利,刀尖微量磨损,3种锯片前后刀面均见微量磨损。当连续平茬5.4~6.6hm2时,无断齿或断裂现象,刀尖和刀刃均已显著磨损,但还可以继续使用,而普通锯片开机作业超过10min刀齿刃尖磨损明显,连续平茬1hm2左右就需重新刃磨。3.1.2使用寿命。通过试验,耐磨锯片一次性平茬柠条不低于6.6hm2,同时还可以刃磨1~2次,刃磨一次费用仅5元,可继续平茬柠条3.3~6.6hm2,其锯片磨损成本仅2.6~3.0元/hm2,之后还可以继续用于牧草、玉米等农作物的收割,提落后、工程老化的根本原因。要利用国家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契机,争取项目资金的立项,对2009年滁州市下发的“关于天长市农业综合开发二峰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配套资金的承诺函”的资金到位工作进行跟踪;2009年编制完成的《安徽省天长市白塔河灌区更新改造项目》(包含二峰灌区在内),已经过安徽省发改委立项,并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要争取早日得到批复和开工。

3.2推进灌区体制改革,引入激励机制

推进灌区体制改革是保证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要以《天长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意见》为指导,按照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科学地设置岗位,因岗设人,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全员聘用制,择优聘用,打破铁工资,在薪酬福利方面向从事一线和偏远环境的人员倾斜。从而形成有效激励、竞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

3.3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及时补充新人

面对近几年来已经出现的一线人员持续断档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要有步骤、分期分批对其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主动招聘一些灌区所在地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做到招的进、留的住,逐步改善灌区内专业人员匮乏、人才流失等问题。

3.4推行成本水价供水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对灌溉水的商品属性认识存在偏差,使水价未能根据需求情况体现市场价值,而农民因为水价缺少市场机制,在需求用水时总是一等再等,最后用水时又涌向同一时间段,造成短时间的供需不平衡。因此,要提高农民水的商品意识,水的价格要根据市场需求关系来决定,从而使他们树立起节水的意识和合理有计划地用水观念,这样既可以降低农民的用水成本,也为灌区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了灌区的良性循环,同时使农民根据墒情,做到适时灌溉,实现灌区和农民的双赢[4]。

3.5推行管养分离

从目前灌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工程存在严重的重建设轻管养现象,工程管理人浮于事,职责不明,服务质量不高,造成了管理成本较高,已不能适应灌区的持续发展,管养分离是一种在西方国家和国内水利工程管理中充分验证的管理模式,因此推行管养分离应该是二峰灌区今后改革的重点,以实现提高单位效益的目的。灌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员进行分流,组建独立核算的养护中心,并和灌区签订管养合同,灌区以业主的身份,对养护项目实施的数量、质量和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配合,使目标任务更好地分离和细化,以促进工程维护经费的节约化使用。养护中心要走出去,向灌区内的乡镇提供有偿的养护服务,使他们能参与市场竞争,真正走向市场。

3.6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

灌区信息化是将通信测控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应用到灌区管理中,改变目前粗放式灌区管理模式,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灌区的最大效益。针对二峰灌区的实际情况就是灌区闸门监控系统和渠道水位及流量的实时监控,一是可以实现量水人员的廉洁自律,防止人情水现象的发生;二是可以提高计量的精确度、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三是由于计量的精度高、时效性强,有利于调试人员及时了解灌区内实时水情信息,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达到优化调度的目的。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降低供水成本,增加渠道的利用率。

本文作者:顾玉梅工作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