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长效机制的构建及法律保障

时间:2022-06-04 03:27:37

消费长效机制的构建及法律保障

一、消费长效机制的法律内涵及其特征

在经济学意义上,消费长效机制,主要指在正常的经济运行规律下,确保消费需求持续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它属于人们努力研究和探寻的一种理想型消费经济规律,能与社会生产供给能力相协调,使国家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从法学意义而言,消费长效机制,其法律内涵则是将国家依法规定、明确和建立规范消费需求的基本调控制度和相关联的制度等,始终使其与国家社会生产供给规模能力,能够保持一种协调、长效、持续平衡运行的合乎法律规制的状态。其属性是一种源于自由市场却受制于国家意志规制或许可的消费供需关系状态,具有强烈法律规范性或政府导向性。其实,消费长效机制是指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或法律规范进行指导、管理、鼓励、协调、组织、调控等活动,并采取诸多如财政、转移安置、优抚等行政干预措施手段,以及在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消费需求发展体系。在我国,影响消费长效机制的社会因素非常多,诸如居民收入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居民信用诚信体系、居民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居民消费观,消费者地位与权益保护、售后服务保障、消费法律环境状况,消费激励政策、消费循环激励机制、消费品回收制度,消费金融服务体系、网络购物消费机制、消费潜力等[1]。这使我国构建的消费长效机制将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一是强烈的居民属性。我国构建消费长效机制的核心问题,在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内需的根本主体则是国内居民,激励居民持续消费,又是持续扩大内需增长的关键。建立消费长效机制,首要问题是研究如何提升居民消费力。我国居民现在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出行等居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仍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关键所在。建立我国消费长效机制,不能离开居民消费支出上述基本环节,解决或缓和这些问题,将会直接或间接提升居民消费力和消费欲望,能真正加快和推动我国消费长效机制的建立及其良性运行。这充分显示,我国消费长效机制的建立及其运行,与我国居民收入、社会保障、身份户籍、信用管理等相关居民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明其具有强烈的居民属性。这同样表明,建立消费长效机制,必须着眼于服务于居民,真正打消居民消费顾虑,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力。这样建立和扩大激励居民持续消费的消费长效机制才有现实意义。

二是突出的消费者属性。消费长效机制的法律核心焦点,在于消费的权利义务关系状态。消费者属性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为消费者事实上是处于弱势地位。即在消费市场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消费者相对于生产者、销售者等经营者而言是弱势群体。要建立消费长效机制,就必须确认和维护消费者地位及其权益,这是消费市场的基本规律。这也足以说明消费需求培育具有长期性,是消费市场持续发展的要求。重视和强化消费者地位和权益,将是我国建立的消费长效机制能否持续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另一种表现为消费者是活性主体,即消费者是直接决定和影响消费市场持续运行的活性主力。如果产品消费质量性能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则推动产品的扩大生产及其升级。这种突出的消费者属性,要求消费长效机制要充分彰显公开、公平、公正和稳定的法制环境,严格规范生产者、经营者等生产经营者义务,强力维护消费者权益。

三是鲜明的消费政策属性。消费市场的政策属性表现较为敏感,它表现为直接影响消费市场运行,这也注定消费长效机制有其不可缺失的国家消费政策属性,显现出消费政策对消费市场的调控性。消费长效机制运行中,最能充分反映其政策属性的便是国家财税杠杆调节手段。减税、加税、退免税及财政补贴等措施,正是政府调控消费市场最直接的工具,这也表明消费政策的宏观调控规制,不仅是我国消费长效机制的根本属性,更是确保其持续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和内容要求。

四是多元因素融合的系统属性。消费经济有其自身运行规律,生产与消费又同时受制于此时此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注定消费长效机制的影响因素会很多,构建该机制所考量的因素则更多,有法律、经济、社会、民族、传统习俗等因素,导致消费长效机制建立和运行有其特殊性。即该机制有一个完整系统组成,其系统性表现为上述诸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使其运行具有高度的系统协作性和融合性。尽管该机制运行过程中,法律规制的因素起着最为核心权威性作用,直接决定和影响其运行,但其他因素的自身性和亲和性也带动了消费长效机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充分展示消费长效机制具有多元的系统属性。这一属性,正预示着建立和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具有很大的难度和障碍,其涉及诸多层面内容问题,不容易规范协调,更难立法明确其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等。建立消费长效机制,可以立法规制一些相对稳定的消费关系,但绝非该机制所涉及的所有因素都要上升到法律关系。其实有更多的如消费观念、消费时尚等内容,则是在该机制内通过社会引导、消费自身规律、生态理念等实现调控的。

二、消费长效机制的基本法律制度架构

我国消费长效机制,涉及有两大制度类型,即基本核心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消费长效机制的基本核心制度,是指在该机制下,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行为组织、主导、节制等所建立和运行形成有关消费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则、原则等规章制度。其最为常见的,如各国制定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所建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生产者销售者责任义务制度、产品质量责任制度等,便是该机制的基本核心制度。其往往具有绝对的强制性和排他性,能集中体现国家对消费者地位、权益及消费市场秩序规制的法制环境状态,也能从根本上显示消费长效机制运行的核心动力所在。相对而言,消费长效机制的相关配套制度,是指在该机制下,配合与从属于有关消费的政策、法律法规、原则的其他规章制度,它往往不会直接涉及或规定消费者、消费市场、消费政策等方面内容,但却与这些内容有密切关联性。如建立和规范消费类金融公司制度,将直接激发消费者消费欲望,引发“透支”型消费,可以迅速扩大消费力。可见,相关配套制度对消费长效机制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当前,构建我国消费长效机制的法律制度,主要从基本核心制度来展开,并择其重点的相关配套制度逐一建立和完善。就我国消费长效机制所涉及的主要法律制度内容架构而言,其基本法律制度内容亟待有如下内容:

一是建立与健全居民基本收入及其社会保障等法律制度。消费长效机制运行最为根本的主体是居民,建立和健全与居民消费支出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是该机制的法律制度核心内容。其中,居民收入分配法律制度成为首要。我国多年来一直呼吁尽快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确保居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但其进程较为缓慢,直到2013年2月才出台《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致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环境,建立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收入公平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2]建立和健全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消费长效机制良性运行的法律保障制度内容之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是构建消费长效机制的基本法律制度内容。我国各地虽已建立一些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全国社保制度标准不一,尤其是各地社保体系不兼容,严重制约居民异地就保消费等。我国农村社保、医保制度普及面小、居民所享有的社会福利低,健全和完善社保方面的法律制度,也是消费长效机制的基本核心制度要求。居民身份户籍制度,也是影响我国消费长效机制的重要法律制度,如城乡居民收入、福利、补贴等待遇差异,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一,也影响消费长效机制良性运行。另外,我国居民信用管理制度至今还未能真正建立运作,使居民消费仍保留传统现金消费模式,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和网络消费的需求,建立和完善居民信用管理制度,也成为消费长效机制的重要法律制度内容要求。

二是建立与完善维护消费者核心地位及其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消费长效机制的持续性运行,要求建立规范消费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规范和健全消费市场秩序,应优先规范消费市场主体制度,如确认消费者地位和消费权益,增强消费者权利意识,制订明确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准入规则,强制规范生产者和销售者及服务者的生产销售服务的连带责任,构建生产者销售者强制性义务责任体系,实行极其严格的责任处罚制度,实施产品生产包装标准化制度,强化产品质量责任制度等。围绕确认和维护消费者核心地位,仍是消费长效机制的法律内容。消费者是消费长效机制的核心,商家们都形象地将消费者比喻为上帝,但对消费者而言事实并非如此。构建消费者核心地位,仍将是消费长效机制的重要法律议题,该项制度至少应该不断扩充消费者权益及简化其救济机制、明确规定消费者使用产品有合理反悔期等内容。

三是建立与规范政府有关消费政策调控的法律制度。消费长效机制运行中,其法律制度内容情形往往都是公开预知的,消费者、生产者、销售者等都预知其消费行为活动的法律后果,但政府何时出台怎样的消费政策,实现怎样的消费调控效果,却无法预知。因此,规范政府有关消费政策调控行为的法律制度,也是消费长效机制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内容。消费政策从起草、公布、实施及其效果,乃至修订或废除,都会引发市场消费情绪变化,都直接影响消费长效机制运行。因此,规范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有关消费政策调控适宜得当、政策实施监管到位等方面内容,都属于政府行为和消费市场监管法制化的范畴,这也是确保我国消费长效机制良性运行的重要法律保障。

四是促进消费长效机制的基本核心制度与相关配套制度共同运行机制的形成。消费长效机制的基本核心制度往往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而相关配套制度当中有许多内容并没有法律规范,也没有被纳入到行为规范当中,而是任由消费市场调节引导。多元化的消费长效机制,既兼容法律规范内容,也默许了市场自由规范的内容,由此保障了其运行的持续性和灵活性。诚然,消费长效机制是一种理想型的机制,仅依靠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和调控,而忽视其市场属性,其运行就会脱离消费市场现状,难以为继。建立和促进其核心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共同运行机制,科学引导和规制持续消费的诸多社会因素融合,便于更好催化和融合各类消费因素,也成为消费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消费长效机制的法律制度所涉及的内容,也并非仅指上述情形。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秩序渐渐得到规制,其运作井然有序,也会将更多内容法制化,消费长效机制运行也将渐入佳境和更理想化。

三、构建消费长效机制的立法建议

基于上述有关消费长效机制的法律制度,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立法建议,构建和完善我国消费长效机制:

一是制定居民收入分配持续增长保障法。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率都远低于GDP或财政收入增长比例,导致居民收入实际上相对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抑制了居民消费欲望。制定居民收入分配持续增长法,目的是明确规定居民收入分配持续增长率,要与GDP或财政收入增长形成一定比例关系,尽管不能同比例增长,也要明确不能低于最低比例要求。如果明显低于此比例时,该居民可以要求加薪或减免个人所得税,或抵免居民所缴纳的有关税费。该法可以采取单行法形式,也可将该法的条款内容分列到其他相关法律,分列入个人所得税法相关条款,也可在每年各级人大审批通过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列明相关内容等。

二是制定居民个人资料保护法。消费长效机制运行,建立和规范消费者信用制度,亟需将居民个人基本资料法制化。制定居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将居民个人资料进行法律定性和分类管理,如规定将个人资料分为可公开和不可公开资料,明确可公开资料的范围、内容、查询途径、方式等,规定不可公开资料的情形、内容、保护措施、途径等。在涉及居民个人诚信资料保护方面,既要依法许可相关金融机构依法定程序查询,又要规定其有义务保护个人诚信资料。为更好建立和运行居民信用制度,建议同时修订居民身份证管理条例,扩展身份证资料内容,如指纹、血型、DNA等资料,建立身份证电子甄别系统等,这也是我国消费长效机制建设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是居民信用制度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三是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打造消费者核心地位。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发点是将消费者定位于弱势群体,法律赋予其九大权利,旨在壮其势、护其利。建议修订该法,使消费者处于核心地位,以此为出发点,重新全面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内容。对消费者,升其位、强其权,建议借鉴国外的相关方法,如赋予消费者购物在合理期限内享有反悔期,有正当理由可以免费退换所购商品。对生产者、销售者、经营者,加其责、明其义。这要求从指导思想上,根本改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能满足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也是健全我国消费长效机制的又一重要内容。

四是修订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专设消费纠纷诉讼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尽管几经修改,仍将产品质量问题等消费纠纷列属于普通民事纠纷,适用一般民事诉讼程序。这既不利于快速解决消费纠纷,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要求,也不利于规范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等经营者义务,强化其产品服务的社会责任。事实上,产品质量问题等消费纠纷诉讼,与一般民事纠纷诉讼相比,有许多不同,如仅就纠纷性质而言,争议双方表面上均为个体,但生产者、销售者等经营者与某消费者个体相比太强势。该消费者虽说是个体,而其后却暗含更多的消费者,经营者在该消费纠纷中损害的对象虽是该消费者个体,却隐喻损害对象将扩大化。为此,建议修订民事诉讼法,专设产品质量等消费纠纷诉讼制度,规定支持消费者诉讼,如明确消费者协会支持起诉制度,鼓励组织联合消费者,对起诉的消费者给予必要的声援和支持等,建立消费者维权简易诉讼机制,实行诉讼费用缓缴制度,规定生产者、销售者等被告举证倒置责任等。

五是立法规制和创建消费政策调控体系。目前,我国尚未专门建立政府调控、指导社会消费的政策规范体系,涉及的消费政策往往都散见于各部门规章当中,无法适应消费长效机制运行要求。这也要求尽快建立规范和扩大消费政策宏观调控机制,增强消费市场宏观调控力度,适时扩大内需消费规模,实现消费长效机制良性循环运行。因此,建议国家定期我国消费政策白皮书。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国家消费数据信息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消费信息数据采集原则、筛选标准、条件要求、管理规制、披露规程、保密性要求等内容。此外,完善的消费市场需要其消费品信息也要准确及时,当消费者反馈消费品有重大瑕疵时,作为履行监管职责的相关部门就需启动预警告知机制,及时向消费者发出消费预警。由此,建议国家出台消费品瑕疵预警告知制度,明确消费预警的相关制度规则等内容。

作者:刘云亮单位:海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