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时间:2022-01-21 10:25:04

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人口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多力量大”思想影响下,建国初期我国产生了一波婴儿潮,如今已经步入老年。加之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的影响,目前我国人口结构已经由人口红利转向人口负债,劳动力逐渐减少,而退休人口逐渐增多。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发展政策必须审时度势,根据人口结构特点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实现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人口(劳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相关经济学理论中也提出“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亚当•斯密、马歇尔、凯恩斯等学者都提出了人口增长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因此二战结束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但是人口并非越多越好,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临界点。人口结构的变迁对经济发展也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正在加速显现。

1我国人口结构特点与变化测度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凸显,近年来关于人口结构与经济的研究成为热点。尤其是2012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绝对数量首次下降后,人口红利的消失与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社会背负着一定的包袱。但近年来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逐步转型升级的时期,正由投资、出口主导型经济向消费、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人口结构作为影响经济转型升级是否成功的重要变量,研究人口结构特点、预测其变化趋势,对于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特点。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所有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结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等,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年龄结构。人口结构特点能够准确反映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和变化趋势,甚至可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首先在人口年龄结构上,1983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遏制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经过30多年的努力,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生育质量和平均寿命有效提升,但是也面临着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的困境。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为1.5亿,占总人口比为10.8%。世卫组织将“老龄化社会”定义为65岁以上总人口比7%以上,可见我国已经超过此标准。而且60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2.3亿,占人口总比的16.7%。随着生活质量和人均寿命的提升,未来多年内,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还会存在持续加深的趋势。其次是人口受教育结构上。教育结构体现了人口的质量,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社会中,人口必须实现由追求规模向追求质量上的转变,高素质人才比例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为1.2亿。而从2010—2017年,每年又约800万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因此综合看我国人口中高等教育人口为1.8亿左右,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例也是相当可观。可以说我国人口结构质量较为优质。另外我国历史上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可以预见未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将会持续增加,为经济转型发展带来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在人口地域结构方面,人口分布受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一些省域、城乡、东西部差异。例如在人口分布上,漠河—腾冲线以东区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4.4%,且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东部人口密度也存在上升趋势。从城乡差异看,2017年城镇常住人口为8.1亿,乡村为5.8亿。从近年人口迁移看,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未来城镇人口将会继续增长,而农村人口逐步减少;东部发达人口增加,东北与西部人口将会持续流出。

2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结构特点与变化,会通过适龄劳动力数量变化、人口质量变化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例如在人口质量不断提升、农民人口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必然会逐步脱离初级农业生产,而转向工业、信息技术等创新性产业为主。又如人口规模的下降,对社会资源的消耗也会随之降低,进而社会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其他领域,促进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全方面,多维度的。首先,人口规模和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改革开放初期,人口红利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适龄劳动人口绝对人数下降。如此为经济发展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消极影响。由于劳动力的减少,甚至是短缺状态。势必会导致社会生产中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减少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甚至会让许多中小型企业倒闭。二是积极影响,适龄劳动力人数的减少也会推动企业不断进行生产技术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创新驱动和效率驱动的良性发展。其次,人口城乡差异,劳动力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东部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开展生产工作。于此同时户籍管理制度的放松和农村生产效率的提升,大量农村适龄劳动力进入工厂,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纺织工业迅速崛起。而当地政府为了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投资改善地方基础设施,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出的农村地区,机械化生产得到一定的普及,促进第一产业的升级。最后,高素质教育人口的增加,对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受教育程度直接反映着劳动者素质,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则成为一个国家产业经济升级的知识基础,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相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高素质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劳动者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拥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就能够不断提高产出水平,进而促进企业发展,具体到各个产业依然如此。例如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等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许多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让我国信息产业站在世界第一梯队,“互联网+经济”更是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成就都来自于高素质人口的贡献。而且从整个大环境看,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各个产业结构调整也创造了条件,提高了传统工业产品附加值。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品质提升,更快实现了国民经济规划中的节能减排目标。

3优化人口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

通过前文论述可知,人口规模变动,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并不可怕,高素质人口数量的提升会降低劳动力减少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业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推动国民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创新性、技术密集型转变。3.1继续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人口城乡和区域结构。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比约为60%,而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例约为70%,然后才出现逆城市化。因此我国城市人口依然有提升空间。加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第一产业中并不需要过多的劳动力。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仅可以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而且人口迁移过程中,也会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一方面通过调整公共服务和相关政策,在保障进城农民土地权益的情况下,鼓励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另一方面,对于进城农民要为其提供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让农民“进的来,留的下”。最后近年来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放松,这一政策调整有利于未来年轻人口的增加,能够缓解人口供应压力,保持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合理。3.2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为经济升级提供人力基础。人口质量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关键时期,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提升国民经济的创新发展能力。现阶段,我国经济正由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向创新、消费型转变,适龄劳动力的减少也迫切需要提升劳动者素质,来减少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影响。例如,二战后德国人口迅速增加,为其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在婴儿潮退却后,劳动力成本上涨了80%以上。而由于人力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劳动技术能力的提高,德国工业生产效率同比也增加了40%以上,有效地降低了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影响。因此增加教育投资,提高人口结构质量是保障经济升级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投资,全面提升青少年素质。例如可以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率,让无法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学生,选择职业技术教育,成长为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劳动力短缺的企业投资就业培训工作。例如在农村青年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后,很多都没有一定的技术。在针对性的培训中,可以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以满足工业生产岗位需求。3.3制定科学的产业调整政策,迎合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人们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个人素质的提升中,实现优生优育。而人口质量的提升又作用于产业升级。因此二者是相互影响,在这种影响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针对此,面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政府应重视人口结构变化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产业调整策略。例如针对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应引导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到高生产效率产业,减少在高能耗、低产出产业的投资。又如面对高素质人口数量提升的情况,政府应主动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让经济从第二产业向新三产过度,提高创新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具体来说,一方面,我国政府要扶持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以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在劳动力比较优势变化的基础上,对支柱性产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减少低附加值、不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

4结语

近年来经济发展态势表明,人口结构的变化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劳动力的减少导致了人力成本的上涨,而高素质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促进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针对此笔者在对人口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在人口结构转变的背景下,希望研究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郭晗,任保平.人口红利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当代财经,2014(3).

[2]陈秀梅,韩克勇.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4(1).

[3]郭泉恩,钟业喜.江西省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6).

[4]何海林.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的关联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0).

作者:阎素娟 单位: 淄博市张店区劳动就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