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体制对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7-09 11:18:18

制度体制对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对“三化”协调发展概念的经济学解读

“三化”协调发展概念提出后,不少专家、学者对“三化”协调概念给出定义或阐释,如: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认为:三化协调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而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掣肘、制约发展[3]。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耿明斋进一步说明了三化协调的内涵,认为“三化”协调有两层含义:一是相互促进。工业化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城镇化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促进。二是均衡。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齐头并进,而不是错位发展。“三化”协调也就是“三化”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均衡发展的状态[4]29。以上定义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了形象、直观的描述。本人认为,定义某种经济活动或现象,应从经济学专业角度解读,既要从定性和定量方面进行界定,又须从静态和动态方面加以描述。“三化”协调发展本质上追求的是城乡之间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其内涵应包括两方面:其一,“三化”的协调发展状态,指城乡之间以及各产业之间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或一般均衡状态;从定量角度界定这种状态,应满足城镇与农村边际收益基本相等、各个产业边际收益基本相等。其二“,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化”协调发展水平高低,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演变从低到高的阶段性来衡量,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其演进路径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演进过程中亦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一演进过程就是“三化”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可分别依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为标志,依次定义“三化”协调状况的低级、中级和高级水平。在整个升级演变过程中,既要追求“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即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累积经济实力,为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打好基础;更需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推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打破原有低水平的协调或均衡,逐步过渡到高水平协调与均衡。

二、“三化”协调发展受制度、体制的制约

不论是从“三化”协调发展状态的实现,还是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来看,都会受到制度体制的影响。“三化”协调状态代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均衡状态,那么,它的实现过程必然与社会制度、体制及其经济运行机制密切相关。尽管各种制度条件下人们的主观愿望都希望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状态,但由于经济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同,导致经济运行质量与结果的差异往往很大。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制度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但市场机制也是有缺陷的,存在市场失灵的状况,因此无法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计划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但决策人很难准确掌握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对社会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混合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作用被限定在市场失灵领域,市场与计划合理分工配置资源的方式,一般认为其效率相对较高。再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看,重要的是技术和管理创新引发产业升级对这一过程的推动,而创新的实现也与制度体制环境密切相关,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亦需要政府在基础研究等领域有所作为。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化”协调发展的机理

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由于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行业进出无障碍,各市场主体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市场机制引导要素资源配置到效益最高的部门,最终使得所有的市场及其市场主体同时达到均衡,这种状态下,人们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相等,整个经济社会总收益达到最大。当然,由于经济活动中创新的不断出现,必引发不同地区、行业出现收益上的差异,原来的均衡总是被不断打破,追求新的均衡使“三化”协调发展逐步过渡到更高水平的均衡。这种一般均衡的动态实现过程中,从三次产业看,农业与二、三产业相比,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天生弱势,加之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较低,由此必然导致农业资源要素向二、三产业流动;同时,竞争之压力也促使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用现代化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上述过程也就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的过程。农业等部门迫切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的欲望形成了对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市场需求,工业部门内部竞争的压力促使其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并提供市场需要的现代化设备与技术。从城乡看,二、三产业集中在城市,农村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产要素向二、三产业不断流动的过程,也正是城市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对各种服务业形成了极大的市场需求,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也迫使农民必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由此看来,市场机制引导要素资源合理流动的过程,恰是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过程;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最高,能够自觉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然而,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形态,现实中的市场还存在诸如垄断、公共产品、外部经济影响等市场失灵问题。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或“三化”协调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完全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的情形都不多见,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体制是混合经济形式。在一般市场领域,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在市场失灵领域,政府采取计划、税收和法制等手段调节经济,以弥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之不足。“三化”协调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各产业协调和城乡协调两个方面,其本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从各产业的协调看,农业天生弱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必然导致其发展滞后;可农业又是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对农业适当倾斜的政策措施,确保各产业协调发展。当然,科技、教育和交通等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产品特性,其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政府发挥适当的作用。从城乡协调看,由于二、三产业边际收益一般高于第一产业,城市边际收益往往高于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这在客观上既要求城镇化建设步伐与人口流动、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也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反过来带动和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然而,城市化发展过程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是不现实的,如城市布局、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各项功能建设等都存在较高程度的公共产品属性,因此离不开政府主导参与。由此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化”协调发展的实现,在一般市场领域主要应依靠市场机制引导经济运行,减少政府干预;而在市场失灵领域,政府可采取计划、法律等手段发挥适当作用。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体制,科学合理地定位政府角色,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既要防止越位,又要防止缺位,更要防止错位。

本文作者:曲三省工作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