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时间:2022-01-04 04:19:09

产业结构调整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摘要: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动引发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动,这就要求人才的供给结构要做相应的调整。高校人才的供给结构要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就要从战略上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剖析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资源配置关系的改变。在资源配置关系中,随着产业升级速度的加快,技术结构的高度化不仅改变着人才需求的结构,而且也对人才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

一、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培养模式还是在学生入学前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入学后在校4年的课程会按照此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会依据社会的需求有所修改,但也仅限于修改部分课程和部分课程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较长的外部时滞

企业和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当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时,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当具备某些技能的人才因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工资上涨时,高校才会有所行动,而这一行动相对应的人才供给的改变要在四年后才能奏效。此时,人才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已经不匹配了很久了。若人才市场的需求不能通过劳动者自行学习获得那么这种供需关系的不匹配将会进一步加剧。

2.较长的内部时滞

高校若想改变人才的供给结构只能通过增设专业、删减专业和修改现有专业培养方案来实现。其中修改培养方案是最快的方式,但也需要经过校、院、系三级审批。审批通过的培养方案再在入学新生中实施,至少要四年后这批新生毕业才能改变高校的人才供给。新增专业和减少现有专业需要的审批周期将会更长。而新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也要高校在反复的时间中不断完善才能找到最佳方案。

3.拘泥于传统框架之下

目前,很多企业招聘时都会加上“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这一条。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入职后需要较长时间培训。针对这一点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增加实践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到目前为止效果还不是很明显。虽然授课方式有所改变,但期末的考核方式没有大的变化,为应对各类评估和检查,再加上多数专业授课班型较大,因此多数高校还是会以传统的试卷作为期末考试的方式。多数的学生也会以最后评定自己成绩的试卷型考试为准,将识记相关概念作为重点。虽说识记概念在学校过程中很重要,但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

二、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对策

要想人才市场上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要相互匹配,这就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层次与人才需求的规格和类型相吻合。

1.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流程的沟通机制

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高校要定时向企业中的行家里手咨询行业所需人才的东西以及所需人才的技能。各高校应与多家企业合作以便收集全面的信息。同时各省市高校应与辖区内的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企业及时向高校报告人才需求的东西,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外部时滞。

2.建立灵活的培养方案修改机制

首先,应缩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周期,允许对在校各级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实时修改,依据企业需要及时增减部分课程,以尽快使人才的供给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当增设和删减专业不能及时使人才市场上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匹配时,应及时先通过对现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使之尽可能的适应市场需求,再采取增设和删减专业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以便尽可能的缩短高校人才供给的内部时滞。

3.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允许高校根据课程的性质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可依据各课程中学生应掌握到的能力设置相应的实践性考试,这种实践性考试可以是多个,而且应适时穿插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应等到期末再进行。同时,应把实践性考核作为学生可以参加期末试卷型考试的前提,以增加学生对实际性考试的重视程度。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各种能力在各门课程中的重要程度设置各项考试在学生最终成绩评定中所占的百分比。

4.改变授课方式

为了适应实践型的考试方式,高校也应该变授课方式。高校应根据授课的内容适时调整授课班型。对于理论型的讲授课,可以采用整个专业授课的大班型。而对于同一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应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以30人左右为益,而对于实践性的作用也应对整个专业分组指派相应的指导教师。这样即能节约师资力量降低人工成本,同时也能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总之,如果想高校的人才供给能实时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下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的人才的培养机制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不仅是授课方式考试方式,而应是人才培养方案修改的机制,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修改的依据、时间和流程。只有人才培养机制的彻底改变才能使人才的供给与人才的需求产生联动机制,相互匹配。

作者:孟司雨 安镜茹 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受权“十三五”规划纲要20篇

[2]银峰.高职院校本科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J].才智•创新教育,2016(5)

[3]易小云.“互联网+”下长沙市物流业人才发展困境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