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语言产生机制论述

时间:2022-10-13 11:17:10

艺术语言产生机制论述

作者:江兆勇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艺术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它的产生有其主体的超越性,而主体的超越性主要依赖于人的心理基础,文章对心理作用下艺术语言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重点剖析了艺术语言的思维基础。

一、艺术语言产生概述

语言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它的产生动力为人的肺部等发音器官,它的产生基础是人的思想感情,它既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它借助语言组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完成科学语言,又通过情感的介入,语法的偏离来完成对常规语言的违背和超脱,形成艺术语言。作为艺术语言,从心理基础看,更多地凭借言语个体的情感、想象、直觉、心理意象来传情达意,即艺术语言是情感化的语言。

艺术语言的产生有其客观基础,也有其主体超越性,其主体的超越主要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它通过个人的情感为媒介来实现。心理学反复证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主体心理认知结构的影响,人对客观信息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在人的动机、愿望、经验、范围之内的往往被强烈地感知,而在动机、愿望、经验、范围之外的则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知。皮亚杰先生把这种心理准备叫做图式。外界的信息只有被这种心理图式“同化才能产生认识。他还认为,外来信息稍稍超出图式,在图式边缘上也能促使图式扩展,这叫做“顺化”。人的认识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有外来信息的图式和扩展图式的过程来发展的建构过程。但人们的主体情感起作用时,往往不能不抑制理性的感念和推理的逻辑。客观信息先被主体的理性反映,就能产生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很难产生形象。只有当客观信息和情感起作用了,才能产生形象美,而情感是“不科学“的,但它是真切的,情感和理性遵循着不同的规范。情感的朦胧,使它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有矛盾。情感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内在体验,它在心理上难以定型,在大脑的两半球难以定位,使它成为一种朦胧的感觉。它的性质的浮动性,使它不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所以不能用形式逻辑和语法对它艺术语言进行分析。此之谓,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二、思维与艺术语言

(一)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人的思维能力也关系到艺术言语的创造,例如,我们提到春天一词,有的人想到花朵、柳丝、燕子、风筝、等等与春天有着直接的表层因果关系的事物现象。这表明他具有简单的发散思维能力。有些人可能想到新生的婴儿、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充满生机的祖国等等与春天并无表层的、直接因果关系的事物现象,这表明他发散思维的能力高一些,因为他们把握住了这些事物现象与春天的深层次上的共性,或某一角度某一侧面上的共性。如果能从春天想到事业、前程、初恋、人生、生活的苦尽甘来、久病初愈、甚至想到严冬、想到寒冷、想到死亡,那就可能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更高的水平上,做全方位发散思维了。但是,发散是为了集中,当我们发散思维产生出了多的表达手段之后,根据试探性的结果,我们调动已有的各种知识,甚至全部知识积累,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作出正确的评价选择的结果。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绿、满、到、吹”等词,这是发散思维的结果,但最终用“绿”字,就是集中思维的结果。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候,可以直陈,也可以反问,可以虚拟也可以感叹,可以直截了当,也可以含蓄委婉,可以正面叙述,也可以反语表达。总之,提出的可能性越充分,选择的成功率就越高。

(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最基本的艺术思维形式。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它是把主体人对客观事物现象直接感受到的具体形象,用语言固定下来,比如比喻、拟人、摹绘、形示、通感、示现、增动等等手法都具有这种作用。例如,“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句话,就是用视觉的感受诉诸听觉,产生的一种新的声音形象。在艺术语言中,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人物、事物、现象的完整的表象。只不过,艺术语言喜欢把抽象华为具象,比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抽象的道理自认是人离不开饭,通过钢铁的形象表现住这个抽象的道理。形象思维往往和发散思维一起,表现在艺术语言中,是丰富的联想。比如:青春是花,娇艳欲滴;青春是鸟儿,蓬勃高飞;青春是激流,勇往直前……。既使用了形象思维,又使用了发散思维,产生出了这样的艺术语言。

(三)逆向思维与侧向思维

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是相对于一般的正向思维而言的。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都有一般的常规的角度进行,在艺术语言上,往往利用这两种思维来制造出波澜、意趣、等等效果。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角度去关照事现象,沿着与正向思维相反的思考路线去分析事物现象。例如: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邓小平《目前的形式和任务》)侧向思维是岔出与正向思维思考途径不同的心路。这种思维的结果,可以给人以新的理解、新的认识、而且可以给人新鲜活泼的感受。修辞格中的闪避、曲解、歧疑、降用、类仿、旁逸等都是侧向思维的表现。例如:于是读语录,谈话;读语录,逼供,诱供进隔离室,出隔离室……从追“拍照”到“送情报”,最后发展到追他“里通外国”。本来嘛,搞远洋运输的还能不里通外国?(柯岩《船长》)

(四)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

直觉思维是在早已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凭思维的“感觉”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过程。直觉可分为艺术直觉和科学直觉,二者的区别主要在感情方面,但都能迅速地检验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科学认识及其研究活动中,虽离不开科学家的主观情感态度,但为了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科学家总是尽可能地排除个人情绪的影响。艺术直觉思维的主要的对象是人和与人有关的事物。写人,必然要书写人的情感,艺术的本质就在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艺术手段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以《长江三峡》为例,我们虽然可以从中悟出这样的一条科学哲理: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有可能战胜自然。但这篇散文主要是用艺术的笔法绘制的气象万千的三峡奇景,抒写的是对祖国河山的无限深情。

艺术直觉的凭的是顿悟,凭进步的情感倾向性,鲁迅、曹禺这样的文学巨匠,对人生、社会的理解以及艺术修养,非自觉的艺术直觉可以走在自觉地理性认识前面,而一下子把握到自己创作所需要的东西。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都是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它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认识,都是突发式的、非自觉的,往往是突变式的发现与发明。灵感思维不同于直觉思维,主要是灵感是长期思考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突然获得解决的一种心理过程;灵感可以凭借外物启发产生,也可以在注意转移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直觉思维是在早已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凭思维的“感觉”,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