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现代派荒诞主题论文

时间:2022-07-23 11:44:00

英美现代派荒诞主题论文

关键词:英美现代派文学荒诞哲理性

〔摘要〕荒诞是英美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有多种表现方式。同时,英美现代派文学作品中的荒诞又具有哲理性,其哲理内蕴并不是哲学概念的简单图解,而是把哲理、观念融入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心理体验之中,通过复杂的意象表现出来。其哲理性具有直觉性、抽象性、启示性等特点。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一个时代。尤其是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步人工业化、都市化,旧的社会秩序开始瓦解,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形成。因此,西方社会的人们开始变得无所适从。尼采“上帝死了”的论断意味着西方国家固有的信仰成了虚无,这就加深了人们的恐惧感和孤独感。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更是有着空前的影响,它摧毁了人们的价值观,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非理性的、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英美现代派文学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中产生的。英美现代派作家们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在他们的作品中突出表现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焦虑感、孤独感和异化感。“西方现代派文学是以唯心主义哲学和各种非理性主义的社会科学作为它的形象思维活动的基础和逻辑起点的。”叫而非理性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荒诞的社会现实。“荒诞是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谬性的哲学概括,又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将选取若干英美现代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对其中“荒诞”这一文学主题进行一次梳理并分析其哲理性。

一、荒诞的表现方式在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反映荒诞主题的作品。在英美现代派文学作品中,荒诞这一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荒诞与人之异化“现代社会悲剧的中心主题是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异化是现代人的危机生存困境。”(阳)事实上,就英美现代派文学作品而言,异化不仅是悲剧的中心主题,在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描写。具体说来,人的异化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1.人的机器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Ski~r)认为,20世纪有这样两种荒唐的现象:“一是机器看来越来越像有生命的东西;二是生命有机体越来越像机器。”,英国作家D•H•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人的机器化、机械化的描写。例如,在小说《虹》里头,他这样写道:煤矿工人已经完全变成了采掘机器,采煤已经成为他们的唯一价值。一旦离开矿井,他们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躯体,是停止工作的机器。资本家在管理中排除了任何人性的因素,强制实行非人的机械原则。矿工不仅完全沦为机械的附庸,而且失去了欢乐,连希望也几乎泯灭了。然而,并非只有工人才机器化,丧失人性的资本家们也同样成了机器。在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克利福德•查特莱爵士就是那些被无休止的物欲异化为赚钱机器的资本家们的典型代表。这个成天坐在机动轮椅上的实业家,不仅丧尽仁爱、同情和精神追求,而且丧失了性本能,成了一台地地道道的由各种零件组装起来的机器人。

2.人的工具化同样是在劳伦斯的《虹》里,年轻的资本家杰拉尔德把工人们都看成是他的工具。他认为,重要的是人的工具性。人就像是一把刀子:好用吗?别的都无关紧要。另外,在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毛猿》中,主人公杨克对自己在远洋巨轮航行中所起的作用感到十分的自豪:我是发动引擎的蒸汽和汽油!我是造钱币的黄金!我是钢铁、钢铁、钢铁!我是用钢铁制成的肌肉,是轮船背后的力量!

3.人的动物化英国作家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中的人物虽未这般直接地变成了动物,但作者却深刻地揭露了动物化这一现象。那群流落到与世隔绝的荒岛的小孩互相残杀,穷凶极恶,表现出的是动物般的兽性。戈尔丁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是他“阐明了当今世界的人类状况”。人异化为动物,这就是人类的现状!在戏剧《毛猿》的结局里,杨克于极度绝望中来到动物园,最后死在了动物园的笼子里,这个悲剧人物的下场似乎也暗示了人的动物化这一荒诞命运。

4.人的精神空虚与麻木加缪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可以说是一个精神极度麻木的典型人物。在美国“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约翰•巴思的小说《羊童贾尔斯》里,也有一位精神空虚的人物—乔治•贾尔斯,他体格健壮、魁梧,精神上却渺小萎缩,他最后在怪物计算机的肚子里达到了人生的新境界。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美国梦》里那位象征着“美国梦”的年轻人,英俊潇洒,身体强健,却没有头脑且缺乏感情,他真可谓是麻木到了极点,简直无异于行尸走肉。

(二)荒诞与生存之无意义《漂浮的剧院》是约翰•巴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曾经将该作品称为“虚无主义的喜剧”。小说主人公托德对生与死抱着虚无主义态度。他不理解那些完全有理由寻死的人为何还要继续活下去。他最终得出一个虚无的结论,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他既没有理由活着,也没有理由自杀。托德的这一对生存状况的认识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战后西方人的荒诞意识和虚无观念。巴思的另一部黑色幽默小说《旅途的终点》里,作者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雅各布、乔和丽妮的生动描写,成功地展示了战后美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虚无意识和厌世情绪。尽管这三个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但他们都共同面临着一个失去理性、混乱无序的世界。这部小说不仅辛辣地讽刺了生活在这个荒诞世界里的部分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而且揭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社会主题:即存在的虚无与荒诞。

(三)荒诞与纠缠不清之矛盾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表现价值标准混乱、非理性的、不可理喻的黑色幽默小说。其主人公尤索林身处在这样一个“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叫(”l叫。“第二十二条军规”事实上并不存在,可它却又无处不在,它明确规定“一个人面对真正即将来临的危险时考虑自身的安全是精神正常的表现。他如果疯了,就可以免去飞行任务,只需亲自提出申请。但如果他提出申请的话,那就说明他没有疯,就不得不执行更多的飞行任务。如果他执行了更多的飞行任务,他就是疯了;如果不执行的话,他就是正常的,就得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实际上就是一个圈套,自相矛盾,但又合情合理,人们根本逃脱不了这个陷阱。由于人陷人这个必死无疑的陷阱,好与坏,善与恶的判别也就失去了意义。这种不可理喻的、没有伦理规则和价值观念可依循的状况,就是人类的荒诞处境。

(四)荒诞与人之孤独和隔绝阿尔比的戏剧《动物园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现代大都市中凡夫俗子们严重的孤独感和异化感。主人公杰利是孤独、焦虑和绝望的现代西方人的化身,同时也是荒诞社会的受害者。他虽然身居当代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中,但他却无依无靠、空虚寂寞,甚至连一个能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成天生活在极度的孤独之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同我说话的人不多,”“但我有时很想同某人交谈,真正地交谈,很想认识他,了解他的一切。”杰利是现代机械文明和垄断资本的牺牲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和彼得之间难以交流、无法理解的现象是西方工业社会中的一个通病,也是现代西方人异化的象征。杰利道出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人人都被铁栏杆隔开了。”另外,阿尔比描述的关于杰利与房东的狗的故事,也让人觉得荒唐可笑,不可思议。杰利告诉彼得,连“动物也像人一样不理睬我。我们多次试图接触,但都失败了。”显然,杰利与狗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景象征着资本主义商品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在这个表面喧嚣繁华的大都市里,杰利却孤独不堪,如同生活在动物园的铁笼子里一般。

(五)荒诞与无望之等待许多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过“等待”这一母题,最为出色的当属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这是一出两幕剧,在第一幕中,两个衣衫槛褛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在荒凉的公路旁边交谈着,他们在等待戈多—一个他们并不认识但又非等不可的人。等待的时光难以打发,于是他们无话找话却又语无伦次,他们做着一系列无聊透顶的动作—脱靴子、闻靴子、脱帽子、复又戴帽子,借此消磨时间,排解等待的烦恼。幕落之前他们终于等来了一个送口信的男孩,通知他们戈多先生“今天晚上不来了,可是明天晚上准来。”第二幕还是在老地方,又是一天的等待,又是一样的结局,那位神秘的戈多先生还是没有来,仍然是那个男孩给他们传话说戈多明天准来。我们已经看出来了,种种迹象表明:戈多明天也不会来,而且永远也不会来。有人认为Codot指的是Oxl(上帝),上帝永远不来暗示着西方人固有的信仰的幻灭。这出戏剧情节简单,全剧没有高潮或低潮,没有进展,只有重复和等待,但它探刻地揭示了人生的乏味和无望。

二、荒诞的哲理性从上述诸多例子来看,现代派作家认为,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关系是极不协调的、可悲的,人类自身无法改变这种状态。

因此,世界和人生是荒诞的。英美现代派文学表意的哲理内蕴并不是哲学概念的简单图解,而是把哲理、观念融人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心理体验中,通过复杂的意象表现出来。荒诞在英美现代派文学作品中的哲理性具有以下特征。

1.直觉性作者通过主观感受、心理体验去把握事物,这样产生的意象必然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且直觉的感知排除了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和因果关系,从而导致了意象的跳跃和交迭。这些混乱的意象按情感意志来组合,表现出某种意向性,由此达到对事物内在特性的领悟。因此表意的哲理性不仅是主观的、直觉的,而且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如冯尼格的《五号屠场》,把屠场的意象和战争的恐怖、残酷联结在一起,暗示丧失了理性的现代世界变成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屠场;主人公的精神分裂也和外部世界的混乱密切相关。这些意象的组合是非逻辑性的,但它们显示了作者对疯狂的社会的领悟,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世界带有形而上的、超现实的特性。

2.抽象性表意的哲理不仅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也是抽象的。这种哲理带有直觉主义认识论和人本主义本体观的特点,它把现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问题抽象化。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从哲学高度上进行思考,导致了表意的哲理带有高度综合概括的特征,同时也淡化了社会色彩。如对人和世界的关系,作家们并不具体考察或表现社会各阶层的地位或命运,也不反映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从自我的感受出发,把人和世界的关系表现为某种情境下的心理状态。例如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杰利生活在这个表面喧嚣繁华的大都市里,却孤独不堪,如同生活在动物园的铁笼子里一般。作者凭借自我的心理体验,把对生活的感觉,化成抽象的感悟,即某种心理态势和情绪。因此,心理体验是对生活的感受上升为抽象的哲理的中介。

3.启示性荒诞是存在主义的一个核心观念,因而荒诞所体现的哲理内蕴和存在主义对世界和人生的领悟与启示是不可分割的。英美现代派文学作品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表现出英美现代知识分子对自我的质疑。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隔离以及自我本身的隔离,人生的脆弱与无常,虚无的威胁和个人面对威胁时的孤立无援等等,都是存在主义者感到焦虑而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存在主义哲学本身是西方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转化时期的产物,因此荒诞观念便典型地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情绪和意识。这是传统的价值观念消失后,现代知识分子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妄图从自我出发重新解释世界的意义、解释自我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等根本问题时,受到挫折而爆发的不满、焦虑、茫然、惶恐、绝望等思想情感的积淀。

三、结语

历史上不同文学派别的作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们所处时代的各种社会问题表示了深切的关注,英美现代派作家也不例外,他们不遗余力地表现了西方文明的沉沦和堕落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瘫痪和精神危机。为了更生动更逼真地反映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他们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采用各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来描绘现实生活,揭露社会本质。尽管这些作家的创作经历和审美意识不尽相同,反映社会制度和现实的方式与程度也有所差别,但他们所揭示出的问题的本质是一致的,即现代西方社会的种种危机与矛盾以及这个社会中人的荒诞处境。虽然在他们的作品中留有悲观主义的烙印,但却蕴涵着一定的哲理性。

〔参考文献〕

【l】林骤华.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上

【2】赖干坚.西方现代派小说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3】王诺.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

【4】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