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探讨

时间:2022-06-19 09:36:54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探讨

摘要:统一战线学除了运用传统的研究手段,还必要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等层次,实现对统一战线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因此,汲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成果和研究方法,是统一战线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统战工作者如能深入了解和把握“舍己的自动适应”这一社会心理学内涵,将大大有利于与统战对象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有的焦虑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将焦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这也是当前统战部门亟需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社会品格”是引发群体行为的重要心理动因,应该深入了解统战成员的社会品格结构,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统一战线;应用;探讨

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统战工作是一门科学,没有很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做不好的。统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精通统一战线历史,做到心明眼亮,同时还要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掌握统战工作的个中门道,善于处理各种复杂敏感问题,努力成为行家里手。这一重要观点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指明了方向。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统一战线学除了运用传统的研究手段,还有必要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等层次,实现对统一战线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因此,汲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成果和研究方法,是统一战线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定位,乃是运用科学方法对个体、人际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并为社会问题与人际矛盾提供解决之道的学科。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同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都可以在这个学科中找到对应的认识、解释、预测和控制,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在统战工作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中,社会心理学理论同样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需要统战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同人的思想状况保持密切联系的工作,在实践中就不可能完全摆脱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统战工作本质上是争取人心的工作,要富有成效地做好统战工作,统战工作者就必须与党外人士交心、交友,去深入地了解人、理解人,做一个洞察人心与人性的行家。有选择地吸纳社会心理学中的某些动态的、实用的、具有辩证思维的理论元素,对于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来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尝试拈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舍己的自动适应”、“社会焦虑”、“社会品格”三个重要概念及其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试作探讨如下。

一、“舍己的自动适应”:思想交流中的无意识误述

社会心理学理论所说的“舍己的自动适应”,指的是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即一个人可能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体悟、希望以及甚至于感官的感觉,这些思想、体悟等等虽然在主观上好像是出自于内在的思考,但其实是外面加诸于其人的。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常能发现,有许多人自以为在主动而自发的思想、行为,其实并不然。当他们说“我认为”时,这句话似乎很明确而肯定,似乎惟一的问题是“我所认为的”是否正确,而不是“我是否在表达意见”。但一经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我们便会发现,这其中往往隐藏着“舍己的自动适应”行为:某些人也许在大庭广众前侃侃而谈,但实际上并没有表达任何自身的意见,只是不知不觉在复述环境传递给他的某种看法。这种基于“舍己的自动适应”的意见表达实质是一种无意识误述。“舍己的自动适应”与催眠状态非常类似。有经验的精神分析师都知道,如果向一位被催眠者施以催眠术,向其灌输一种思想,被催眠者在醒来以后,往往会把处于催眠状态时灌输给他的思想当作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在催眠中暗示某人,当他在催眠后醒来,他会感到非常口渴;结果,这人在醒来会真的感到口渴而立即找水喝,但实际上当时他并没有处于口渴状态。像这样的情形在催眠中屡见不鲜,施催眠术的人可以暗示说,一杯咸盐水是一杯香甜的橙汁,于是受催眠者便会像喝橙汁一样津津有味地喝起咸盐水;施催眠术的人暗示说,受催眠的人手指断了,于是受催眠者就真的显现出痛苦的表情。“舍己的自动适应”现象在统战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举例来说,比如市委统战部曾组织几个党外人士召开一次小型的座谈会,参加座谈者中有一位是阅历丰富、久经考验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另有两位是政治阅历尚浅的年轻党外人士。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目前党外人士对本市正在推进的统一战线工作制度建设持何种意见,于是便向参加座谈者请教。我们还知道,这几位参加座谈的党外人士都已听到了最近市委召开统战工作会议的有关报道。对统一战线建设具有深入感悟的那位年长的党外代表人士思考一番,他考虑到当前的形势要求、本地的具体情况、党派组织的独特优势等因素,加以斟酌,然后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可能会想到市委统战工作会议的报道内容,并引用了媒体中的有些消息来支持他自己的意见。但是,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意见和建议是他自己的思想产物,是他自己的看法。两位阅历尚浅的年轻党外人士中,有一个人可能知道他自己并不很清楚当前统战工作的有关情况,而且也觉得座谈之时也无法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因此,他坦白地回答说:“我不能提供什么意见,我知道的就是,市委统战工作会议是如此这般的部署。”另外一个年轻党外人士则不同。他相信他对统一战线知道得很多,虽然实际上他不过浮光掠影地知道一点情况而已,但他认为他必须有能力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他想了一下,然后把“他的”的意见讲了出来,其实,他的意见不过是媒体报道的消息而已。当请教他这样说的理由时,他会告诉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等等,他得到了这个结论。从表面上来看,这位年轻党外人士的行为和那个年长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的行为是一样的。然而,如果我们更密切地予以分析的话,就会发统战理论与实践现,这位年轻党外人士只是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媒体的报道和提法。可是,由于他觉得必须表示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忘记了,他是在重复媒体报道的权威意见,故而相信,他的这个看法,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而获致的。而实质上他所提出的种种理由,也是虚假的理由,其目的是想使他的意见显得是他自己思考的产物。他自以为这是自己的意见,其实不过是不自觉地承袭媒体和权威人士的意见。也许他的意见是对的,而那个年长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是欠妥的,可是无论如何,对的并不是“他的”意见。我们观察党外人士对于若干事情的意见时,常常可以发现到上述类似现象。比如说,我们向一位正在读报学习的党外人士,请教对某一政治问题的看法时,“他的”意见其实就是他从报纸上看到的说法,然而,他却相信,他所说的乃是他自己思考的产物。在宗教信仰问题上,也经常发现“舍己的自动适应”现象。淮安市委统战部曾对本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过一次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20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自认有宗教信仰的占30%以上,其中一大半信仰佛教。经调查发现,对真正的宗教教义,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其实并不笃信;他们的信佛,更主要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和功利性目的。有位受访的民营企业家在受访时就明确表示:“我平时信佛,对佛教的具体内容压根不懂,只是看到周围很多人都在信,觉得心诚则灵,也就信了。自己深感只要多做善事,行善积德,一定会有福报。”这样的所谓宗教信仰和宗教人士追求定向和献身的需求,其实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也是很不真实的。虽然行善积德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上的扶贫济困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来说也有负面作用,与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方向也是背离的。对此,统战部门应加强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这种“舍己的自动适应”,真正在思想上和人格上独立起来,从似是而非的宗教信仰转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之中。从上述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去了解一个人,最重要的在于洞察这个思想,是否是一个人自己的思考结果,而不仅仅在于这个思想的内容,是否是正确。比如在征求党外人士意见的例子中,年长的资深党外代表人士的的意见可能是欠妥的,而那个重复媒体报道的年轻党外人士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由此可见,虚假的思考也可能是非常合逻辑与合理的,但实际上这种合理化的行为,却由种种非理性及主观的因素所决定。这种合理化行为可能与事实、与逻辑思考是矛盾的,但是它本身在外表上却常常是言之成理的。各种“舍己的自动适应”行为,之所以在本质上是虚假的,乃是因为它不是这项行为的真正动机。总之,在对党外人士进行政治引导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一点是,既要知道他们“想些什么”,更要知道他们“如何地思想”。凡是由积极的思考所产生出的思想,永远是鲜活的。所谓鲜活,不一定是指别人未曾想到的,而是指思想的人真正把思考作为一种工具,用以发现在外界或内心中的一些真实事情和切身感悟。因此,统战工作者如能深入了解和把握“舍己的自动适应”这一社会心理学内涵,将大大有利于与统战对象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仅靠一个人的话是否合逻辑,是不能判断出他的话是否是出于衷心的,我们必须还要考虑到这个人的心理动机。

二、“社会焦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心理学上来说,焦虑是人们遇到矛盾和困难时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通常由于情绪或心理上的内在冲突,引起忧虑和不安。而社会焦虑,则又称为群体性焦虑,主要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价值取向多元、人心飘浮不定的社会氛围中,社会焦虑这一现象也经常在某些统战成员中普遍呈现,尤其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中,这一现象比较突出。淮安市委统战部曾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社会焦虑问题组织过专题调研。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似乎和“焦虑”一词有着很大距离,他们拥有金钱、事业、名誉,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勇于进取、精明强悍、春风得意的形象,被认为理所应当拥有富足的生活和极大的幸福。但调研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焦虑现象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中不仅是个体现象,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焦虑既和当前的经济大气候、发展大环境有关,也与个体人格的发展密切相关。对这些思想和精神状况,只有从社会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观察,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来说,最直接可见的是当前因企业经营环境引发的焦虑。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动荡和竞争力加剧的市场大环境,压力巨大,很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宏观形势心存忧虑,对当前的融资难、高成本、高税负、行业恶性竞争等问题解决信心不足,这是导致产生心理焦虑的一个主要根源。例如在调研访谈中,淮安本地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就说:“平常人觉得我们老板很风光,其实我们内心充满了焦虑。近10年来,我感到企业的发展比之前10年有明显恶化,不像过去那么顺风顺水。政府对企业的管理越来越严,银行对企业的压榨也越来越大,民营企业不找关系、不打点,基本不可能贷到款。有时很怕自己走错了一步,资金链断裂,就此倒下去站不起来,这样的事情我亲眼看到多起,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近年来谋求上市,企业几乎脱了一层皮,经常有媒体的‘黑记者’来敲竹杠,中国的舆论氛围差,咱们也惹不起。整天就像是坐在火山口上,心理压力很大。”以上这一段话,颇能说明当前引发某些民企老板心理焦虑的环境因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群体性焦虑还有政策执行的原因。近年来国家和省市与时俱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连续出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某些政府部门对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依然区别对待,扶持政策的执行层面存在着较大阻力与较多问题,政策兑现的“天花板现象”、“弹簧门现象”严重影响到企业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面对某些政府管理部门的刁难、潜规则和不公正待遇,大多选择忍耐和顺从,长时间处于矛盾状态中,产生心理焦虑也就在所难免了。另外还有人际关系引发的焦虑。有些民营企业家坦言,社会人情淡漠,生意场竞争激烈,围绕身边的人大多抱有利益交换目的,缺少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贫富差距的加大也使其他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平感,从而加重仇富心理,虽然社会公众在意识层面上都能认识到,富人并不是坏人,坏人也并不都是富人,但社会发展的逻辑,往往是每逢社会矛盾激化和不满意度增加之时,富人就会成为公众发泄不满的对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普遍感到自身是处于一个仇富情绪围绕的环境中,自然难以保持心境的平和。如果深入分析,这种群体性心理焦虑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总之,必须探根求源,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工作,除了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化理想信念教育,还需针对他们特有的焦虑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将焦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这也是当前统战部门亟需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条件具备,还可邀请职业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进行专业疏导,以帮助他们洞察焦虑的内在根源,更好地克服焦虑,调适心态。

三、“社会品格”:引发群体行为的重要心理动因

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社会品格的概念乃是指一个群体所共有的品格结构的特质,其形成的基本因素是一个团体共有的生活经验、方式及社会实践。“社会品格”这一概念的本质是品格的动态性,这种品格对于某个群体来说,乃是共同的品格特质,它有效地决定着该群体成员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是一个群体中多数份子的人格结构之基本核心。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秩序中,如何引导某一群体的行为,使其成为一种积极性的、创造性的力量,那么就有必要对社会品格加以研究。就社会心理学的动态意义而言,品格是一种特定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由于人们的需要必须动态地适应某一特定的社会形态,人的精神于是形成。反过来说,品格也决定每个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因为除了纯逻辑的因素外,思想都是受思想者的品格结构所左右,包括整个理论系统与单独的观念,诸如合作、协商、求同存异等,也都是受思想者的人格结构所左右。社会品格这一理论概念,对于统战工作实践来说是十分有用和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品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量结构,它不仅凭借简单的体力能量而出现,还会以一种心理能量的特殊形式而出现。例如,一个具有攻击和暴力倾向的群体成员,必定具有好斗的品格以及虐待、对抗的激情。而一个热爱和平的社会组织的成员,必定具有反对暴力以求协作的意愿。社会品格这一概念,可以有效地回答目前统一战线理论中尚未充分论及的一些重要问题。为什么某些社会群体的社会主义优越意识不能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有效?为什么不同民族、阶层的个体间冲突会延伸到群体从而导致矛盾的激化?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存在于社会品格的现象之中。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中许多不同的群体或阶层,各有一种特殊的个性,只有以此特性为基础,许多观念才能得以发展和成为有力量的。比如说,我们现在认为协商与合作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方式,可是如果向某些宗教极端主义者介绍政治协商的观念,将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些人具有一种不同的个性结构,因此,他们很难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协商和合作的原因,即使他们懂得我们的语言,也无法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样地,一些邪教组织及具有和邪教分子同样品格结构的人,都认为任何相信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群众可以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人士,不是傻子,就是在扯谎。由于他们所具有的那种社会品格,对他们而言,如果生命是无痛苦和无灾难的,简直和自由平等是一样令人难以想像的。再以网络意见人士统战工作为例。近年来,淮安市委统战部对网络意见人士组织了重点走访调研,发现这一群体人员的构成虽然呈现多样性,但却具有共同的社会品格。他们中既有社会名流,也有草根人物,大多数是或自认为是某一领域内的专业人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具备较大影响力,但是通过网络平台却成了广受公众关注的信息者;他们写作能力强、反应快、观点尖锐,意见常常偏激而可行性不强。在当前不太健康的网络环境中,保持异见并与主流舆论唱反调,往往更能使“眼球经济”获得成功,博得更多的点击率,这也是许多“大V”的成功之道。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市委统战部将“网络意见人士品格”定义为个人的、价值多元的、批评型的、激进的、分散的、缺乏服从和合作观念的品质的累积,并且是一个动态的结构。经分析研究认为,如果简单地试图通过行政力量来改变它,这一结构可能会通过语言暴力,或者通过故意沉默而表现出强烈的抵制;如果试图采用经济上的优惠措施来解决,恐怕也很难对它产生任何效果。针对此种状况,统战部门决定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开展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党派团体和党外人士的特殊身份,运用统一战线具有的这一特殊的“话语权”功能,在多个场合开展了一系列思想引导工作,结果显示这一做法比党政机关的行政手段更为有效。工作实践证明,与网络意见人士打交道,不仅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声,通过线上互动、线下沟通等方式加强与代表性人士的联系,还必须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社会品格结构,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对于其他统一战线成员来说,无论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还是民族宗教界人士群体,同样也是如此。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多跟不同群体交朋友。就统战工作而言,面对愈演愈烈的社会转型、阶层分化和思想多元,面对面广量大的各类统战对象,统战部门的思想引领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把握各方面成员的社会品格、心理状态,才能精心定制具体而微的专门方法,起到打动心扉、登堂入室的效果。通过加强对社会品格的研究和积极引导,使某一群体中大多数人的社会品格和此类群体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客观工作相适合,人们的行为就会成为有建设性的正能量,而这种有建设性的正能量对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转,是不可缺少的。以上对“舍己的自动适应”、“社会焦虑”、“社会品格”三个概念的探讨及其应用,只是我们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统战工作的一个初步探索与尝试。事实上,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向来是密不可分的,广阔的统一战线可以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鲜活的社会实验室,而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吸纳也必将为统一战线学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

总之,积极地创造性地汲取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精髓,将其恰当地应用于统一战线有关现实问题的“深耕细作”,这是破解当下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又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志勃 单位:淮安市委统战部研究室

参考文献:

[1]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讲座[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2005.

[4]仲波,张华,刘志勃.非公经济人士“群体性心理焦虑”现象调查和对策[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

[5]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前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美]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华夏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