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论文6篇

时间:2022-05-11 09:43:45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论文6篇

第一篇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育有很大促进作用。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中数学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及学生都很重视数学。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的需求,要想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只能应用新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应运而生。通过情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效率。情景教学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开始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促使人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同样,学习一门知识也需要学生对这门课程充满好奇心。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根据课本知识制作教学提纲,并根据提纲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可言,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解同样的知识也会感觉到很无趣,更何况在讲台下听讲的学生了。这样的数学课堂毫无效率可言。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小学生不断思考,而在这种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小学生的思维不会活跃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慢慢地学生会感觉听不懂,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课堂失去兴趣。情景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对各种情景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不但不会感觉到枯燥,还会感到很有趣,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好奇心有了,学生就会自觉的去探索学习数学,数学课堂的效率会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例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部分《乘法》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在课堂上向小学生展示动画,站成六排四列的学生除了可以用6+6+6+6的方法计算人数之外,还可以用6*4来计算,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有些加法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就会感到好奇有趣,认识到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共通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二、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仅取决于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配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数学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指导。情景教学可以有效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可以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情景比较感兴趣,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加强师生间的联系。教师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将小学生的想法融入其中,在课堂上进行情景表演时,学生发现自己的观点被教师采纳,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情景课堂中,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也会得到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会更加亲密。通过情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师生间的共同问题,师生间的互动也会越来越多,共同创设高效课堂。例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部分《认识钟表》部分的教学中,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要帮助小学生认识钟表的各部分,数学教师可以拿着一个钟表向小学生提问,“钟表有几个指针?”“钟表的每个指针分别是什么意思”。小学生的表现能力都比较强,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会争先恐后的踊跃回答,这个互动过程既锻炼了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帮助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增强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氛围。由于小学生的能力有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指导,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意识。

三、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不感兴趣,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数学的用途,当教师通过创设现实情景,突出数学的用途时,学生自然会对数学感兴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小到平时的买东西购物,大到航天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小学阶段设计情景主要突出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应用就可以了。简单的加减乘除在我们生活中基本天天都可以用到,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买东西的情景,并且告诉学生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样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作用之后,就会更加努力学习数学。数学教师根据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小学生的听课效率也会更高。数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抓住数学的应用性特点可以更高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数学课。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部分《加与减(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日常生活情景,如在超市中,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通过计算顾客购买商品的总价钱来帮助教学。超市购物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个场景,这种场景不仅会使小学生产生亲切感,而且还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四、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提高教师的挑战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必然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已经很成熟了,在当今教育模式下,要改变教学方法必然要付出很多,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小学教师的水平有限,要想突破自身的教学情景必然面对诸多困难,教师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必然会不断学习,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教师对于创设情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只有不断挑战才能创造新的辉煌。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有一课为《认识图形》,在学习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常见的图形,长方形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形,教师可以引用课桌作为工具进行教学,问学生,“课桌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长方形”,教师问:“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长方形每个边都是九十度”。通过情景教学可以让教师发现生活中的事物,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五、结语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情景创设时应当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理解能力较差、生活阅历不足等特点,将情景的创设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注重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增进师生情感,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朱亚贤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城子街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马建华.谈小学数学中德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

[2]郭贵忠.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

[3]张晓颖.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4]张志新.游戏———小学数学教学的催化剂[J].学周刊,2017,(01).

[5]黄本俊.以微课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2016,(11).

第二篇

一、前言

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往往数学上的突破,会带动很多其他学科的重大突破。正因如此,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我国现价段着重强调对小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摸索和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学生活化,让小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并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提倡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即使数学学科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小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提出改革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我们在改革的同时,仍然要继续坚持发扬传统数学的优点。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强调生活即教育,用生活经验来教育学生,用教育来改变生活。将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引申到数学教学中,就有了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知识,社会是数学的大课堂。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还不足够强,因此,单独地介绍数学原理公式等不能够让小学生很好的理解,即便是当时死记硬背下来,过后又忘记了,达不到教学的意义,只是单纯的应付考试,考试过后,一切又成为过眼云烟。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将生活的实例变成数学问题,这就需要创设贴近日常生活的数学问题模式,让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熟悉数学问题情景,这样就很容易调动小学生有限生活经验,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之间加强数学思维培养。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生活化能够将数学思维贯穿于具体数学问题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力量,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理解、易于掌握,认识到数学思维并不是空洞的、不可触摸的,培养的效果才会更好。其次,通过深入浅出的揭示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能够使数学教学达到讲活、讲深、讲透的效果,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防止一知半解、不懂装懂。最后,数学教学生活化改变了老师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不仅传授学生基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通过研究数学思维模式,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1)注重学习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要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相应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产生继续学习、深入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发掘生活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实际生活用蕴藏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问题,在课本中未出现或还未涉及到的知识,这些数学知识具有实际意义,对课本知识也是很好的补充,能够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2)了解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力求贴近生活。小学生活动的范围相对较小,接触社会生活不多,知识面相对较窄,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要了解学生生活背景,知道他们想什么,对哪些事物感兴趣,这样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能够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引起学习的兴趣。要了解学生背景,首先要关注学生在校园的各种活动,其次,要尽量了解学生的社会生活,最后要通过家访及和学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通过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切,是学生更易于接受。(3)善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事件。数学语言是一项重要的工具,在科学研究、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过程中要用好数学的语言功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兴趣爱好,使用科学、严谨、活泼的数学语言来表达生活事件,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趣味化,给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使数学更贴近生活,从而理解接受起来更加容易。(4)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情境。现代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教材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合进新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和科技信息,同时可以加入一些地方特色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体验,让学生自己根据购买商品价格、数量,计算购物开销等,记录自己每个月零花钱用处及总额,用这些实际生活体验来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

2.教师在数学教学生活化中发挥主导作用(1)教师教育意识要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是学问,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形成生活化教育的意识,善于观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发挥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应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知识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回归生活。(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现有资源。在教学生活化同时,不能离开教材基本内容。现阶段的教材响应教育改革步伐,经过专家悉心编写,历经多次修改,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很多教学内容已经做到了生活化,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成资源,开展生活化教学。(3)教师教学内容要具有较强针对性。教学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活动范围,把握他们知识掌握情况、思维能力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有所侧重,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4)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注重生活化。教学评价也要突出生活化内容,在课堂教学评价或者考试命题时,教师要侧重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实例,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引导,进一步提升教学生活化的效果。

作者:王文萍 单位:大庆市乘风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温从虎.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06,(5):8-9.

[3]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6):224-226.

[4]许万明.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数学知识[J].云南教育,2005,(1、2):29-30.

[5]吴小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62-64.

[6]周建文.小学数学建构性学习的特征及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05,(10):13-14.

[7]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56-58.

第三篇

一体验学习模式的特点

体验式学习是幼儿在实践自我摸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主导性

传统上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幼儿被动地接受学习。而体验式学却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体验式学习主要强调幼儿自己家能够主动地参与,我们认为没有幼儿的实践参与,就不可能产生体验。在体验学习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与保证,使其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体验式学习中幼儿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对于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二)活动性

现在的教学活动一般是以活动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幼儿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游戏、观察、实验等活动得到直接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和发展了幼儿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培养了幼儿的体验能力。

(三)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如何让幼儿学医致用是难题,原因之一是幼儿不知道怎样把学到的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应该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学数学是一个实践运用的过程。而体验式学习就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运用数学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幼儿轻松地进入到各种学习情境之中。

(四)虚实结合

体验式学习常常让幼儿置身于虚拟的情境或是游戏中,但是一再地强调模仿,当把幼儿置入真实的环境之中,幼儿就会觉得不知所措,而其关键在于教师意识到情境化学习不能只是让幼儿进行一些情境练习。幼儿阶段的思维还处于不可逆的状态,所以幼儿并没有学会能够灵活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情境之中,因此,虚拟情境的创设应该尽量接近真实的情境,教师应该使幼儿儿从自然环境和个人心境两个层面让其感到自己处于真实的环境之中,而并不是让其感觉到处于的预期活动中,要让幼儿无法预期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研究探索,加以解决,得出总结,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使得幼儿获得对原有知识的深刻体验。

二数学体验学习模式的运用

(一)从幼儿生活中体验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生活情境中到处可以找到数学的存在,这样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数学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越来越喜爱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样东西都有其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幼儿其实就生活在数学的世界之中,而我们的教室就是要抓住这些契机,比如:在晨间点名时,可以让幼儿用不同的方式点数(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在分点心时,幼儿可以学会一一对应;在排队时,可以要求幼儿按高矮排队或是按男女排队;在超市购物时,可以妈妈给了钱,自己计划买几样自己喜欢的东西,还剩下多少钱;也可以数数看妈妈今天一共买了多少件东西……这些都是我们幼儿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需要我们教师通过一些有意识地设计与引导,这样幼儿就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下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二)从幼儿游戏中体验

游戏是每一位幼儿的最爱,通过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数学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去,这种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教学,能够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学习数学。如:在区域活动中投入翻翻乐的游戏,游戏中幼儿需要找相同的数字,这样可以进行数字匹配的练习;幼儿每天都会上下楼梯,我们可以在台阶上写上数字,引导幼儿发现在爬楼梯时左右两只脚踩到的数字有何不一样,帮助幼儿发现单双数的规律;积木是帮助孩子认识几何图形的最佳工具。通过搭建积木、拼装积塑,可以培养孩子的空间立体意。手的动作与脑的发育是密切相关的。折纸不但可以训练孩子手和大脑的活动,让他认识几何图形,而且折纸过程的剪剪折折,也可让孩子认识图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培养逆向思维。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教师使用的方法要相对灵活,同时要注重让幼儿感受并唤起其生活体验,这样才能激发并引起幼儿的兴趣。

(三)从幼儿操作中体验

在数学活动中,用来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联系的“操作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引导幼儿探索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幼儿必须动手动脑。幼儿的操作不应该只是用来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它是一个探索和体验的过程。对幼儿数学学习、思维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操作中的数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有意识地操作,如在学习五的分合时,教师可以分给幼儿5个积木,要求幼儿数数一共有几个积木,再把积木分成两部分,让幼儿试试,一共有几种分发。另一种是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无意识操作,如在搭积木时会将圆柱体的积木立起来放,将球形的积木想办法固定。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操作,那都是需要丰富材料的支持。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丰富和调整活动材料,并且保证幼儿的活动时间。幼儿正是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习得了相关经验,满足了好奇心,找到了办法,自然地实现了数学的学习和运用。

三体验式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激活相关经验,让幼儿在联想活动中体验知识

首先,引导幼儿运用学过的知识展开联想,进行体验,温故知新,传授新知识。幼儿只有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原先积累的知识,形成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才有可能印进自己的头脑。其次,引导幼儿运用生活的现象和经验发生联想,进行体验,由此及彼,获得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把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知识在日常生活表现出的数学现象中作联想性投射,通过体验由此及彼,解释现象,获得新知。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教学情境能使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其所能地给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参与、表现、动手操作的机会,注意幼儿的亲身体验。幼儿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

(三)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了更丰富的体验

数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多媒体的介入,十分有利于学习者增进理解,触发兴趣,巩固记忆,并且能够加速学习者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还能随时反复地体验听觉上的感受,使体验过程更趋于完整。总之,体验学习模式在数学活动中能够让孩子更加体现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的内在潜力。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好体验式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孩子发展是很有利的。体验的归结点是产生新的情感。解开束缚幼儿思维的绳索,让幼儿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幼儿的数学情感。

作者:庄丹 单位:海门市锦绣幼儿园

第四篇

摘要: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最重要途径。教师应当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本文从新课改理念出发,在全面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做理论和策略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倡导在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基础上,积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技能,最终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目的。

一新课改形式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不仅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而且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要改变以往小学数学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不高等突出反映在教学有效性较低上的系列问题:(一)教学观念落后。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转变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从而制约了教学有效性,受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仍有不少小学数学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首先,片面的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围绕书本传授数学知识,不能针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其次,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数学问题和广泛研究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现象。第三,不能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数学的魅力,不能养成学生终身热爱数学和积极探究数学问题的精神。第四,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二)联系实际不够。数学是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联的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达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最终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但是,有些小学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生活,首先,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体现出实际应用价值,学生往往为了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其次,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不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生无法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三)现代教学手段少。新课改不仅强调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要求教师引进现代教学技术,能在声光电等多重教学技术手段的保障下,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教学资源。但是,小学教师往往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不足。首先,多媒体设备操作能力较低,不能熟练使用动画制作、视频剪辑、微课录制等现代技术。其次,缺乏使用多媒体教具的创新思维,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加新颖丰富的创新性教学形式,无法营造出更好的教学氛围。第三,当前还普遍存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滥用问题,教学技术没有为完成教学目标和形象展示教学内容服务,多媒体技术应用不能起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新课改形式下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原则

新课改理念转变了以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双基、轻视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主观感受的弊端。当前小学数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解决问题思路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过程应当尊重以以教学原则:(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是行为的导向,目标决定了教学策略的选择。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力求使课堂教学活动有的放矢。首先,教师应当全面研读小学数学教材,能对数学教材有全面系统的把握,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效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学生的需要和数学教学标准,找到教材与学生联接的关键点,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第三,根据教学目标全面把握和审视教学过程,力求做到教学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能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融会贯通。(二)恰当的安排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改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关键也在于通过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数学知识,这要求教师恰当的安排教学内容,不仅要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且教学内容还要通俗易懂。首先,教师应当具有对教学内容灵活变通、组合、简化等能力,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将教材中简略的知识全面详细的传递给学生,能在教学中解答学生的困惑。特别是对于教材中过于简练的文字描述,能给学生做详细的阐述和解答。其次,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形成体系。第三,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恰当组合,能够在分解和合并课时中形成有效教学。(三)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找出教学过程的得失,积极的吸取教训,发扬优势、弥补不足。首先,从宏观上对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进行审视,重点看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有没有为内容服务,并且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小学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力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新突破。其次,广泛征求学生对教师的意见,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观察学生解题和回答问题时的逻辑性等表现,以及听取学生对数学课的主观感受,由此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进行改变,切实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目的。

三新课改形式下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切实转变传统教学思路,树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选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需要和学生能力水平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把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的在生活现象中探究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并且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循环小数”的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循环的实际数学意义,可以给学生展示周而复始的春秋秋冬的自然景象,让学生在形象的感受到循环的现象后,接着为学生讲解数字循环的实质,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简便算法的用处和意义,可以给学生举生活中用到的找零钱的事例,然后再用数学算式的形式加以抽象的表述,这样就可以达到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总之,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新课改兴起的前提条件是教学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技术不仅带来了教学手段的革新而且带来了教学理念的新变革。小学数学同样应当把新教学技术应用到课堂上来。首先,不断扩充新教学软件的应用,能根据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更加形象直观的教学课件。动画、视频、图像处理软件都可以应用到数学课堂中来,这些新软件不仅加直观的呈现数学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的作用,能广泛的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其次,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教师可以围绕新教学技术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教学,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可以试着让学生来操作多媒体高力,让学生进行辅助画线或动画演示等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合理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内容和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服务,这些理念方法都要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和接受能力出发。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当从学生的学法。方面着手进行训练。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问题,例如,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面积的算法,解决实际测量某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等等题目,教师应当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其次,教师应当在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究达到理解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注意听关键问题,能在关键时刻给学生恰当的引导。第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能适当调整学生的学习期望值,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达到逐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目标。

四结论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应当充分按照小学数学新课改的理念和原则,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为学生选取可以实现的教学任务,安排恰当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新颖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能力水平等主客观因素,从而为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做充分准备。

作者:周风书 单位:平山县平山镇东街第二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1]张海蝶.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构[J].科技创新导报,2011(4):162.

[2]廖创英.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7):75-77.

第五篇

摘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中重视认知因素,忽视情意因素的做法,找到两者的内在联系,并充分发挥情意因素的作用,促进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提高。本文就针对此问题,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关键词:情意因素;数学;认知水平

小学数学学习,就是一个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统一、协调发展的过程,情意因素与认知因素一同构成了小学生认知结构,两者缺一不可。一般来说,认知因素的功能是帮助学生接收知识,并将其加工转化为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而情意因素则是学生对知识的意向定向与维持调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数学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依赖于情意因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情意因素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1发挥情意因素的启动作用,激发学生的认知情趣

从大量心理研究中发现,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反映,这些反映主要以人类需求为依据。所以也可以说,体验是人类情感的基础,它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心理反映。这种情感反映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就是所谓情意教学。兴趣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类情感之一,出于对数学的喜欢,学生会更加乐于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等,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抽象只是的形象性,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动。比如:“角的度量”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对“角的大小”判断比较困难,为了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建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王叔叔家的电灯坏了,他扛着梯子去修等,第一次梯子没靠住墙,梯子倒了,还把王叔叔的脚砸伤了。之后王叔叔调整了梯子与墙面的角度,第二次梯子就靠住了。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一次梯子到了,但是第二次却靠住了呢?这与梯子和水平线所成的角的大小有关系吗?如下图1所示,你们能判断出∠1和∠2的大小吗?在生动的情境以及教师引导性的提问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认知情趣也会提升,对于“角的大小”的认知会更加深刻。

2发挥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认知

除了启动作用外,情意因素还具有定向作用,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发挥情意因素的这个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最关键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点拨、提问和引导等,充分利用学生情意因素,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比如:“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进行实际计算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激发情意———观察这个表格,图2所示。思考路程一定的情况下,表中三个人进行比赛。结果如表,表中三个人的比赛要素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会马上进入思考状态,之后学生们会纷纷回答,路程这要素是相同的,他们都是跑了110米,而时间这个要素是不同的。(简单问题,大家回答踊跃)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并表扬他们积极思考非常棒。接着,教师引发学生第二轮的思考:既然如此,大家再次思考,他们三个人中,谁跑得最快?为什么?如果路程一定,我们要如何去判断快慢?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同验证,找到其中的规律。这是一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引导和启发,通过这样的方式,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会得到充分发挥,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最终认识到,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需要比较时间,判断快慢,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3发挥情意因素的调控作用,基于学生充分的认知成功机会

经常获得成功心理体验的学生,往往对数学更有兴趣,会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并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捕捉成功的机遇。但是,学生中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此时,充分发挥情意因素的调控作用,就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认知成功的机会,进而提升数学学习自信心与求知欲。比如:“画角”之后,教学布置作业练习,可以采用分层设计的方法,具体如下:第一层:(1)你能用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吗?150、1500、1650(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700、1200、750、800、1700(书中练习,较为简单)第二层:利用一副三角尺,还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这些度数有什么特点呢?(课堂操作活动的延续)第三层:不用量角器和三角尺,你能想到其它方法画出下面的角吗?900、450、1350、1800。试一试。(课外练习,提高练习)通过难易不同的作业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需求,在巩固知识的环节,充分发挥情意因素调控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建立良心学习规律。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意因素,将其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发挥出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提点,以及合理的教学手段,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升数学认知能力的目的。

作者:洪琼凤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小岞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邢计亮.教学活动中如何用情感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J].网络财富,2010(01).

[2]叶亚美.让探究性学习走入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14年(01).

[3]沈杰,张永泽,王雪巍.注重课堂教学培养数学思维[J].数学教学通讯,2012(02).

[4]蒋辉.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复习教学例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05).

第六篇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数学作为一门重点学科受到了学校及家长的非常重视[1]。但是目前很多数学课堂存在学生跟风现象严重、教学效果低等诸多问题。跟风现象的盛行,导致学生有依赖性的从众心理,人云亦云,这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阻碍,本文就是针对数学课堂上的“跟风”现象提出一些正确的解决策略,以此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跟风”现象;依赖性

“跟风”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一般来说,就是对某些潮流或者风气的盲目追承,不经过思考,没有自己的主见,随波逐流等。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在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就会导致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进行自己的思考,只是一味的模仿他人,对于数学问题没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盲目跟随其他学生的思想,这样的风气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跟风的特点以及数学课堂上跟风的现状问题

(一)跟风的特点

跟风现象具有很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统一性。跟风是一种盲目追承的现象,学生盲目的跟着风走,一味的对他人思想及行为进行模仿和趋同,即使是遇到错误的风,学生也会毫无主见的跟随,这样也就导致了跟风者的结局和被跟风者雷同,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思路都是一样,具有很强的统一性。二、选择性。虽然跟风是一种盲目现象,但是学生也会挑风,一般来说,学生都会知道本班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所以当班级里存在不同的风气时,跟风者会趋同数学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2]。三、依赖性。跟风者大多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数学问题的分析没有自己主见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依赖他人,借助他人的思路来解答问题,长此以往,思考能力越来越弱,分析问题越来越没有自己的见解,也就会越来越懒惰,最后对他人产生极强的依赖性。

(二)数学课堂上的跟风现状及其影响

1.目前的数学课堂,还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譬如,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小测试,提出一个问题,让一个学生对其解答,然后再找另外的同学进行解答,很多后来者都会跟随前一个同学的观点,抄袭前者的思路进行解答。另外,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喜欢跟着老师的讲解进行思考,而很少去做笔记,其他的学生看到成绩好的同学不做笔记成绩却很优异,也就不去做笔记,导致上课的时候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下课的时候却没有笔记可以复习,问题越积越多,最后数学成绩直线下滑[3]。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跟风现象,有些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通过课下的努力,学习进度已经超过了老师的教学进度,所以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只是对重难点内容稍微注意一下,当老师讲解教材基本内容的时候,学生就会做自己的练习册进行知识巩固,很多不明就里的学生,也盲目的跟风,认为上课听的内容无关紧要,只要学会做题就行,于是也模仿成绩好的学生,不听课,就知道大量的做题,导致不会的地方还是不会。2.这些都是目前数学课堂常见的跟风现象,这些跟风风气的盛行,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不仅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甚至对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为跟风现象具有统一性特点,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学生的数学水平不能完全掌握,导致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不能正确实施,也对课堂教学的实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跟风现象还会阻碍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发展,影响学生掌握技能和数学知识,学生不能在数学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跟风现象也是如此。虽然跟风现象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都有一定的阻碍,但是跟风现象能够让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理解问题,有的时候数学老师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时,很多学生不能明白,如果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了解而形成一种学生角度的思考,让很多跟风者也就容易理解,进而更容易掌握知识。同时,跟风现象也能在数学小组的同学之间加强讨论、交流以及合作的力度,使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能够和谐和有效的实施。除此之外,跟风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树立榜样,起到积极示范的作用,这对于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正确对待数学课堂上的“跟风”现象

(一)消除学生的盲目依赖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很多学生之所以跟风,是因为自身的数学水平不行,在数学的学习中不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一次次的挫败中感到无助和绝望,继而就产生了放弃的心理,然后就形成了盲目的跟风依赖性,一味的追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长此以往,就丧失了自我思考能力,学习成绩也在直线下滑。所以,数学老师如果想杜绝学生的盲目依赖心理现象,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重拾自信[4]。自信是跟风的克星,自信的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学习能力有信心,就不会被别人的思想左右进而盲目跟风。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做两点,一、对那些喜欢跟风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思路,无论正确与否,数学老师都要给予鼓励,错误的时候耐心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课下的时候也要跟进指导,这样长期下去,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也就不再盲目跟风。二、老师在课堂进行提问的时候,不要给跟风学生提出和被跟风学生一样的问题,可以针对这类学生的自身数学水平,提出一些在他们能力能够解决范围内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课堂提问环节中获得自信,继而也就慢慢消除依赖别人的心理,渐渐培养了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老师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度

学生的跟风现象看起来是一种自主行为,其实深层次挖掘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学生被老师课堂提问,因为没有解答能力,所以被迫去“抄袭”人家的思路,学习别人的学习方式,也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对而寻求解决的途径,这些其实都是一种被迫的心理[5]。老师要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杜绝这种跟风现象,首先就要化这种被动为主动,如何让学生能够主动起来,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亲近老师,也敢于说出自己认为不对的解题思路,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去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老师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心理上的自由和心理安全,这样学生才会踊跃参与课堂发言,继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跟风现象也就自然而然有所减弱直至完全消除。

(三)善于抓住跟风的风气,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一面,即便是我们看起来最坏的现象,跟风也是一样。数学老师不要将跟风的学生一棒子全打死,应该善于抓住跟风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一章节的时候,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能经过老师一讲解就能听懂,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许半天都不能理解,这时候,老师可以出一道题,如18x21+22x21这样的问题,让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上台在黑板上解答,并且将解答的思路也口述出来。等到学生解答完,老师再出一道类似的题目,如29x23+31x23这样的题目,然后找平时喜欢跟风的学生上台解答,这样的学生平时喜欢跟随别人的解答思路,这次也会抓住上一个学生的思路同样进行解答,虽然看似也是跟风,但是在解答的过程中,却将乘法分配律这一知识点完全掌握了,下次再遇到乘法分配律的时候,也就知道了解答的思路。所以,老师要抓住这样的跟风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数学本来就是一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科,只要让学生知道了解答思路,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是好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跟风现象虽然会给学生在数学上的学习和能力上的提高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这种现象并不可怕,数学老师全面否认所有跟风的学生,应该采取文中所述的几类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找到学生跟风的问题所在,然后从根本上去解决跟风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跟风现象完全消除,或者往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咏 单位:静宁县七里小学

参考文献

[1]黄爱林.浅谈记教学笔记的方法[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06):12-13.

[2]周静.“乘法分配律”说课[J].新课程(小学),2016(09):04-09.

[3]冯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J].内蒙古教育,2016(28):11-14.

[4]戴庆花.“水”到“渠”自成[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5):07-08.

[5]唐启科.女儿学乘法的疑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前思[J].新教育,2016(2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