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期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6-15 04:35:27

抗疫期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现状及对策

疫情背景下,四川省教育厅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因地制宜,统筹部署,依托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构建“互联网+教育”,积极探索四川云教电视课堂“五三”①在线教学模式实践应用,为全省中小学师生提供了在线教学的托底保障。在这期间,广大一线教师线上教学实践的状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注意与解决的问题,如何总结和反思应急状态下在线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在线教学机制,确保未来在线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实施?带着这些问题,研究团队借助“四川省在线教学管理者网络培训”契机,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师线上教学现状及发展需求的匿名调研,以期对我省未来在线教学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决策咨询。

一、调研情况和结果反馈

(一)调研基本情况。本次调研采取匿名问卷形式,全省21个市(州)91975名中小学教师参与问卷填写。为使调查全面而科学,教师样本涉及不同类型、不同学段、不同教龄及不同岗位的公民办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其中,学校类型以乡镇中小学和区县所属中小学为主,分别占比39.4%和29.7%;义务段教师比重较大,占比81.38%;教师教龄分布呈U形结构,1-5年和21-30年教师分别占比26.67%h和26.02%;来自一线的学科教师为主,占比88.28%。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二)调研的结果。1.在线教学的基础条件和现实。调研显示,我省中小学校占比60%以上的分别是多媒体教学环境和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和智能教学环境占比仅30%左右,学校网络全覆盖占比不到50%,教学楼有网络设施的仅有52.38%,大多数学校在信息化基础建设的经费投入、顶层设计、日常技术保障与维护等方面存在困难。学校已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够支持师生获取优质资源、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占比虽近7成,但已有网络课程资源的74%分布在主学科,且以国家资源统一配置和公共资源服务开放平台的资源为主,占一半以上。占比54%的教师认为城乡教育发展不均是区域教育最突出的公平问题。占比40.73%、28.72%和18.51%的教师认为生源质量差、师资力量短缺、课程和教学资源匮乏则是学校教育不均的主要问题。71.58%和59.82%的教师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促进学校解决课程及教学资源匮乏、优化学校办学基础条件和设备设施的重要途径。2.教师在线教学的现状及发展需求。60%以上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展在线教学,26%左右的教师表示不确定,15%以上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开展。一半以上教师认为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和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相差较大,其关键因素在于学生自律性差异。在线教学中,老师遇到排列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师生无法有效互动、不能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效果、网络技术平台操作不熟练”。尽管如此,仍有71.85%的教师认为疫情之后应该有选择性地开展在线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要重点改善在线教学面临的教学平台、网络支撑、课程资源、师生及家长观念、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问题(如图2所示)。教师面临在线教学实践和挑战,急需提升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选择与使用、各种网络社交工具及软件的熟练掌握、洞悉学生心理及网络表达、构建良好的师生网络情感交互关系等方面能力,重点解决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与配置、技术操作和网络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问题,教师们期望主要采取实践操作、现场观摩、模拟教学和案例讲解等方式进行培训,时间以2-3天为宜。

二、教师在线教学呈现的主要问题

梳理调研结果和教师匿名反馈的信息,在线教学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条件和工具使用问题。即支撑在线教学的基础条件(包含网络、设备、平台工具及软件使用等)不足,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网络、设备设施、学生终端支持条件等严重制约在线教学有质量地推进。二是平台和资源的选择、整合及研发问题。疫情之下的在线教学,因情势突然,短时间内涌现了很多在线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和软件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教学平台优劣明显、问题凸显,课程资源庞杂、碎片、单一等问题更是突出。后疫情时期,如何从教学平台的多而散走向精而准、如何打破教学资源和数据孤岛的壁垒,建立起类似“学习强国”的资源统筹平台,如何针对区域、学生、学校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丰富完善、系统研发在线课程资源,是摆在现实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三是教学质量和成效的问题。调研数据显示,61%的教师认为在线教学和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相差较大。其重要原因在于在线教学难以直接监管学习过程,难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特别是对学生的作业完成、人际交往、评价反馈等需要家庭教育的高度支持与配合。四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问题。此次疫情倒逼广大一线教师开展在线教学,前期因为对平台、工具等操作不熟练,时有失误和“翻车”,但整体来说是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极大推动。在线教学的新常态发展,势必要在转变教师观念、树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生态理念、培训教师在线教学技术操作和课程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构建在线教学教研及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大力度。五是在线教学管理评价问题。凡事预则立。在线教学走向新常态,在区域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合力推进等方面需要缜密系统思考。如规范线上教学资源生产的质量审核与,建设序列化、系统化的在线课程资源,建立健全在线教学常态化的区域机制,优化教师在线教学工作管理与考核等。

三、推进在线教学新常态的对策与思考

正如专家预言:疫情按下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快进键。未来的学习一定是在线学习、线下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多种形态并存的新生态。混合式学习将成为师生成长与发展的主流。笔者结合本次调研的问题反馈和我省实际,对推进在线教学新常态形成如下对策与思考。(一)加快在线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增强支撑服务能力。一是保证学习终端条件,摸清硬件家底。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逐级落实责任,对本次疫情期间各地开展线上教学硬件支撑情况作一次全面摸底,特别要注重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各学校宽带接入、网络信号覆盖、多媒体教室建设与使用、学生终端学习智能设备、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和软件工具配置等情况的详细调研,做到精准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二是保障硬件支撑,加大各级经费投入。中央、省、市、县各级要加大财政专项投入,确保中小学网络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网络扩容提速。鼓励地方配套专项经费,解决学校网络教学设备设施日常维护和提档升级,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具备充足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网络与智能教学环境。三是确保专用人才服务,配齐配优信息技术教师。开齐开足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维护维修学校网络教学设备设施,同时为开展校本在线教学教研培训提供人力保障。四是提供平台和工具支持,研发专用在线教学平台和使用工具。出台政策,鼓励各类专业人员积极研发或优化在线教学平台和教学辅助软件,为在线教学提供使用便捷、功能齐备、成熟稳定、安全可靠的教学平台和工具。(二)强化各级资源平台的统筹管理,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组织好教研、师训、电教、技装等多部门协同作业,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合力推进。教研部门对在线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等发挥专业指导功能,师训部门着力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电教和技装部门分别在平台建设与使用、在线教学基础设备设施上提供保障。二是优化课程资源建设。首先要整合各级课程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壁垒,构建国、省、市、县、校五级互补,城乡、区域、校际协同,交互共享公益的教学课程资源平台,为各地各校提供资源的选择、重组、补充等;其次要考虑到四川教育优势明显、短板突出的实际,课程资源建设不能一刀切。要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等不同学生提供课程资源,避免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下”现象,确保在线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和差异的学生需求。三是科学实施在线教学管理评价。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研讨和评选活动,及时总结并推广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管理与评价经验;通过建立健全线上课程资源审核、与激励机制,强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导向,确保课程资源质量;激励教科研工作者和名优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通过探索在线教学工作量核定与质量考核机制,完善在线教学的规范管理与评估。(三)深化在线教学实践与研究,提升质量效益。一是加强在线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应急状态的在线教学实施情况看,绝大多数的教学还停留在物理空间的教学形式到网络空间的迁移,没有从“互联网+”的角度,变更传统教学理念,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基更说:学习是在教与学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在线教学看似一道屏幕的距离,但阻碍了教与学的直接作用,必须重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问题前置、任务驱动为前提,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创设教育情境,强化课后实践评价,总之,再度整合教与学行为是提高质量和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推进“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是摆在教科研和一线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二是加强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家长对孩子在线学习终端条件的支持力度,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合理科学地使用眼睛、保护视力,如何监管孩子在线学习而避免玩电脑和手机,家长如何配合教师辅导孩子的线下作业线上提交等具体内容都是我们实施在线教学要正视的问题。加强家校沟通与协作,达成在线教学观念与行为上的共识,才是学习质量的保障。三是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与研究。学生任何时候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我们把学习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视角,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在线教学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需要关注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网络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实施,需要高度关注在线学习带给学生视力、脊柱等身心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都将是未来在线教学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四)重视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提高在线教学能力。一是全面落实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是我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总目标。如何让这一目标落实落细,重点在于落实整校推进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行动,组建以校为本的“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研修共同体,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并将结果考评纳入学校和教师个人绩效评估,调动每个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培训。二是完善机制,五级联动,全面推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顶层设计方案,全面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计划“五级”(国、省、市、县、校)培训体系,以国培作示范,以县为主,以校为本,全员参与,采取满足需求、标准引领、分层分类、分区分段、线上线下混合式及菜单自选式等多形式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意识弱、信息利用率低、信息处理和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分区侧重,重点倾斜。三是名师引领,学用结合,在实践中学习提升。结合名师建设“三个课堂”②在线资源为契机,重点加强名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在技术应用、实践操作、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强培训,再利用名师工作室的辐射效应,以点带面,促进教师整体在线教学能力提升。注释:①“五三”指:三统筹:统筹领导、统筹资源、统筹平台;三同一:同一课表、同一教师、同一来源;三方式:有线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平台;三课程:复习课、名师课、新授课;三注重:注重时事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托底+拓展”组合服务、注重困难群体帮扶。②“三个课堂”指:针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专递课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名师课堂和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的名校网络课堂。

作者:汪桂琼 鄢春苗 胡进雨 陈元辉 苟熙 单位: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