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德育论文

时间:2022-02-05 06:06:23

国外生态德育论文

一、国外生态德育的实行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德育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生态德育不断完善发展,突出表现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教育形式的综合化、教育方法的渗透力和教育效果的长效性。

1.与时展呼应,生态德育凸显时代气息。道德教育具有时代性特征,生态德育亦是如此,其时代性表现为生态德育与时展的双向互动,时代赋予生态德育发展动力和目标,生态德育参与解决时代问题进而推动时展。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成为近些年来生态教育的新内容和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美国、德国等诸多国家的学校都把低碳行动、低碳教育纳入到环境教育中来,推行课本的循环利用。国家拥有课本的所有权,每学期初学生向学校申请借用本学期教材,到学期末将教材归还给学校。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和经费,而且是用身边实事对中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与时代同步的隐性教育设计可见一斑。本世纪以来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2013年初,美国航天局与美国环保署针对“气候变化”举办了与全美学生在线座谈活动,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科学家向孩子们展示了极地海冰变化的卫星观测数据,用生动具体的事实为学生们上了环保一课。

2.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生态德育注重长效机制。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是通过长期的认知学习和实践活动促使生态行为养成。在德国、芬兰,环境教育均被纳入到国家教育体系中,从幼儿园就开始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直至高中、大学,甚至职业教育大纲中;新加坡通过学校、社区、企业和媒体各个环节,对国民实行终身的环境教育;美国的学校生态教育与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社区中心等合作,建立起制度化的联系,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并且,这些国家不仅注重认知教育,也十分注重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行为养成,使之成为公民的行为习惯伴随一生。例如,英国、瑞典各类学校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以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英国的每一所中学都设计有户外学习模块,甚至一些公共考试科目中也包含着户外学习;德国政府持久地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展览、专题讲座、文艺表演等形式开展环保宣传,许多公共机构和军事机构也提供环境教育服务,将环保理念推广为一种大众的生活方式,使其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3.开发隐性教育渠道,生态德育也似春风化雨。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转变视角,不仅把教育对象从学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成员中,也越来越重视通过隐性的生态教育形式,把学校生态教育由显性的课程教育转向隐性的宣传熏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生态德育目标。例如,在日本韩国,通常是主妇们掌管整个家庭的消费,妇女的消费观、环保意识通过家庭日常生活传递给全家人。一些非政府组织便利用这一点,把环保行为规范印成卡片发给社区的主妇,或是举办过度包装、过度消费等主题的大讨论,亦或组织健康生活方式讲座定期对主妇们进行环境教育。

4.建立健全规范体系,生态德育享有法制护航。发达国家在巩固生态德育效果方面一个突出做法就是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来规范生态教育。美国是全球首个通过立法保障生态道德教育实施的国家,制定了诸如《国家环境教育法》《国家环境教育发展计划》《环境教育和培训计划》等一系列环境教育法规和发展计划。紧随其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也都把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融于社会准则之中,例如《与学生有关的社会准则》《有关文化的社会准则》《与环境有关的社会准则》等。总之,通过德法并举,依托健全的制度体系,使生态道德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已成为国外生态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外国生态德育的经验对我国生态德育的启示

1.多维度的生态德育主体,有利于增强教育合力。德育的基础性特点要求通过创设德育情境、组织德育活动,促使受教育者获得体验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德育情境创设、德育活动组织才能形成完整的的德育工作基础和体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环境保护、加强全民生态德育也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主题。从生态德育的教育者来看,政府责无旁贷,但通过巡礼国外生态德育,我们发现,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非政府组织经历了自1949年以来的发展初期、停滞期、大量涌现几个波折起伏的阶段之后,特别是在2004年,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关键历史时期之后,我国非政府组织已经进入大发展阶段。在环境保护领域里,活跃着的有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色家园志愿者、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环保产业学会、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等组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成人环境教育方兴未艾,这正可以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用武之地,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展环境意识的普及宣传活动、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活动、对环境保护的资助活动、有关环境保护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普及活动等,提高公众对于环境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参与度。从生态德育的教育对象来看,过去我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在学校、学生身上,通过分析发达国家成功案例,我们发现生态德育应当向全体公民发力,这样才能形成遍及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良好氛围,构成生态德育的社会网络。因此,未来我国生态德育的发展不仅要对在校生广泛地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还要探索以生活社区、职业群体、兴趣组织等为依托,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和配合。

2.多层次的生态德育体系,有利于强化教育效果。当今世界各地德育体系建设无论从理论发展方面,还是实践操作方面,都呈现出综合化发展形势,即混合德育模式。混合德育模式注重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实际出发,根据教育对象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设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强调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校内外并重,教学与非教学活动共同参与的混合途径和方式。我国生态德育存在着对象低龄、范围封闭等缺憾,尽快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层次体系是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工作。我国学校生态德育起步较早,积累了一些教育资源和方法,我们可以从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入手加以完善。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这些不同层次,细化教育目标层次,从整体上规划德育内容、方法、形式,实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连续性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这三者的有机统一。然而,社会生态德育在我国发展较慢,因而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引入生态德育也要“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快建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生态德育系统。通过层次完善的生态德育体系,让每位社会成员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能受到适时适势的良好的生态教育,养成符合时展需要的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

3.多形式的生态德育方法,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观察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教育形式和方法,我们不难发现认知式教育、体验式教育、参与式教育穿插其中,共同促进着生态意识和绿色行为的知行合一。我们的生态道德认知内容可以以认知式教育模式设置专门的教学科目,来传授生态道德知识、生态德育理论等生态德育课程,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成熟的标志是能够做出道德判断并具有自己的道德原则,道德的发展不能单单依赖灌输,德育应该鼓励教育对象进行道德认知冲突的自我抉择,发展道德认知力,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具体环境做出最佳判断。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被广泛应用,但在生态道德教育中虽也已应用,但存在着分布不均的问题,这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等因素不无关系。但即便是有种种现实问题,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更深层次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形式,它体现了个人道德提升与成长经历的密切关系。我们的生态德育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其他学科体验式教学经验,通过建立生态探索基地、提供长期进阶式互动模块等形式来加以充实。参与式生态德育是生态道德认知教育的实践化环节,通过与自然生物、环保活动的接触真切的走近生态,真切的感受生态危机的严重度和生态保护的急迫性。政府、科教文卫组织机构、非政府组织可以邀请社会成员参观生态基地、喂养动植物、参与田间耕种和废品回收利用等不同形式的环保实践活动,增强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让参与者形成生态共识,共同践行生态道德。

4.德法并举的教化设计,有利于加强生态德育约束力。道德教化侧重于自我控制,法律规范着力于外力强制。强调道德教化和法律约束并举,是发达国家在生态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成功经验。人人自律的和谐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现实生活中无法避免出现一些失范行为的出现,因此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要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结合我国的现状,一方面是呼吁立法机构加快生态立法进程,有必要考虑将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融于准则之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法制建设研究与实践,在国家层面确立目标宗旨和指导意见,在地方层面进行试点,制定地方法规和具体部署。另一方面是将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纳入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让社会公民知法、懂法、用法,由内而外的端正个人认知,了解失范行为的个人惩戒和社会代价,从而规避与生态德育目标相悖的行为。生态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照射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梦想中的一束光芒,昭示着德育的一种趋势和方向。它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它帮助人类解决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本民族与他民族之间的利益博弈,它通过催化生态文明建设来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期盼,我们在生态德育的路上每前进一步,就离这个美好梦想的实现越近一步。

作者:王建跃郭玲单位: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