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价格对价值的悖逆

时间:2022-12-08 11:17:55

货币价格对价值的悖逆

摘要:货币的出现在为劳动产品交换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令交换行为分裂为卖与买两个过程,并相应产生了价值与价格、供与求等新矛盾。本文针对货币对交换产生的影响,从交换异化、商品拜物教、劳动异化和货币拜物教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货币异化产生的原因和本质,以纠正当前对货币异化的片面认识,同时为解决当前的经济泡沫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货币;交换异化;劳动异化;货币异化

一、交换异化的产生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之物质的担当者”,[1]同时“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只愿意为那有使用价值可以满足本人欲望的他种商品,换去自己的商品。”[2]40换言之,使用价值是发生交换行为并产生交换价值的前提。一切最终不以使用价值的消费为交换目的的交换行为,即交换的最终目的仅是对交换价值在量上进行累积的交换行为,皆是异化了的交换。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劳动生产物,在交换中,才和它的感觉的个别的使用对象性分开,得到社会平等的价值对象性。”[1]30货币是这种“社会的平等的价值对象性”的物化形态,即物化了的交换价值。所以,货币的出现为“社会平等的价值对象性”脱离“使用对象性”而独立存在提供了可能,进而引发了交换异化的产生。但是,并非所有由货币参与的交换行为都是异化了的交换。货币的出现令交换分裂为卖与买的两个过程,而由卖与买共同组成的交换行为,由于其交换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所以这种交换行为仍然是普通交换。对于交换行为并不具备商品拜物教性质,完成卖出的劳动产品所进行的劳动依然是出自于人的类本质。对其交换的最终目的从对使用价值的消费转变为对货币的贮藏———价值量的累积,这种交换行为是异化了的交换,带有了商品拜物教性质,完成卖出劳动产品所进行的劳动则是异化劳动,此时的人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已不再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所从事生产的目的彻底从使用价值的生产转变为交换价值的生产。随着商品流通的推广,货币成了随时可以使用的绝对社会的形态。”[1]73所以,是货币引起了交换异化、商品拜物教和劳动异化在时间上的同时发生。

二、“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关系

货币之所以能够引起交换异化、商品拜物教和劳动异化是由于三者在逻辑关系方面是“三位一体”,即货币的出现令交换分裂为卖与买的过程,而在这卖与买的过程中,货币令其产生的矛盾则在行为上表现为交换异化,在现象上表现为商品拜物教,在本质上表现为劳动异化,而这“三位一体”矛盾产生的核心原因则是资本令人能动生活的丧失。货币之所以能够令卖与买产生这“三位一体”的矛盾,是由于“当作使用价值,各种商品是异质的;但当作交换价值时,它们只是异量的,并不包含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1]3而货币就是这异量的交换价值的物化形态;这就意味着,“货币贮藏的冲动,本来是无限制的。从质的或形式的方面看,货币因为可以直接和每一种商品交换,所以是无限制的,是物质财富一般的代表。但从量的方面看,则现实的货币额又是有限制的,只是效力有限的购买手段。货币在量方面有限在质方面无限的矛盾,使货币贮藏者不绝的,像西细法斯一样,从事于蓄积的工作。”[1]75所以,占有着大量的交换价值即货币,就意味着拥有了占有大量使用价值的权力,进而拥有了奴役他人的权力。这正是引发这场“三位一体”矛盾的直接原因,但是在交换价值(货币)和使用价值背后隐藏的是实在的劳动,所以就劳动本身而言,具备了令其自身发生异化的因素,而这个因素则源自于劳动的执行者———人。原因是从社会发展角度讲,通过占有大量交换价值使人获得的奴役他人的权力,令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得以打破,进而实现了资产阶级自身的“解放”。同时,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质”的区别变为了在交换价值(货币)上“量”的区别;由依靠等级压迫制去奴役别人,变为了依靠着对金钱在量上的绝对累积,即“不仅商品间的质的区别,会在货币的形式上消灭,同样;货币这位彻底的平等主义者,还会把一切的差别消灭。但货币也只是商品,一种可为任何一个人私有的外界物。因此,社会的权力,成了私人可以私有的权力了。”[1]74所以,人对“权力”的渴望,即人的贪欲是引发这场“三位一体”矛盾的根本原因。这样一来,对人进行压迫的主体就顺理成章地转换为货币;货币也就自然而然地由人类创造物摇身一变成为了决定人类行为的主人;人与人之间质的区别变为了货币与货币在量上的区别,人与人的关系就这样被货币的关系所取代,这就引起了另外一种现象———货币拜物教。

三、货币拜物教同货币异化的关系

“货币拜物教性的谜,即是商品拜物教性的谜,前者比后者还更迷惑人的眼睛。”[1]45商品拜物教的出现令人们错误地认为交换价值是商品天生就具有的性质,即“商品形态之所以有神秘性质,只因为在这个形态内,人们把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看成了劳动生产物自身的对象性质,看成了劳动生产物的社会的自然性质;从而生产者对总劳动的社会关系,被认为是生产者外界诸对象物间的社会关系。就是因为有这种转换,所以劳动生产物成了商品,成了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1]29同时“假令商品能够说话,它们将会说:我们使用价值使人关心。但当作物的我们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当作物的我们只有我们的价值。”[1]7同样,货币拜物教也会令人产生一种错误认识,即价格并非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数,而是货币天生就具有的独立的性质。因为“只有商品的价格的分析,能够引出价值量的决定,也只有一切商品共有的货币表现能引出商品价值性的决定。”[1]32且“商品实际是使用价值,其价值性,仅观念地,表现在价格上。它也就由价格,把对立的金,当作实在的价值形态,而与其发生关系。”[1]54这样一来,价格就脱离了商品交换价值的束缚并取得了自己独立的货币属性;价格的高低不再取决于商品价值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商品的所有者期望用该商品换取多少货币。所以,货币就在价值与价格之间产生了一个矛盾,即人们会忽略商品价值量而直接关注商品价格,并认为价格已经褪去了作为商品价值量货币表现的外皮,并坚信价格就是价值,并且直接用货币量的多少去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多少。这个矛盾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实际的商品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想象的商品价值量随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决定这种想象的商品价值量的内在的价值尺度由劳动时间变为了货币量(价格)。这种违背价值规律,令货币取代了劳动时间成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内在的价值尺度的倒置现象就是货币异化。货币异化是荒谬的,但是它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已经引发出一系列的经济泡沫,在小范围上如“蒜你狠”、“豆你玩”等;在大范围上如房地产泡沫。

四、货币异化的影响

货币异化的产生必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供求矛盾。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当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商品价格会以价值为中心向上波动,供不应求的情况越剧烈,价格上涨的幅度就越大。但是,这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始终都是在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出现的,其上涨的态势也会随着供求矛盾的缓解而放缓。货币异化则不同,它是在违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尽其所能将商品价格能提多高就提多高,并且在表面上会令人感觉到这是供求矛盾导致的合理结果,同时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相信,你所得到的商品是多么的物有所值。而事实上,这只是货币异化的一个伪装而已。的确,是供求矛盾的出现为货币异化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并且垄断是货币异化存在的理想条件。但是,货币异化所造成的危害却远大于供求矛盾所造成的影响。因为,货币异化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资本无限扩张的需求;货币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贪欲所表现出的对大量货币进行占有的渴望。在货币异化产生以后,市场的资本拥有量会大幅提高,并造成经济高速增长的假象,这会促使政府增加流通货币的投放量,扩大了市场对就业人口的需求等等;然而,一旦货币异化所造成的经济泡沫超过了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必然会使大量的资本迅速缩水,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迅速消失,货币大幅贬值,失业人群数量扩大,并且在这些现象的综合作用下对经济再次造成二次打击,银行业、房地产、消费品行业将会受到重创,货币会再度贬值,政府信誉度会大幅降低,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其结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要想避免其发生,我们必须要在源头就做好管控,即利用政府“看得见的手”在发生供求矛盾时就要杜绝货币异化的发生。因为没有消费者的“求”,就算商品所有者再贪婪,他也无法给货币异化提供成长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作者:林德群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