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人文教育功能探析

时间:2022-07-23 02:39:42

初中化学教材人文教育功能探析

【摘要】为了继承“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继承以往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即人格培养、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的社会价值实现。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品质,对社会的贡献感和责任感,对知识的实践力和创新力,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贡献脊梁。

【关键词】鲁教版;初中化学;人文教育

社会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追求日益提高,我国素质教育提倡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人文教育即从教育人的本身出发,培养学生的人格本性,在追求知识真理的路上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中化学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教育的责任。因此,结合鲁教版化学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进行研究探讨,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视人文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始终遵循“知识来自生活,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因此在书本中可以发现许多教学内容与实践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比如在八年级化学教材中涉及到有关空气质量联系到目前我国雾霾空气质量,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联系到近年来全球变暖的情况。此外,高年级课本中有涉及到海水淡化,重金属污染环境等等都可以联系到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习课本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不与现实生活脱节,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保护环境,清楚并了解什么会污染环境,怎样才能保护身边的环境。通过我国当今社会存在的污染环境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学习不是子虚乌有的,环境保护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做起,从不乱扔废电池做起。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通过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向高素质人才发展。

二、注重人文教育,培养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指的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其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样是教育的一大事业,同样需要在课本中体现,化学课本中亦如此。初中正是培养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良好时机,初中生已经脱离了小学阶段的稚嫩,心理正逐渐走向成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时期。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包含“多识一点”等栏目,介绍了许多扩展知识和丰富的图片资料,为学生展示了我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介绍了我国古人利用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在汉代就已经出现的“盐田法”、历史悠久的合金“司母戊鼎”,此外还有蔡伦的印刷术、最早的“火药”等等,都与化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扩展我国历史文化瑰宝的同时,熏陶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进步,以及中国自古以来在化学方面带给祖国与世界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重视人文教育,树立辩证的思维

鲁教版初中化学的教材突出对物质世界的分析。化学教材中编排物质世界中,物质是由许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微粒不断运动变化。在不同学科中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在物理学科中,分子不可分,而在化学课本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等知识点。从书本告诉学生要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形成辩证观念看待事物,逐渐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中,用辩证法来看待事物的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用形而上学的办法来看待事物。从侧面熏陶学生养成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四、重视人文教育,培养创新与实践

创新和实践是检验学生是否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关键一步。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后的知识运用培养。希望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是一种创新学习方法。此外,在鲁教版初中化学中增添了辅助学生创新性思考,比如对化学实验器材器皿的思考,像为什么蒸馏法使用长导管器皿等,化学实验能开拓学生思维、化学是离不开动手做实验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课程之一。在鲁教版课程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创新的版块,比如“实验探究”“活动天地”等等,都是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的教材栏目。从这些创新的版块中可以看出鲁教版教材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

五、总结

鲁教版教材继承并创新以往的教材,更重在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将人文教育具体落实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目的有计划的扎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清勇,朱开勇.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教学实践[J].化学教与学,2018(9):80-82.

[2]梁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探析[J].人文之友,2018(16):156.

作者:张春娟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